中正纪念堂
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中正區的國家紀念建築和國定古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位於中華民國臺北市中正區的國家紀念建築和國定古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正纪念堂是位于中华民国台北市中正区的国家纪念建筑,是中华民国政府为纪念已故前总统蒋中正而兴建,为众多纪念蒋中正的建筑中规模最大者,管理机关为中华民国文化部辖下的“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全区250,000平方米,纪念堂主堂体高70米[1];园区广场前方两厅院称为“艺文广场”[2],广场南北侧另建有国家戏剧院以及国家音乐厅,合称“国家两厅院”,由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管理。广场除了供民众休憩外,也是大型艺文活动的场地,常举办展览及表演;邦交国元首访台欢迎仪式(军礼)也在此举行。园区主体建筑、大道、广场及牌楼等以“台湾民主纪念园区”之名义,由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今文化部)指定为国定古迹[3](与台湾民主纪念馆更名事件有关);东门、中山南路部分路段及园区以“中正纪念堂”之名义由台北市政府登录为文化景观[4]。
中正纪念堂 | |
---|---|
词源 | 蒋中正 |
概要 | |
类型 | 纪念堂 |
所属国家/地区 | 中华民国 |
地点 | 中华民国台北市 |
地址 | 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21号 |
坐标 | 25°02′08″N 121°31′11″E |
起造 | 1976年10月31日 |
竣工日 | 1980年3月31日 |
开放 | 1980年4月5日 |
所有者 | 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 |
高度 | |
高度 | 主建筑:70米 |
技术细节 | |
材料 | 混凝土 |
设计与建造 | |
建筑师 | 杨卓成 |
其他信息 | |
停车位 | 地下停车场 |
公共交通 | 公车、捷运中正纪念堂站 |
官方名称 | 台湾民主纪念园区 |
类型 | 登录等级:国定古迹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其他 |
评定时间 | 2007年11月9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
官方名称 | 中正纪念堂 |
类型 | 登录等级:文化景观 登录种类:其他场域-文化景观 |
评定时间 | 2008年3月17日 |
详细登录资料 | |
网站 | |
www.cksmh.gov.tw | |
地图 | |
中正纪念堂现址的土地,为1905年(明治38年)启用的台湾日治时期台湾军山炮队基地,以及1944年(昭和19年)11月启用的步兵第一连队基地。1945年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两者废除。1950年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后,建物拆卸,此地曾成为陆军总司令部、联勤总司令部与宪兵司令部所在地。林森南路原从中穿越,中正纪念堂兴建时改为地下道通过。
1971与1972年联勤与陆总分别迁到台北市南港区与桃园县龙潭乡(今桃园市龙潭区),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计划于此设置现代化商业经贸中心,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投资新台币150亿元,以双塔为轴心,兴建5栋18至50层楼不等的办公大楼、3座24至30层楼高的国际观光旅馆及公寓、4栋百货商场以及国际会议厅、世界贸易中心、文化中心和游乐设施等,大楼间以履带运送之输送系统连结[5][6]。为包含商务、会展、艺文、娱乐、休闲等各种机能之“营边段计划”副都心。然而1975年总统蒋中正去世,时任行政院院长蒋经国主持之行政院会议于同年7月决议在上述用地建造中正纪念堂,原订的商业经贸计划胎死腹中[7][8]。大部分功能则转移至兴雅地区原作住宅及区域副都心规划的“信义社区”,即后来的信义计划区[9][10]。
