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薯蓣科薯蓣属植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參薯(學名:Dioscorea alata)為薯蕷科薯蕷屬的植物[1],有一種獨特的香草味,肉心呈紫色。與甘薯(D. esculenta)、淮山藥(D. polystachya)、對葉薯蕷(D. oppositifolia)、日本山芋(D. japonica)等是近親。
原產於大洋洲的西太平洋如新幾內亞一帶的島嶼,及後分佈到海洋東南亞的島嶼,如印尼東部、婆羅洲及菲律賓南部[2][3][4][5][6]。後來通過人工培植,已擴展到全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分布在美洲、非洲、太平洋熱帶島嶼、東南亞、孟加拉、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福建、雲南、貴州、廣東、江西、浙江、湖南、四川、廣西、湖北等地,生長於海拔200米至1,800米的地區[1]。
大薯、田薯、香芋、拳薯、腳板薯(通稱)、沖繩山芋、台灣山芋、雲餅山藥(雲南騰衝)等。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人工培育的品種眾多,例如台灣的山藥台農1號、山藥台農2號、大汕二品系、大汕三品系、中國長品系、二刺品系、紫玉血薯品系(D. a. var. purpurea)、自然品系、大陸淮山品系等等[7][8],雲南省林業和草原科學院陳強研究員團隊選育的紫山藥新品種「鈴珍」、「鈴秀」。[9]
本種亦是菲律賓保和省的代表植物,當地每年1月都會舉「參薯節」,用以提高參薯的品質,交流新裁種技術,推廣新參薯產品等等。
當地特產的參薯品種被稱為「ubi kinampay」,芳香非常,比一般香芋的味道更濃郁,呈深紫色,用kinampay製成的深紫色菲律賓香芋雪糕,味道非常香濃。[10][11]
在中文中使用「香芋」一詞時,經常會令人將參薯與芋頭混淆[註 1],日語中則容易把參薯與紫心番薯混淆。以下是三者的基本分別:
由於香芋的名稱和顏色很吸引人,部份華人在製作芋頭派、芋頭酥等芋頭食品時,會將紫薯與芋頭混合作為餡料,來模仿參薯的顏色和味道,雖然沒有參薯的香味,但也會稱作「香芋派」、「香芋酥」。現時部份華人食肆甚至會把芋頭直稱為「香芋」,例如把芋頭西米露稱為「香芋西米露」。然而這些混用卻使「香芋」一詞產生歧義,並產生一些實際問題。[註 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