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三国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魏[2][3][4](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4日,史称曹魏、大魏、魏朝或魏國)共歷五帝,國祚約46年。是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位于北方政權國家。始於220年曹丕受漢獻帝禪讓,代漢為魏,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后,其家族成为曹魏实际掌权者,至266年司马懿之孙司馬炎脅迫曹奐受禪稱帝,改國號“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城,因此漢獻帝封他「魏公」建立诸侯国—魏国,且如同汉朝初期诸侯王制度设置丞相以下百官[5][6],之后又封「魏王」并以卞氏为魏国王后[7][8],以曹操之女为魏国公主[9],後來曹操之子曹丕稱帝時便以「魏」為國號。又因是曹氏政权,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10]。
魏是三國時期最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灭蜀汉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千米[11]。263年,魏軍攻滅蜀汉,同年佔領交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约400萬平方千米。由於曹魏盤踞中原,人口為三国當中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歷史
曹魏立國前,東漢已入割據時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各地勢力遵奉曹操,而軍事方面則選編精銳,組成強大的騎兵勁旅——虎豹騎,在平定中原重要戰役屢次建功,在掌握軍政發展下開啟魏晉南北朝霸府政治的先河,為後來的代漢立魏打下基礎。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於官渡之戰打败袁绍,再陆续通过几年的军事行动统一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于白狼山之战打败乌桓,后曹操开始着手準備南下攻佔全國。
曹軍未適應到南方地理環境,水土不服,天氣陡轉等因素下,在208年赤壁之戰敗於孫權與劉備的聯軍,退守北方。曹軍所傷多為原劉表麾下水軍與降軍,因此孫劉勢力亦無法撼動曹操政權。曹操年事已高,終其一生只控制北方至中原一帶。其後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打破漢高祖的白馬之盟。曹操晚年遭刘备大将关羽北伐和魏讽之乱,虽然与孙权结盟由孙权败杀关羽化解危机,但自身也时日无多。220年,曹操去世後由次子曹丕承襲王位。
延康元年十月(公元220年12月)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代漢稱帝,定國號魏,稱魏文帝,改元黄初,定都洛陽(或称曹魏五都),東漢結束,曹魏建立。曹操雖未稱帝,但文帝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廟號太祖)。漢中王劉備於221年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最後孫權也於229年在建業稱帝國號吳,至此三國正式形成。222年至225年期间文帝三次出兵伐吴,皆兵败而归[12]。
文帝在位七年就駕崩。文帝駕崩後,長子曹叡即位,為魏明帝。曹魏朝廷此時分為兩大派,一是以曹真和曹休為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馬懿世家和賈逵世家為主的新勢力,日漸形成嚴重的對立,埋下日後的高平陵之變的種子。而夏侯惇和夏侯渊死後,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沒落,漸漸遠離權勢。導致司馬世家勢力龐大,夏侯世家無法抗衡,日後高平陵之變的發生後,夏侯世家遭流放邊境,或投降蜀漢。
