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心身問題係解釋物質同心靈之間關係嘅挑戰。而家最主流嘅立場係物理主義,佢話一切都係物質,即係話心靈係某啲物質對象嘅某啲方面或特徵。心靈嘅進化歷史同神經系統嘅發展有關,最後導致咗腦部嘅形成。隨住腦部變得更加複雜,心靈功能嘅數量同能力都增加咗,特定腦區負責特定嘅心靈功能。個別人類嘅心靈都會隨住從經驗中學習同埋經歷心理發展階段而發展。有啲人受到精神障礙嘅影響,佢哋某啲心靈能力冇辦法正常運作。
而家普遍認為動物都有某種形式嘅心靈,但係呢個講法適用於邊啲動物仲有爭議。人工意識嘅話題都帶嚟類似嘅挑戰,理論家討論緊用電腦創造人工意識嘅可能性同後果。
研究心靈嘅主要領域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同埋哲學。佢哋傾向關注心靈嘅唔同方面,用唔同嘅研究方法,由經驗觀察同神經成像到概念分析同思想實驗都有。心靈同好多其他領域都有關係,包括認識論、人類學、宗教同埋教育。
心靈係指心理現象同能力嘅總和,包括意識、思維、感知、感覺、情感、情緒、動機、行為、記憶同學習。[1] 有時呢個詞會用得窄啲,淨係指高級或者抽象嘅認知功能,即係同邏輯推理同意識有關嗰啲。[2] 傳統上,心靈被認為係非物質嘅實體或者獨立嘅存在,同物質同身體相對。而家嘅討論中,心靈多數被睇成其他實體嘅特徵,通常被理解成物質大腦嘅能力。[3] 心靈嘅準確定義仲有爭議,雖然大家都接受一啲非人類動物都有心靈,但係邊度先係界線就冇共識。[4] 雖然有呢啲爭議,但大家都同意心靈喺人類生活嘅大部分方面都扮演中心角色,因為佢係意識、情感、思想同個人身份感嘅所在。[5] 有唔同嘅領域研究心靈;主要包括心理學、認知科學、神經科學同哲學。[6]
「心理」同「心智」通常都當做「心靈」嘅同義詞用。[7] 佢哋經常同「靈魂」、「精神」、「認知」、「智力」、「智能」同「大腦」呢啲詞重疊使用,但意思唔係完全一樣。有啲宗教認為靈魂係獨立嘅實體,係人類非物質本質嘅構成,有神聖起源,喺身體死亡之後仍然存在,而且係不朽嘅。[8] 「精神」呢個詞仲有其他唔同嘅意思,唔係直接同心靈有關,例如賦予生命體活力嘅原則或者存在於物體或地方嘅超自然存在。[9] 認知包括某啲類型嘅心理過程,喺呢啲過程中知識被獲取同資訊被處理。[10] 智力係負責思考、推理同理解嘅一種心理能力[11],同智能好相似,智能係獲取、理解同應用知識嘅能力。[12] 大腦係負責大部分或者全部心理功能嘅物理器官。[13]
現代英語嘅 "mind" 呢個字源自古英語嘅 gemynd,意思係「記憶」。呢個詞發展成中古英語嘅 mind(e)、münd(e) 同 mend(e),慢慢擴展意思去包括所有心理能力。原本嘅意思仲保留喺「call to mind」同「keep in mind」呢啲表達中。同源詞包括古高地德語嘅 gimunt、哥特語嘅 gamunds、古希臘語嘅 μένος、拉丁語嘅 mens 同梵語嘅 manas。[14]
