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十九心,佛教阿毘達摩術語,為巴利佛教特有的理論,現仍傳承於上座部佛教中。將一切剎那心區分為八十九種類型,這是巴利論書中最常見的分類,但是也有分為一百二十一心的說法,也有將八十九心再細分為更多類的說法。
八十九心的分法,是先根據佛教的世界觀,將一切有情的心,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與出世間四者,稱四界地。在四界地中,又依據善、不善、無記三者進行細分,再把無記分為異熟與唯作二者。之後一一細分,則成為八十九心。
因此,八十九心可分為
水野弘元的研究指出,在巴利佛教早期論書,如《無礙解道》還沒有八十九心的說法,但已經有初步的想法。直到中期論書《法集論》及《分別論》中,才將八十九心定型下來,成為巴利佛教標準的理論。在更晚期的論書中,又將八十九心分為十四種作用。
欲界的善心,是經由布施、持戒與禪定獲得的,其中可分為有智、無智,有喜、無喜、有捨(不苦不樂),以及沒有特別造作的(無行)、經過自我意識特別去造作的(有行)。將這些組合起來,就成為八種善心:
不善的心,分為貪欲、瞋恚、愚痴三者,只存在欲界。其中貪,存在類似於欲界善心的八種;瞋恚,伴有憂,分為有行,與無行;愚痴,伴有捨(不苦不樂),分為懷疑與掉舉二種。共十二心。
欲界無記心,分為由過去的善業、惡業所生成的異熟心,以及非善、非惡、非結果,唯有作用的唯作心二者。
欲界的異熟心,分為善的異熟心,與惡的異熟心。善的異熟心,分為前五識、第六意識與第七意界,這是與現前的認識作用有關;作為有情的基礎心,是欲界的善心八種,以及生來就具有的九種善心之一。生來具有的九種心,是由過去世的八種善心,在現世結果而成,每個人都具備九種善心中的其中一種,是這一世中的人格與天份的基礎。欲界善異熟心,共有16種。至於惡異熟心,包括前五識、第六意界,以及成為惡趣有情的七種基礎心之一,共有7種。欲界異熟心總計有23種。
唯作是巴利佛教特有的術語,它不善、不惡,唯有作用,因此得名。欲界的唯作心,與認識作用有關的,分為引起前五識的意界,以及引起意識的意識界二者;與漏盡阿羅漢有關的,有引起笑的自然遊戲心,以及與欲界善心相同的八種唯作心。欲界唯作心,共分11種。
在色界中,有善心,善異熟心與唯作心三者。色界善心是有情眾生在欲界修行色界定所獲得的色界善心。色界善異熟心,是有情眾生在過去世修行有漏的色界定心,在此世獲得的善基礎心。唯作心是漏盡阿羅漢進入色界定的遊戲三昧,而產生的現法樂住心。
巴利佛教中,將五禪,個別配對上善心,善異熟心,與唯作心三者,共成色界15心。五禪是巴利佛教特有說法,將四禪中的初禪,分為有尋有伺、無尋唯伺二者,形成五禪。
無色界,同樣有善心,善異熟心與唯作心三者。與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等四無色定分別配對,共形成無色界12心。
出世間,分為四向四果等八心。四向為四種無漏善心,而四果為四向的異熟心。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