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文变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來西亞華語、華文、大馬中文(Malaysian Mandarin),是馬來西亞華人圈中普遍使用的一種含有當地特色的華語,使用人數約8百萬。雖然馬來西亞華語是以中國現代標準漢語為基準,但受到當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跟中國普通話有一定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日常口語及用詞上。此外,通俗和標準華語有很大的差異,前者為華人社會於日常生活中所用,後者為當地中文(電子)媒體所用。由於馬來西亞華語使用的詞彙和現今北京規範華語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政府以及華人社團成立了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語範),規範當地的華語用詞。
基於早期華人先輩下南洋的共同文化和經歷,口語化的馬來西亞華語有不少地方與新加坡華語相似,但因腔調上有些不同,某些新加坡人將帶有馬來西亞口音的華語腔調稱為「聯邦腔」。而兩者合稱為「新馬華語」。
在1960年代中葉以前,「華語」是東南亞國家對各種漢語言的統稱,例如馬來西亞報章會把廣府片(粵語)、廈、泉語片(閩南語)、國語片(北京官話)一概稱為「華語電影」;然而1960年代中葉後,馬來西亞開始把「華語」專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標準官話,粵語和閩南語被排除出「華語」之列。馬來西亞華語和新加坡華語的稱呼沿襲了此一經過重新定義的「華語」。[1]
馬來西亞華人的移民史以馬六甲王朝蘇丹滿速沙迎娶中國公主漢麗寶為開端。清朝末年,大量華工越洋謀生,包括了泉漳人、廣府人(高州人、四邑人)、潮州人、莆仙人、福州人、海南人、雷州人等等,其中以廣府人、閩南人(當地慣稱福建人)和客家人最多。故今日的馬來西亞華人多以這三種籍貫的人組成。廣府人、閩南人、客家人各自擁有不同的唐話方言,而且有不同稱謂,分別為粵語(當地慣稱廣東話)、閩南語(當地慣稱福建話)、客家語等。由於各自的語言彼此不相通,形成各族成立的會館。中華民國成立後,民國確立標準漢語為國語,馬來西亞華人遂採用標準漢語為通用語。而抗日戰爭令各籍貫人士之間的間隔逐漸消除。
在馬來西亞等地的華人社會,早期私塾以各自籍貫唐話方言為教學用語。 1919年五四運動後,當地私塾紛紛跟隨中國維新派的教育改革,開始把教學語言由閩粵方言改為中國的國語(即現代標準漢語)。 [2]
從1950年代到1970年代,馬來西亞的中文娛樂節目及文學讀物主要來自台灣或香港,因此華語受到了臺灣國語一定的影響。1980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隨著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的文化交流,遂採用了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 從用繁體字轉為改用簡化字等。
21世紀開始,由於網絡的普及化,馬來西亞華人與中國大陸人、香港人及台灣人的交流日漸頻繁,而當地年輕人所使用的華語在用詞方面也有逐漸向普通話和台灣華語靠攏的趨勢。
基於馬來西亞完善的中文教育,如今大部分的馬來西亞華裔都會說華語,也同時通曉唐話方言(以泉漳話、潮汕話、客語及粵語為主)。同時,馬來西亞標準華語也成為了當地中文媒體的主要媒介語。
隨著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日益交流,馬來西亞標準華語口音基本上與普通話一致。馬來西亞標準華語口音分成舊派及新派,舊派口音主要是指採用中華民國國語作為基礎。在現行的教育裡及主流上基本是使用新派口音作為規範。在日常生活中,當地華人所說的華語都帶有很濃厚的當地口音,不過當地中文媒體(電台、電視台)或在正式的場合上則會說馬來西亞標準華語。其音調以中國的漢語拼音為標準,而腔調則貼近台灣的標準國語。