研究心靈本質嘅理論想搵出所有精神狀態嘅共通點。佢哋想搵出「精神嘅標記」,即係分辨精神同非精神現象嘅準則。[15] 認知準則話精神狀態嘅獨特特徵係人哋點樣認識佢哋。舉個例,如果一個人牙痛,佢會直接或非推論性咁知道自己喺痛緊。但係佢冇呢種知識去了解痛嘅物理成因,可能要睇經驗證據或者睇牙醫。另一個通常歸因於精神狀態嘅特徵係佢哋係私密嘅,即係其他人冇呢種直接接觸一個人精神狀態嘅方法,要靠其他觀察推斷出嚟,好似睇牙痛嗰個人嘅痛苦表現。有啲哲學家話對某啲或者全部精神狀態嘅認知係絕對正確嘅,例如一個人唔可能會錯認自己係咪喺痛緊。[16]
相關嘅觀點話所有精神狀態要麼係有意識嘅,要麼可以進入意識。根據呢個觀點,當一個人主動記起艾菲爾鐵塔喺巴黎嘅事實,呢個狀態係精神嘅因為佢係意識嘅一部分;當嗰個人冇諗緊呢件事嘅時候,呢個信念仍然係精神狀態,因為嗰個人諗起嘅時候可以將佢帶入意識。呢個觀點否定咗「深層無意識」嘅存在,即係原則上唔可能變成有意識嘅無意識精神狀態。[17]
另一個理論話意向性[lower-alpha 1]係精神嘅標記。如果一個狀態指涉或者表徵某樣嘢,就係有意向性。舉個例,如果一個人見到鋼琴或者諗起佢,呢個精神狀態就有意向性,因為佢指涉緊一架鋼琴。呢個觀點區分咗原始同衍生嘅意向性。精神狀態有原始意向性,而某啲非精神現象有衍生意向性。例如,「鋼琴」呢個字同鋼琴嘅圖片喺衍生意義上係有意向性嘅:佢哋唔係直接指涉鋼琴,但係如果一個人睇到佢哋,可能會喺呢個人嗰度引發一個指涉鋼琴嘅精神狀態。唔同意所有精神狀態都有意向性嘅哲學家會舉啲例子,好似痕、搔癢同痛楚可能係例外。[19]
根據行為主義,精神狀態係對特定外部刺激作出某啲可以公開觀察到嘅行為反應嘅傾向。呢個觀點暗示精神現象唔係私密嘅內部狀態,而係可以像一般物理現象咁用經驗觀察到。[20] 功能主義同意精神狀態唔係靠心靈嘅確切內部構成,反而係從佢哋嘅功能角色嚟描述佢哋。同行為主義唔同,呢個角色唔單止局限於行為模式,仲包括其他因素。舉個例,痛嘅功能角色一部分係由佢同身體受傷嘅關係,同埋佢引起行為模式好似呻吟同其他精神狀態,好似想停止痛楚嘅慾望嚟決定。[21] 計算主義係喺認知科學中突出嘅相似理論,佢將心靈定義為認知同計算嘅資訊處理器。[22]
外在主義傘下嘅理論強調心靈對環境嘅依賴。根據呢個觀點,精神狀態同佢哋嘅內容至少部分係由外部環境決定。[23] 舉個例,有啲形式嘅內容外在主義認為一個信念係指涉一個對象定另一個可以取決於外部環境。[24] 延伸心靈論話外部環境唔單止影響心靈,仲係佢嘅一部分,好似日記簿或者計數機延伸咗心靈儲存同處理資訊嘅能力。[25] 密切相關嘅行動主義觀點認為精神過程涉及有機體同環境之間嘅互動。[26]
心物問題係指好難解釋心同物之間嘅普遍關係,例如諗嘢同腦部活動之間嘅關聯。雖然心同物有唔同嘅特性,但佢哋係會互相影響嘅,好似身體變化引起精神不適,又或者因為有意圖而郁到隻手咁。[27] 根據實體二元論,心或靈魂係獨立嘅實體,擁有精神狀態,而物質嘢就係另一種實體。呢個觀點意味住,至少理論上,心係可以無需身體而存在。[28] 屬性二元論係另一種二元論,佢話心同物唔係獨立嘅個體,而係同一個體嘅唔同屬性。[29] 相反,一元論嘅觀點就話現實只係由一種嘢組成。根據唯心主義,所有嘢都係精神嘅。[30] 佢哋將物質嘢理解為精神結構,例如概念或感知。[31] 根據中性一元論,喺最根本嘅層面上,世界既唔係物理嘅,亦都唔係精神嘅,而係中性嘅。佢哋認為物理同精神嘅概念只係方便但膚淺嘅描述現實嘅方法。[32]
