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中華民國兩棲武裝部隊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為中華民國國軍的兩棲武裝部隊,隸屬於中華民國海軍。負責兩棲作戰、登陸作戰、反登陸作戰、奪島作戰、臺灣本島、外島、離島守備、軍事設施防衛等任務,並有海軍陸戰隊學校培養陸戰隊幹部,在戰爭時也有快速反應及戰力保存的功能。目前總兵力約10,000人,轄下編制有陸戰特勤隊專職南臺灣反劫船、反恐等任務。隊內成員多來自海軍陸戰隊志願役官、士、兵,是中華民國國軍的精銳部隊。
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 |
---|---|
Republic of China Marine Corps(ROCMC) | |
存在時期 | 1914年至今 |
國家或地區 | 中華民國 |
效忠於 | 中華民國 |
軍種 | 中華民國海軍 |
種類 | 兩棲部隊 |
功能 | 兩棲作戰 |
規模 | 10,000人 |
隸屬於 | 國防部海軍司令部 |
駐地 | 臺灣高雄市左營區海軍左營基地 |
格言 | 永遠忠誠 |
專用顏色 | 酒紅色 |
隊歌 | 《陸戰隊歌》 |
參與戰役 | |
指揮官 | |
指揮官 | 樊傳聲 海軍陸戰隊中將 陸官79年班 |
副指揮官 | 張明德 海軍陸戰隊少將 陸官80年班 |
參謀長 | 魏孝智 海軍陸戰隊少將 |
副參謀長 | ? 海軍陸戰隊上校 ? 海軍陸戰隊上校 |
政戰主任 | ? 海軍陸戰隊少將 |
政戰副主任 | ? 海軍陸戰隊上校 |
士官督導長 | 黃琛祐 海軍陸戰隊一等士官長 |
著名指揮官 | |
標識 | |
海軍陸戰隊隊旗 |
北洋海軍創建初期,由英國人琅威理擔任副提督(或稱總監督、總教席、總查)。水師提督丁汝昌善陸戰,不懂海軍;故當時的北洋海軍,實際上全由琅威理一手創制、訓練、管理出來。
琅威理當時為英國皇家海軍校官,因此此時期的北洋海軍完全仿自英國海軍,北洋海軍洋鎗隊亦學習英國皇家海軍輕型步兵(參見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
洋鎗隊唯一一次留名的戰事——大莊事件,發生於臺灣。經過依劉銘傳《攻克後山叛番並北路獲勝請獎官紳摺》(光緒十四年九月初二日臺北府發)所載:「北洋水師總兵丁汝昌率帶致遠、靖遠兩兵輪,於七月二十五日抵臺,臣即令分赴臺南、北運送軍火......(中略)命丁汝昌攜快砲四尊,赴陸軍幫同猛擊.....(中略),丁汝昌分率鎗砲隊自山邊抄襲.....」
此一戰事在洋鎗隊協同陸軍,搭配拆卸上陸的海軍艦砲下,很快的以清軍獲勝結束。
甲午海戰,清軍慘敗,北洋海軍洋鎗隊自然也跟著消失。
1900年八國聯軍,各國海軍水兵與陸戰隊自天津登陸上岸,清軍又敗;期間海軍反抗中央號令,避難南下。最終北京城破,漢人官員為主的東南互保不呼應朝廷抗外。最終清廷與八國和談,簽署辛丑條約,以衛護帝國完整性。同年,馬漢的海權論被傳入,造成一定影響,重建海軍的呼聲又起。
之後保守派在慈禧默許下推行新政。1902年,薩鎮冰提出「復興海軍方法四點」;1907年,始議恢復海軍編制,並於陸軍部內置海軍處;1908年,陸軍部大臣右侍郎姚錫光提出「籌海軍當議」;1909年,陸軍部下設「籌辦海軍處」;1910年,「籌辦海軍處」改為「海軍部」。
此時期清朝海軍已下轄有警衛隊(見《軍機處奏為試辦海軍警衛隊等由》,宣統二年二月二十九日),但屬於警戒部隊,與現代兩棲登陸作戰的陸戰隊並不相干。
清亡前,海軍警衛隊總共有步兵營與砲兵營各一營及一騎兵隊,首任統帶(民國後改為團長)為滿人博順,後由幫統虞克昌接任,統帶處設煙臺東山海軍練營旁。
東山警衛隊於辛亥革命時脫離清政府,加入煙臺臨時軍政府。
雖然東山警衛隊之後被煙臺臨時軍政府吸收消失,但部份未脫離清政府之隊員日後返回北京,又加入了北洋政府(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反倒成為民國海軍陸戰隊之起源。
東山警衛隊可謂中國海軍在意義上,第一次有正式編制內的專職地面作戰部隊;但要到民國以後,中國才出現有以「陸戰隊」一詞成立的正式編制單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起事攻打湖廣總督府;11日清晨,按照革命黨的「革命方略」,宣布中華民國成立(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11月2日,上海海軍被留日返國學生王時澤說動加入革命,後為南京臨時政府的北伐艦隊之一部。
