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何充(292年—346年2月21日),字次道,廬江郡灊縣(今屬安徽霍山)人。晉朝重要官員,在東晉官至中書監、驃騎將軍、錄尚書事,在晉康帝和晉穆帝時輔政。曾與庾氏分別在讓晉康帝和晉穆帝繼位時有分歧,何充堅持父死子繼,而庾氏則名託立年長君主以抗衡北方外族政權,實際是想保持庾氏與皇室的血緣親近。何充亦提出讓桓溫代替庾氏家族鎮守荊州,是譙國桓氏在東晉堀起的重要起點。
何充最初是王敦的幕僚,曾任大將軍掾和主簿,但後因忤逆王敦而被貶為東海王文學。太寧二年(324年)王敦之亂平定後,何充累遷至中書侍郎。
太寧三年(325年),晉成帝即位後,遷何充為給事黃門侍郎。咸和三年(328年),歷陽內史蘇峻領兵攻陷建康後,何充東奔三吳地區以王舒、虞潭等人為的討伐義軍。次年,蘇峻之亂被平定,何充封都亭侯,拜散騎常侍。後曾出任東陽太守,及後又拜建威將軍,任會稽太守。何充在會稽郡有德政,亦推薦虞喜,提拔當地人謝奉、魏顗等作佐吏。後又遷丹楊尹。
後來,何充在王導和庾亮的推薦下,以丹楊尹加吏部尚書,並進號冠軍將軍,領會稽王師。咸康五年(339年)王導死後,何充轉護軍將軍,與中書監庾冰都錄尚書事。次年升任中書令,加散騎常侍。
咸康八年(342年)六月,晉成帝病重。當時晉成帝二子司馬丕和司馬奕皆為嬰兒,而庾冰怕一旦由成帝兒子繼位,自己與皇帝的血緣關係會轉疏,影響庾氏在朝中的影響力。故此以有外族勢力威脅為由向成帝建議立年長君主,並推薦成帝之弟司馬岳,成帝最終答應。何充卻堅持皇位應父子相傳,並稱改易此規則者很少沒有亂事發生。但庾冰不聽從,朝廷亦下詔以司馬岳為嗣。不久,何充及庾冰與武陵王司馬晞、會稽王司馬昱及尚書令諸葛恢皆受詔為顧命大臣。次日,晉成帝死,司馬岳繼位為晉康帝。康帝即位後仍委政給庾冰及何充。而同年何充改任驃騎將軍、都督徐州、揚州之晉陵諸軍事、領徐州刺史,出鎮京口,以避諸庾。
建元元年(343年)11月6日,庾冰出鎮武昌,以助庾翼北伐。何充則被召為中書監、都督揚、豫、徐州之琅琊諸軍事、揚州刺史、錄尚書事,輔政。次年,晉康帝病重,庾冰及庾翼打算立晉元帝子會稽王司馬昱為帝,但何充則建議立皇太子司馬聃,並得康帝答允。康帝於當年逝世,何充隨後以康帝遺詔立司馬聃為帝,即晉穆帝。庾冰及庾翼因而十分憎恨何充。當時穆帝年幼,臨朝的皇太后褚蒜子亦重用何充,讓他可帶甲杖百人入殿。又應何充認為自己不宜兼任中書監和錄尚書事之要求,解任中書監並加授侍中,又賜其羽林騎十人。
穆帝即位後當年庾冰就逝世,次年庾翼亦患病,何充獨自輔政。何充認為太后父親左將軍褚裒身為外戚,應總掌朝政,於是曾推薦褚裒參錄尚書,但褚裒為避嫌而堅持不受。終以會稽王司馬昱錄尚書六條事輔政。患病的庾翼當年就逝世,臨終前上表由其子庾爰之接掌自己荊州刺史一職。當時很多人都因庾氏自庾亮起長時間出鎮荊州等地,人心歸附,都認為應該依從庾翼要求。但何充則認為荊州位置極其重要,庾爰之沒有能力擔當荊州刺史的重任,於是推舉徐州刺史桓溫接掌荊州。當時有人怕庾爰之會反抗桓溫,害怕逼反庾爰之。但何充認為桓溫能力足以壓制庾爰之,不用擔心。最終桓溫都順利上任。此後,何充常說:「桓溫、褚裒為方伯,殷浩居門下,我可無勞矣。」可見何充對桓、褚二人的倚重。
永和二年正月己卯日(346年2月21日)[1],何充逝世,享年五十五歲。朝廷追贈司空,諡號為文穆。因其無子,以其侄兒何放繼嗣。
何充另有一兄,為何松之祖父,名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