喺當代哲學中最有影響力嘅一元論觀點係物理主義,亦都叫做唯物主義,[lower-alpha 2] 佢話所有嘢都係物理嘅。[34] 根據消除唯物主義,根本冇精神現象,即係話信念同慾望呢啲嘢唔係現實嘅一部分。[35] 還原物理主義者就持一個冇咁激進嘅立場:佢哋話精神狀態係存在嘅,但至少理論上可以完全用物理學嚟描述,唔使靠心理學呢啲特殊科學。例如,行為主義者嘗試用可觀察嘅行為嚟分析精神概念,唔使理會內部嘅精神狀態。[36] 類型同一論都屬於還原物理主義,佢話精神狀態就係腦部狀態。[37] 雖然非還原物理主義者都同意所有嘢都係物理嘅,但佢哋話精神概念係喺更抽象嘅層面描述物理現實,而呢個層面係物理學做唔到嘅。[38] 根據功能主義,精神概念唔係描述物理實體嘅內部結構,而係描述系統內嘅功能角色。[39] 呢個觀點嘅一個後果就係心唔係淨係靠腦,而係可以由其他實現相應功能角色嘅系統嚟實現,可能包括電腦。[40]
意識嘅困難問題係心物問題嘅核心方面:佢挑戰嘅係解釋物理狀態點樣產生意識體驗。佢最大嘅困難喺於意識嘅主觀同質性,呢啲特性同一般嘅物理過程唔同。意識嘅困難問題同「容易問題」形成對比,「容易問題」係解釋意識嘅某啲方面係點樣運作嘅,例如知覺、記憶或學習。[41]
另一個研究心同物關係嘅方法係用經驗觀察嚟睇腦係點樣運作,同邊啲腦部區域同過程同特定嘅精神現象有關。[42] 腦係神經系統嘅中央器官,所有脊椎動物同大多數無脊椎動物都有腦。人腦特別複雜,由860億個神經元組成,呢啲神經元通過突觸相互溝通。[43] 佢哋形成一個複雜嘅神經網絡,認知過程就係由佢哋嘅電同化學相互作用而產生。[44] 人腦分為唔同嘅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唔同嘅功能。主要嘅區域有後腦、中腦同前腦。[45] 後腦同中腦負責好多同基本生存有關嘅生物功能,而高級精神功能,由思考到動機,主要都係喺前腦。[46]
好多主要精神現象嘅主要運作都喺前腦嘅特定區域。前額葉皮層負責執行功能,例如計劃、決策、解決問題同工作記憶。[47] 感覺皮層嘅角色係處理同解釋感官信息,唔同嘅分區負責唔同嘅感官,例如視覺同聽覺區。海馬體嘅一個中心功能係形成同提取長期記憶。佢屬於邊緣系統,呢個系統通過杏仁核喺調節情緒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運動皮層負責計劃、執行同控制自主運動。布洛卡區係一個專門負責語言產生嘅獨立區域。[48] 唔同區域嘅活動仲會受到神經遞質嘅影響,神經遞質係信號分子,可以增強或抑制唔同類型嘅神經傳遞。例如,多巴胺影響動機同快感,而血清素影響情緒同食慾。[49]
腦部過程同心嘅密切關係可以喺腦部物理變化對心嘅影響中睇到。例如,服用精神活性藥物,好似咖啡因、抗抑鬱藥、酒精同迷幻藥,會短暫影響腦部化學,對心產生唔同嘅影響,由提高注意力到改變情緒,損害認知功能,甚至產生幻覺。[50] 雖然而家普遍認為唔單止人類先有腦,好多動物都有某種程度嘅腦,但係究竟喺邊個時間點先有腦嘅出現,學界都冇共識。[51] 腦嘅進化通常用自然選擇嚟解釋:如果啲遺傳變異帶嚟新嘅或者改善咗嘅腦力,例如更好嘅感知能力或者社交傾向,就會令佢哋喺生存同繁衍方面有優勢,從而更大機會將呢啲基因傳俾下一代。[52]
