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學 (粵拼 : gin3 zuk1 hok6 ;英文 : architecture )-粵語 日常有時會借 英文稱之為 aak1 ki2 -係一門研究建築物 要點設計 嘅學問[1] [2] ,內容包含咗起建築物嘅過程當中嘅規劃同埋施工 等嘅工作,再廣義少少仲可以包埋宏觀啲嘅城市規劃 (諗一個城市 入面啲建築物要點樣互相配合等等)以至微觀啲嘅室內設計 (諗吓啲柱 要點安排先至方便間屋嘅主人擺傢俬 等等)[3] [4] 。
西關嘅陳氏書院係一座典型嘅古典粵式建築,而且仲喺 2002 年做咗
羊城八景 之一。
作為專用詞嘅「建築學」所研究嘅對象唔淨只係建築物本身,而仲會著重探討人對建築物嘅要求同埋一棟建築物要點先至滿足到人嘅需求-建築學嘅專家會運用柱同牆 等嘅基本元素砌想要起嘅建築物出嚟,途中會考慮棟建築物企唔企到喺度、能唔能夠做到人想佢做嘅功能、仲會諗埋棟嘢有冇美感 等多方面嘅問題。因為呢啲多方面嘅考量,建築學上嘅重大作品好多時唔淨只有實用價值,仲會俾起佢哋嘅族群覺得係佢哋文化 嘅象徵[5] [6] 。例如係廣州 西關 嘅陳氏書院 噉,啲人喺討論粵文化 同粵式建築 嗰陣成日都會提起佢[7] [8] 。
建築學某程度上係一門跨學科 領域:要做建築師 (又叫則師 )要識數學 、物理 、工程 、藝術 以至社會科學 等各方面嘅嘢。公元前 1 世紀嘅古羅馬 工程師 維特魯威 就講,話建築學係由好多領域嗰度融合誕生出嚟嘅。佢仲主張話建築師應該要識音樂 、哲學 、同天文學 方面嘅知識[9] ,而事實係,歷史上好多建築師起佢哋嘅大作嗰陣都會參考當代嘅哲學同天文知識[10] [11] 。
三大原則
喺開始討論建築學之前,建築學者要問一個問題:乜嘢係建築學 ?建築學係一門研究點設計 建築物 嘅學問,而設計 呢個詞語包含咗一個人創造某啲嘢,並且喺創造嘅過程當中盡可能令到樣嘢達到某啲理想嘅基準。所以建築學要有個定位,首先就要知道一棟建築物點樣先算係理想。目前現存最古老嘅建築學著作係由古羅馬工程師維特魯威 [e 1] 喺公元前 1 世紀所寫嘅《建築之書 》[9] 。喺呢本書入面,維特魯威主張,評鑑一棟建築物設計得好唔好係基於三大原則嘅[12] [13] :
Firmitas :即係拉丁文 入面穩陣 噉解,指一棟建築物要能夠企到喺度,而且長時間噉維持良好嘅狀態。
Utilitas :拉丁文入面係指有用 ,呢一點係講緊嗰棟建築物應該要能夠有效噉做人類想佢做嘅工作,具有某啲觀賞以外嘅功能;呢點都係必要嘅,因為如果一個結構有美感但冇實用價值,佢理應屬於雕塑 ,而唔係建築物。
Venustas :呢個字喺拉丁文裏面大致係指「靚 」嘅意思,指棟建築物應該要有美感 ;喺實際應用上,呢一點喺起建築物嗰陣查實唔係必要嘅,但建築學者一般認為,建築學對美感嘅追求令到呢門學問成為咗一個跨越藝術 同工程學 嘅獨特領域[14] [15] 。
根據維特魯威,建築師喺設計一棟建築物嗰陣,應該盡量令到棟嘢達到嗮三個條件。建築學 呢個領域研究嘅就係點樣設計一啲滿足嗮呢三個條件嘅結構[12] [16] 。
相關辯論
何謂美感 ?
維特魯威呢三條原則廣受採用,但係第三個條件自從維特魯威時代以嚟一路都引起咗唔少嘅辯論-美感 呢家嘢有陣時可以好主觀。對於「要點先至算係靚」嘅問題,一個答案係由 15 世紀嘅意大利 作家 萊昂·巴蒂斯塔·阿伯提 (Leon Battista Alberti)喺佢本《論起建築嘅藝術 》嗰度提出嘅,佢主張美感查實係由幾何學 上嘅普世真理-比例 -話事(雖然佢承認裝飾都有一定作用),佢提倡話最有美感嘅建築物會喺某啲方面跟從黃金比例 等數學 上嘅比例,呢個觀點受唔少建築學者支持,但絕對唔係人人認同[17] 。
邊條原則重要啲?
