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組織的行政管理,包括制定組織戰略和協調員工實現其目標的活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管理學是研究人類管理活動及其應用的科學。它偏重於用一些工具和方法來解決管理上的問題,如用運籌學、統計學等來定量定性分析。管理的定義為管理者和他人及透過他人有效率且有效能地完成活動的程序。[1]以前管理學主要用運籌學來解決管理中碰到的問題。近十幾年管理學發展很快,它已經不單單是用運籌學來分析一些具體問題,而是用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綜合性交叉科學來分析如運作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風險管理與不確定性決策,複雜系統的演化、湧現、自適應、自組織、自相似的機理等。已經不是一個運籌學所能涵蓋的。由於所有組織都可以被視為一定的系統,管理也可以被視為一種人類行為,包括設計、促進系統更好地生產。這種觀點為「管理」自身創造了發展機會,是管理他人之前,先管好自己的先決條件。一些人[誰?]認為管理學應該歸入自然科學,而另外一些人[誰?]則認為應該歸入社會科學。
管理的定義和範圍包括:
「管理」一詞在古老法文的解釋是「領導、執行的藝術」;在拉丁文解釋裡是「以手領導」。在現代,「管理」可被包括領導和管理所有組織;透過組織、調度和運用各種人力、財務、原料、實體、知識、資產或其它無形資源的活動(包含規劃、決策、組織、領導和控制),以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達成組織目標。由於管理包涵了對人力資源的組織,因此它暗示了管理需要有效溝通;企業環境(不單單是物理、機械環境)則暗示了人員的激勵,暗示了有效的進步或系統性產出。管理可以存在於合法或非法的環境或企業當中。綜上所述,人員、溝通、積極的事業方向是管理的必備要素。計劃、度量、心理激勵工具、目標、經濟(例如盈利)在管理中可有可無。在起初,管理可以從功能角度來看待,例如量化度量、調整計劃、達到目標。這在一些計畫不會出現的情況上也適用。由此,亨利·法約爾[4] 認為管理有六大作用:
二十世紀早期管理學作家瑪麗·法雷特(Mary Follett)從哲學角度給出了另一種觀點,即把管理學定義為「讓人們做事的藝術」。[5]
其它人則認為這種定義過於狹隘。詞句「管理就是管事的人所做的事」被廣為流傳,指出了管理在定義上的困難,定義本質的改變,以及管理骨幹和階層對管理實踐的影響。
人們習慣上常常將管理稱為「商業管理」,將管理摒除在商業活動範圍之外,例如慈善組織和公共部門。廣義上講,每個組織都必須對它的工作、人員、流程、技術等進行管理,以將效率最大化。但人們仍然習慣上把教管理的學校叫「商學院」,一些院校,如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使用「商學院」字眼,另一些院校如 Yale School of Management 則特別使用了「管理」的字眼。
「管理」這個字的意思也可以用來描述組織的經理候選人,例如法人。管理體系是一個用來描述用來管理一個組織的團體的字眼,例如一個運動聯盟。在英語中,"management" 或 "the management" 作為集合名詞用來描述組織的管理層,例如公司管理層。歷史上,這常常與詞彙 "Labor" 相對,後者指被管理的對象。
在盈利組織中,管理的主要職能是為股東服務。典型的活動在於盈利(為股東),創造價格合理、富有價值的產品(為消費者),為雇員提供工作機會。在非盈利組織中,管理要維護捐贈者的意願。在大多數管理或管治過程中,股東選舉董事會,後者任命管理高層。少數組織甚至應用了其它的方式(例如員工選舉方式)來參與管理人士任命等。
在公共部門,管理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代議民主制,參政人士通過選舉獲得公共職位。
管理學的歷史難以追溯。有的人從後現代觀出發,認為管理學在現代化之前不存在,只有預表(如宰相)。另一些作者追溯管理學的發展可以從蘇美人和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談起。那個世紀的奴隸主人面臨了工作上反抗的力量但很多早期工業企業利用本身的一些權力,使他們不必被迫去面臨管理系統化的問題。但一些像阿拉伯數字的傳播(5世紀到15世紀)和複式記帳法的法典編纂(1494)等的創新提供工具給管理估計、計畫和控制。希伯來《摩西五經》中記載著豐富的律法,以及對各種政務、人倫、祭祀等進行了詳細的規範。
