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教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来西亚教育

馬來西亞教育的形成是基於英國教育,皆由馬來西亞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國之一。馬來西亞教育注重考試制度,並以多種統一化考試來評定學生的學術資格和能力。

快速預覽 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 馬來西亞教育部, 部長 ...
馬來西亞教育
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
馬來西亞教育部
部長法麗娜西迪(教育部長)
贊比里阿都卡迪(高等教育部長)
國家教育預算 (2020年)
年度預算MYR RM 641億(教育部)[1]
教育概況
主要語言馬來語英語
體系類型國家
初等學校2,976,543
中等學校2,063,975
關閉

特徵

馬來西亞教育可分成幾個階段:

  • 托兒所教育(英語:Nursery Education
  • 幼兒教育 (馬來文:Pendidikan Tadika)(英語:Kindergarten Education
  • 小學教育 (馬來文:Pendidikan Sekolah Rendah)(英語:Primary School Education
  • 中學教育(馬來文:Pendidikan Sekolah Menengah)(英語:Secondary School Education
  • 大學先修教育(馬來文:Pendidikan Pra-Universiti)(英語:Pre-University Education
  • 高等教育(英語:Higher Education

馬來西亞一共有兩個執法部門負責本國教育事務,它們分別為馬來西亞教育部(馬來文:Kementerian Pendidikan Malaysia)(英語:Ministry of Education Malaysia)和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英語:Ministry of Higher Education Malaysia)。教育部負責處理國立中學、國立小學事務,而高等教育部則負責處理國立及私立高等教育事務。馬來西亞政府和教育部提倡「強化國語,提倡英語,並掌握母語」的教育制度,鼓勵學生必須掌握兩語之外,也同時鼓勵各族學習自己的母語,因此馬來西亞人通常都能輕鬆掌握三種基本語言

在馬來西亞的教育藍圖下,馬來西亞政府和法律明文規定所有馬來西亞國民必須接受5年中學和6年小學教育。公立中學以及公立小學為免費教育(義務教育),由馬來西亞聯邦政府直接撥款贊助。同時,馬來西亞政府的「貸書計劃」也允許讓所有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國立學校學生借用所有課本,而後在學年結束前歸還。國立高等學府也獲得政府津貼學費。在地學生只需支付大約十分之一的學費就可完成大學課程。

教育制度

學前教育

馬來西亞的學前教育非常普及化。許多家長都會把孩子送入幼兒園進行學前教育,以便讓孩子們在上小學前打好基礎。

爲了提高馬來西亞學生與新加坡學生的競爭力,馬來西亞政府在這幾年開始推行正式的學前教育課程,也規定負責學前教育的教職人員必須接受專業訓練和擁有合格的專業證書才能教授學生。這些訓練包括兒童心理學、教學方法及其它與照顧和發展和發展兒童有關的課程。正式註冊的幼兒園也必須遵守政府所立下的條規。

小學教育

在馬來西亞,絕大部分的小學都是政府學校,分為國民小學(馬來語Sekolah Kebangsaan)及國民型小學(馬來語Sekolah Jenis Kebangsaan)兩種,只有非常少數的私立小學。目前,政府小學分成3個源流,即以國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稱為國民小學(國小);以華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華文小學(華小);及以淡米爾語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淡米爾文小學(淡小)。其中,國民型小學最初是由華人社區、印度社區和英殖民政府資助的。但現在這種類型的學校部分由馬來西亞教育部[2] [3]資助,為政府資助學校[4]

這3種源流的小學雖然教學媒介語不一樣,但都採用共同的課程綱要,而且國文和英文都是華小和淡小的必修必考科。

華小一般上由該校董事部和教總一起管理和經營。該部主要負責行政、租借學校禮堂和食堂招聘的事務,而學校方針則還是得聽命於馬來西亞教育部

其實,在之前還有以英文為教學媒介語的國民型英文小學(英小),不過在《1967年國語法案》通過後,英小就於70年代中期全部被改制為馬來文為媒介的國小或華文為媒介的華小。在馬來西亞,家長都非常重視小學教育,教育部的統計顯示在2000年,小學的入學率高達96.8%。