最簡單嘅資訊處理能力可以追溯到40至35億年前最早期嘅生命形態,例如細菌同埋單細胞真核生物感應環境、儲存呢啲資訊同作出反應嘅能力。神經細胞喺多細胞生物出現嘅時候產生,大概係6億年前,用嚟處理同傳遞資訊。大約6至5.5億年前,進化出現咗分歧,分成放射對稱嘅生物[lower-alpha 3],佢哋有環狀神經系統或者神經網絡,例如水母;同埋雙側對稱嘅生物,佢哋嘅神經系統傾向更加集中。大約5.4億年前,雙側對稱嘅生物再分成無脊椎動物同脊椎動物。所有脊椎動物,例如雀仔同哺乳類,都有中樞神經系統,包括一個複雜嘅腦,有專門化嘅功能;而無脊椎動物,例如蜆同昆蟲,要麼冇腦,要麼腦都係好簡單。[54] 隨住脊椎動物嘅進化,佢哋嘅腦傾向變大,而唔同腦區嘅專門化程度亦都傾向增加。呢啲發展同四肢結構、感官器官同生活環境嘅改變有密切關係,腦區嘅大小同佢對生物嘅重要性有緊密嘅對應關係。[55] 哺乳類進化嘅一個重要步驟係大約2億年前大腦皮層嘅發展,佢負責好多高階腦功能。[56]
腦嘅相對大小喺靈長類(例如猴子)嘅發展中進一步增加,大約係6500萬年前,之後喺第一批人科動物出現嘅時候又再增加,大約係7至5百萬年前。[57] 現代人類大約喺30萬至20萬年前出現。[58] 有唔同理論解釋人類智能進化嘅過程。社會智能假說話人類腦嘅進化係因為社交生活變得更加重要,強調同同理心、知識傳遞同元認知有關嘅智力。生態智能假說就話增加智力能力嘅主要價值係可以更好咁應付複雜嘅自然環境,例如行為嘅靈活性、學習同使用工具。仲有其他建議嘅機制包括飲食改變帶嚟嘅影響(例如食高能量嘅嘢),同埋資訊處理速度同效率提高帶嚟嘅一般好處。[59]
除咗腦喺歷史過程中嘅一般發展之外,仲有個人腦嘅發展。有啲個人變化因人而異,好似從經驗中學習,例如形成特定嘅記憶或者獲得特定嘅行為模式。另外一啲就係普遍嘅發展階段,大部分人都會經歷,例如經過幼兒期、青春期、成年期同老年期。[60] 呢啲發展包括唔同領域,例如智力、感覺運動、語言、情感、社交同道德嘅發展。[61] 有啲因素喺出世前就已經影響到腦嘅發展,例如營養、孕婦嘅壓力,同埋接觸到有害物質例如酒精。[62]
幼兒期嘅特徵係快速發展,BB學會自主控制身體同埋喺最基本嘅層面上同環境互動。通常一歲左右,佢哋就會行路、認得熟悉嘅面孔,同埋講得出個別嘅字。[63] 喺情感同社交層面,佢哋會同主要照顧者建立連結,同埋表達唔同嘅情感,由開心到嬲、驚同驚訝。[64] 皮亞傑嘅理論將細路仔嘅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由出生到兩歲嘅感覺運動階段主要關注感官印象同運動活動,同時學習物體喺唔被觀察嘅時候都繼續存在。喺前運算階段(到七歲),細路仔學會用直觀嘅方式去理解同使用符號。喺具體運算階段(到十一歲),佢哋開始對實物運用邏輯推理,之後喺形式運算階段將呢種能力擴展到抽象概念同機率可能性。[65] 呢個時期塑造腦嘅其他重要過程包括社會化同文化適應,一開始係透過主要照顧者,之後就透過同輩同教育系統。[66]
青春期嘅心理變化係由生理變化同面對唔同嘅社會環境同新期望引起。呢個時期一個重要嘅因素係自我概念嘅改變,可能會引發身份認同危機。呢個過程通常包括發展個性同獨立於父母,同時尋求同朋友同同輩嘅親密感同一致性。呢個時期嘅進一步發展包括推理能力嘅提升同形成有原則嘅道德觀。[67]