當地華語的最初參考的是中國的老國音以及後來的新國音,合稱舊派讀音,之後才改為中國大陸的普通話讀音,即新派讀音,在數代華語的相疊作用之下,與當今中國南方的漢語口音相似。
在新派的標準口音p、m、f裡的ong,幾乎統一讀作eng。但在舊派標準口音裡,ong和eng音則不混。
舊派讀音大多數與中華民國國語的聲調一致。除了如:崖、企、辱、署、諷、蹈、偽、法國、俄羅斯、蝸牛等字與普通話相同。
例字 | 舊派讀音 | 新派讀音 | 註解 |
---|---|---|---|
期 | qí | qī | 可類推至「危」、「帆」、「惜」、「鞠」等字 |
究 | jiù | jiū | 可類推至「菌」、「噸」、「穴」、「識」等字 |
夕 | xì | xī | |
(答)應 | dá | dā | |
築 | zhú | zhù | |
誰 | shuí | shéi | |
酵 | xiào | jiào | |
塞(動詞) | sè | sāi | 可類推至「拆」字。 |
關(卡) | kǎ | qiǎ | |
堤 | tí | dī | |
頭(髮) | fǎ | fà | |
容 | yóng | róng | 所有rong在舊派的讀音為yong |
(會)計 | huì | kuài | |
一會 | yì huǐ | yí huì |
新派及舊派裡的共同特徵:
馬來語是馬來西亞的國語和官方語言,而英語在經歷英殖民時代後依然有相當的重要性,因此當地華語在口語上吸收了一些來自馬來語及英語的音譯外來詞[3],有些更成為馬來西亞標準漢語的一部分。
主要特點有:
視地區的不同,各地區的華語受到各方言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如:在粵語較強勢的吉隆坡,當地華人所說的華語便和以泉漳話與潮汕話為主要方言的柔佛新山人說的華語存在著相當大的差異,腔調方面尤其明顯。
閩南人(包括潮州人)是馬來西亞華人裡的最大族群。閩南語(當地稱為福建話)在北馬(檳城、吉打、玻璃市、登嘉樓、吉蘭丹、霹靂部分地區等)、南馬(馬六甲、柔佛、彭亨部分地區、雪蘭莪巴生河流域等)、東馬部分地區以及與柔佛接壤的新加坡較為普遍,給當地華語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廣府人(俗稱「廣東人」)是馬來西亞華人裡第三大族群。粵語(俗稱廣東話)在馬來西亞的首都吉隆坡、雪蘭莪及霹靂部分地區是主要語言,因此對這些地區的華語影響較為顯著。
在馬來西亞口語式華語中有不少直接使用馬來語與英語來代替原有的漢語詞彙的情況:
馬來西亞華語 | 標準漢語 |
---|---|
搞錯沒有哦你! | 你有沒有搞錯哦? |
什麼來的這個東西? | 這東西是什麼? |
很涼乎(hó)今天! | 今天真涼。 |
我走先啊。 | 我先走了。 |
馬來西亞華語 | 標準漢語 |
---|---|
現在7點11個字出一點。 | 現在是7點57分。 |
受閩、粵、客諸方言影響,馬來西亞華語後方通常會加上獨特的語音嘆詞,而這些語音也會影響整個句子的含義。例如:
另外,馬來西亞華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自創新詞語,儘管這些詞語並非當地規範。例如,用「國寶」一詞代指馬來人(因其於馬來西亞國內享有多項特權之故);用「跳飛機」(簡稱「跳機」)形容沒有獲得準證而非法在外國工作的人(另外跳飛機也可以是一種兒童遊戲);「香蕉人」是用來調侃那些只會說英文的華人(取其外黃內白之意)。
20世紀80年代之前,大馬仍然以繁體字為主要書寫系統。但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民間為了加快書寫速度而開始部分使用當時中國大陸頒布的簡化字。