中學教育

馬來西亞中學(馬來語:Sekolah Menengah、英語:Secondary School)是馬來西亞一套5年強制性教育制度(中一至中五)。5年強制性教育包括PT3SPM和2年非強制性的馬來西亞教育制度(中六)STPM。馬來西亞中學是由馬來西亞教育部所管理的。

1988-2020年間,在進入國民中學(SMK)/國民型華文中學(SMJK)前,小學六年級學生可以參考小六檢定考試(馬來語:Ujian Pencapaian Sekolah Rendah 簡稱:UPSR、英語:Primary School Achievement Test 簡稱:PSAT)的成績選擇並申請要入學的中學。學生可在完成學業後獲得畢業證書並自行選擇是否繼續深造,其在校表現比如擔任各種職位或能幫助其獲得額外分數以增加考取理想學校的機率。2021年4月,教育部長宣佈UPSR永久廢除。(現在是UASA(Ujian Akhir Sesi Akademik)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還擁有三種模式那就是獨立中學、私立中學和國民型華文中學

國民型華文中學,簡稱華中,是在馬來西亞獨立前後(1956-1962),接受政府建議「改制」的民辦華文中學,全國共有81間華中,並納入國家教育體系的主流中,得到教育部的一部分津貼。

獨立中學簡稱獨中,是由董總管理的。它是馬來西亞華人創辦的一種中學,全國約60間,如寬柔中學吉隆坡循人中學等等。推行著6年的教育。學生可報考統考和SPM作為其升學管道。

私立學校,或稱民辦學校,是指非由政府經營或管理的學校,相對應者為公立學校。其全部或者部分的經費依靠學費來維持經營而非公共資金。

大學先修班

大學先修班(Pre-University Education)是踏入大學的最後門檻,由馬來西亞教育部提供的升學途徑有馬來西亞高級學校文憑課程(中六)、馬來西亞大學預科班(英語:Malaysian Matriculation Programme,亦稱「Matrikulasi」)。馬來西亞高級學校文憑課程(中六)是學生在完成中五課程後繼續修習的,完成中六課程後憑STPM成績申請國內外大學。而另一個途徑則是馬來西亞大學預科班(英語:Malaysian Matriculation Programme,亦稱「Matrikulasi」)。該課程亦普遍上被認為比STPM寬鬆,在考獲佳績上相對容易,不過自2006年起此課程將會保留90%的學位於土著學生。同時本地公立大學亦偏向選擇以土著學生為主的大學先修課程畢業生。部分熱門科系如醫學系藥劑系法律系也會保留百分之七十的學位予土著學生。 除此之外,學生亦可報讀私立大學所開辦的大學先修課程(英語:Foundation Programme)或二至三年的文憑課程(英語:Diploma course)。學生亦可在私立中學選修國外先修文憑,當中包括"A"水準考試IB課程、南澳大學先修課程(英語:SACE)等。

高等教育

馬來西亞的高校從名稱上就是有嚴格級別的,分為大學級別、大學學院級別及學院級別,這些劃分是非常嚴格的,是高等教育部審核評估後給予的資格。一般來說從學院升格為大學學院或大學學院晉升為大學都是要經過至少5年的發展,高等教育部從辦學質量,學校設施和教學環境、師資力量和學校規模等各個方面進行考核和評估,然後再給予合格的院校進行晉升。這些制度在加拿大等其他國家也是相同的。

本地學生只可以憑著STPM或馬來西亞大學預科班(英語:Malaysian Matriculation Programme,亦稱「Matrikulasi」)申請進入本地國立大學。一些國立大學如馬來亞大學亦接受本地生以國外先修文憑申請,前提是在馬來西亞教育文憑(SPM)馬來文科取得至少良好(Grade C) 成績以及歷史課取得至少及格(Grade E)成績。此外,馬來西亞的公立大學在錄取新生方面採取「種族固打制」,其制度腐敗、教學質量偏低等問題也造成馬來西亞華裔和印裔畢業生大量外流,新加坡澳大利亞台灣都是不少馬來西亞學子出國求學的選擇。

許多學生選擇到私立的高等學府深造,而這些高等學府也會與國外大學合作。此外,馬來西亞亦吸引不少國外著名大學前來本地開設分校,其中包括諾丁漢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Nottingham)、南安普敦大學(英語: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蒙納士大學(英語:Monash University)等。