时任总统兼国民党总裁蒋中正于1975年4月5日因心脏病逝世后,行政院成立治丧委员会,并于当年6月即决定兴建中正纪念堂以兹纪念,并聘请俞国华、林金生、蒋彦士、高魁元、赵聚钰、费骅、赖名汤、谢东闵、蔡鸿文、周宏涛、秦孝仪、张丰绪、林挺生、辜振甫、徐有庠、王永庆等16人为中正纪念堂筹备小组筹备委员;行政院又于1976年10月成立中正纪念堂筹建指导委员会,聘请张群、何应钦、陈立夫、倪文亚、王云五、于斌、钱思亮、黄少谷、谷正纲、黄杰、林伯寿、吴经熊、连震东、陈启天、徐庆钟、张宝树、谢东闵、孙亚夫、刘阔才、戴炎辉、刘季洪、周百炼、蔡鸿文、林挺生、林洋港等为指导委员。筹建小组成立后,行政院择定台北市城中区(今中正区)东门里杭州南路以西、中山南路以东、爱国东路以北、信义路以南之间地段为建堂基地,并对外征件。经评选后,决定采用圆山大饭店设计者杨卓成之设计,其建筑设计融合南京中山陵许多元素。随即于1976年10月31日动土,1977年11月施工,施工单位为荣民工程公司[11];1980年3月31日完工,行政院成立“中正纪念堂管理筹备处”。
1980年4月4日,中正纪念堂落成典礼与蒋中正逝世五周年纪念大会举行,共有四千余人参加,外宾约四百人观礼[12],隔日对外开放;同年7月1日正式成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隶属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86年,中正纪念堂改隶教育部管理,并完成组织条例立法程序更名为“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
1990年3月发生野百合学运,学生集结于中正纪念堂前广场(今自由广场)静坐,并提出“解散国民大会”、“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召开国是会议”、以及“政经改革时间表”等四大诉求。
2007年3月2日,陈水扁政府时期的教育部将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更名为“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并降为四级机关,该组织条例未依循行政程序送审立法院修法通过,以及教育部卸下中正纪念堂匾额以及牌楼上的“大中至正”字样,而引发争议;随后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依《文资法》将中正纪念堂的建筑主体、大中至正牌楼、公园广场、围墙以及回廊,认定为暂定(市定)古迹。5月10日,教育部部长杜正胜发布教育部令,订定《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5月19日,时任总统陈水扁宣布正式改名。6月7日,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员会、教育及文化委员会决议废止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在旧组织条例未失效,新组织法未生效下,泛蓝阵营认定民主纪念馆不存在,也依此冻结民主纪念馆预算。2007年11月9日文建会则将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正面牌楼、自由广场、回廊,登录为国定古迹[13],但排除北市府认定的围墙以及“大中至正”字样。
2008年8月21日,马英九政府时期行政院会议中,直接废止《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同日恢复“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的组织编制。2009年7月17日,文建会公告原国定古迹“台湾民主纪念馆”名称变更为“中正纪念堂”。2009年7月20日,中正纪念堂匾额重新挂回,但在大门口牌楼上的匾额题字仍维持“自由广场”,并未将原本的“大中至正”挂回[14][15]。
2009年7月,行政院核定中正纪念堂将连同国父纪念馆等国立文教机构改由文建会(今文化部)管理。
2017年2月,蔡英文政府时期时任文化部长郑丽君推动中正纪念堂转型措施,邀请专家学者成立“中正纪念堂转型推动咨询小组”,并下架蒋中正相关商品,停止播放“蒋公纪念歌”,纪念堂内中正艺廊、介石厅、瑞元厅、志清厅、美龄艺廊、采玉艺廊、中正演艺厅等各大展演空间改以数字及所属楼层命名。[16]2月27日,中华民国文化部宣布为了在二二八纪念活动期间避免社会对立,从当年的2月28日起每年的2月28日中正纪念堂都要闭馆一天。[17]
2021年9月,促进转型正义委员会提出中正纪念堂转型方案,预计将中正纪念堂改为“反省威权历史公园”。[18]2022年4月7日,原“永怀 领袖文物展视室”更改为“常设展厅”,并置入“自由的灵魂VS.独裁者-台湾言论自由之路”常设展,展览党外民主斗士杨逵、雷震、傅正、殷海光、彭明敏、魏廷朝、谢聪敏、李敖、柏杨、黄信介、康宁祥、施明德、郑南榕、李镇源、陈水扁、许世贤、陈菊、艾琳达、吕秀莲等人争取言论自由同戒严体制碰撞的经过,与原有的常设内容整理而成的“蒋中正总统与中华民国”常设展并陈功过,作为转型首步。[19][20][21]