1972年,「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成立,以研究擬訂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使用的簡化漢字。1981年2月28日,馬來西亞《簡化漢字總表》出版,收錄簡化字2238個,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1981年12月31日,馬來西亞教育部長宣布,1983年起全國各華文小學將正式採用漢語拼音和簡化漢字教學,以取代注音符號與繁體字。[4]自此以後,簡體字全面取代繁體字成為學堂的語文,同時更擴大到其他層面,包括媒體、出版物等,學術界正式統一使用簡體字。
然而,多數馬來西亞華人仍然看得懂繁體中文。原因是繁體字在民間或媒體中普遍存在著,例如華人商店的傳統招牌、舊告示、許多非學術類中文書籍也都沿用了繁體中文,中國大陸、香港和台灣所出版的書籍同時在市場上流動。雖然學術界都已全面採用簡體中文授課,但多數當地中文報章(印刷版)《光明日報》、《中國報》、《詩華日報》、《星洲日報》等都會使用「標題繁體字,內容簡化字」的方式讓簡繁中文並存。
以往馬來西亞大部分華人歌手都到台灣發展,如:巫啟賢、巫奇(本名巫啟雄,為巫啟賢之胞弟,於1992年出道)、柯以敏(1993年推出首張個人專輯「太傻」)、光良、品冠、李心潔、關德輝、陳慶祥、方炯鑌、戴佩妮、梁靜茹(與歌手張智成互為親屬)、張棟梁、林宇中、謝佳見、曹格、黃明志、艾成等等。新一代的華人歌手譬如陳芳語(澳大利亞出生)、朱主愛(藝名四葉草)、林明禎與郭修彧。包括在香港發展的女歌手龔柯允和李幸倪(與歌手符瓊音互為親屬)。其他則較多在後來崛起的中國大陸發展,如在南京求學並在中國選秀節目偶像練習生出道的尤長靖,以及馬來西亞出生的新加坡男演員王冠逸[5]。
馬來西亞當地的傳統戲劇一般上由是祖輩從中國傳過來的,當地人稱之為「大戲」或「酬神戲」。20世紀中葉以前,每年的幾個重大節日,華人居住街區的公所都設置神棚(行宮),在其正對面扎戲棚,徹夜演戲。不同地源的華人會用各自家鄉的地方劇種演出酬神戲。[6]。較常見的有潮州人的潮劇,福建人(泉漳人、福州人)的閩劇、高甲戲、梨園戲、歌仔戲,以及廣東廣府人的粵劇。
馬來西亞有6個中文電台,即:988fm、8FM、Ai FM、MY、Goxuan、City Plus FM以及Melody。由於首都吉隆坡的華人主要以粵語交談,因此相應地電台主持人使用粵語的頻率也遠大於現代標準漢語以及其他漢語。
無線電視方面,純中文電視台有八度空間,較常播放中文節目的電視台則有TV2。
Astro方面,則有以下數個頻道
頻道 | 名字 |
---|---|
300HD | 愛奇藝HD |
306HD、346 | Astro AEC |
307HD | Astro雙星 |
308HD | Astro全佳HD |
310HD | Astro華麗台 |
304HD、344 | Astro小太陽 |
333HD | Astro歡喜台 |
311HD、351、352、353、361、362、363 | Astro AOD |
馬來西亞當地的華語電視劇主要由ntv7、八度空間以及Astro的一些中文頻道拍攝,演員有:朱咪咪、林德榮、李洺中等。也有一些到外地發展並取得不錯的成績的,如:李銘順、童冰玉等。
目前,馬來西亞有6個電視台擁有華語新聞的時段。
電視台 | 節目名稱 | 節目時段 |
---|---|---|
BES | 華語新聞(午) | 星期一至星期五12:00-12:20 星期六和星期日12:00-12:30 |
華語新聞(晚) | 每日19:00-19:30 | |
TV2 | 華語新聞(午) | 星期一至星期五12:00-12:20 星期六和星期日12:00-12:30 |
華語新聞(晚) | 每日19:00-19:30 | |
八度空間 | 八度空間午間新聞 | 每日12:30-13:00 |
八度空間華語新聞 | 每日20:00-21:00 | |
Astro AEC | 新聞報報看(重播) | 每日07:00-07:30 |
八點最熱報 | 每日20:00-20:30 | |
新聞報報看 | 每日22:30-23:00 | |
馬新社電視 | 華語新聞 | 每日18:30-19:00 |
華語新聞(重播) | 每日22:00-22:30 | |
TVS | 熱報 | 每日14:00-14:15 |
每日18:00-18:15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