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能夠主導全球局勢的大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霸權(英語:Hegemony),是一國在一國際體系中擁有軍事、經濟、政治等領域上強大的能力,以保有領導地位,使他國屈從。[1] 在非國際關係的領域中,霸權也經常形容具備優勢地位的事物,如薩托利政黨體系理論中的霸權政黨(Hegemonic Party)。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21年10月11日) |
此章節需要擴充。 (2021年10月11日) |
文化霸權,是葛蘭西提出的哲學和社會學理論,指一社會階層透過社會文化,如信仰、解釋、認知、價值觀等,支配統治整個社會。
霸權主義(Hegemonism),是指一國憑藉其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極大優勢,在全世界或個別地區維持秩序、主導國際事務或謀求統治地位的政策的意識形態。[2]
1973年,在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毛澤東的反美蘇兩國霸權主義的想法納入中國共產黨章程,此後反霸權主義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張。[3]。此外,中國亦數次承諾「永不稱霸」。[4]
法國社會黨政治家于貝爾·韋德里納曾描述美國作為21世紀的霸權主義國家,但兩位美國政治學家米爾斯海默和約瑟夫·奈伊反駁說美國並不是一個「真」的霸權主義國家,儘管它對其他國家施加了強權,但並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撐霸權主義。[來源請求]
在公元前5世紀歐洲古典時代的希臘羅馬世界中,城市國家斯巴達是伯羅奔尼撒聯盟(公元前6至4世紀)的霸主;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是公元前337年科林斯同盟的霸主(他將王權傳給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大帝);雅典是提洛同盟(公元前478-404年)的霸主。[5] 色諾芬和埃福羅斯等古代歷史學家使用「霸主」(ἡγεμών)一詞描述這些古希臘霸權。[6]
在古代東亞,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 - 480年),因東周的衰弱,導致春秋五霸以霸主地位主導中國各邦。春秋五霸是由封建領主的會盟任命,因此在名義上有義務維護周朝對下屬國家的權威。[需要解釋][7]
羅馬皇帝奧古斯都以一系列的軍事行動結束羅馬共和內戰,繼而以既有疆界為基礎對外擴張至有天然屏障的地區建立國界,使羅馬的國家組織由變動劇烈的發展轉向穩定,在歐亞非環地中海區域開創羅馬治世的霸權,奠定歐洲、北非、美索不達米亞和黎凡特於公元1、2世紀的和平與繁榮。[8]
從7世紀到12世紀,伍麥葉王朝和後來的阿拔斯王朝統治廣大領土,如拜占庭帝國等其他國家對其進貢。[9]
在7世紀印度,印度北部一個大帝國的統治者戒日王從公元606年至公元647年在印度北部大部分地區擁有霸權。 他沒有以中央政府的方式統治,而是將被征服的國王留在他們的寶座上,要求他們進貢和致敬。[10]
在20世紀,許多國家都有爭奪霸權的意圖,包括大日本帝國、納粹德國、蘇聯、美國,踏入21世紀,美國成為唯一的全球霸權國家,而中國正在逐步追上美國,加上而隨著冷戰結束,地區霸權如日本、俄羅斯、法國、德國(歐盟)的出現,因而形成了一超多強。[1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