另一方面,有啲建築學者又會爭論呢三條原則邊條最重要:
有啲建築學者主張,美感係建築學最緊要嗰部份:19 世紀嘅英格蘭 藝術評論家莊·拉斯金 [e 2] 喺佢 1849 年出嗰本《建築學嘅七盞燈 》話覺得建築學 應該界定為「一門安排同修飾人所起嘅建築嘅藝術...(令到)佢見到呢啲建築」就令「佢嘅心靈健康提升、覺得有力量、同埋覺得有樂趣」[18] 。對於拉斯金嚟講,美感係建築學當中至關重要嘅,佢仲話一棟建築物除非用某啲方法修飾過,唔係就唔算係建築學作品[18] ;打後嘅廿世紀建築師柯比意 [e 3] 又認為,就噉搵啲物料起屋同皇宮只不過係建築施工 ,而如果起嗰棟嘢感動到佢,令佢覺得開心 ,佢先會覺得算得上係建築學 [15] 。
另一方面,喺 19 世紀尾開始,由美國 建築師路易斯·沙利文 [e 4] 提出嘅形態跟從功能 [e 5] 原則開始受歡迎,呢條原則主張設計一棟建築物嗰陣,佢個形態嘅設計應該係要配合佢個功能。呢種見解強調咗維特魯威所講嘅 utilitas ,並且將功能 嘅概念擴展到包含嗮所有人會用建築物嚟做嘅嘢-由居住等嘅實際用途以至觀賞等嘅心理文化用途都俾佢包含咗喺呢個用途入面。但對於呢條原則,有啲建築師唔係好受落[19] [20] [21] 。
可持續性
喺廿世紀尾橛,建築學界有咗可持續性 [e 6] 呢一個新諗頭,形成咗所謂嘅第四原則:根據呢條原則,為咗滿足當代嘅社會思潮,喺設計一棟建築物嗰陣時,個建築師應該要考慮棟嘢係咪環保 ,例如要用環保嘅物料起、要諗吓棟嘢對周圍自然環境嘅影響、而且要諗埋棟嘢嘅運作(即係冷氣 、用水、同廢物處理呀噉)會唔會需要太多嘅非可再生能源 (指恢復速度唔夠快-慢過消耗速度-所以最後會用嗮嘅自然資源 ,例如煤 )等等。呢啲方面嘅考量源於人類對於久遠將來嘅思考:可持續嘅建築物能夠幫手保持地球 環境乾淨宜居,對於確保未來下一代人類嘅生活質素嚟講不可或缺[22] [23] 。
淺層同深層地基嘅圖解;左手邊間屋仔用咗淺層地基,而右手邊棟大樓就用咗深層地基。
一棟建築物嘅支架;個支架界定棟嘢要佔嘅空間(空間),而且將會撐起棟嘢(結構)。打後啲建築工人仲要加牆同門窗等嘅結構上去(圍封)。
喺概念上,一棟建築物大致上可以分做三個主要系統[2] :
「空間系統」指棟建築物要霸佔嘅空間;「結構系統」指一個支撐住棟建築物、令佢企到喺度嘅系統,喺實用上主要包括咗柱 同埋橫樑 等等嘅元素;而「圍封系統 」就係指將棟建築物內部同外部空間分隔開嘅元素,包括咗牆 、地板 同屋頂 等,功用在於幫手保護棟建築物要保護嘅人同財產[24] 。而除咗上述呢啲系統,現代嘅建築設計仲需要諗埋溫度、通風、冷氣、防火、照明、水管系統 同噪音 控制等嘅考量[25] 。
結構系統
一棟建築物嘅結構系統主要包括咗地基 同埋支架 ,而牆就係同時起到結構同圍封嘅作用。結構系統負責支撐起成棟建築物,等棟嘢能夠抵抗兩種會令佢冧嘅力-打戙嘅力(例如係地心吸力 )同埋打橫嘅力(強風或者係某啲類型嘅地震 )[26] ,係所有建築物不可或缺嘅組成部份。結構系統設計有好多款,而要邊款最好用視乎好多因素而定,例如係棟建築物嘅預想高度、建築地點嘅泥土 質素、氣候 、以至手頭上有嘅物料等都能夠決定點樣先係理想嘅結構系統[27] 。
一棟建築物嘅地基 [e 7] 係指將棟嘢連接落地面、並且將成棟嘢嘅結構負荷 施加落去地面嗰度嘅結構:地基通常都會喺地表以下、睇唔到嘅地方,地基上面係次結構 -次結構係指一啲喺地表以下、但對棟建築物有非支撐性用途嘅結構,好似係地下室 呀噉;淺層地基 會齋靠次結構嘅牆同埋基層嚟做成棟嘢嘅結構負荷嘅基礎,而深層地基 就會運用打樁 嘅方法,令到成棟嘢嘅結構負荷傳送到去次結構以下好深嘅地底,前者嘅做法成本比較低,但通常要喺建築地點泥土狀態好好嘅情況之下先可以採用[28] 。
打好咗地基之後,啲建築工人就要開始起棟建築物嘅支架 。支架定義上係指由多個部件砌成,為棟嘢提供形狀同埋結構支撐嘅一個構造。建築工人會按照棟嘢嘅圖則,用柱同橫樑等嘅結構搭一個架出嚟,並且用釘 等嘅方法將呢啲結構元素固定埋一齊成一個穩固唔郁嘅架。呢個架會描述棟嘢大致上嘅形狀,而打後啲建築工人會加多啲圍封結構喺上面,令到棟嘢內部嘅空間同外部分隔開[29] 。
結構負荷 [e 8] 係建築學上一個概念,指棟建築物結構系統所受嘅壓力 ,包括咗施喺棟建築物上嘅張力 (指拉嘅力)同壓縮力 (指壓縮嘅力)-前者嘅例子有一啲吊喺天花板嘅重物,而後者就包括咗各種結構嘅重量。結構負荷當中包含咗一啲大致上固定嘅力(例如牆同天花板 嘅重量)同埋一啲可變嘅力(例如建築物內部嘅人嘅重量),而且一個建築師喺設計建築物嗰陣,仲要考慮埋風等嘅自然力對棟建築物施嘅力。呢啲種種嘅力加埋就係棟建築物嘅結構負荷。一般嚟講,如果一棟建築物要穩陣噉企到喺度唔郁,噉佢個結構系統施向上嘅力至低限度要等同於以上呢啲元素嘅重量施向下嘅力[30] 。
結構元素