王時澤將其中的海軍砲兵與革命黨人並華僑青年、潮州敢死隊等臨時組成了二百餘人的海軍陸戰隊,他自任隊長。此一海軍陸戰隊加入滬軍都督府,編為海軍處下。
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發表北伐宣言,後節節勝利,閩系海軍決心倒戈。11月,駐閩海軍第一艦隊率先加入國民革命軍。12月,國民革命軍設海軍陸戰隊司令部,下轄2個團。第一團團長為金振中,第二團團長為邱振武。
1945年8月成立於上海,下轄9個連,隊長葉寶琦,後併入陸戰隊。
民國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時期,各地軍閥勢力割據,中國海軍為陸軍附庸,海軍陸戰隊反而比海軍活躍;而此時期在中國大陸,亦有其他大大小小勢力的海軍陸戰隊。
自北洋水師以來,一直到對日抗戰勝利,閩系海軍一直都是主導中國海軍的力量,閩系的陸戰隊也曾參加多場戰事。直到最後閩系海軍叛變投共,又稱「中央海軍」,英式海軍訓練。
中央海軍精銳率艦叛變投共後,成為之後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主力;此後由陸軍重建的國民政府海軍已與中央海軍無涉,故稱「新海軍」(桂永清作〈海軍軍歌〉即有「新海軍」一詞)。
閩系北洋水師戰敗,將領凋零,清廷無人可用之時崛起;然自八國聯軍後,中國海軍對中央便已叛服無常。
除了因中國自清末以來長期陷入分裂、政權並無統一,各系海軍隨勢望風而倒、易主帶艦投靠如喝水吃飯以外,另一部分原因是海軍各系間彼此不服、甚至偶有衝突。因此閩系雖名屬中央海軍,但不聽從蔣介石指揮,最後釀至閩系叛變投共。
1922年10月,海軍部命時任海軍第二艦隊司令部副官的楊砥中為陸戰隊統帶,率駐北京的陸戰第一營與駐上海的2個連,會同至福建。11月,成立馬尾警備司令部,統一指揮駐閩艦隊與陸戰隊,並於長門魚雷營設陸戰隊統帶部。1922年—1923年,楊增編了陸戰隊1步兵營,砲兵、工兵、機槍、迫擊砲各一個連,分駐馬尾、長門炮臺。林忠為第一營營長,馬坤貞為第二營營長,林志棠為獨立營營長,逐步擴大地盤。
1923年5月,統帶部擴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一混成旅,楊砥中任旅長,下轄2個團,林忠為第一團團長,馬坤貞為第二團團長,林志棠為獨立團團長,砲兵連擴充為砲兵營,此時佔據地盤增加了福清、連江、長樂、平潭等。7月,於長門砲臺設海軍陸戰隊講武學校,楊砥中任校長。
1924年,混成旅改3團制,加編特別步兵團,轄機槍營一、迫擊砲營一、手槍營一,砲兵營改三連制—野砲連一、山砲連二。3月,將陸軍駐福州第一獨立團改編為海軍陸戰隊第一混成旅步兵獨立團,分駐莆田、仙遊等地。
1925年4月,楊砥中因貪贓枉法,又在閩期間藉口清鄉逼民種植鴉片收捐,儼然一土皇帝,民怨積深,被海軍總長下令緝拿歸案。楊逃命時拒捕被擊斃,旅長由林忠接任。其後,海軍陸戰隊第一混成旅縮編為陸戰大隊,下轄2支隊,一支隊長為林忠,二支隊長為林壽國,大隊長由時任海軍總司令楊樹莊兼任。
1926年,陸戰大隊復編為混成旅,後加入國民革命軍。
此章節需要擴充。 |
蔣中正總統在陸軍下另設的小海軍,用意自然是與閩系抗禮。
隸屬於第三艦隊。
曾是中國海軍最強的一系,1929年與蘇聯紅軍爆發三江口之役,陸戰隊奮戰五小時後全滅。後因滿州國成立,軍艦被日本人奪走,全滅。
見王崇文條。江防艦隊下亦設一陸戰隊,隊長為林志瀚(1917年7月15日就任),隨艦隊投靠奉系,江防艦隊後改編入東北海軍。
由艦隊司令溫樹德兼任隊長。溫原為護法運動海軍艦隊司令,後背叛孫中山,加入直系;吳佩孚失勢後,溫轉投奉系,但因下屬兵變被免職。渤海艦隊後改編入東北海軍。
屬於地方軍閥培養的海軍,以陸軍為主的地方海軍自然也有陸戰隊,粵系最後降服,加入了蔣的國民政府海軍,而不是閩系的軍政部中央海軍,隸屬於第四艦隊。1932年,設第一集團軍海軍陸戰隊,下轄1個團,司令蔡廷楷兼團長。粵系海軍陸戰隊最後在日本進攻廣東時全滅。
在閩系叛變投共後,蔣下令重建陸戰隊,由桂永清主導並大舉清洗閩系,連帶使得許多無辜官兵被捕入海軍陸戰集訓隊,如吳淞口陸戰集訓隊,馬公孔子廟陸戰隊,陸二師(後降為旅)集訓隊,以進行思想改造,造成不少冤假錯案,但也避免共產黨分化海軍陸戰隊力量。
重建的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完全受美國軍援資助與訓練影響,屬美式軍隊,今存於臺灣。
海軍陸戰隊指揮部設一席中將和六席少將共七位將官編制,和海軍艦隊指揮部為同一位階。