曹操出身寒族,且與閹宦有關,不以儒學為務,與當時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強調重才不重德,並以法家之術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學。曹操為一代英雄,不僅得到眾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份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為曹操引進不少士大夫階層的人才。官渡之戰,曹勝袁敗,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暫時忍耐屈服,卻伺機恢復。終於他們支持出身士族的司馬懿,向曹氏奪回政權。[13]

太傅司馬懿在對抗諸葛亮北伐立下不少戰功,在曹魏政治地位漸漸提升,直至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利用兵變,剷除曹家宗室的曹爽,导致夏侯霸投靠蜀漢,后其子司马师在政治斗争又铲除夏侯家的夏侯玄,司馬氏家族權傾全朝成為新的霸府,司马师、司馬昭成為最有權勢的朝臣,能擅自廢立皇帝。曹魏立国以来近支宗室受到限制,大部分实际上被囚禁在邺城,故无法反抗司马氏。驻守扬州的王凌(司马懿时期)、毌丘俭(司马师时期)、诸葛诞(司马昭时期)先后反抗司马氏,前者想拥立楚王曹彪为帝,后两者还联合孙吴为外援,但皆败亡。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帝位,亲自攻打司馬昭,司马昭令親信賈充派成濟弒害曹髦,事後僅成濟被處死,而司馬家族則沒受牽連,因此曹魏名存實亡。
隨著蜀漢國力日下,263年魏國司馬氏展開攻漢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等攻漢,結果劉禪請降,蜀亡,隨後司馬昭便平定鍾會、姜維、劉璿等蜀漢殘黨與部份勢力所發起的鍾會之亂。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襲封晉王、承相國位,後於265年受禪稱帝,國號為晉,曹魏結束。
司马炎登基后不久,反而解除曹魏时期对曹氏宗室的禁锢。元帝及其後人被封为陈留王,在晋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陈留国历经4朝,经西晋、东晋、刘宋,一直传至南朝齐,国祚之长在历史上实为罕见。
军事
曹魏於曹操時期,兵力約30-45萬。文帝時期濫兵用戰,興建修房,死了不少精兵,據史書記載,兵力約13-16萬,為曹魏低落時期。明帝時期,由於推動多子政策,兵力大增40-47萬。司馬家族主政後,約60-65萬,為最高峰。
文化
曹魏雖然以軍事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文帝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後期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明帝擅長詩賦;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譽為才子。
經濟
魏、漢、吳三國以曹操最重視農業(用毛玠兵農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墾荒面積最廣。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規模和數量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三千多頃鹽鹼地,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成果使糧產量倍增。
政治
曹魏对藩王监视防范,藩王们求为百姓而不可得,后大多被囚禁于邺城。明帝及后来执政大臣曹爽先后拒绝曹植、曹冏任用宗室建议,终于使得后来皇权旁落司马氏之手时曹魏诸王无力反抗。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解除对曹氏族人的禁锢,同时因吸取曹魏的教训而大封宗室为实权藩王委以重任,但這也导致后来的八王之乱。
獲諡的大臣
行政區域
下表為262年曹魏州郡設置數目。共領州十二,郡國八十七。
范陽郡 | 代郡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遼西郡 | 樂浪郡 |
上谷郡 | 燕國 | 昌黎郡 | 玄菟郡 | 遼東郡 | 帶方郡 |
魏郡,西漢置郡。領縣九 | ||||||
陽平郡 | 廣平郡 | 清河郡 | 鉅鹿郡 | 趙國 | 常山郡 | 安平郡 |
平原郡 | 樂陵國 | 河間郡 | 渤海郡 | 中山國 |