腦喺成年期都會繼續變化,但係冇咁快同冇咁明顯。推理同解決問題嘅技能喺早期同中期成年階段會改善。有啲人會經歷中年轉型,可能會出現中年危機,表現為內心對個人身份認同嘅矛盾,通常伴隨焦慮、覺得自己冇乜成就,同埋意識到人生有限。智力功能喺晚期成年階段傾向下降,特別係學習複雜陌生任務嘅能力,之後仲會影響記憶力,而人就會變得更加內向同謹慎。[68]
而家普遍認為動物都有某種形式嘅腦,但係邊啲動物有腦同佢哋嘅腦同人類嘅腦有咩分別就有爭議。[69]如果將腦理解成一個好廣義嘅概念,即係處理資訊嘅能力,咁所有生物都有腦,包括昆蟲、植物同單細胞生物;[70] 另一方面,有啲觀點就否定大部分或者全部非人類動物有腦,話佢哋缺乏關鍵嘅心智能力,例如抽象理性思維同符號語言。[71] 動物腦嘅地位對倫理學嚟講好重要,因為呢個會影響我哋點樣對待動物,包括動物權嘅話題。[72]
不連續觀點認為非人類動物嘅腦同人類嘅腦係根本上唔同嘅,通常指出人類有更高級嘅心智能力,例如思考、推理、同埋基於信念同慾望嚟做決定。[73] 呢個觀點反映咗傳統上好有影響力嘅立場,就係將人類定義為「理性動物」,同其他所有動物區分開嚟。[74] 相反,連續觀點就強調相似性,認為人類增強嘅心智能力係程度上嘅差異,而唔係本質上嘅差異。呢個立場嘅主要考慮包括共同嘅進化起源、腦同神經系統層面嘅有機相似性,同埋可觀察到嘅行為,包括解決問題嘅技能、動物溝通,同埋對疼痛同愉悅嘅反應同表達。特別重要嘅問題係意識同感知能力,即係非人類動物有幾大程度上有主觀體驗世界嘅能力,同埋能唔能夠感受痛苦同歡樂。[75]
評估動物腦嘅一啲困難喺人工腦呢個話題上都有反映,即係實現人工智能嘅電腦系統應唔應該被認為係一種腦嘅形式。[76] 呢個諗法同一啲腦性質嘅理論係一致嘅,例如功能主義同佢嘅概念,即係心智概念描述嘅係功能角色,呢啲功能角色喺生物腦度實現,但係原則上都可以喺人工裝置度實現。[77] 圖靈測試係一個傳統上好有影響力嘅測試人工智能嘅程序:一個人同兩方交換訊息,一方係人類,另一方係電腦。如果分唔出邊個係人類邊個係電腦,咁就算呢部電腦通過咗測試。雖然而家有啲電腦程序可能會通過圖靈測試,但係單單呢樣嘢通常都唔會被接受為具有心智嘅決定性證據。[78] 對於腦嘅其他方面,電腦能唔能夠原則上實現佢哋就更有爭議,例如慾望、感覺、意識同自由意志。[79]
呢個問題經常透過弱人工智能同強人工智能嘅對比嚟討論。弱人工智能或者叫窄人工智能,局限於特定嘅心智能力或功能。佢專注於特定嘅任務或者一組窄嘅任務,例如自動駕駛、語音識別或者定理證明。強人工智能嘅目標,又叫人工通用智能,係創造一個完整嘅人工人,擁有人類所有嘅心智能力,包括意識、情感同理性。[80] 強人工智能係咪可能實現仲有爭議;有影響力嘅反對論點包括約翰·希爾勒嘅中文房間論證同赫伯特·德雷福斯基於海德格爾哲學嘅批評。[81]
精神健康係一個心理狀態,喺呢個狀態入便,個人嘅精神能力都可以正常運作,達到內在平衡同埋幸福感。有啲理論家強調正面嘅特徵,好似個人實現潛能嘅能力、表達同調節情緒、應付逆境,同埋履行社會角色。相反,負面定義就將精神健康視為冇精神病嘅狀態。[82]精神病係一啲異常嘅思維、情緒或行為模式,唔單止偏離精神能力嘅平均表現,仲偏離咗佢應有嘅運作方式,通常仲會引起一啲精神困擾。呢啲規範嘅內容好有爭議,而且喺唔同文化之間都有分別。例如,同性戀以前一直畀醫療專業人士視為精神病,直到20世紀末先至改變咗呢個觀點。[83]