席位 | 指揮官 |
---|---|
海軍陸戰隊指揮官 | 樊傳聲 中將 |
海軍陸戰隊副指揮官 | 張明德 少將 |
海軍陸戰隊參謀長 | 吳志孝 少將 |
海軍陸戰隊政戰主任 | 洪聖輝 少將 |
陸戰六六旅長 | 魏孝智 少將 |
陸戰九九旅長 | 林家宏 少將 |
三軍聯訓基地指揮官 | 李春政 少將 |
武器名稱 | 產地 | 備註 |
---|---|---|
M1911A1/T51K1 | 中華民國 | - |
T75/K3手槍 | 中華民國 | - |
SIG P226 Mk 25手槍 | 德國 | - |
武器名稱 | 產地 | 備註 |
---|---|---|
雷明登870泵動式散彈槍 | 美國 | - |
武器名稱 | 產地 | 備註 |
---|---|---|
MP5A5衝鋒槍 | 德國 | - |
SIG MPX衝鋒槍 | 美國 | - |
武器名稱 | 產地 | 備註 |
---|---|---|
63式120毫米迫擊砲 | 中華民國 | - |
T-75 60毫米迫擊砲 | 中華民國 | - |
T-75 81毫米迫擊砲 | 中華民國 | - |
武器名稱 | 產地 | 備註 |
---|---|---|
國造一式六十六公厘戰防火箭 | 中華民國 | - |
紅隼反裝甲火箭 | 中華民國 | - |
肩射多用途攻擊武器 | 美國 | - |
BGM-71拖式飛彈 | 美國 | - |
FGM-148標槍飛彈 | 美國 | - |
武器名稱 | 產地 | 備註 |
---|---|---|
RIM-72C海欉樹飛彈 | 美國 | - |
FIM-92刺針飛彈 | 美國 | - |
M60A3TTS戰車、CM-21裝甲車、CM-22/23裝甲迫砲車、CM-24彈藥運輸車、CM-27高速牽引車、CM-25拖式飛彈裝甲車、CM-26裝甲指揮車、LVTH-6砲車、AAV-7兩棲突擊載具(包含 AAVP-7A1、AAVC-7A1、AAVR-7A1)、M88裝甲救濟車、M998悍馬車、中型戰術輪車、2,500加侖油罐車
M101榴彈砲、63甲式105毫米榴彈砲、M114榴彈砲、T-65榴彈砲、M109A2/A5 155毫米自走砲、T-75 20毫米機砲、63式120毫米迫擊砲、T-75 60毫米迫擊砲、T-75 81毫米迫擊砲、Mk 19自動榴彈發射器、近程自動化防禦武器系統
原則上中華民國的海陸的訓練量比兩棲蛙人略少,但是這兩個單位在結訓時皆有「天堂路」
為海軍收戰果,為陸軍作先鋒。
空中炸彈、艦上砲聲、轟隆隆隆隆。
水上策飛馬,灘頭建奇功,男兒壯志最豪雄。
高揚青天白日滿地紅,四海起雄風。
看我們部隊多精壯
氣如山河聲勢雄
聽我們歌聲多嘹亮
震撼山嶽破長空
訓練嚴格 裝備精良
軍紀嚴明 士氣如虹
灘頭作戰勇無敵
反攻勝戰立首功
陸戰健兒永忠誠
保國衛民誓盡忠
為海軍收戰果 為陸軍作先鋒
戰鬥的陸戰隊
萬世雄風
任次 | 圖像 | 姓名 | 軍種軍階 | 任期 | 備註 |
---|---|---|---|---|---|
海軍陸戰隊司令部 司令 | |||||
第1任 | 楊厚綵 | 陸軍少將 | 1947年9月16日-1950年7月31日 | ||
第2任 | 周雨寰 | 陸軍少將 | 1950年8月1日-1955年3月1日 | 期間因受訓、生病至病逝,副司令謝遠灝將軍不久亦病逝,實質由于豪章代理 | |
第3任 | 唐守治 | 陸軍中將 | 1955年3月16日-1957年3月31日 | 後任副參謀總長,陸軍二級上將 | |
第4任 | 羅友倫 | 陸軍中將 | 1957年4月1日-1960年12月31日 | 唯一擔任憲兵司令與海軍陸戰隊司令的將軍 | |
第5任 | 鄭為元 | 陸軍中將 | 1961年1月1日-1964年8月31日 | 後任聯勤總司令、國防部長 | |
第6任 | 于豪章 | 陸軍中將 | 1964年9月1日-1968年1月10日 | 後任陸軍總司令,陸軍二級上將 | |
第7任 | 袁國徵 | 陸軍中將 | 1968年1月11日-1971年3月15日 | 官至國防部聯勤總部中將副總司令。 | |
第8任 | 何恩廷 | 海軍中將 | 1971年3月16日-1975年6月15日 | 陸戰隊司令中少數轉任警職擔任警政署署長者 | |
第9任 | 孔令晟 | 海軍中將 | 1975年6月16日-1976年12月10日 | 陸戰隊司令中少數轉任警職擔任警政署署長者 | |
第10任 | 黃光洛 | 海軍中將 | 1976年12月11日-1977年11月18日 | 任內未滿一年,即因血癌病逝,由羅張接任 | |
