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是会议是中华民国非正式的任务型政治会议机构,由政府针对重要政治或经济议题,由朝野政党与民间人士共同召开,以决定国家重要的政策方针。其起源于李登辉政府时期;在李登辉执政期间,曾召开过两次大型国是会议,加速了台湾民主化的发展。
此条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5年12月14日) |
国是会议的性质类似政治协商会议,但非常设机构,也不具备任何法定职权,《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也无提及。
“国是”意指国家重大的政策方针,首见于《新序》与《后汉书》中载楚庄王与孙叔敖论政,“共定国是”[1][2],至宋神宗熙宁变法后,逐渐在重大历史事件中演变,成为政治结构组合的制式理念[3]。
1990年,时任总统李登辉会见野百合学运学生代表,同意召开国是会议,以解决重大宪政争议[4]。6月28日,在国民党与民进党的支持下,于台北市圆山大饭店召开此次会议。会中针对“国会改革”、“地方制度”、“中央政府体制”、“大陆政策与两岸关系”、“宪法与临时条款修正方式”等五组议题逐一讨论,最后达成“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回归宪法”、“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修宪采取一机关两阶段方式”、“修宪以《中华民国宪法增修条文》名之”等共识,并一一透过法定体制逐一落实。
根据会议结论,1991年5月1日,总统令公布废止《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国会代表恢复定期改选,“万年国会”现象结束,台湾的民主化进入新阶段[4]。
1990年,民进党为参与国是会议而起草《民主大宪章》,并在国是会议中提出;其中主张总统由辖区国民直接选举产生,此宪政主张获得与会者共识,从而使1996年实现首次总统直选[5]。
1996年,李登辉二次连任总统后,于12月23日到28日召开国家发展会议(国发会),由副总统连战主持,讨论“健全宪政体制”、“加速经济发展”及“增进两岸关系”三大议题。该会议作出的最大决议为省虚级化。该会议并决议加速公营事业民营化,定下五年的落日条款要让公营事业“公股零存”。
2016年11月,总统蔡英文针对“司法改革”的议题召开国是会议[6],并亲自担任召集人,召集院、检、辩三方以及民间学者、跨领域相关专业人士进行磋商,简称司改国是会议。司改国是会议作为设于总统府之下的任务编组单位,具体运作形式以分组会议展开,包括“保护被害人与弱势者的司法”、“全民信赖公正专业的司法”、“权责相符高效率的司法”、“参与透明亲近的司法”及“维护社会安全的司法”五个组别,参与人士涵括知名律师黄致豪、受害者家属王婉谕与前大法官许玉秀等人,针对现行的刑事法律制度加以改革。
在会议过程中,刑法学者林钰雄教授一度抨击国是会议本身架构及定位问题,并扬言退出[7];时任检察总长颜大和亦曾提出若干批评[8]。2017年8月12日,司改国是会议进行总结,各分组提出的建议结论包括建立国民法官制度、引进人民参与检察审查制、加强弱势者协助措施、律师资讯透明化、司法硬件设备数字化、检察人事制度改革、打造金字塔型诉讼程序和推动修复式司法,以及增强法官在职进修训练等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