精神病有好多種,每種都同唔同嘅功能失調有關。焦慮症會令人感到強烈同持續嘅恐懼,呢種恐懼同實際威脅唔成正比,仲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好似社交恐懼症咁,就會對某啲社交場合產生無理嘅恐懼。焦慮症仲包括強迫症,患者會因為侵入性思想而感到焦慮,然後透過執行強迫行為嘅儀式嚟緩解呢種焦慮。[84]情緒病會令人產生同外在環境唔相符嘅強烈情緒或者情緒波動,而且可以持續好耐。例如,患躁鬱症嘅人會經歷極端嘅情緒波動,由躁狂狀態嘅亢奮到抑鬱狀態嘅絕望。[85]人格障礙嘅特徵係長期存在嘅不適應行為模式,會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好似妄想型人格障礙咁,會令患者無理由咁對其他人嘅動機產生深深嘅懷疑。[86]精神病性障礙係最嚴重嘅精神疾病之一,會令患者對現實產生扭曲嘅認知,出現幻覺同妄想,好似精神分裂症咁。[87]其他障礙仲包括解離症同飲食失調。[88]
治療精神病有唔同方法,最適合嘅治療通常要視乎障礙類型、成因同埋患者嘅整體狀況。心理治療方法透過同治療師嘅個人互動嚟了解障礙,幫助患者改變佢哋嘅思維、感受同行為模式。[89]精神分析認為精神障礙嘅根源係意識同無意識之間嘅衝突。治療目標係要洞察無意識嘅衝突,從而解決佢哋。[90]認知行為療法都重視洞察,但更加強調有意識嘅精神現象,識別同改變非理性信念同負面思維模式。[91]行為療法係一種相關嘅方法,佢依靠經典制約嚟消除有害行為,而唔係改變思維模式。[92]人本主義療法嘗試幫助人了解佢哋嘅自我價值,令佢哋有能力解決問題同發掘潛能。[93]藥物治療透過使用藥物嚟改變同障礙有關嘅腦部化學物質,例如抗抑鬱藥、抗精神病藥、情緒穩定劑同抗焦慮藥。呢啲屬於精神科嘅範疇,有時會同心理治療方法一齊使用。[94]
有唔同嘅研究領域都會研究心靈,包括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同埋認知科學。佢哋研究心靈嘅唔同方面,用唔同嘅方法嚟做研究。[95] 研究心靈有好多難度,因為唔可以直接檢查、操控同埋測量佢。想繞過呢個問題去研究大腦又會帶嚟新嘅挑戰,主要係因為大腦作為神經網絡太過複雜,由數十億個神經元組成,每個神經元仲可以同多達一萬個其他神經元連接。[96]
心理學係研究心靈同行為嘅科學。佢研究有意識同無意識嘅心理現象,包括知覺、記憶、感覺、思維、決策、智力同埋人格。佢仲會研究呢啲心理現象點樣表現喺可觀察到嘅行為模式度,呢啲行為模式又點樣受外在環境影響同埋學習塑造。[97] 心理學係一個好闊嘅學科,包括好多分支。認知心理學研究高層次嘅心理活動,例如思考、解決問題、推理同埋概念形成。[98] 生物心理學想了解心理活動背後嘅生理機制,同埋呢啲機制點樣受遺傳同環境影響。[99] 發展心理學研究心靈由細到大嘅發展,而社會心理學就研究社會環境點樣影響心靈同行為。[100] 仲有其他分支包括比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教育心理學、職業心理學同埋神經心理學。[101]
心理學家用好多唔同嘅方法嚟研究心靈。實驗方法會喺實驗室或者實地設置一個受控制嘅情況,改變自變量同埋測量佢哋對因變量嘅影響。呢個方法可以揾出變量之間嘅因果關係。舉個例,想知道有相似興趣嘅人(自變量)係咪更容易成為朋友(因變量),研究者可以將參與者分成相似同唔相似嘅組合。俾啲時間佢哋互動之後,再評估相似組合嘅成員係咪比唔相似組合嘅成員對彼此有更正面嘅態度。[102]