結構元素 [e 9] 係結構工程 上嘅一個概念,指一個結構系統當中一啲冇得再揼散嘅組成部份,包括咗牆、柱、同埋橫樑呀噉。喺設計一棟建築物嗰時,個建築師會將棟建築物概念化成呢啲元素嘅合成體,再用古典力學 上嘅原理分析吓棟嘢能唔能夠企喺度唔郁。唔同嘅結構元素彼此之間喺負重嘅能力同外觀等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一個有料到嘅建築師喺設計建築物嘅外觀嗰陣必定要識得平衡呢啲各方面嘅考量,令到棟建築物企到喺度得嚟個樣又順眼[31] 。
舉個例子說明,拱 [e 10] 就係一個常見嘅結構元素,定義 上係指一個喺提高咗嘅空間當中嘅弧狀結構。拱嘅形狀能夠令到壓喺佢上面嘅重量局部噉變成向打橫兩邊嘅力,而呢一點令拱相當有用:當一股壓力由上面壓落去個拱嗰度嗰時,個拱嘅形狀令到佢有可能中間裂開向左右兩邊移動,而個建築師可以(例如)加兩埲牆喺個拱嘅左右兩邊撐住佢,令到個拱唔會裂開向左右兩邊移動,所以拱嘅使用令到建築師可以有至少兩個方法應付一啲重嘅結構嘅重量向下壓嘅力-可以用柱撐住佢,又或者喺佢下面加個拱,並且用個拱左右兩邊嘅牆撐住-拱令到建築師多咗種工具應付結構負荷上嘅問題。而除咗呢啲實用嘅考量之外,拱嘅形狀令到唔少人覺得佢有美感,所以亦有啲建築物會用上面冇重嘢嘅拱嚟做裝飾[31] [32] 。
圍封系統
喺棟建築物有咗個結構系統支撐佢嘅重量之後,跟住就要有一個圍封系統 [e 11] 將佢內部同外部空間分隔開。
建築物可以話係文明 嘅開端:喺文明嘅開端時期,人類學曉喺一笪土地上長住(而唔係遊牧 ),並且喺笪土地上投放資源,做農耕等嘅發展;呢啲經濟 活動會製造財富,所以人就有需要做啲嘢嚟保衛自己辛苦做嘢得返嚟嘅財產;於是就有需要起一啲建築物,將自己嘅財產擺喺棟嘢入面,等第啲人冇得話攞走就攞走-即係話建築物要有圍封系統,令到財產擁有者以外嘅人掂唔到啲財產[33] 。除咗噉,一個設計得靚嘅圍封系統仲應該能夠令到內部空間有良好嘅溫度 同濕度 ,而且圍封系統仲組成咗棟建築物嘅外觀,喺美學 或者展示社經地位上都起到相當嘅作用[34] [35] 。
屋頂 係指一棟𢫏住建築物個頂嘅結構,包括埋喺啲牆上面、用嚟支撐個屋頂嗰啲物料,主要功用在於幫手保護棟建築物入面嘅財產免受天雨、陽光、或者極端氣溫等嘅自然力量侵襲[36] 。屋頂可以有好多種款,而且唔同款嘅屋頂功能上有異,例如歐洲比較北啲地區傳統都興用有返咁上下鈄嘅屋頂,而好少可有平屋頂,噉係因為呢啲地方冬天都會落雪 -如果佢哋啲屋屋頂係平嘅,噉茖雪嗰陣雪就可能會積喺屋頂上面,大雪起上嚟啲積雪可能會重到壓冧間屋[36] ;相比之下,一啲近赤道 、冇乜落雪嘅地區就比較多會見到平屋頂,例如以色列 同嶺南 就大把平屋頂建築物[37] 。
牆 係建築圍封系統嘅一部份,起到支撐屋頂、地板、同天花板嘅作用。用牆嚟圍封一棟建築物令到棟嘢有一個形態,為棟嘢內部嘅人同財產提供庇護以及安全,而且牆當中仲會包含電線 同水管 等嘅有用設施。牆嘅建築可以分做兩個大類:實心牆同支架牆;前者指以某啲物料(砌石 、石矢 、以至冰 等)整嘅實心牆;而支架牆 [e 12] 就係唔實心嘅牆,一埲支架牆嘅核心由一列柱或者間柱 組成,喺起好咗呢個核心之後,啲建築工人會用某啲物料喺呢列柱嘅兩邊整隔熱同埋一個表面嘅構造-一埲支架牆內部有空間,可以俾電線同水管通過[38] 。
一個支架牆嘅例子圖解
一間舊屋內部;建築物嘅牆上會有
窗 ,等光同空氣能夠進入建築物內部。
香港 新田大夫第 ;佢埲牆用咗粵式建築特色嘅
青磚 嚟起,所以呈藍綠噉嘅色水。
流通系統
使用一棟建築物嘅人要有能力喺棟建築物內部移動,而幫助建築物使用者移動嘅結構嘅總體就係所謂嘅流通系統 [e 13] (臺灣 稱之為動線 [39] )。一棟建築物嘅流通系統包括咗兩大類:前者令到建築物使用者能夠進行打橫移動,例如係門 噉就係一個例子;後者令建築物使用者能夠進行打戙嘅移動,例子包括有樓梯 同𨋢 [25] 。
現代建築學好重視對流通系統嘅分析,建築師會思考每一個使用建築物嘅人主要會使用邊幾個空間,用數學模型 模擬吓每一個使用者平均要嘥幾多時間嚟喺佢使用嘅空間之間移動,並且將門同樓梯設置喺能夠令到平均移動時間最少化嘅地方;另一方面,流通系統分析對安全嚟講好重要:一個建築師喺設計一棟建築物嗰陣,要用數學模型模擬吓(例如)一旦火燭 起上嚟,一間房入面啲人冚唪唥騰雞衝向出口嘅話,個出口會唔會有阻塞嘅情況出現,如果有,就要睇吓使唔使改變流通系統嘅設計令到啲人逃生嗰時更加輕鬆[25] [40] 。
耶路撒冷 嘅圓頂清真寺 [e 14] 係一棟俾好多人認為佢有美感嘅建築物,佢由側面睇高度同闊度(紅色框框)大致上成黃金比例。
建築學嘅其中一個基礎係幾何學 [41] [42] 。幾何學呢門數學 子領域研究形狀同空間,喺設計建築物嘅過程當中做到引導性嘅作用:由幾何學上知道,某啲形狀比起第啲形式更加能夠穩陣噉企到喺度,例如條底邊喺下面嘅三角形 就係一個受歡迎嘅穩定形狀,有關呢啲形狀嘅知識自然幫到建築師思考結構同圍封方面嘅問題[43] ;建築學又會考慮啲肉眼睇唔到嘅形狀-例如係一排以直線打橫排嘅柱雖然冇任何實質摸到嘅橫向結構相連住,但喺視覺上會做到一條橫線噉嘅效果,所以建築師又會考慮呢啲摸唔到嘅線條同形狀會點樣影響一棟建築物嘅外觀[2] [5] [41] ;而喺設計建築群嗰時,建築師要考慮唔同建築物之間成嘅線條同形式,例如係思考建築物之間嘅空間成點樣嘅線條-呢一點有助於(例如)估計個建築群方唔方便人流郁動[44] [45] [46] 。