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英語:International School)主要以英語作為主要教學媒介語的私立學校。此校課程同時銜接部分歐美國家的教育系統。馬來西亞的國際學校提供的課程和國際性考試包括"O"水準考試英語GCE Ordinary Level"A"水準考試IB課程


考試制度

馬來西亞擁有一套非常嚴格的考試制度。由於馬來西亞教育非常注重考試制度,因此會以許多種統一化考試來評定一位學生的學術資格和能力。政府學校的學生平均每2或3個月就必須接受一次全科考試。每位小學生一年需要接受4到7次全科考試(視學級而定);而政府中學學生一年需要接受4次以上全科考試(視學級而定)。無論是學校的普通考試或是統一化考試的成績都將會永久記載在馬來西亞教育部考試局的系統裡。

政府學校

無論是國民學校(SK)或國民型學校(SJK),所以考試制度都依據馬來西亞教育部所頒佈和規定的考試制度來執行。 每位小學生在六年級學期結束前都必須參加全國統一化考試「小六鑑定考試」(簡稱UPSR),如華小和淡小學考生在UPSR考試中在兩份馬來語試卷,即國語書寫(BM Penulisan)和國語理解(BM Pemahaman)中其中一份試卷不及格(即獲得「E」評級,為40分以下的分數),考生下一年將被編入中學預備班(Kelas Peralihan/Remove Class),無法直升到中一班。 UPSR現已取消。

如今,小學六年級華小和淡小學生必須在校本評估(馬來語:Pentaksiran Berasaskan Sekolah、英語:School Based Assessment)的馬來文掌握程度(馬來語:Tahap Penguasaan)中達到第四(TP4)至第 六級(TP6);反之必須參加六年級馬來文能力測驗(馬來語:Ujian Pengesanan Literasi Bahasa Melayu Tahun 6;UPLBM),以決定是否能直升中一;測試不過關者,都必須進入預備班( 馬來語:Peralihan、英語:Remove Class),一年後才能進入中學中一。

更多資訊 年齡, 學級(中文名稱) ...
年齡 學級(中文名稱) 學級(英文名稱) 學級(馬來文名稱) 考試
7歲 一年級 Year 1(簡稱Y1) Tahun 1 校方的其他考試
8歲 二年級 Year 2(簡稱Y2) Tahun 2 校方的其他考試
9歲 三年級 Year 3(簡稱Y3) Tahun 3 校方的其他考試
10歲 四年級 Year 4(簡稱Y4) Tahun 4 8月月考、UASA年終考試
11歲 五年級 Year 5(簡稱Y5) Tahun 5 8月月考、UASA年終考試
12歲 六年級 Year 6(簡稱Y6) Tahun 6 8月月考、UASA年終考試
關閉

小學考試分數評級體綱

更多資訊 評級, 分數要求 ...
評級 分數要求 等級描述
A 82分以上 卓越(Cemerlang)
B 65-81分 優良(Kepujian)
C 50-64分 滿意(Memuaskan)
D 20—49分 達到最低水平(Mencapai Tahap Minimum)
E 未達20分 未達到最低水平(Belum Mencapai Tahap Minimum)
TH TH 缺席(Tidak Hadir)
關閉

政府中學

無論是國民中學(SMK)或國民型華文中學(SMJK),所有考試制度都依據馬來西亞教育部所頒佈和規定的考試制度執行。自2014至2022年期間,每位中學生在中三學期結束前都必須參加全國統一化考試——中三評估Pentaksiran Tingkatan 3,簡稱PT3),考生在該考試中的成績將會直接影響到考生未來兩年的高中生涯會被編入什麽科系,分別為理科班和文科班。這種分班制度稱為文理分科。自2022年起,PT3已永久廢除, 文理分科將依據中三校內學術期末考試 UASA(Ujian Akhir Sesi Akademik)成績而定。

理科班的科目以數理科為主,較廣泛的科目為:

而文科班則注重人文課程,大部分文科生除了主修語文課之外,也會修讀一些在文科班比較廣泛的科目,如:

考生在中五學期結束前都必須參加全國統一化考試——馬來西亞教育文憑考試Sijil Pelajaran Malaysia,簡稱SPM)。考生必須在SPM考試中考獲歷史科與馬來語及格的成績,如其一不及格考生將無法獲得該文憑,且不能留級。考生若有意可在該學期結束後離校自修並在下一年通過教育部申請重考。而在SPM考試中成績符合標準的考生將會自動被安排成為中六課程的學生。但這個課程非強制性要求學生就讀,學生能選擇就讀中六課程(STPM)或其他升學管道如A-Level大學預科班英語Matriculation,或進入私立大學獨自設立的大學預備班Foundation)課程。

更多資訊 年齡, 學級(中文名稱) ...
年齡 學級(中文名稱) 學級(英文名稱) 學級(馬來文名稱) 考試
13歲 預備班 Transition Class(簡稱TC)、Remove Class(簡稱RC或Remove) Peralihan 3月月考、年中考試、8月月考、年終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13或14歲 中一(五號) Form 1(簡稱F1) Tingkatan 1(簡稱T1) 入學評估、3月月考、年中考試、8月月考、年終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14或15歲 中二(六號) Form 2(簡稱F2) Tingkatan 2(簡稱T2) 3月月考、年中考試、8月月考、年終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15或16歲 中三(七號) Form 3(簡稱F3) Tingkatan 3(簡稱T3) 3月月考、年中考試、8月月考、年終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進入中四學期前 被編入 / 選擇所要攻讀的科系(理科班 / 文科班)
16或17歲 中四(八號) Form 4(簡稱F4) Tingkatan 4(簡稱T4) 中四評估、3月月考、年中考試、8月月考、年終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17或18歲 中五(九號) Form 5(簡稱F5) Tingkatan 5(簡稱T5) 3月月考、年中考試、SPM預考、SPM正式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完成中學課程 / 繼續升學
18及19歲,或19及20歲 中六(十號及十一號) Form 6(簡稱F6) Tingkatan 6(簡稱T6) 大學先修班,三個學期的月考、期考、STPM預考、STPM正式考試、以及校方的其他考試
關閉

中學考試分數評級體綱[5]

更多資訊 評級, 初中(中一 — 中三) ...
評級 初中(中一 — 中三) 高中(中四 — 中五)
分數要求 等級描述 分數要求 等級描述
A+ 90分以上 最高等卓越(Cemerlang Tertinggi)
A 82分以上 卓越(Cemerlang) 80—89分 高等卓越(Cemerlang Tinggi)
A- 70—79分 卓越(Cemerlang)
B+ 65—69分 最高等良好(Kepujian Tertinggi)
B 66—81分 優良(Kepujian) 60—64分 高等良好(Kepujian Tinggi)
C+ 55—59分 上等良好(Kepujian Atas)
C 50—65分 良好(Baik) 50—54分 良好(Kepujian)
D 35—49分 滿意(Memuaskan) 45—49分 上等及格(Lulus Atas)
E 20—34分 掌握最低標準(Menguasai Tahap Minimum) 40—44分 及格(Lulus)
F 未達20分 未達到最低標準(Belum Menguasai Tahap Minimum) 未達40分 不及格(Gagal)
TH TH 缺席(Tidak Hadir) TH 缺席(Tidak Hadir)
關閉

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Kegiatan/Aktiviti Kokurikulum)是課堂教學過程(kurikulum)之外,任何有計劃延伸的課程輔助活動,使學生有機會增加、強化和實踐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技能價值觀[6]

1967年12月28日政府公報《學校(學習課程規定)條例》(No. 5652 Jil. 11/Bil. 27),被稱為「團體活動」(Kegiatan Kumpulan);1997年12月31日政府公報《教育(國民輔助課程)條例》(PU (A) 531/97)將輔助課程定義為「政府和政府資助學校的課外活動,包括以下內容:參加體育運動遊戲、參加協會和俱樂部、參加制服團體,或者是教育部長決定的其他活動。」[6]

