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土耳其城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茲密爾(土耳其語:İzmir[1]),舊稱士麥那(古希臘語:Σμύρνα[2]),位於愛琴海伊茲密爾灣東南角,為土耳其第三大城市、第二大港口。伊茲密爾為伊茲密爾省首府,全市共分9區。據2018年統計,人口為432萬。[3][4]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08年2月11日) |
2004年發現的Yeşilova Höyük遺址是伊茲密爾地區推定時間最早的。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其中有三個層級,第二層級屬於銅石並用時代的中期,第三層級則屬於新石器時代。這兩個層級跨度從公元前7000年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應該是當地土著居民的定居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定居點變成了墳墓,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3000年,大概與特洛伊I的年代相同。
第一個能控制整個伊茲密爾灣的定居點位於亞曼拉爾山頂部,後來的「舊士麥那」也位於同一座山的斜坡上面。青銅時代晚期的考古發現表明,當地受到了明顯的邁錫尼文明的影響,但現有的證據還不至於完全證明舊士麥那就是邁錫尼人的定居點。在公元前13世紀,來自巴爾幹半島的海上民族摧毀了特洛伊VII,整個安納托利亞中西部和希臘一同陷入了所謂的「黑暗時代」。
舊士麥那是位於Bayraklı的古代城市,與位於Kadifekale(古稱帕戈斯山)重建的新士麥那進行區分。舊士麥那遺址中出土有公元前1000年的陶器,證明這是一個希臘定居點。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這座老城由伊奧利亞人建立,但後來被伊奧尼亞人占領。目前可以發現最古老的房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925年,保存的相對完好,是典型的鐵器時代風格,牆壁由曬開的磚塊砌成,屋頂則是覆蓋蘆葦。從公元前7世紀下半葉開始,人們開始在城市周圍建造城牆來進行守衛。舊士麥那的街道呈現南北和東西向,房屋都面朝南方。
荷馬史詩的作者荷馬,據說在公元前7世紀左右出生在舊士麥那。其中一項有力的證據就是荷馬被稱為「梅里斯河之子(Melesigenes)」,而在伊茲密爾,就有一條梅里斯河。歷史學家比較確信的是荷馬出生於伊奧尼亞地區(也就是現在的安納托利亞西南海岸)。差不多同一時期,士麥那獲得了城邦身份,城內有1000多居民,城外還有不少村莊。當地居民主要以農業和漁業為生。最重要的聖地是雅典娜神廟,大約可以追溯到前640年,目前已經部分修復。士麥那經過不斷發展之後,成為伊奧尼亞十二城市之一,並成為地中海盆地最重要的文化和商業中心,時間就在公元前6世紀前期。
這座地理位置重要的港口城市很快吸引了呂底亞人的注意,他們在公元前7世紀末征服了這座城市,而且摧毀了城市的大部分地區。呂底亞人對舊士麥那的控制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波斯帝國開始入侵呂底亞帝國,士麥那的發展也受到了嚴重的衝擊。居魯士大帝在征服呂底亞首都薩第斯之後不斷襲擊愛琴海沿海城市,包括士麥那。最終舊士麥那在公元前545年被波斯帝國徹底摧毀。
公元前340年左右,亞歷山大大帝在路過此地的時候在梅里斯河外側的新地點考慮重建這座城市,一方面是恢復希臘文明的榮光,另一方面是舊士麥那所處的位置相對狹小,無法容納更多的人口。最終亞歷山大大帝選擇了帕戈斯山(現在的Kadifekale)的山坡作為重建城市的地基,由此建立的新城市被稱為新士麥那。
公元前133年,帕加馬王國最後一位國王阿塔羅斯三世即將死去但沒有留下任何子嗣,因此在他的遺囑中,他將整個帕加馬王國捐贈給羅馬共和國,其中就包括士麥那。因此士麥那之後就歸屬於羅馬統治,並且迎來新一輪的繁榮時期。公元1世紀末,士麥那是作為基督教在亞洲的七個教會之一而存在的,使徒約翰在這裡留下了他的啟示「你務要至死忠心,我就賜給你那生命的冠冕。」。(啟示錄2:10)