呢啲對建築物嘅幾何分析唔只幫建築師手令到建築物更加穩陣同實用,喺好多建築師心目中,幾何仲決定一棟建築物嘅美感[47] [48] :例如黃金比例 (數值大約係 1.61803)噉,就係一個出咗名俾人認為代表「靚 」嘅比例,有好多建築師都認為,一棟建築物要喺某啲方面展示黃金比例先至會有美感[17] 。
形態
一棟建築物嘅形態 [e 15] 大致指棟嘢整體上嘅二維 同三維 形狀。一棟建築物嘅形態決定咗佢嘅功能,同時又喺美學上有用:完形心理學 [e 16] 上嘅研究表明咗,人個腦 會將視覺環境當中嘅物件簡化成圓形 、正方形 、同三角形等基礎形狀,例如當一個人遠睇一個一百邊形嗰陣,多數會以為自己見到個圓形。建築師喺設計一棟建築物嗰陣,唔淨只要考慮棟建築物嘅形態能唔能夠幫佢達成佢功能,仲要諗棟建築物由唔同角度睇會係乜形狀,同埋棟嘢由唔同角度睇個樣順唔順眼[2] [49] 。
形狀
建築學上有分析唔同形狀嘅形態會點樣影響建築物嘅功能同外形,例子有以下呢啲:圓形傾向令人嘅注意力 集中喺圓心 ,所以使用圓形嘅建築物往往會將某啲重要嘅部份擺喺圓心嗰度;底邊向下嘅三角形傾向穩定,但底邊喺上面嘅三角形反而會形成一種唔穩定嘅狀態,所以有建築師會特登自我挑戰,設計一啲形態上成倒三角嘅建築物;而正方形(以及其他四方形 )就容易平衡、而且擺起傢俬上嚟就手,所以傳統民居建築物通常都鍾意用方形佈置[2] 。呢啲二維嘅形狀可以擴展成三維形狀:圓形可以擴展成圓柱體 ,四方形可以擴展成立方體 ,三角形可以擴展成錐體 等等,都係建築物當中常用嘅三維形狀[2] 。
除咗呢啲基本嘅幾何形狀之外,世上仲有某一啲建築風格 會使用一啲唔屬於基本形狀、但人所共知嘅形狀作為佢哋嘅形態基礎,例如中世紀 歐洲 嘅建築物(尤其係教堂 )噉,就好興運用好似十字架 噉形嘅平面佈置-作為基督教 嘅象徵[50] 。
球體
圓柱體
底呈四方形嘅錐體
立方體
十字架嘅形狀係基督教嘅象徵。
表達
形態嘅表達 [e 17] 指一個形態嘅表面點樣一齊界定佢嘅形狀同容量。一個成功噉表達出嚟嘅形態會展示到俾人睇佢嘅各部份以及各部份之間嘅關係,佢嘅表面望落會似分開獨立嘅平面,令觀賞者能夠一眼睇得出佢乜嘢形狀。要表達一個形態有好多方法:個建築師可以俾棟嘢嘅唔同表面有唔同物料、色水、或者質地;佢又可以用啲樣眼嘅角落頭;佢又可以唔用角落頭,令到相鄰嘅表面之間有空間分隔開;再唔係佢又可以索性用燈光打落去棟嘢度,令到棟嘢唔同表面嘅光暗度唔一樣... 等等[2] [51] 。形態表達可以扮演好多用途,其中一種係令到建築物嘅使用者容易喺未行入棟嘢之前就經已大致上估到棟嘢內部空間嘅形狀,並且本能噉曉點樣喺棟嘢內部移動[52] 。
雪城 艾華臣藝術館 [e 18] ,1897 年起好嘅;佢嘅表面之間有好清楚嘅角落頭,而且方位設計得巧妙,方向啱啱好令到太陽光射落去會造成佢唔同表面唔同光暗度,令到佢嘅形態更加清楚易見。
現代爭議
建築物嘅幾何複雜度 [e 19] 以及形態規律度 [e 20] 喺廿世紀及後嘅建築學界係一個重要議題[49] :喺廿世紀初,全世界開始採用現代建築 風格起建築物,現代建築其中一個最大嘅特徵係興幾何上簡單(淨係用基礎形狀)而且高度規律化(成棟嘢由頭到尾用同一形態),好似係德國 包浩斯學院大樓、香港大會堂 、同埋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 呀噉,都屬現代建築-佢哋嘅形態主要由簡單嘅方形組成,而且成棟嘢都用同一形態;喺廿世紀尾橛,有啲建築師開始唔妥現代建築,兼現代建築物悶、太單向、又或者冇美感,所以開始改革建築設計,多咗設計一啲幾何上複雜(放棄基礎形狀)而且唔規律嘅建築物,又或者係一啲參考物件或者自然形態嘅建築物,目的係令城市人更加理解建築同時代發展嘅緊密性[53] ,出名嘅例子有捷克 布拉格 嘅跳舞樓 (形態唔規律)同北京國家體育場 (形態似雀巢)等。
呢股風潮就係所謂嘅後現代主義建築 [54] [55] 。
德國包浩斯學院大樓
1962 年起嘅香港大會堂
廣州周大福金融中心
捷克布拉格嘅跳舞樓
北京國家體育場; 花名叫「鳥巢」。
建築風格 係指喺某個時代、由某個族群嘅人所起嘅建築物具有嘅一啲共同特徵[56] ,包括咗建築物嘅形態、建築方法、同埋建築材料呀噉。建築風格反映咗一個族群嘅文化、生活方式、科技水平、以至思想哲學[57] [58] :例如係粵式建築 噉,粵式建築其中一個特徵係好興用一啲唔易發霉嘅物料嚟起-反映咗粵人 傳統上住喺炎熱潮濕嘅粵港澳地區;而且粵式建築包含咗祠堂 建築在內-反映咗粵人同其他唐人 一樣,傳統上受到儒家思想 影響,有拜祖先 嘅習俗[7] [8] [59] 。世界嘅各個地區喺傳統思想哲學同氣候等各方面都好唔同,令到呢個世界有多樣化嘅建築風格[56] 。
歐美建築