2024年7月,文化部要求中正纪念堂驻防国军仪队回归巡查训练及维护场域安全的任务目的,撤除原先铜像大厅站哨任务;同月15日起调整驻防的三军仪队训练展示移至主堂体正前方的民主大道,如遇雨天则不实施交接仪式。[22]
任别 | 姓名 | 任职期间 |
---|---|---|
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处长 | ||
第一任 | 骆鹏 | 1980年7月1日~1981年12月15日 |
第二任 | 王锡昌 | 1981年12月16日~1983年4月30日 |
第三任 | 谢毅 | 1983年5月1日~1992年1月15日 |
第四任 | 朱绍宗 | 1992年1月16日~1995年5月31日 |
第五任 | 陈重华 | 1995年6月1日~2000年7月16日 |
第六任 | 曾坤地 | 200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 |
第七任 | 吴祖胜 | 2011年3月1日~2014年12月1日 |
第八任 | 林慧芬 | 2014年12月2日~2017年2月5日 |
第九任 | 林进盛 | 2017年2月6日~2023年7月15日 |
代理处长 | 周雅菁 | 2023年7月16日~2024年7月15日 |
代理处长 | 张惠珠 | 2024年7月15日~现任 |
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 National Chiang Kai-shek Memorial Hall(英语) | |
---|---|
中华民国政府机构 | |
基本信息 | |
机关类型 | 中央三级行政机关 |
所属部门 | 文化部 |
员额 | 127人 |
年度预算额 | 新台币2.59亿元[24] |
授权法源 | 文化部组织法 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组织法 |
主要官员 | |
处长 | 张惠珠(代理) |
副处长 | 张惠珠 |
任命者 | 文化部部长 |
任期 | 无任期保障 |
组织编制 | |
内部单位 | 6组、2室 |
成立沿革 | |
成立日期 | 1980年7月1日 |
前身机关 | 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国立台湾民主纪念馆 |
联络信息 | |
电话 | +886 2 2343-1100 |
网站 | www.cksmh.gov.tw |
中正纪念堂管理处设置处长1人、副处长1人、研究员2人。本处下设6组2室,各单位职掌如下:
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资通安全推动小组组织架构
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资通安全推动小组任务要点
中正纪念堂园区全区面积达250,000平方米,除了高70米的主建筑外,还有国家戏剧院、国家音乐厅(合称“两厅院”),以及主建筑前的民主大道、两厅院艺文广场(亦称民主广场)、园区环外回廊、中式庭园(光华池及云汉池)等。
中正纪念堂设计时,即隐含丰富的象征语汇。外表同位于故都南京紫金山的国父陵寝一样是以蓝、白2色为主,象征中华民国国徽中的“青天白日”,纪念堂平面为方形格局,象征蒋中正的“中正”,坐东面西,遥望中国大陆。仿效北京天坛和广州中山纪念堂的琉璃瓦八角攒尖顶代表八德,而隐藏其中的人形象征天人合一。纪念堂正面共有花岗石84阶、大厅阶梯5阶,合计89阶,代表蒋中正享寿89岁。台阶中间为中华民国国徽图案的丹陛,在中国传统建筑上,只用于宫殿或庙堂。
正堂上层青铜大门高16米,重达75吨,其上天花板则有大型藻井设计,其中为青天白日十二道光芒的国徽。蒋中正铜像位于正堂后方,高达6.3米,重21.25吨,面露微笑坐姿,穿着传统长袍。铜像基座刻有“先总统 蒋公遗嘱”全文,铜像后方墙壁则悬挂有“伦理、民主、科学”字样,以及“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等蒋中正生前语录。亦为重要景点,由中华民国三军仪队在堂外的民主广场进驻,而每整点的交接,若逢下雨天则该日停办。
正堂下层有常设展厅、艺文展演活动场地、研习教室、穆斯林祈祷室公共服务空间等:
另外,中正纪念堂改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之前,正堂上层(四楼大厅)的大型铜门就以“整修”的名义对外关闭,参观民众只能由一楼楼梯前往。经过五个多月的“整修”后,四楼大厅于2008年1月1日重新对外开放,并由陈水扁总统亲自主持开幕典礼[29]。并以“空间解严”的概念,使用大量的装置艺术(如风筝、新闻照片等)布满整个大厅,白色恐怖时期的受难者名单也陈列于大厅两侧,以和蒋中正铜像代表的“威权统治”相对,后来移除展品[30],目前铜像大厅已经恢复更名民主纪念馆之前的样貌。