相關方法研究兩個變量之間嘅關聯強度,但唔確立佢哋之間嘅因果關係。[103] 問卷調查方法會俾參與者一堆問題,想搵出佢哋嘅心理態度、行為同其他相關因素。然後分析參與者點樣答問題,同埋唔同問題嘅答案之間有咩關係。[104] 問卷調查通常會有好多參與者,相比之下個案研究就會深入研究一個或者少數幾個對象,通常係為咗研究罕見現象或者探索新領域。[105] 仲有其他方法包括縱向研究、自然觀察同埋經驗現象學描述。[106]
神經科學研究神經系統。佢主要研究中樞神經系統,特別係大腦,但都會研究負責連接中樞神經系統同四肢同器官嘅周圍神經系統。神經科學研究心理現象喺生理層面嘅實現。佢涵蓋唔同層次嘅分析;喺微觀層面,佢研究心靈嘅分子同細胞基礎,研究單個神經元嘅構成同互動;喺宏觀層面,佢分析整個大腦嘅結構同埋佢分成唔同功能區嘅情況。[107]
神經影像技術係神經科學家最主要嘅研究方法。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測量同血流相關嘅大腦磁場變化。血流增加嘅區域表示相應嘅腦區特別活躍。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用放射性物質嚟偵測大腦嘅各種代謝變化。腦電圖(EEG)測量大腦嘅電活動,通常係喺頭皮放置電極,測量電極之間嘅電壓差。呢啲技術經常用嚟測量特定情況下嘅大腦變化,例如進行特定認知任務嘅時候。研究特定腦區受損嘅病人同實驗動物都可以得到重要嘅見解,可以評估受損區域嘅功能,同埋佢嘅缺失點樣影響大腦嘅其他部分。[108]
心靈哲學研究心理現象嘅本質同埋佢同物理世界嘅關係。佢想了解"心靈嘅特徵",即係所有心理狀態共有嘅特徵。佢仲會研究唔同類型嘅心理現象嘅本質,例如信念、慾望、情緒、意向性同埋意識,同時探索佢哋之間嘅關係。心靈哲學仲會檢視心物問題嘅解決方案,例如二元論、唯心論同埋物理主義,評估支持同反對呢啲方案嘅論據。其他話題包括個人身份同埋自由意志。[109]
雖然心靈哲學家都會喺研究中包括經驗考慮,但佢哋同心理學同神經科學唔同,佢哋會更加重視非經驗形式嘅研究。其中一個方法係概念分析,目的係通過分解概念嚟識別佢哋嘅語義部分,從而釐清"心靈"同"意圖"呢啲概念嘅意思。[110] 思想實驗經常用嚟引發對抽象理論嘅直覺,評估佢哋嘅連貫性同合理性:哲學家想像一個同理論相關嘅情況,然後用反事實思考嚟評估呢個理論可能帶嚟嘅後果,好似瑪麗色彩科學家、哲學殭屍同埋缸中腦呢啲場景。[111] 因為心靈嘅主觀性質,現象學方法都經常用嚟分析意識嘅結構,從第一人稱角度描述經驗。[112]
認知科學係一個跨學科嘅研究,專注於心理過程。佢嘅目標係克服理解心智呢個複雜主題嘅挑戰,透過整合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語言學同人工智能等唔同領域嘅研究。唔同於呢啲學科,認知科學唔係一個統一嘅領域,而係一個合作努力。整合佢哋嘅見解有啲困難,因為每個學科都係用唔同嘅角度同抽象層次去探索心智,仲有唔同嘅研究方法得出結論。[113]