歐洲同美國等地嘅建築風格係源自於古典主義建築 [e 21] 嘅。古典主義建築狹義上係指歐洲文明起源-古希臘 同埋古羅馬-嘅建築風格[60] 。古希臘風格嘅建築主要係由公民需要嗰度演化出嚟嘅,而打後羅馬帝國 大幅噉吸納古希臘人嘅文化,學埋古希臘嘅建築術,並且將古希臘人嘅建築實現喺佢哋自己起嘅嘢嗰度,令到兩者喺風格上好相似。例如維特魯威喺寫佢本鉅著嗰陣就引用咗唔少古希臘建築師嘅諗頭,並且再發展上去[61] 。
雖然西羅馬帝國 喺公元 5 世紀嗰陣冧咗,而且一神論 嘅基督教因為古希臘古羅馬信多神信仰 而對古典文化有敵意,但古希臘同古羅馬對成個歐洲文明嘅影響都仲係好深遠。後嚟喺 18 世紀嗰陣,歐美地區開始咗一股新古典主義建築 [e 22] 嘅風潮:歐美人開始大規模噉做考古學 工作,掘咗好多古羅馬同古希臘嘅文物出嚟,再一次令到歐美人對古典時代嘅興趣大增,新古典主義嘅時代背景係歐洲各大國同埋當時啱啱立咗國冇幾耐嘅美國都有志將自己塑造成古希臘同古羅馬嘅「真正」繼承者,再將古典建築融入埋當代嘅技術,形成咗規模龐大、啲造型又似十足古典主義嘅新建築物。呢啲新古典主義建築好多去到廿一世紀都仲具有象徵性嘅地位,例如巴黎嘅凱旋門就俾好多人同法國聯想埋一齊[62] 。
公元 5 世紀打後,隨住西羅馬帝國倒塌,歐洲正式步入中世紀 。喺中世紀嘅歐洲,唔同行業嘅工匠同商人興建立公會 ,每個公會各自負責監控屬佢嗰行嘅歐洲人做嘢同埋組織嗰行嘅貿易(中世紀歐洲嘅建築師都有佢哋自己嘅公會)[63] 。另一方面,中世紀嘅歐洲全面開始基督教化 :遠古時期嘅歐洲人興拜嗰啲希臘羅馬噉嘅多神信仰走向衰落,並且俾一神論嘅基督教取代-令到有股要求宗教建築轉變嘅潮流。於是乎,神職人員同商人帶住建築學方面嘅知識同埋改革歐洲建築嘅意欲行勻成個歐洲大陸[64] ,出咗羅曼式 [e 23] 同哥德式 [e 24] 等多種獨特嘅建築風格[64] 。
中世紀嘅基督教喺某種程度上偏向排斥信多神信仰嘅古希臘同古羅馬文化,但係由 1400 年代開始,歐洲有咗大變革-史稱文藝復興 。喺呢個時代,歐洲人發明咗一樣革命性嘅技術-印刷術 ,令到歐洲嘅文化又再一次起咗重大變化:印刷術嘅發明令到歐洲人有得大規模噉印書同分享知識,搞到教會冇得再獨佔住啲知識,一方面令到歐洲人重拾對古典時代(古希臘同古羅馬)嘅興趣,同時令人文主義 興起,歐洲人開始重視對人嘅研究,而唔淨只係集中研究上帝 同神學 ,有代表性嘅建築物當中多咗好多非宗教性嘅建築物。好多時文藝復興啲人都對個別建築師-例如係米高安哲羅 -嘅風格有興趣,有咗所謂嘅藝術家個人崇拜,形成咗所謂嘅文藝復興建築 [e 25] 。除咗噉,打後歐洲基督新教 崛起,令到西歐人嘅思想同哲學起咗重大變化。呢啲一浪又一浪嘅社會風潮令到歐洲嘅建築再一次起咗重大嘅變化,出咗例如係巴洛克式建築 [e 26] 等嘅新建築風格[65] 。
印度建築
遠古時代(指公元 500 年之前)嘅印度 喺宗教同哲學 思想上發展得好蓬勃,思想家人才輩出(例如係釋迦牟尼 噉)。古印度嘅建築好多時都反映咗當時嘅印度人嘅世界觀同宇宙觀:古印度建築(尤其係宗教建築)興用又高又勁雕嘢、好似山噉形狀嘅塔嚟講故仔,用塔上面嘅浮雕或者第啲圖案反映印度教入面嗰啲人物嘅故仔,啲圖案有陣時可以好大膽,例如係描繪印度教神祇嘅性愛 ;因為印度教當中「眾生皆平等」嘅諗法,而好鍾意用動物 嘅形象做裝飾;而喺要塞 同宮殿嘅高處會用大量開放式便亭 [e 27] 。印度亦都出咗名零舍多岩雕建築 (指由啲自然存在嘅巨大岩石嗰度雕一棟建築物出嚟),例如當中阿旃陀石窟 就舉世聞名,係一列 30 個嘅佛教石窟紀念碑[66] 。
除咗呢啲,古印度一樣好有特色嘅建築係舍利塔 [e 28] -用一個圓頂嘅(通常石造)結構代表印度教宇宙當中嘅神山須彌山 [e 29] ,而啲古印度人好興攞呢種結構嚟儲藏一啲同佛祖有關嘅聖物。呢類建築喺受印度影響過嘅南亞 同東南亞 各地,以至東亞都搵得到:舍利塔成日俾東亞嘅佛教徒攞嚟放高僧嘅舍利 ,而舍利塔嘅興建仲遠至歷史上不嬲都與世隔絕嘅日本嗰度[67] 。
印度
奧里薩邦 嘅一棟神廟;
佢係公元前 6 世紀起嘅。
神廟埲牆上嘅精緻雕刻
東亞建築
成個漢字文化圈 嘅建築藝術都係受到遠古時代嘅中國 嘅建築所影響嘅。現代中國各地喺建築風格上有相當高嘅多樣性,但係都有某啲共通點(顯示佢哋喺好大程度上同源):無論係喺中國邊忽,啲傳統建築都興講求要兩面對稱、會整一啲俾建築四面環繞嘅開放空間、興運用由風水 嗰度走出嚟嘅諗頭、偏好打橫發展(而唔係打戙發展)、同埋會使用道教 宇宙觀同埋神話 入面嘅符號象徵。除咗噉,同歐亞大陸第啲地區嘅建築比起上嚟,中國古建築零舍鍾意用木做料嚟起(呢點間接搞到古建築好多時比較難保存)。上述嘅呢啲特徵喺日本 、朝鮮半島 、同越南 等地嘅建築風格身上亦都睇得到[68] 。
自古以嚟,中國內部經已有唔細嘅文化多樣性,而呢股多樣性一路延續到近代。中國嘅各大派古建築喺遠古時期打後先後噉成形。現代中國有成幾廿種地區性嘅建築風格,當中最出名嘅有六大派:皖 派、蘇 派、閩 派、京 派、晉 派、同埋川 派[69] ;另一方面,粵人 亦都有獨特嘅粵式建築 [7] 。
粵派