公元124年,羅馬皇帝哈德良路過此地訪問了士麥那。卡拉卡拉也可能在214年左右來過此地。據當時的記載,士麥那的街道都是用石頭鋪成的,因此顯得十分壯麗。公元178年,這座城市遭遇地震而被毀壞,之後在皇帝馬可·奧勒留的大力支持下進行重建工作。不少重建的建築保留到了今天。
羅馬帝國分裂後,士麥那屬於東羅馬帝國管轄,而且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基督教中心。
土耳其人在1076年第一次占領了士麥那,並將其作為一個海軍基地使用,同時他們也占領了一些愛琴海島嶼。1097年拜占庭帝國將領約翰·杜卡斯收復了這座城市和附近地區。120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期,君士坦丁堡被十字軍征服的同時,這座城市被聖約翰騎士團占領,不過之後又被尼西亞帝國奪回控制權,他們向盟友熱那亞共和國做出了巨大的讓步,讓後者控制城市的一座堡壘以及附近的兩個重要城鎮(老福薩和新福薩)。
土耳其人在14世紀時捲土重來,艾丁侯國的世子也是第二任埃米爾烏穆爾貝伊(Umur Bey)占領了位於帕戈斯山的上城堡,又拿下了位於港口的熱那亞人控制的下城堡。烏穆爾貝伊仍然選擇將這裡作為海軍基地。1344年,由教皇克萊門特六世協調的士麥那十字軍對士麥那發動突襲,奪回了下城堡,但土耳其人仍然控制山上的上城堡,導致士麥那成為兩股勢力對峙的最前沿,對峙時間延續了長達60年。
1389年,鄂圖曼帝國從艾丁侯國手中第一次奪取伊茲密爾(上城堡)。但之後不久,帖木兒入侵安納托利亞,在安卡拉戰役中擊敗鄂圖曼帝國,宣布將鄂圖曼帝國強占的領土歸還給艾丁侯國,但帖木兒的部隊還是襲擊了士麥那,並且屠殺了城中的基督徒。1415年,帖木兒死後不久,鄂圖曼帝國在穆罕默德一世帶領下再次奪回伊茲密爾。1426年,艾丁侯國的最後一任貝伊去世,意味著這座城市完全歸屬於鄂圖曼帝國的掌控。伊茲密爾的首任總督是亞歷山大·希什曼,他原本是保加利亞希什曼王朝的王子,歸順了帝國。為了對抗共同的敵人,鄂圖曼帝國與醫院騎士團之間形成了一種合作關係,醫院騎士團最終在蘇丹的允許下在博德魯姆建造了一座城堡(博德魯姆城堡)。
歸屬鄂圖曼帝國的伊茲密爾的行政級別是桑賈克(艾丁區),它的上一級是安納托利亞行省。此時城市發展陷入到一定的停滯之中。1475年,威尼斯共和國突襲伊茲密爾。1492年,因為收復失地運動導致失去家園的塞法迪猶太人來到了伊茲密爾。根據1530年的記載,當地有304名成年男性,其中包括42名基督徒。到1576年之後,城市得到發展,人口估計在3,500人到5,000人之間。
從16世紀開始,伊茲密爾作為港口城市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法國、英國、荷蘭和威尼斯商人紛至沓來,鄂圖曼帝國將這座城市視為對外貿易的中心。到17世紀初,外國領事館相繼從希俄斯搬遷到這座城市,每座領事館都有屬於自己的碼頭,懸掛著本國的旗幟停泊在那裡。鄂圖曼帝國征服克里特島的長期戰役也提升了伊茲密爾的重要性,因為這裡是作為帝國艦隊的出航和補給基地。
到17世紀末,伊茲密爾人口已經到達9萬人,其中三分之二是土耳其人,還有15,000名希臘人,8,000名亞美尼亞人和6,000-7,000名猶太人。除此之外,還有在此地從事商業貿易的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人。大約在同一時間,因為伊茲密爾灣逐漸淤塞,下城堡(港口城堡)停止使用。
1770年,鄂圖曼帝國艦隊在切什梅戰役中被俄羅斯海軍擊潰,導致當地狂熱穆斯林團體對東正教徒的報復行為,至少有1,500名希臘人被殺。1797年,禁衛軍紀律敗壞,在當地引發騷亂,導致法蘭克商業社區被毀,1,500名希臘人被殺。
土耳其境內第一條鐵路是伊茲密爾通往艾丁的線路,從1856年開始開工,到1867年完工。1867年,根據《維拉亞特法》鄂圖曼帝國進行省區改革,伊茲密爾歸屬於艾丁州,並成為該州的州府。
