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決擇分(梵語:nirvedhabhāgīya),玄奘譯為順決擇分,又稱達分善根[1]、四殊勝善根、四善根、四加行,佛教術語,是說一切有部修行次第理論中的位階之一,位於順解脫分之後,見道之前[2]。由煖、頂、忍、世第一法,四個善根組成。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2018年1月10日) |
《大毘婆沙論》記載:順決擇分即為順聖道分,此四法亦名行諦、修治、善根:
“ |
問:此何故名順決擇分? |
” |
順決擇分,是指能帶來聖道之果的四種善法[4]。其中,決擇(nirvedha),是決斷簡擇之意,意指聖道,是也就是見道、修道、無學道三者,以及能分別四聖諦之意。分(bhāga),可以譯為分段、成分、部分,在此是指見道這一分。決擇分(nirvedhabhāgīya)由這兩個單字組成,代表著能夠導向聖道的見道這一份,因此真諦將其譯為決擇分。
將「分」(bhāga)形容詞化之後,成為bhāgīya,有「屬於什麼的」,「什麼有關係的」 ,「促成什麼的」之意。也就是說,以這四善根為緣,「順」這四個善根,可以導向「決擇分」,因此玄奘將其譯為順決擇分[5]。普光解釋,這其中存在因果關係,順著這四種善根是因,引向決擇分,也就是見道,是果,因此譯為順決擇分[6]。
順決擇分善根,以五蘊為自性,皆是色界繫[7],各有六種種性差别[8],四法依次為:煖(ūṣmagata)、頂(mūrdhan)、忍(kṣānti)和世第一法(laukikāgradharma)。
在迦多衍尼子《發智論》中,「煖」法是少分信愛正法律,始能忍順「聖所愛戒」[9]:
“ |
云何煖? |
” |
「頂」法是小量信佛法僧[13],始能修習「四預流支」[14]:
“ |
云何頂? 云何頂墮? |
” |
在對增上慢的論述中介入了「忍」法,即以前三預流支為加行,修習堅住無間,而得隨順四聖諦理或八聖道之善根:
“ |
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緣,得諦順忍[20]。 |
” |
並對是為见道根基的「世第一法」进行了詳細闡述:
“ |
云何世第一法? 何故名世第一法? 世第一法,當言欲界繫?色界繫?無色界繫耶? 何故此法,不應言欲界繫耶?
何故此法,不應言無色界繫耶?
世第一法,當言有尋有伺?無尋唯伺?無尋無伺耶? 世第一法,當言樂根相應?喜根相應?捨根相應耶? 世第一法,當言一心?多心耶? 何故此法,非多心耶?
世第一法,當言退?不退耶?
何故此法,定不退耶?
|
” |
由於《發智論》沒有明確提及順決擇分和其中的“忍法”,有研究者認為這是妙音論師《生智論》等所補充[36]。在見道時,「世第一法」唯一念現前而得「正決定」、入「正性離生」,大眾部和分別論者某部《舍利弗阿毘曇論》等,在見道之前,立相似相續之「世第一法」為「種性地法」[37]。
說一切有部以菩提分法,特別是四念住為基礎,建立了修行次地學說,順決擇分四法,在第一位初業地,和第六位見道之間,《大毘婆沙論》進行了解說:
“ |
問:何故名念住乃至道支耶?
……已說菩提分法,所以次第今當說。 問:何故先說四念住乃至後說八道支耶?
|
” |
後世論書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增廣演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