粵派建築 ,又叫嶺南建築 ,泛指嶺南地區粵人嘅建築風格。古典嶺南建築係喺 14 世紀成形嘅:嗰時嶺南漢化得七七八八,百越 同漢 文化融合,形成咗一種新風格。古典嶺南建築好有地方特色:同中原核心地帶(即係北方)比起上嚟,嶺南氣候又熱又濕立立,如果將中原嗰套建築風格直接搬落嚟嘅話,會好容易有溫度唔舒服或者發霉呢類濕滯嘢。所以粵人整咗一套同中原人唔同嘅建築風格。古典嶺南建築通常比較輕,而且會用通透同冇咁易發霉嘅材料起,色水會偏好灰白或者係綠呢啲柔和嘅色調。喺結構方面,呢啲建築通常有多層嘅斜坡頂同方形柱,而且因為氣候冇中原地方咁凍,令到嗰度啲人鍾意向外面行,所以嶺南民居建築就發展咗好多露台 呢類嘅開放式結構,等人有得唞涼。總體嚟講,呢柞特徵令到古典嶺南風格嘅建築物望落都比較輕同涼爽[71] [72] [73] 。
除此之外,因為嶺南自從明朝時代(14 至 17 世紀)開始就做咗中國嘅主要對西方港口,所以受西歐文化影響得好犀利,好興將西方建築嘅某一啲特徵(例如係巴洛克式同洛可可式嘅建築元素)融入古典嶺南建築嘅作品當中[71] 。
喺設計一棟建築物嗰陣,個建築師要做以下嘅工作[74] [75] [76] :
同相關嘅人員傾吓,搞清楚棟嘢係起嚟做乜嘅同埋使用者嘅品味;
按照呢個資訊諗吓棟建築物嘅空間、結構、圍封、同埋其他系統要點樣先至可以最有效噉滿足使用者嘅慾望;
按照佢度咗嘅呢啲嘢畫好啲圖則 ;
整個建築模型 出嚟展示佢嘅諗頭;
用數學模型 等嘅方式嚟評估棟建築物喺各方面嘅表現,例如係睇吓棟嘢企唔企到喺度或者火燭起上嚟容唔容易逃生呀噉,而如果有問題,就要返去重做上面嘅步驟;
如果所有嘢都冇問題,就要同相關人員-例如係建築公司等-聯絡,準備郁手施工 。
圖則
圖則 喺建築學上係技術性噉描述一棟建築物嘅圖。喺現實世界,一個建築師要開始起一棟建築物,佢梗要得到某啲人批准,所以佢有需要清楚噉展示俾人睇佢所設計嘅建築物係乜嘢樣(包括各大系統以及棟嘢點樣滿足三大原則),並且說服其他人佢個設計係掂嘅,而且喺郁手起嗰陣,佢仲要確保啲建築工人知道棟建築物嘅結構-最好嘅方法就係畫啲清清楚楚嘅圖。除咗噉,圖則仲扮演咗紀錄嘅功能,萬一棟建築物受損都有得根據圖則修正還原[77] ,而為咗確保有歷史性嘅建築物就算受損都有得修理,現代嘅建築師會幫啲歷史建築重新畫現代式嘅圖則[78] 。
圖則大致上可以分做幾大種:
平面圖 描繪棟建築物由上面睇嘅切面結構圖,棟嘢每層樓都會有幅平面圖,描述嗰層有啲乜嘢房以及每間房喺邊個位置。詳細啲嘅平面圖仲會描述埋每間房預想會有啲乜嘢傢俬。
截面圖 描繪棟建築物嘅截面 ,即係棟嘢如果喺某處一嘢斬開做兩半嘅話會係乜嘢樣,截面圖會話到俾人知棟嘢每一層嘅唔同元件之間嘅相對高度-呢一點平面圖好難做到。
立面圖 描繪棟建築物外面由唔同邊睇嘅樣,截面圖描繪棟嘢如果俾人斬開嘅樣,而海拔圖就會描述棟嘢完完整整噉由唔同方向睇會係乜嘢樣。
立體圖 描繪棟建築物由唔同角度睇嘅立體樣,描述建築物使用者實際上會見到嘅影像[79] 。
一間屋其中一層嘅平面圖
德國一個天文台嘅截面圖
一間房嘅立體圖
模型
建築模型 係指棟建築物嘅比例模型 ,同圖則一樣成日俾人攞嚟展示一棟未起好嘅建築物。
建築模型係立體嘅,好處係冇咁技術性-圖則好多時都充滿咗數字(要話俾人知每樣嘢尺寸係點)同埋一大柞建築學上嘅行話,而建築模型直接噉俾其他人睇到棟建築物預想嘅樣,就算係唔識建築學嘅人都睇得明,所以可以用嚟向公眾展示棟建築物嘅設計。建築師喺度好嗮啲圖則之後,會用木、紙皮、同埋膠板等嘅簡單物料砌出多個模型,嚟展示佢預想嘅嗰棟建築物以及係棟建築物嘅各部份-例如係一個模型展示棟建築物整體,而另一個模型詳細啲噉展示棟建築物嘅大堂;喺廿一世紀嘅社會,佢哋好多時仲會用電腦圖像嘅技術整建築物嘅立體模型 [80] 。
一棟建築物嘅模型
香港京華戲院 嘅模型
一個詳細描述建築物內部嘅模型
一棟建築物嘅支架嘅模型
一班建築師圍住一個建築群模型開會。
19 世紀出世嘅加泰隆尼亞 建築師安東尼高第 [e 30] 係人類史上最傑出嘅建築師之一,設計咗聖家大教堂呢棟名作。
英文文獻:
Ching, F. D. K. (2007). Architecture: Form, Space, and Order . John Wiley & Sons; 3rd edition.
Curtis, W. J. R. (1996). Modern Architecture Since 1900 . Phaidon Press Ltd; 3 Revised edition edition.
McMorrough, J. (2013). The Architecture Reference & Specification Book: Everything Architects Need to Know Every Day . Rockport Publishers; Indispensable Guide edition.