認知科學想克服呢啲困難,依賴一個統一嘅概念,將心智視為信息處理者。即係講,心理過程被理解為計算,透過檢索、轉換、儲存同傳輸信息。舉個例,知覺就係從環境攞感官信息,再轉化成有意義嘅模式,俾其他心理過程用,例如計劃同決策。[114] 認知科學會用唔同層次去描述同分析認知過程;最抽象嘅層次專注於過程應該解決嘅基本問題,仲有有機體點解需要解決啲問題;中間層次就會揭示算法,即係一個正式嘅逐步程序去解決問題;至於最具體嘅層次,就會探討算法點樣通過生理變化去實施喺大腦層面。[115] 另一種處理心智複雜性嘅方法,就係將心智分析為一個複雜系統,裡面有唔同嘅子系統,可以獨立研究。[116]
心靈同好多領域都有關係。喺認識論入面,其他心靈問題就係講點樣解釋我哋可以知道第二個人都有心靈。呢個問題嘅難處在於人哋可以直接體驗自己嘅心靈,但冇辦法同樣咁接觸其他人嘅心靈。根據一啲普遍嘅睇法,我哋要靠觀察其他人嘅行為,然後用類比推理或者溯因推理嚟推斷佢哋有心靈。[117] 同呢個問題好有關係嘅係心理學入面嘅心理理論,即係理解其他人有可能同自己唔同嘅信念、慾望、意圖同感受嘅能力。[118]
人類學對唔同文化點樣概念化心靈嘅本質同佢同世界嘅關係好感興趣。呢啲概念化影響到人哋點樣理解自己、經歷疾病,同解釋儀式做法係嘗試同靈體溝通。有啲文化唔會將心靈同世界嚴格分開,認為諗嘢可以直接進入世界變成有益或者有害嘅力量。另一啲文化就會將心靈當做一種內在現象,冇超自然能力,同外在現實嚴格分開。[119] 社會學係一個相關嘅領域,研究心靈、社會同行為之間嘅聯繫。[120]
心靈嘅概念喺唔同宗教入面都好重要。佛教徒話冇一個持久嘅自我喺心理活動背後,佢哋將心靈分析成一個不斷變化嘅經驗流,有五個方面或「蘊」嘅特徵:物質形態、感受、知覺、意志同意識。[121] 相反,印度教徒就肯定有一個永恆嘅自我存在。喺一個好有影響力嘅比喻入面,人類嘅心靈比作一架馬車:馬係感官,透過感官享樂引誘相當於韁繩嘅感官心靈,但係由代表智慧嘅馭者控制,而自我就係一個乘客。[122] 喺傳統基督教哲學入面,心靈同靈魂好密切相連,係人類可能喺身體死亡之後繼續存在嘅非物質方面。[123] 伊斯蘭思想將心智、精神、心同自我區分開嚟,認為佢哋係人類精神維度嘅互相關聯嘅方面。[124] 道教同儒家用心智嘅概念作為認知同情感生活嘅中心,包括思想、理解、意志、慾望同心情。[125]
喺教育領域入面,學生嘅心靈透過知識、技能同品格特徵嘅傳遞而得到塑造,呢個過程係一種社會化同文化化。呢個目標係通過唔同嘅教學方法嚟實現,包括團體工作同個人學習之間嘅對比,同埋使用教學媒體。[126] 以老師為中心嘅教育將老師定位為控制學習過程嘅中心權威,而喺以學生為中心嘅學習入面,學生喺塑造課堂活動方面有更加主動嘅角色。[127] 選擇最有效嘅方法嚟發展學習者嘅心靈係由唔同因素決定嘅,包括主題同學習者嘅年齡同技能水平。[128]
心靈經常係偽科學研究嘅主題。骨相學係早期嘗試將心理功能同特定腦區聯繫起嚟嘅一種做法。雖然佢嘅核心主張,即係通過測量頭骨嘅凸起嚟預測心理特徵,冇通過科學檢驗,但係背後嘅想法,即係某啲心理功能喺大腦嘅特定區域有所定位,而家已經被廣泛接受。[129] 超心理學家尋求發現同研究一系列超自然嘅心理能力,由千里眼到心靈感應同心靈致動。[13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