2007/08學年開始,申請國立大學的中學生,除了評估SPMSTPM成績之外,課外活動占有10%分數。單項課外活動分別根據四項計分,即:出席率(50%)、參與程度(20%)、表現能力(20%)和擔任職位(10%);所有中學生都必須兼顧學習成績、品行和課外活動,大學篩選考試成績接近的學生,課外活動和品行分數較高的學生,將更有機會優先獲得國立大專生資格。[7] 課外活動是馬來西亞高等教育的必修課,所有國立大專生必須參加至少兩項活動,其中一項必須是體育相關活動。

課外活動分為三個項目,包括:

  1. 協會和俱樂部(Persatuan dan Kelab):華文學會、佛學會、醒獅團、辯論學會、舞蹈社、合唱團等
  2. 體育運動和遊戲(Sukan dan Permainan):田徑、籃球、羽毛球、排球、桌球、中國象棋等
  3. 制服團體(Pasukan Pakaian Seragam):男童軍、女童軍、華樂團、基督少年軍、聖約翰救傷隊、紅新月會、中華武術、跆拳道等

大學考生申請國立大學的10%課外活動分數,將根據以上三個項目的兩個最高分數平均計算得出。[8] 例如:某學生在第I項目獲得58%、第II項目獲得88%和第III項目獲得74%,將兩個最高分數項目平均計算:88 + 74 = 162/2 × 10%,獲得申請國立大學的課外活動分數為8.1%[a]

教育撥款

近年來,聯邦政府對各類學校的「學校維修及發展特別撥款(簡稱:特別撥款)」數額如下,該特別撥款是用於維修和維護校舍用途的。

更多資訊 各類型學校獲得撥款數額(RM100,000,000), 學校類型 ...
各類型學校獲得撥款數額(RM100,000,000)
學校類型 2008年 2009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國小 5 4 1 4.5 不詳 2.5 2.5
華小 0.5 0.95 0.7 1 1 0.5 0.5 0.5 0.5 0.5
淡小 1 1 0.5 0.5 0.165 0.5 0.5
教會學校 1 1 0.5 0.5 0.165 0.5 0.5
瑪拉初級理科學院 1 1 0.5 0.5 不詳 0.5 0.5
政府資助宗教學校 1 1 0.5 0.5 不詳 0.5 0.5
全寄宿中學 1 0.5 0.5 不詳 0.5 0.5
註冊的宗教私塾學校 0.5 0.25 不詳 0.5
國民型華文中學 0.2 0.3 0.15 0.25 0.15 0.15
關閉

問題及爭議

公立大學的種族配額

1973年,馬來西亞政府實施了一項平權計劃,將55%的大學學額分配給土著,其餘45%的學額分配給華裔和印度裔學生。大學配額制度引起華人和印度人相當的不滿。[9]

2000年,土著配額提高到90%,而印度裔和華裔等非原住民的配額則限制在10%。[9][10]

2010年,印度學生進入公立大學的比例僅2%至3%,令印度社區感到震驚。在大學招生配額制度下,印度學生的境況很糟。 在菁英統治體制下,大約有5%到10%的學生是印度人。[11]

2019年,教育部長馬智禮提及,內閣討論了該課題,並決定維持90%的配額。 他還提到了增加席位數量的決定,並將優先考慮底層 40%(B40)收入群體。[12]

2020年,政府宣布大學預科班非原住民的10%空缺將分配給華人,印度人為3.72%,其他人為0.85%。[13]

SPM華文難考A爭議

數十年前,每逢SPM成績放榜時,華文考獲特優(A+,A,A-)的百分比偏低爭議經常引起華社關注。許多考生、家長以及華教團體紛紛表達對評分標準的不滿,認為華文科的評分機制不透明和評分標準過於嚴格,導致許多成績優異的學生難以在考試中獲得應有的成績[14][15]。不僅影響考生的升學規劃,也讓部分家長對考試局的評分機制產生質疑。與此同時,一些華文教育工作者指出,華文科的課程設置存在枯燥、應試化嚴重的問題,導致考生在學習和考試過程中面臨更大的挑戰。[16][17][18]

2009年SPM華文科考獲A+的學生僅占0.2%,即108人。相比之下,國文和英文的A+比例分別為9.0%和3.0%,淡米爾文為2.9%。這一數據引起了教育界的廣泛討論,認為華文科的評分標準過於嚴格,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不合理。由於華文科A+的比例極低,一些學生選擇放棄報考華文科,以免影響整體成績和申請獎學金機會[19]。一些家長更是為了讓孩子考獲全A,而阻止孩子報考華文[20],進一步加劇華文科報考人數減少的趨勢。

