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心(巴利文及梵語:चित्त,Citta),音譯質多,意指人的思想、心靈、心智、辨別能力。在早期佛教中,因為意義相近,它經常與識、意混用,被當成同義詞[1][2][3]。但是,它們三者之間又有一些區別。
心(梵語:चित्त,Citta),意為思想、心靈、想像、理智等,音譯“質多”。
雖然हृदय(hṛdaya)與चित्त(citta)漢譯都可作“心”,但意義不同。在梵文中,屬於意識、思考、心靈的非物質部份,為चित्त(citta);屬於肉體部份的心,為हृदय(hṛdaya),意譯肉團心、真實心、堅實心、心臟,音譯肝栗大[4]、汗栗馱等;和中文裡“心”和英文裡“heart”的用法相似,本身是實指心臟,有時也代指心意、意念。如《心經》(Hṛdaya Sūtra)被认为是《大般若经》之精髓,如心臟,故称“心经”;在少數時候也可作為心意的代名,部分論藏認為它是“自性第一義之心”、“自性真實心”、“如來藏心”[5][6]。hṛdaya的詞根hṛd和英文heart爲同源詞,其他同源詞包括拉丁文cor、希臘文καρδία(kardiá)等。
在部派佛教時期,心的性質為何,是個重要的爭論課題。印順法師將部派佛教中,對於心的性質,歸納為三派說法:
五蘊中的識蘊,為一切識知,包含八十九種心,分為八十一世間心與八種出世間心。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