Rowland, I., & Howe, T.N.: Vitruvius.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重要詞彙嘅外語版(有英文 同拉丁文 等):
neoclassical architecture
引述咗嘅學術文獻 或者網頁 :
Ching, F. D. (2014). Architecture: Form, space, and order . John Wiley & Sons.
Kostof, S. (1995).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settings and rituals . New York: Oxford.
Rice, C. (2006).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ior: Architecture, modernity, domesticity . Routledge.
Rapoport, A., & El Sayegh, S. (2005). Cultur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p. 92). Washington: Locke science publishing Company.
Hays, K. M. (1984). Critical architecture: Between culture and form. Perspecta , 21, 15-29.
D. Rowland – T.N. Howe: Vitruvius.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99.
Magli, G. (2013). Architecture, astronomy and sacred landscape in ancient Egypt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veni, A. F. (Ed.). (1982). Archaeoastronomy in the New World: American Primitive Astronom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itruvius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with regard to landscape and garden design". gardenvisit.com.
Françoise Choay, Alberti and Vitruvius, editor, Joseph Rykwert, Profile 21, Architectural Design , Vol. 49 No. 5–6
Le Corbusier, 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 , Dover Publications (1985).
Kruft, Hanno-Walter. A History of Architectural Theory from Vitruvius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1994).
Alberti, Leon Battista. De re aedificatoria. On the art of building in ten books . (translated by Joseph Rykwert, Robert Tavernor and Neil Leach).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IT Press, 1988.
John Ruskin, 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 , G. Allen (1880), reprinted Dover, (1989).
Sullivan, Louis H. (1896). The tall office building artistically considered . Getty Research Institute.
Sullivan, Louis (1924). Autobiography of an Idea . New York City: Press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 Inc. p. 108.
Twombly, Robert, Louis Sullivan – His Life and Work , Elizabeth Sifton Books, New York City, 1986.