2014年,馬來西亞華文理事會(華理會)針對SPM華文科考A+比例偏低現象,促請教育部及大馬考試局公開各等級的切分點(Cutting Point)及批閱標準,以提升評分透明度。時任華理會主席唐威傑質疑,大馬考試局究竟依據何種標準設定華文科的切分點,並批評當局不願公布具體數據,使華文科成績顯得「模糊和神秘」。[21]

由於華文科成績普遍較低,華文教師經常被校方指責拉低學校整體表現的「罪魁禍首」。他們不僅要應對學生在華文科的學習難度,還要承受來自校方的壓力。學校和家長往往將華文科成績不佳的責任歸咎於教師,而非評分標準的嚴格或課程設置的問題。這使得華文教師在教學上面臨更大的挑戰。[22]許多華文教師因華文科成績偏低而受到校方施壓,甚至影響教學士氣。

根據董總於2016年發布的報告,2015年SPM華文科的及格率高達93%,但考獲(A+,A,A-)的考生比例僅為12.4%,相比2014年的18.3%大幅下降32.2%。這一數據引起了廣泛討論,許多教師和家長認為,華文科的評分標準比其他語文科更嚴格,導致即使是成績優異的學生,也難以在華文科取得高分。相比之下,馬來文和英文的A等成績比例往往較高,使得不少考生避免報考華文科,以確保自己的總成績不受影響。[23]

許多學校包括國民型華文中學和獨中的華裔生都能在馬來文和英文考獲A等,但唯獨在華文科失利。王鴻財曾在百格採訪中展示一則數據顯示,2015年八打靈公教國民型華文中學一共有525名考生,英文科有174名考生考獲A+,但是華文科只有2位學生考獲A+[24]。此外,吉隆坡中華獨中作為一所華文獨立中學,理應擁有比國中及華中更好的華文教學環境,但是2015年該校僅有5位學生考獲A+,相比起2014年的43位,跌幅將近88.4%。而考獲A的學生也從2014年的100位減至34位,下降了68%。[25]從這兩則數據顯示,雖然華中和獨中擁有極好的華文教學環境,包括華文課被列入正課及校內經常舉辦與中華文化有關的活動,但成績放榜後,華文成績往往比其他科目來的差,另校方和教師感到費解。

有教育界人士認為,SPM華文科難以考獲A的情況不僅與評分標準嚴格有關,也涉及評分方式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問題。部分教師指出,華文科的試卷內容較難,評分標準嚴格,加上考試局未明確公開評分細則,導致考生成績受影響。一些考生反饋,即便答案邏輯合理,也可能因未完全符合評分標準而失分。[26][27]

此外,華文科的評分方式過於嚴苛也成為考生關注的焦點。即使考生在作文和現代文理解部分表現良好,但由於評分標準較為嚴格,稍有瑕疵就可能導致被扣分,從而影響整體成績。2011年,馬華聯邦直轄區教育局主任王鴻財表示曾接獲批改華文試卷老師投訴,指考試局負責人限制批改老師只能依據他們提供的答案給分,考生答錯甚至遭扣分。[28][29]

除了評分標準嚴格的問題,SPM華文科的考試難度也成為爭議的焦點[30]。華文科的試卷內容涵蓋應用文、作文、概述、古代詩文、現代文理解多個部分,考生需要具備紮實的語言基礎才能取得好成績。相比馬來文或英文,華文科的作文要求更高,考生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寫作技巧,還要能夠靈活運用成語、典故和修辭手法。然而,一些教師指出,華文試卷的評分標準過於死板,特別是在作文部分,要求學生必須符合某種特定的寫作風格,否則容易被扣分 。[31]

至於理解題包含古文和現代文,考生需要具備較強的理解能力才能準確回答問題。然而,一些教師和考生指出,試卷的某些文章篇幅較長,文學性較強,考察內容程度過高,導致部分學生難以應付,加上嚴格的評分標準,使得考生即使掌握了相關知識,也可能因為標準答案的限制而被扣分。

