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妖怪, 也稱為鬼怪,神魔或簡單地稱為妖,指植物或者動物等改變而成的精怪[1][2][3],也指怪異、反常的事物與現象算種集合名詞。[4][5][6][7][8][9]是漢字詞語妖和怪兩個字的總和統稱,[10][11][12]且妖怪詞義字義本身帶有貶義。[13] [14]其本身也是災禍代名詞,有幸災作孽特點。[15]
最早在《漢書》裡出現「妖怪」一詞,裡面用妖怪詞語稱呼詭異和難以理解的事物。在日本大概明治時代至昭和初期左右,妖怪詞語在日本開始被廣泛應用。之前於日本更常用「物怪」、「妖異」之類的詞語指類似的事物。並且通常把除了神和一般靈魂的奇怪超自然事物稱呼妖怪。[16]在日本,則是在8世紀左右,《日本書紀》裡出現妖怪一詞,妖怪詞語本身有指引發怪異現象以及神秘事物的含義。[17]因為妖和妖怪字詞本身帶貶義,(如「妖女」「妖里妖氣」)[18]包括孔子的時代,用「妖怪」形容事物也帶有貶義。「子不語怪力亂神」本身即反對妖怪。[19]所以大致上說起來,到了明代左右關於妖怪的作品包括小說。大多數皆把妖怪寫得很壞,但到明代後期,逐漸有一些人性比較好的妖怪出現,到了清初左右妖開始善惡分明。[20]一方面因為當時不能直接諷刺時弊,就假借它種形象,來借妖借鬼喻人。[21]古人害怕夜晚,也怕棲息於黑暗中的妖怪。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環境也跟著改變。在江戶時代( 1603 ~ 1867年)人們對鬼怪的心態與平安時代相比,已然大不相同。雖然鬼怪仍令人恐懼,但人們逐漸將恐怖當成一種娛樂,開始享受關於鬼怪的小說、繪畫等作品。[22]
東方文化妖怪有時也叫妖精,有些顯得面目猙獰和舉止怪異。有些甚至會傷害人類或帶來災禍。[23]在口語中,「妖」、「精」、「怪」幾個字經常連用,有時候還能相互替換。[24]在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把不可思議的事情和特殊自然現象認為是妖怪作祟。通常把不屬於神和一般鬼魂的超自然存在稱作妖怪,在歷史編撰的故事裡通常扮演反派角色。[25]妖怪通常有奇怪的外形和習性,有些還會有包括控制天氣和天災,變成人形或其他生物外形,還是改變大小和控制毒等不同特殊能力。[26]關於鬼怪的傳說,有民間傳說也有古籍記載,本身成為一種文化流傳。[27]
一些地區如歐洲語言中沒有完全對應於妖怪的詞彙,僅有意義相近的詞彙,例如英語的 monster(怪物[28][29])、ghost、spook(鬼)、undead(不死生物[30][29])、devil、evil spirit(惡魔[31][32])、妖精「elf(精靈)、goblin(哥布林)、fairy(小仙子)」[33][24]、giant(巨人)、demon、fiend、evil ghost(邪靈)。類似於東方龍和西方龍的差異。
妖怪通常存在於人類想像與傳說之中,難以運用科學方法證明其真偽。研究這方面的學問,稱之為妖怪學(類似於惡魔學),包含在民俗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語言社會學等學科研究裡,雖不屬於獨自發展的學問,亦是一門有系統的學說。
而妖怪傳說的記載有志怪小說(列於四庫全書子部、或因政治原因沒有列於四庫全書子部,譬如聊齋志異......等。)和口傳文學[34]
然後「妖怪學」是日本佛教哲學家井上圓了於19世紀末開創的一門學問。[35]且井上圓了在1891年成立「妖怪研究會」,日本因此成為第一個把妖怪當學問研究的國家。並包括井上圓了,還有江馬務、柳田國男等人推動,日本從民俗學對妖怪做系統研究整理,其中有包括民族的心理、文化和歷史角度。[36]
