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幹線編號系統為香港各條公路幹線編配編號,方便市民認別有關幹線。
2003年,香港運輸署發表《香港方向指示標誌綜合檢討研究》報告,表示沿用了接近30年的第二代幹線編號系統,只按道路建成次序而編配,令駕駛者難以分辨,亦使道路沒有系統地編排。所以第三代幹線編號系統正式被編配,令駕駛者能夠更方便使用幹線。這個系統於2004年2月1日正式開始使用至今。
新系統把9條幹線分類為3個類別:南北走向、東西走向及環迴。
第三代幹線編號系統如下:(按幹線路標遞增顯示)
新系統同時為各幹線的出口加上編號,以方便駕駛者使用幹線前往目的地[2]。
在第三代之前,香港曾有兩代幹線編號系統,分別於1968年及1974年開始使用。
於1968年發表的《香港長遠道路研究》報告中,刊載了第一代幹線編號的使用。連接各個策略性發展區的主要幹道,使用了一位數字作編號。而將策略性發展區內的地方連接的區域幹線,則使用了兩位數字作編號。
第二代幹線編號於1974年開始使用,共有9條已建成的幹線及2條建議中幹線。第二代的編號大致沿用第一代的編號,主要的不同在於將部份相接的幹線編號合併,例如新的2號幹線是由之前的2號及3號幹線合併而成,亦新定3號幹線和6號幹線,並廢除區域幹線編號。值得留意的是,第二代的3號幹線及10號幹線的編號,原封不動至今。
9號幹線(今8號幹線)長沙灣至沙田段,前稱16號幹線。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