M. DeKay & G.Z. Brown, Sun Wind & Light, architectural design strategies , 3rd ed. Wiley, 2014.
Hegger, M., Fuchs, M., Stark, T., & Zeumer, M. (2012). Energy manual: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 Walter de Gruyter.
Okazaki, S., & Matsushita, S. (1993, March). A study of simulation model for pedestrian movement with evacuation and queuing. I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for Crowd Safety (Vol. 271).
Seismology Committee (1999). Recommended Lateral Force Requirements and Commentary . Structural Engineers Association of California.
Terzaghi, Karl; Peck, Ralph Brazelton; Mesri, Gholamreza (1996), Soil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practice (3rd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p. 386.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Second Edition on CD-ROM (v. 4.0)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Frame, Framing, Framer, Framework, Frame-house .
ASCE/SEI 7-05 Minimum Design Loads for Buildings and Other Structures .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2006. p. 1.
Ryal, M.J.; Parke, G.A.R.; Harding, J.E. (2000). The Manual of Bridge Engineering (Google books (preview)). London: Thomas Telford. p. 98.
Ambrose, James (2012). Building Structures .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p. 30.
Strickland, Carol, and Amy Handy. The Annotated Arch: A Crash Course in History of Architecture . Kansas City, MO: Andrews McMeel Pub., 2001. 12.
Song, J., Chen, C., Zhu, S., Zhu, M., Dai, J., Ray, U., ... & Yao, Y. (2018). Processing bulk natural wood into a high-performance structural material. Nature , 554(7691), 224.
Harris, Cyril M. (editor).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and Construction , Third Edition, New York, McGraw Hill, 2000, p. 775.
"Wall". Whitney, William Dwight, and Benjamin E. Smith. The Century dictionary and cyclopedia , vol. 8. New York: Century Co., 1901. 6,809. Print.
Chen, X., & Zhan, F. B. (2008). Agent-based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 of urban evacuation: relative effectiveness of simultaneous and staged evacua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the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 59(1), 25-33.
H. Pottmann; A. Asperl; M. Hofer; A. Kilian (2007). Architectural Geometry . Bentley Institute Press.
Glander, T., & Döllner, J. (2008). Techniques for generalizing building geometry of complex virtual 3d city models. In Advances in 3D Geoinformation Systems (pp. 381-400).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Sagun, A., Bouchlaghem, D., & Anumba, C. J. (2011). Computer simulations vs. building guidance to enhance evacuation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during emergency events.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 , 19(3), 1007-1019.
Livio, M. (2008). The golden ratio: The story of phi, the world's most astonishing number . Broadway Books.
Heerwagen, J., & Hase, B. (2001). Building biophilia: Connecting people to nature in building design. Environment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 3, 30-36.
Turnbull, D. (1993). The ad hoc collective work of building gothic cathedrals with templates, string, and geometry. Science, Technology, & Human Values , 18(3), 315-340.
V.I. Atroshenko and Judith Collins, The Origins of the Romanesque , Lund Humphries, London, 1985.
Ching, Francis D.K. (1995). A Visual Dictionary of Architecture .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pp. 52, 141.
Jale Nejdet Erzen (2002). Understanding Islamic Architecture - The Aesthetics of Space in Ottoman Architecture . Routledge Publishing. p. 57.
Venturi, R., Scott Brown, D., & Izenour, S. (1967).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 Mit Press.
Habermas, J. (1985). Modern and postmodern architecture. Critical theory and Public life , 317-329.
Preziosi, D. (ed.) The Art of Art History: A Critical Anthology ,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J. Philip Gruen,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 Encyclopedia of Local History , 3d edition, ed. Amy H. Wilson (Lanham, Maryland: Rowman & Littlefield, 2017): 697-98.
Sheng, W. (2006). Regional Character of Architectural Culture [J]. Anhui Architecture , 2.
Summerson, John (1980). The Classical Language of Architecture . Thames and Hudson Ltd. pp. 7–8.
Dowling, Elizabeth Meredith, New Classicism, Rizzoli , 2004.
Epstein, S.R.; Prak, Maarten, eds. (2008). Guilds, Innovation and the European Economy, 1400–1800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letcher, Richard, The Conversion of Europe . From Paganism to Christianity 371-1386 AD. London 1997.
Andrew Martindale, Man and the Renaissance , 1966, Paul Hamlyn,
吳, 慶洲. 藏傳佛塔與建築裝飾. 中國建築. Vol. 034. 錦繡出版 (王進榮).
Liang, Ssu-ch'eng 1984, A pictori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a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its structural system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types , ed. by Wilma Fairbanks,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陳凱峰. (2007). “閩派” 南建築的傳承——海峽兩岸共此一脈. 城鄉建設, (11), 71-72.
王偉俊. (2018). 嶺南建築設計中風格的表現手法特點探討. 建材與裝飾, (2018 年 33), 94-95.
張靜, 劉佳男, & 劉淑娟. (2018). 嶺南傳統建築與濕熱氣候關係研究——以西關大屋為例. 四川水泥, (2018 年 07), 297-297.
Gray, C., & Hughes, W. (2007). Building design management . Routledge.
Arthur Thompson, Architectural Design Procedures, Second Edition . Architectural Press: Elsevier 2007.
Lindley, John (1982). The Georgia Collection: Historic American Buildings Survey .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The Great Perspectivists , by Gavin Stamp. RIBA Drawings Series, published by Trefoil Books London 1982.
Ian Gibson, Thomas Kvan, Ling Wai Ming (2002). "Rapid prototyping for architectural models".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 8 (2): 91–95.
Totten, C. W. (2019). Architectural Approach to Level Design . CRC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