城陽郡 | 東萊郡 | 北海國 | 齊國 | 樂安郡 | 濟南國 |
上黨郡 | 西河郡 | 太原郡 | 樂平郡 | 新興郡 | 雁門郡 |
泰山郡 | 濟北國 | 東平國 | 東郡 | 任城郡 | 山陽郡 | 濟陰郡 | 陳留國 |
東莞郡 | 琅琊國 | 東海國 | 廣陵郡 | 下邳郡 | 彭城國 |
河南尹,西漢置郡。領縣二十四
洛陽縣(州治。郡治。中京)、河南縣、鞏縣、河陰縣、成皋縣、緱氏縣、陽城縣、新城縣、陸渾縣、梁縣、陽翟縣、滎陽縣、京縣、密縣、卷縣、陽武縣、苑陵縣、中牟縣、開封縣、原武縣、新鄭縣、偃師縣、平縣、穀城縣
弘農郡,西漢置郡。領縣八
弘農縣(郡治)、湖縣、陝縣、宜陽縣、黽池縣、華陰縣、盧氏縣、新安縣
河內郡,西漢置郡。領縣十六
汲縣、共縣、林慮縣、獲嘉縣、修武縣、野王縣、州縣、懷縣(郡治)、平皋縣、河陽縣、沁水縣、軹縣、山陽縣、溫縣、朝歌縣、武德縣
河東郡,西漢置郡。領縣十一
安邑縣(郡治)、東垣縣、汾陰縣、大陽縣、解縣、蒲坂縣、河北縣、濩澤縣、端氏縣、聞喜縣、猗氏縣
平陽郡,曹魏黃初元年分河東郡置。領縣十一

領郡國九、縣國八十八
陳郡,西漢置郡。領縣六
潁川郡,秦置郡。領縣十五
許昌縣(郡治。漢許縣。南京)、長社縣、潁陰縣、潁陽縣、臨潁縣、郾縣、鄢陵縣、新汲縣、襄城縣、繁昌縣、郟縣、定陵縣、昆陽縣、舞陽縣、父城縣
汝南郡,西漢置郡。領縣二十九
新息縣(郡治)、新陽縣、安城縣(州治)、慎縣、朗陵縣、陽安縣、上蔡縣、平輿縣、定潁縣、灈陽縣、南頓縣、汝陽縣、吳房縣、西平縣、□強縣、召陵縣、西華縣、宜春縣、新蔡縣、褒信縣、原鹿縣、富波縣、固始縣、汝陰縣、項縣、汝南縣、安陽縣、鮦陽縣、慎陽縣
梁國,西漢置郡。領縣七
沛國,西漢置郡。領縣四
譙郡,曹魏時分沛國置。領縣十四
譙縣(郡治,東京)、相縣、蕭縣、酇縣、山桑縣、龍亢縣、蘄縣、苦縣、宋縣、符離縣、汶縣、虹縣、輊縣、竹邑縣
魯郡,西漢置郡。領縣五
弋陽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西陽縣、軑縣、期思縣、弋陽縣(郡治)
安豐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安風縣(郡治)、雩婁縣、安豐縣、蓼縣
領郡國二、縣國十二
淮南郡,秦置郡。領縣七
壽春縣(州治)、成德縣、下蔡縣、義城縣、西曲陽縣、平阿縣、合肥縣(郡治)
廬江郡,西漢置郡。統縣三
江夏郡,上昶縣、六黃縣,
上庸郡,上庸縣(郡治)
君主列表及年號
肖像 | 庙号 | 谥号 | 名讳 | 在世时间 | 在位时间 | 年号 | 年号使用时间 | 陵寝 |
---|---|---|---|---|---|---|---|---|
- | - | 高皇帝 (魏明帝追谥) |
曹騰 | 100-159年 | - | - | - | - |
![]() |
- | 魏太王 (汉献帝追谥)[14] |
曹嵩 | ?-193年 | - | - | - | - |
- | 太皇帝 (魏文帝追谥)[14] | |||||||
![]() |
- | 魏武王 (汉献帝追谥)[15] |
曹操 | 155-220年 | - | - | - | 高陵 |
太祖 (魏明帝追尊)[16] |
武皇帝 (魏文帝追谥)[14] | |||||||
曹丕受东汉献帝刘协禅位为帝,立国曰“魏” | ||||||||
![]() |
高祖 (魏明帝追尊,一作世祖)[16][17] |
文皇帝[18] | 曹丕 | 187-226年 | 220-226年 | 黄初 | 220-226年 | 首陽陵 |
![]() |
烈祖 (曹叡生前即定庙号)[16] |
明皇帝[19] | 曹叡 | 206-239年 | 226-239年 | 太和 | 227-233年 | 高平陵 |
青龙 | 233-237年 | |||||||
景初 | 237-239年 | |||||||
![]() |
- | 邵陵县厉公 (晋武帝司马炎谥) |
曹芳 (罢黜,降复齐王,晋武帝降封邵陵县公) |
232-274年 | 239-254年 | 正始 | 240-249年 | - |
嘉平 | 249-254年 | |||||||
![]() |
- | - | 曹髦 (追罢黜,降复高贵乡公) |
241-260年 | 254-260年 | 正元 | 254-256年 | - |
甘露 | 256-260年 | |||||||
![]() |
- | 元皇帝 (晋惠帝司马衷谥) |
曹奂 (原名曹璜) (晋武帝司马炎降封陈留王) |
246-302年 | 260-265年 | 景元 | 260-264年 | - |
咸熙 | 264-265年 | |||||||
元帝曹奂禅位司马炎,立国曰“晋”,曹魏亡 |
世系圖
註釋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