考試難度的另一大挑戰在於概述部分。許多考生反映,SPM華文科的概述題要求學生用簡短的句子總結文章的重點,但評分標準較嚴格,若表達方式稍有偏差,即可能被扣分或得不到分數。這種情況導致考生在回答問題時缺乏靈活性,難以展現自己的真實理解能力。同時,華文科的課程內容被批評過於偏向文學,考試內容過度強調對古文、詩詞和散文的理解,但忽視了現代社會對華語實際應用能力的需求。

針對這一情況,2016年,馬來西亞24個華團組織在王岳海會議室召開研討會,討論SPM華文科的評分標準,並向教育部提出四大訴求,其中包括要求教育部公布華文科的切分準則,以確保評分的透明度。這些團體認為,由於評分標準的不透明,考生和教師在備考過程中難以準確把握應試重點,影響了考試成績。[32]他們認為,評分標準的不透明不僅影響考生成績,也影響了教師的教學方向,使得華文教育面臨嚴峻挑戰。馬來西亞中學華文教師學會聯誼會主席曾俊萍表示,部分學校因擔心學生無法取得A+,勸導學生放棄報考華文科,導致報考人數逐年下降。她強調,考試局應公開華文科的分數切割點及評分標準,以確保公平公正。[33]

另一方面,由於華文科被認為較難考取佳績,一些學生選擇放棄報考華文,轉而選擇其他較易考取佳績的科目如美術和會記。據統計,2015年報考SPM華文科的考生人數為4萬5480人,已跌破5萬人大關。部分教育工作者擔心,如果華文科繼續被視為難以取得A等成績的科目,未來考生報考人數可能進一步下降,影響華文教育的發展。[34][35][36][37]

面對這一趨勢,各地華團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提升華文科的報考率。雪隆華校董聯會、全國華中校長理事會、馬來西亞中學華文教師聯誼會、馬來西亞青年運動及行動方略改制中學發展委員會在2022年底共同成立關愛母語運動委員會,旨在鼓勵學生繼續報讀和報考華文。該會不僅針對學生展開宣傳[38][39],還致力於提升華文教師的地位和士氣。

2023年5月,該會舉辦了「雪隆政府中學華文教師服務獎暨謝師午宴」,不僅表彰華文教師的貢獻,也希望通過提高教師的士氣,間接鼓勵學生選擇華文科。此外,該委員會還策劃了為期三天兩夜的激勵營,邀請雪蘭莪、吉隆坡和森美蘭三州的政府中學華文學會主幹及相關老師參與,以加強華文學會的整體水平,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華文的興趣,從而提升報考人數。[40]

為了幫助考生更好地備考,星洲日報於2022年推出了《SPM華文科應考手冊》,並在「愛華文「網站提供免費下載,該手冊提供了豐富的備考資源,協助學生在考試中取得更好的表現。[41]同時,各州華團、州教育局及各縣華文科委會也積極舉辦各種備考講座,以幫助考生掌握答題技巧,提高備考效率。[42][43][44][45][46][47][48][49][50]

與此同時,一些華團和國州議員也推出了獎勵金計劃,以鼓勵學生報考華文科。例如,一些地區設立華文科特優獎勵金,獎勵SPM華文科考獲A+、A、A-的考生,希望通過獎勵機制,提高學生報考華文科的意願。類似的措施在多個州屬相繼推行,成為鼓勵考生繼續學習華文的重要手段。[51][52][53][54][55][56]

雖然華文科難以考獲特優(A+,A,A-)的問題在近幾年已獲得改善[57][58][59],但依舊是SPM眾多語文科當中最少人考獲A的科目。[60][61]

STPM華文考生大幅減少

STPM華文科考生人數近年來大幅減少,成為華教界的一大隱憂。根據馬來西亞中文促進會主席李金泉在2024年11月的採訪數據顯示,STPM華文科考生在巔峰時期曾超過3000人,但截至2023年,全國考生僅剩280人[62]。考生人數的急劇下降不僅影響了華文教育的發展,也對未來華文師資的培養和各大專中文系的生源帶來了嚴峻挑戰。