在工業革命之前,受到商業操作尺度的局限和機械化記錄設備的不足,企業所有人自己將管理事物全權包攬是不足為奇的。但當組織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複雜時,產業所有人(個人、工業王朝世家或股東群)與每日管理人(獨立的策劃、控制等專業人士)相互分離變得更加尋常。
管理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許多作者所著的文獻成為當代管理的奠基之作。[6]
古代的一些軍事兵法策略為世俗管理人士提供了參考資料。例如,公元前6世紀中國將軍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中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6]
在古代與中世紀,有許多人士編寫「王者明鏡」的書籍,旨在勸諫新君王如何治理國家。例如印度的考底利耶所著的《政事論》(寫於公元前300年左右),以及義大利作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所著的《君主論》(c.1515)。[7]
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為資源分配、生產、定價策略等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此同時,發明家們如伊萊·惠特尼、詹姆斯·瓦特、馬修·博爾頓發展了生產技術因素如標準化、質量控制、成本會計、可互換的零件以及生產計劃。這些管理的許多因素在1861年之前蓄奴的美國經濟中就已經應用了。當時的社會有400萬人,用現在的術語來講,是准大規模生產的「管理」。
1776年,亞當·斯密寫了著名的《國富論》,其中提到了通過分工來提高組織生產的效率。[7]斯密描述了過程的改進是如何提高大頭針生產效率的。當時一位工人一天可以生產200個大頭針,斯密分析了生產步驟,進行了10人分工,使得在一天生產大頭針的效率提高到48,000個。[7]
20世紀初開始,人們發現,管理者開始努力將自己的管理理論建立於其自認為非常充分的科學依據之上(請參見唯科學主義來了解此種見解被認識到的局限之處)。例子包括19世紀90年代亨利· R ·湯的管理科學,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弗蘭克·吉爾布雷斯和莉蓮·吉爾布雷思的《應用動作研究》(1917年), 以及亨利·甘特的甘特圖。J·鄧肯在1911年為大學寫出了第一本管理教科書。1912年,上野陽一為日本引入了泰勒主義,成為第一位具有「日本管理風格」的管理顧問。他的兒子上野一郎則領導了日本的品質保證。
最早的管理學方面的綜合理論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哈佛商學院在1921年開始授予第一批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亨利·法約爾(1841-1925)和亞歷山大·丘奇等人描述了管理學的不同分支及其相互關係。在20世紀早期,奧德威·狄德(Ordway Tead, 1891-1973),沃爾特·司各特和詹姆斯·穆尼等人在管理學中應用了心理學原理,而其他一些著作者,如埃爾頓·梅奧(1880-1949),瑪麗·帕克·福列特(1868-1933),切斯特·巴納德(1886-1961),馬克斯·韋伯(1864-1920),倫西斯·利克特(1903-1981)以及克里斯·阿吉里斯(1923年出生),從社會學角度入手對管理現象進行了探討。
彼得·德魯克(1909-2005)撰寫了應用管理學最早的著作之一:《公司的概念》(出版於1946年)。這本書源於艾爾弗雷德·斯隆(通用汽車主席,1956年卸任)委託其對該公司進行的一項研究。德魯克後來又寫了39本書,其中多本仍然沿用同一思路。
道奇( H ·Dodge ),羅納德·費雪(1890-1962),桑頓·弗萊(Thornton C. Fry)為管理學研究引入了統計技巧。20世紀40年代,派屈克·布萊克特專門研究了運籌學的應用數學科學的發展,最開始是為了實施軍事行動。運籌學有時候被稱為「管理科學」(但是與泰勒的科學管理有顯著不同),嘗試著利用科學方法來解決決策難題,而且可以直接應用於多個管理難題,尤其是在物流和運營方面。