20世紀初,伊茲密爾已經成為了一座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根據1893年人口普查,土耳其人占據當地人口的一半多,另外還有133,800名希臘人,9,200名亞美尼亞人,17,200名猶太人和54,600名外國僑民。當地的希臘人口比例仍然在不斷上升,不少學者認為,在一戰爆發之前,這座城市接納的希臘人可能比希臘首都雅典還多。正因為大規模希臘社群的存在,鄂圖曼帝國統治者甚至將這座城市稱為「異教徒的士麥那(Gavur İzmir)」。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鄂圖曼帝國加入同盟國作戰結果失敗,戰勝的協約國希望在安納托利亞地區劃分自己的勢力範圍,根據《色佛爾條約》,西部地區歸屬於希臘王國。1919年5月,希臘軍隊在士麥那(伊茲密爾)登陸,在數年內控制了該市,但是在第二次希土戰爭後期,隨著希臘軍隊在戰場的失利,1922年9月8日希臘軍隊全部撤離了士麥那。
土耳其軍隊重奪士麥那之後,9月13日,土耳其軍隊針對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居住的社區進行縱火,引起了毀滅性的火災,火災一直持續到9月22日,這場大火完全摧毀了希臘和亞美尼亞社區,但是穆斯林和猶太人社區卻沒有受到任何波及。這場大火導致的希臘和亞美尼亞人死亡人數估計從1萬到10萬不等。大約有5萬到40萬名希臘和亞美尼亞難民擠在海邊試圖逃離士麥那。9月24日,希臘運輸船在協約國驅逐艦的監督下進入港口,並撤離當地的希臘難民,大概有15到20萬名希臘人離開士麥那返回希臘本土。其餘的希臘人在1923年撤離完畢,最終希臘與土耳其之間簽訂《洛桑條約》,完成兩國的人口交換。
對這場火災,國際上普遍認爲這場大火是土耳其軍隊所爲,但卻一直被土耳其官方所否認,它也成為希臘和土耳其民族之間的心結。土耳其方面認爲這場戰爭是土耳其反抗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戰爭,其中以土耳其記者哈珊·塔辛死於與希臘軍人的槍戰爲象徵代表。相反,希臘人則認為士麥那的土耳其士兵犯下了無數對希臘人和亞美尼亞人(包括難民)的暴行,包括對男性各種方式的屠殺以及送到集中營進行監禁。
1923年,土耳其共和國正式成立,伊茲密爾得到重建,恢復了往昔的繁榮。根據統計數據,伊茲密爾的出口量占到土耳其整體出口的一半左右,出口產品包括菸草、棉花、葡萄乾、無花果、鰹魚、甘草、鴉片、豆類、穀物、橄欖油、地毯、金屬原料等。伊茲密爾成為繼伊斯坦堡之后土耳其第二大港口和第二大工業中心。伊茲密爾博覽會開始於1936年,是土耳其唯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博覽會。1948年土耳其頒布第195號法令,伊茲密爾與伊斯坦堡、安卡拉一起獲得大都市的稱號。
2020年,伊茲密爾附近發生了愛琴海地震和海嘯事件,導致有117人死亡和1034人受傷,不過其中只有一人是真正來自伊茲密爾市內[5]。
伊茲密爾(1975-2006)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12.6 (54.7) |
13.2 (55.8) |
16.4 (61.5) |
20.9 (69.6) |
26.0 (78.8) |
31.0 (87.8) |
33.3 (91.9) |
32.7 (90.9) |
29.2 (84.6) |
24.2 (75.6) |
18.2 (64.8) |
13.8 (56.8) |
22.6 (72.7) |
平均低溫 °C(°F) | 5.9 (42.6) |
5.8 (42.4) |
7.7 (45.9) |
11.4 (52.5) |
15.6 (60.1) |
20.1 (68.2) |
22.7 (72.9) |
22.4 (72.3) |
18.7 (65.7) |
14.7 (58.5) |
10.4 (50.7) |
7.5 (45.5) |
13.6 (56.4) |
資料來源:Devlet Meteoroloji İşleri Genel Müdürlüğü |
伊茲密爾的聯外機場——阿德南·曼德列斯機場提供了國內及國際航運服務,同時西南及東北面亦有高速公路連接。同時,伊茲密爾亦正試圖通過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交通、電信、能源及相對較新和高科技基礎設施以吸引投資者。[6]
阿德南·曼德列斯機場提供了土耳其國內及國際的航空運輸服務。
在伊茲密爾的郊區Pınarbaşı,有一座新建的大型客運站。大型客運站有城際公交車前往土耳其各地。由於當地巴士公司提供了免費的接駁巴士服務連接市內各區,令此客運站可達度甚高。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