STPM華文科考生人數的減少已經到了低於淡米爾文的程度,這一趨勢在教育界引發了極大的關注。董總署理主席陳友信在2024年3月指出,華文科報考人數比泰米爾文科還要少[63]。馬來西亞海南會館聯合會總會長拿督楊克浩也在2024年10月表示,STPM華文科每年報考人數僅兩百多人,而淡米爾文卻仍有超過800名考生[64]。這一現象不僅凸顯了華文科的吸引力下降,也讓社會各界對華文教育的未來深感憂慮。[65]

考生人數的大幅下滑直接影響了華文師資的培養。畢竟馬來西亞中學華文教師年齡結構嚴重失衡,未來10年內有近半數教師將面臨退休,但新進教師的數量遠遠不足,導致華文師資可能出現斷層。與此同時,教師提前退休現象也日益普遍,部分教師因工作負擔加重、教學環境壓力等因素選擇提前退休,這進一步加劇了華文教育師資短缺的問題[66]。如果這一趨勢持續下去,未來華文教師的短缺將直接影響華文課程的教學質量,甚至可能導致部分學校減少華文課程的開設。

不僅如此,教材出版也受到嚴重衝擊。由於STPM華文科考生人數跌破300人,相關出版社已不願繼續出版華文教材。藝青出版社明確表示,由於市場需求不足,未來可能不會再出版中六華文書籍[67]。教材的缺乏進一步加劇了學生對華文科的排斥,形成惡性循環,導致華文科的生存空間日益縮小。

對學生的人權

馬來西亞政府主流教育制度多為威權體制教育校園[68],且以應試教育為主[69]。在政府主流制度的中小學也對學生進行多的與人權對立的規制,包括禁止學生攜帶手機[70]儀容校服規制[71]髮禁[72]),有學生不符合規制則強制性地成為學校「標準」形象[73]。此外無論是大小懲,也可對學生進行[74],甚至是對學生的攜帶物做出「突擊檢查」,沒收「違禁品」,且不可攜帶更多的金額到校(特別事項除外)[75][76],多需要家長或是親屬陪同才可贖回。無論是私立或是公立,在馬來西亞無以上的規制的校園是極稀有的。

自馬來西亞學生運動而產生了《1971年大專法令》,箝制馬來西亞大專生的人權[77],至今還成為大馬教育的流行議題[78]

歷史教科書爭議

在KBSM的歷史課本,對開闢吉隆坡的葉亞來[79]尚因多種馬來西亞種族歷史因素而有內容爭議。以及在KSSM的小五課本中有多的錯誤[80]

華校對中文界方言打壓

華校提倡中文而強制學生禁止說方言,甚至將方言髒話相提並論[76],但仍然還是有校方私下在校內說方言。馬來西亞講華語運動在社會上形成對方言的歧視[81],也有「講方言就罰款成為莘莘學子的鮮明記憶」的言論[82],但現今這事情在社會以及校園開始有改善[83][84]

伊斯蘭教義比重

2021年2月11日,前首相馬哈地·穆罕默德接受《自由今日大馬》訪問時認為,馬來西亞教育體系中過分強調伊斯蘭,使得教育制度看起來幾乎讓每個學生未來都會成為烏理瑪(伊斯蘭教宗教師),學校教育應該重視技術和科學;他也表示,在教育課程中納入更多伊斯蘭教義從來不是馬來西亞政府的政策,這是某些部長和公務員的議程[85]

散播極端思想

2023年10月29日至11月3日,由於以色列—哈馬斯戰爭爆發教育部決定在全國推動「與巴勒斯坦同在」團結周活動,並動員教育部旗下所有學校、技職學院、大學預科班學院及師訓學院,共同響應政府捍衛巴勒斯坦人民權利和自由的立場。該部門指出,在團結周期間將舉辦各種活動,並將根據現有指南進行調整,學校和學生團體都會參與,而祈禱等靈性活動僅涉及穆斯林學生。教育部發文告說:「這項活動旨在灌輸學生人權和行善等人道價值觀,包括對其他人所經歷的痛苦抱持同情心和關懷,不計較種族、宗教或社會地位。」[86]不過該活動因有學生蒙住臉舉起玩具槍打扮成聖戰士和將宗教帶入校園引來包括執政黨及民間人士反對和批評。」[87][88]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