隨著20世紀管理者作為一個階層得到了廣泛認可,在管理藝術/科學方面拋頭露面的從業者開始具有某種威望,因此為更具通俗化的管理思想系統向公眾兜售看法開闢了道路。在此背景下,管理學的許多時尚理論更多的與大眾心理學相關,而非管理學的科學理論。
最近的發展包括限制理論,目標管理,再造,六西格瑪和各種信息技術驅動的理論,比如敏捷軟體開發,以及團隊管理理論,如Cog's Ladder(齒形階梯)。
到二十世紀末,工商管理主要由五大部分組成:
二十一世紀的觀察家們發現依據功能來將管理團隊進一步分化變得越來越困難。越來越多的流程同時需要幾個功能項。因此,人們更傾向於根據不同的過程、任務、目標來思考管理。
管理的分支理論也被應用於非盈利組織和政府:如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學、教育管理等。管理更進一步地向公民社會延伸,如非盈利組織管理、公益創業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學中許多假設都受到了攻擊,如來自商業道德的批評、批判性管理研究、反公司化激進運動等等。
其中的一個結果,是勞動民主化變得更加常見,在某些地方甚至遍布管理的所有層級。然而,這些模式產生於所有政治形式之前,有的自然形成、甚至早於命令層級的出現。所有的管理都不同程度地接收某種形式的民主——事實上,從長遠角度來考慮,管理層必須得到大多數員工的支持才能得以運作。否則,員工要麼離職去尋找別的工作,要麼組織罷工、進行抗議。雖然管理趨勢是朝向民主的,但命令--控制結構仍然事實上(de facto)組織形式。這種根深蒂固的命令——控制結構的例子是近期大量的裁員並沒有對管理層產生多大的影響。在某些案例中,管理層在裁掉基層員工時,為自己添設獎金。[8]
管理有許多不同的功能,後者常常分類為計劃、組織、人事、領導/指揮、控制/監視、激勵。近現代將其概括為計劃、組織、領導、控制。
許多組織都有三級管理層:基層、中層、高層。這些管理者組成權責層次,完成不同的工作。在許多組織中,管理人員的數目相對於等級而言呈金字塔形狀。每個等級的管理人員都有相應的職責與頭銜。[12]
高層管理者包括董事會(包括非執行董事與執行董事),總裁,副總裁,CEO,及其他首席級別管理人員。他們負責控制並監管整個公司,在最高處確定基調,制定戰略計劃、公司政策,並決定公司的發展方向。此外,頂層管理者在籌集外部資源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並為股東和公眾負責。 董事會通常主要由非執行董事組成,這些董事對股東負有誠信義務,但並不密切參與公司的日常活動,這一點隨著公司的類型(譬如公營還是私營)、規模和文化等方面的差異會有所不同。這些董事在違反該義務時理論上應負責任,通常他們會投保董事與高級職員責任保險。據估計,世界500強的董事每周花費4.4小時的時間履行董事會義務,在2010年其薪酬中位數為212512美元。董事會確定公司戰略,制定重大決策,比如重要收購以及對高層管理者(執行長或稱CEO)的聘用、考核和解聘,而CEO通常負責聘任其他職位的人員。不過,董事會在聘任財務長(CFO)等其他高管職位方面的參與度也在提升。2013年,一份對來自公營和私營公司的160多位CEO和董事的調查發現,CEO的最大弱點是「指導技巧」與「董事會參與」,且10%的公司從來不對CEO進行考核。董事會可能也聘用有一些員工(比如內部審計員)向其匯報情況,或者直接僱傭獨立承包商,比如,董事會(通過審計委員會)通常選擇審計員的方式。
高層管理人員的有用管理技巧隨著公司類型不同而有所變化,但是通常會包括一個理解競爭、世界經濟與政治的董事會。此外,CEO負責執行和確定(在董事會框架內)公司的廣泛政策。主管經理管理層完成日常工作細節,包括:說明編制部門預算,程序和計劃的要求;聘用中層管理人員,比如部門經理;部門間協調;媒體和政府關係;以及與股東的溝通。
管理中層由總經理、區域經理、部門經理組成,並向管理高層匯報所在部門的工作情況。他們更多地注重組織與指揮,根據公司的經營方針執行組織計劃,完成高層制定的目標。中層管理人員負責將高層的信息與決策傳達、解釋給基層,並為基層管理人員提供指導、靈感,以便提升效率。管理中層的主要職能包括:
管理基層包括監督員、組長、工頭等等。他們著重於控制與指揮,常常承擔為員工分配任務,指導、監督員工的日常工作,保證生產的質量與數量,提出建議,匯報問題等等。基層管理人也為員工樹立榜樣,提供:
常見的管理理論分支如下[13]:
|
|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