中正纪念堂牌楼,面对中山南路及国家图书馆,高30米、宽80米,是台北市区内最大的牌楼。该牌坊规制是“五间六柱十一楼”规格,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最高等级,外观以象征青天白日的蓝白两色为主。每逢国家庆典,牌楼前都会摆设数十幅大型中华民国国旗。
牌楼之上的牌匾题字原为“大中至正”,故此牌楼也被称为“大中至正门”;2007年12月8日之后,被更换为“自由广场”四字。牌匾更换期间,曾引发反对者与支持者的对峙与冲突[31]。昔日牌楼上的“大中至正”四字为欧阳询体,由秦孝仪指定,出处是蒋最崇拜的思想家王阳明讲学语录《传习录》:“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由于未落款,官方也从未说明出处,廿余年来民众皆不知为何人所题,甚至谣传为蒋中正亲笔墨迹。直至2007年牌楼存废争议时,书法家杨家麟出面表示原字系由棍棒、铁丝缚以麻绳沾红土水而写成。而当时招募书法家时即规定需以欧体书写、不得落款,且需配合八卦占卜出时辰,当场挥毫。“大忠门”、“大孝门”等亦出其手。[32]
2007年12月7日,在陈水扁政府主导去蒋化的情况下,“大中至正”四字一一卸除。[33]12月8日,改由新铸的“自由广场”四字,以由左往右的新式书写取代,字体并非现代书法家所写,而是搜集晋代书圣王羲之在各帖中的字而成[34]。台湾民主纪念馆在2008年8月21日被撤除后,教育部于2009年7月20日正式复名“中正纪念堂”并将旧匾额挂回[35],但牌楼的“自由广场”铸字保留至今。
中正纪念堂园区(亦称“中正纪念公园”)整体园区由杨卓成的和睦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规划。包含位于中央两厅院艺文广场两侧的国家戏剧院及国家音乐厅,园区升旗台以西之管理单位为国家两厅院(“自由广场”牌楼、捷运站出入口除外),为行政法人机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的所属场馆,不属国立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管辖。
环绕整个中正纪念堂园区的环外回廊,每隔4.5米就崁一个中国式灯笼窗,共有26种造型,聚集了灯笼窗各种样貌,别富特色。内部亦有多处庭园造景,人行步道总长约5公里。园区内云汉池及光华池,寓意“汉影云根”及“光复中华”,池内饲养许多锦鲤,也是园区内著名景点。艺文广场除了进行艺文展演活动外[36][37],也是为邦交国元首访台时举行欢迎仪式的场地[38]。
中正纪念堂:2007年3月台北市政府进行市定古迹审查程序,中正纪念堂进入暂定古迹身份,指定范围包括“中正纪念堂”主体、“大中至正牌楼”、“公园广场”、“围墙”、“回廊”。
2007年11月9日文建会以“台湾民主纪念园区”之名义,指定为国定古迹(文壹字第0963132772-1号),定着土地范围建堂基地25万平方米,包括当时园区内的“台湾民主纪念馆(现中正纪念堂)”、“正面牌楼”、“民主广场”[39]、“民主大道”、都包含在国定古迹,但“回廊”被排除在外。
2009年7月17日,文建会将其指定古迹范围中的“台湾民主纪念馆”变更为“中正纪念堂”,但园区古迹名称“台湾民主纪念园区”未变迄今(会授资筹二字第0983110272号)[40][3]。
中正纪念堂:2008年3月17日台北市政府文化局以中正纪念堂建筑形式及结构均未见于其他建筑物,两厅院部分建成后即为艺文活动重镇为由,将园区与周边以“中正纪念堂”之名义,登录为文化景观(北市文化二字第09730121300号),范围包括国定古迹台北府城东门、中山南路(信义路口至爱国西路口)、中山南路、信义路、杭州南路、爱国东路围合之中正纪念堂全区。
由于距离接近中华民国总统府,又拥有大型广场,且建筑本身隐含许多昔日国民党的意识形态,自1987年解严之后,中正纪念堂便成为许多社会、政治运动的集会地点,其中最著名的应属发生于1990年的野百合学运;该学运发生时,中正纪念堂被参与的学生和社运人士戏称为“中正庙”、“蒋庙”等名,后被去蒋化与反威权运动人士广泛使用[41]。歌手罗大佑的粤语歌曲《皇后大道东》,委由李坤城作词改为台语歌《大家免着惊》,里头有段歌词“忠孝东路西对介寿大路遐,介寿大路公在中正大庙埕,介寿大路口号按怎无开声,中正大庙埕内大家免着惊”。正因为其政治因素及意识形态,每逢228纪念日前后时常会有民众前往抗议,例如2013年公民1985行动联盟带领数千名民众至中正纪念堂,坐在主体建筑两侧楼梯,并在御路拉起“天下为公”三布条,反对黑箱服贸。2017年自由广场聚集了统派及独派人士,并且爆发零星肢体冲突。
因为其意识形态,也有些人希望拆除,例如2016年有独派人士沿着施工钢架爬上顶部空间并悬挂“挽联”,要求拆除中正纪念堂。另外也有些人对其破坏,特别是对蒋中正铜像: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