第11任 | 羅張 | 海軍中將 | 1977年11月18日-1982年8月31日 | 1977年11月18日-12月1日為海軍陸戰隊代司令。
陸戰隊司令中少數轉任警職擔任警政署署長者 | |
第12任 | 屠由信 | 海軍中將 | 1982年9月1日-1985年3月1日 | 卸任後轉任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 | |
第13任 | 黃端先 | 海軍中將 | 1985年3月2日-1988年5月1日 | 因貪污案,於1988年被移送軍法審判 | |
第14任 | 馬履綏 | 海軍中將 | 1988年5月2日-1992年7月1日 | 卸任後轉任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中將副總司令(已歿) | |
第15任 | 鄭國南 | 海軍中將 | 1992年7月2日-1995年12月29日 | 卸任後轉任軍管部暨海岸巡防司令部中將副司令 | |
第16任 | 高王珏 | 海軍中將 | 1995年12月30日-1998年5月31日 | 首位兩棲偵搜部隊出身的陸戰隊司令,卸任後轉任軍管部暨海岸巡防司令部中將副司令(已歿) | |
第17任 | 陳邦治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1998年6月1日-2000年8月31日 | 卸任後轉任軍管區司令部中將副司令,之後任後備司令、政戰局長、海軍總司令,是海軍陸戰隊官科當中,三位升至二級上將階者之一 | |
第18任 | 季麟連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2000年9月1日-2004年5月31日 | 後來擔任過聯勤總司令,是海軍陸戰隊官科當中,三位升至二級上將階者之一 | |
第19任 | 徐台生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2004年6月1日-2006年2月28日 | 2006年3月1日陸戰隊主官銜稱由「司令」改稱「指揮官」 | |
海軍陸戰隊指揮部 指揮官 | |||||
第1任 | 徐台生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2006年3月1日-2006年4月15日 | 2006年3月1日海軍陸戰隊主官銜稱由「司令」改稱「指揮官」 | |
第2任 | 徐尚文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2006年4月16日-2009年4月27日 | ||
第3任 | 夏復華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2009年4月28日-2011年10月30日 | 後來接任國防部聯合作戰訓練及準則發展室主任,國防部總督察長,2014年7月10日屆齡退伍 ,2017年10月23日因摔倒意外傷及腦部,於台中市太平區國軍803醫院逝世 | |
第4任 | 潘進隆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2011年10月1日-2014年10月19日 | 2011年12月27日代理,晉升中將,指揮官卸任後調國防部參事,2014年12月任總統府侍衛長,2016年出任海軍副司令,後任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已屆齡退伍 | |
第5任 | 陳子鳳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2014年10月20日-2017年7月31日 | 2017年8月出任海軍副司令,2019年4月16日屆齡退伍 | |
第6任 | 王瑞麟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2017年8月1日-2022年7月31日 | 首次改由非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海軍陸戰隊少將)出身或海軍陸戰隊指揮部少將副指揮官出身出任的特例 | |
第7任 | 馬群超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2022年8月1日-2024年6月30日 | ||
第8任 | 樊傳聲 | 海軍(陸戰隊)中將 | 2024年7月1日-現任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