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部隊官士兵的訓練養成單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民國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位於臺灣新竹縣湖口鄉長嶺村,簡稱為裝訓部,為國軍裝甲兵部隊官士兵之訓練養成單位。但裝甲步兵以及反裝甲之訓練在步訓部,裝甲砲兵之訓練在砲訓部。2013年12月,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暨裝甲兵學校更名為「陸軍裝甲兵訓練指揮部」[1][2]。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4年5月8日) |
1947年4月下旬徐州九里山軍火庫發生大爆炸,事後清理庫存,徐州九里山北營房「裝教總隊」有日式戰車214輛、美式m3a3戰車115輛、2.5噸吉姆西469輛、3.5噸道奇車900輛、2.5噸司蒂倍克77輛、2.5噸雪佛蘭8輛,1.5噸軍械車127輛,1/4噸指揮車66輛,工程車36輛。
1947年5月1日裝甲兵教導總隊與機械化學校合併改名為陸軍裝甲兵學校,校長胡獻群。1948年十一月遷至上海。1949年3月遷至臺灣臺中西屯,1952年2月遷至臺中清泉崗。1964年9月遷至新竹縣湖口鄉至今。
1947年8月1日,各裝甲團級部隊直屬陸軍總部。
1947年9月,蔣緯國去沖繩美軍基地接收「剩餘物資」名義的美軍戰車裝甲車,其中LVT水陸裝甲車123輛。
有兩張老兵給的照片標示獨戰一營二連一排(第二連沒有參與古寧頭戰役)裝甲兵第一排車長周昇雷與弟兄謝玉春朱更戌等二十五人站立於 M5A1 斯圖亞特(Stuart)輕型戰車前合照,該照片拍攝日期1949.08.12 拍攝地點是臺中的一個學校。據裝甲老兵謝玉春口述,民國三十七年底,獨戰一營滯留在上海虬江碼頭,先遣部隊三十人先去臺灣,民國三十八年過年後一千多人裝甲兵搭登陸艇抵臺。M5A1戰車(數量待查)抵基隆港後運去臺中西屯日據時期的機械學校(現今臺中高工)拼裝整訓,民國三十八年秋天(約九月十月)M5A1戰車數量不知及第一連、第三連官兵前往金門備戰,民國三十八年十月二十五日參戰古寧頭戰役。
1948年3月1日,裝甲兵司令部在南京成立。裝甲兵司令徐庭瑤,參謀長蔣緯國後升任副司令。
1949年上海戰役,參戰的裝甲第一團第三營和裝甲第二團第一營工M5A1坦克74輛,裝甲炮兵團第二營M10自走炮12輛,獨立戰車第二營LVT水陸裝甲車57輛,裝甲汽車第二、四、五營吉姆西124輛。卻僅有51輛戰車撤走,損失92輛;裝甲車全損;附屬車343輛僅撤出2輛,軍官780人撤出416人,士兵5680撤出2101人。第三野戰軍特縱兵縱隊在上海接收裝甲車105輛、戰車50輛、水陸戰車86輛,特縱戰車團從之前的6個連擴編為2個美式戰車營、1個日式戰車營、1個裝甲車營、1個水陸戰車營。
1.三角形涵義表示1944年3月3日,國軍裝甲兵於瓦魯班大捷的光榮歷史。
2.紅、黃、藍三色平衡表示,步、戰、砲三個主要戰鬥兵科及裝甲兵的誠、愛、熱的傳統精神。
3.白色的兩道閃電表示靈活通信與機動作戰的戰術思想。
4.十二塊履帶表示裝甲兵作人處世的十二項風格。
5.裝甲兵學校代號「精是」,意為實事求是、精益求精。
1.迅速而不草率。
2.活潑而不輕浮。
3.勇敢而不粗暴。
4.積極而不妄為。
5.溫和而不怯懦。
6.熱忱而不虛偽。
7.謹慎而不寡斷。
8.謙讓而不推諉。
9.自尊而不驕傲。
10.整潔而不奢侈。
11.莊嚴而不呆板。
12.禮貌而不諂媚。
為紀念1944年3月3日駐印軍戰車第一營奉命在緬北戰場反攻,由於國軍採用美援新式裝備,而且步兵與裝甲兵協同作戰的能力提升,指揮得宜,反觀日軍處於強弩之末,國軍在瓦魯班(Walawbum)取得大勝,並擄獲日軍第十八師團關防,威揚異域,稱為「瓦魯班戰役」,也以此日定為裝甲兵節。國軍裝甲兵隊徽外圍的三角形意喻瓦魯班大捷以茲紀念。
「瓦魯班戰役」在裝甲兵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相較於早期抗戰的國軍裝備劣勢,往往只能艱困抵抗敵軍的強大火力;此時則大為不同,在美國協助下組成的裝甲部隊,從事正面反攻並贏得勝利,因此這場戰役名列裝甲兵史的「四大戰役」之一。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