妖怪的傳說記載本身有歷史文獻的價值,在於了解記載古人的心靈,或作為奇幻文學題材,通常是由民俗學者、妖怪學者、人類學者、歷史學者、中文系學者、宗教學者和業餘愛好者所研究。譬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林美容與李家愷在2014年共同著作的科普《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和在2017年出版的人類學的著作《臺灣鬼仔古 : 從⺠俗看見臺灣⼈的冥界想像》。[37]近年來台灣妖怪文化興盛,拍了許多電影,諸如:《紅衣小女孩 (電影)》、《人面魚:紅衣小女孩外傳》(人面魚)、《 粽邪 》(送肉粽)……等,台灣外交部新南向運動也在2018年介紹台灣妖怪文化時介紹了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北地異)《唯妖論》和《妖怪台灣》兩本台灣妖怪專著[38]。
從古至今,隨著時代的不同,有形形色色的妖怪從人類的生活之中誕生。我們人類所使用的「妖怪」這個名詞,大致上包含了兩種涵義,一種是屬於文化社會學的範疇,妖怪被認為是一種尚未開化的文化現象,因此妖怪是不存在的,它代表著一切非理性力量的總合。另一種是從文化人類學、民俗學的角度來看待妖怪,從聚落共同體的農業時代開始,妖怪就已經存在先民們的意識裡,作為天候變異、災禍預知、社會秩序以及超自然現象的合理化解釋。有些人認為妖怪是實存的,也有人認為是人們的錯覺或者是幻覺所導致的誤判,許多考古研究和生物研究的成果,證明了某些妖怪,其實是古代的罕見生物或科學的現象,例如鬼火被認為是不祥之兆,是鬼魂作祟的現象,但後來被證明是由於人體與動物身體含有磷,屍體腐化時產生磷化氫,當周邊氣溫較高,磷化氫就會於空氣中自燃,產生鬼火現象。但仍有許多未知的妖怪,在科學上以及歷史文獻上仍無法確切地判定其真偽,妖怪可說是致力於民俗學研究的學者們今後努力的方向。
日本受到中國的古代典籍《山海經》、《封神演義》、《西遊記》、《聊齋誌異》的深刻影響,在江戶時代出版盛行的時期,陸續編撰記載著奇聞異事的圖文事典,例如《和漢三才圖繪》等,加上浮世繪的流行,許多知名畫家紛紛投入妖怪繪卷的製作,如鳥山石燕、歌川國芳、月岡芳年、河鍋曉齋、葛飾北齋等人,奠定了日本傳統妖怪的造型基礎。而中國礙於儒家思想的箝制,對於怪力亂神之事敬而遠之,除了上述經典作品的插圖本之外,對於妖怪故事的傳承,大多僅以筆記小說的形式留存,除了文學上的研究之外,並未獨立出來成為單一的民俗研究系統,殊為可惜,近來因奇幻小說逐漸躍升為大眾文學的主流,因而中國的妖怪、鬼狐、民間傳說的研究,必然也會跟著受到重視,其結果指日可待。
隨著現代都市文明的發展,妖怪以都市傳說的形態延續其生命力,例如廁所裡的花子、裂口女、人面犬等許多新的妖怪應運而生。
而都市傳說方面,比如中國都市傳說,因為其研究基本資料的匱乏使這一工作更難進行。原因包括人口眾多、區域差異巨大、人口流動頻繁等複雜因素。不過,仔細比較一些故事要素的變化與保留,還是能夠推斷其中演變的過程,對於判斷傳說的源頭提供有說服力的說法。 [39]
在作品創作中,鬼怪的行為方式並非隨意安排,而是有完整的系統。創作者會套用一些模式,並且創作者會尋找設計這些模式的用意。[40]在設計鬼怪肆虐劇情的同時,也會相應設計些制服鬼怪的一些常規辦法,如讓鬼怪有一些弱點 ,還是有相應的應對手段戰勝鬼怪 。[41]人戰勝妖怪的方式,通常是人經過修行學會咒語和儀式,或藉助神佛之力對抗妖怪;或是了解妖怪的弱點,來找到方法對抗妖怪。[42]鬼怪形象在出現在文學作品、戲劇戲曲舞台和電影等作品上,讓鬼怪形象為觀眾或讀者熟知,包括改編如《西遊記》、《白蛇傳》這類作品中的形象。 [43]
「妖魔鬼怪」是動漫、電玩、神魔小說、玄幻小說、恐怖小說和奇幻文學的題材之一。在舊有的作品裡,妖怪往往是不被人類或神仙所容的存在,不論好壞一律視為仇人趕盡殺絕(像是「照妖鏡」、「斬妖除魔」等等)。因此,妖怪和人或神仙之間常有暴力衝突,不過也有表現出包容心的(例如《倩女幽魂》就是以愛情來解除恩怨的)。
在現代的作品,尤其於漫畫和電玩,妖怪的致命、恐怖形象有所改變甚至一掃而空,雖仍有部份作品描寫兇殘妖怪和人妖敵對的情節,但有一定數量的作品以人情、奇幻的風格描寫妖怪,甚至是喜劇、熱血、偶像等的手法。
或是在日本的傳統也有一些特別的怪物像是河童 天狗 貓女 唐傘小憎 轆轤首 雪女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