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位於臺灣臺中市西屯區的私立大學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東海大學(英語:Tunghai University,縮寫:THU),簡稱東海、東大,1955年由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等組織共同成立於臺灣台中市,為臺灣最早以大學建制的私立學校[註 1]、首間基督教新教背景的大學及第二所現代綜合大學。[3][4]
東海大學 | |||
---|---|---|---|
Tunghai University | |||
校訓 | 求真、篤信、力行 | ||
創辦時間 | 1955年11月2日 | ||
校慶日 | 11月2日 | ||
學校代碼 | 1001 | ||
學校類型 | 私立、綜合大學 | ||
宗教背景 | 基督新教公理宗 | ||
捐贈基金 | 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 | ||
董事長 | 吳清邁 | ||
校長 | 張國恩 | ||
副校長 | 詹家昌 張嘉修 劉正 | ||
教務長 | 楊定亞 | ||
教師人數 | 專任:509、兼任:646(2023年) | ||
職工人數 | 353(2022年) | ||
學生人數 | 15,133(2024年) | ||
大學部人數 | 12,917 | ||
研究生人數 | 2,216 | ||
校址 | 中華民國(臺灣) 臺中市西屯區臺灣大道四段1727號 24.1788106°N 120.6042912°E | ||
校區 | 市郊 | ||
總面積 | 133.9086公頃 | ||
建築面積 | 32.7331公頃 | ||
暱稱 | 東海、東大 | ||
所屬法人 | 財團法人東海大學 | ||
隸屬 | 中臺灣大學系統 全國夏季學院[1] 台灣基督宗教大學校院聯盟 優久大學聯盟 亞洲基督教大學協會 亞洲博雅大學聯盟 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2] 美國基督教大學院校聯會 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 | ||
郵遞區號 | 407224 | ||
網站 | www | ||
|
東海校園座落於臺中市西屯區大肚山山麓,幅員廣袤,佔地逾百公頃,是臺灣私立大學土地面積最大者。[5]其早期校園建築融合現代主義、中國傳統建築與台灣在地元素,兼具建築美學與歷史意涵,被列為中華民國文化景觀。東海大學校友遍佈各界,政壇上不乏歷任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等要員;學術界亦薈萃多位學者,涵括14位中央研究院院士及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院士。
1946 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致函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在台灣成立一所基督教的學院,但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當時專注於現有學校在戰後的重建工作,因此拒絕了長老教會的請求。[6]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美國教會過去在中國大陸從事的教育事業岌岌可危。1951年5月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在紐約的年度晚宴上,新任執行秘書長芳衛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發表演講——「視野,無限」(Horizon, Unlimited),提出將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理想伸展到中國大陸以外的亞洲地區。[7]:67之後中國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也更名為亞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註 2](以下簡稱聯董會)。1952年,中共解散所有教會大學,聯董會也正式全面撤離中國大陸。[8]
聯董會為了持續推動教育事業,有意在臺灣設立大學,然而美國聯合長老會代表李伯博士(Dr. Charles Leber)堅持,必須由台灣本地長老會主動提出申請方可在台設校。隨後第二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通過決議[9],向聯董會建請一本過去培植中國青年的精神,於臺灣創辦理想大學,藉以延續基督教在華教育事業並傳承於中國大陸十三所教會大學之優良傳統。[註 3]於此同時,1951年6月,蔡一諤與魏德光等人向聯董會爭取補助臺灣高等教育。同年9月,東吳大學校友首先向聯董會爭取在臺復校;金陵大學、燕京大學校友也向聯董會建議以「聯合流亡大學」之名義在臺復校。[10]:9
1952年2月,聯董會秘書長芳衛廉博士來臺與教育及宗教領袖討論設校條件。[11]4月2日,芳威廉博士向聯董會提出「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Memorandum to the Trustees of the United Board of Christian Colleges in China, on the kin of Christian College I would like to see on Formosa.),主張該大學不應是中國大陸任何一所教會大學之翻版:
這所大學不應是大陸任何一所大學的翻版,臺灣需要的是不一樣的大學。 我了解想承襲過去的念頭很強,但如果我們不能成功地抵抗這個想法,我們註定會失敗。
——芳衛廉,《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
強調該大學是為臺灣人民服務的大學,建議聯董會對於在臺設立基督教大學的規劃,應包含:建立500至600人的小型大學、教職員必須全職且師生全體住校,課程也應包含基督教育與活動[12],並另外提到教會領袖、教會學校校友以及吳國楨等政界人士都在推動這一建校計劃。[7]:75。芳衛廉於夏天再次訪臺,與教育部長程天放會談,解釋聯董會的動機,消除政府對創立「不一樣的大學」之擔憂,隨後獲得行政院同意與總統秘書長王世傑的支持。[7]:76
1953年3月,聯董會聘請南加州大學教授陳錫恩博士為駐台代表,負責籌備建校前置工作。[13]臺灣各縣市聞悉美國基督教欲在臺灣創設大學時,紛紛爭取設校於其地區,其中以陽明山與台中市競爭得最為激烈。[14]5月19日,黃武東牧師代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赴抵紐約,參加聯董會會議並正式決議在台設校[15]:216-218。6月11日,由聯董會派歐柏林學院前神學院院長葛蘭翰博士(Dr. Thomas W. Graham)為該會代表,偕同芳衛廉博士抵台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代表共同成立建校籌備處及董事會[16],並推舉杭立武為籌備處主任及首任董事長[17]。
6月15日,杭立武來台中與市府會商和勘地結果,遂即擇定在西屯區水掘頭地方一帶,為東大的建校地址[14],然而原本台中市政府的無償贈予的承諾,因當時臺灣省地政處認爲面積過大,且有農地在內,有意核減,經杭立武與省政府俞鴻鈞主席及浦薛鳳秘書長兩度商洽,方獲臺灣省政府同意。[18]翌年省政府又因國防部以距水湳機場過近,有國安疑慮為由,反對而下令暫緩移交[19],最後商請宋美齡出面才獲准。[15]:222-223[20]8月31日,籌備處向社會各界廣泛徵求校名建議,並就除了文學院和理學院以外,第三學院的設立方案進行徵詢。之後,校名採用凌純聲建議之「東海大學」一名;而第三學院案,經各界建議與諮詢教育部後,籌備處提議籌辦醫學院,惟聯董會認為醫學院需款甚鉅否決。[註 4][22]
1953年11月8日,時任美國副總統理察·尼克森偕同妻子帕特·尼克森訪臺[23],並由狄寶賽邀請,於休戰日(11月11日),蒞臨大肚山主持東海大學奠基動土典禮並發表演講[24],象徵臺美兩國間之教育合作,以及提升軍事與經濟上之交流,並期許臺灣成為「不僅是軍事和經濟上的堡壘,而且還是文化、精神力量的堡壘」。[4][25]該項典禮於是日上午10時15分於校門口附近舉行,到場官員包括敎育部長程天放、美國駐華大使藍欽、中臺灣五縣市首長、總統府、外交部官員及各界人士約一千餘人參加。[18]
1953年11月19日,紐約的東海大學委員會否決聯董會駐地建築師楊介眉的設計方案,決議「徵求比較不那麼俗套刻板的替代方案。」[26]12月17日,聯董會決定舉辦國際競圖,參賽者包括高而潘、隋洪林、金長銘、吉阪隆正和林慶豐等人,總共收件22份,評審則包括三位校董會成員(蔡一諤、彌迪理(Harry Daniel Beeby)、蔡培火),加上芳衛廉、北京協和醫學院設計師哈利·赫西(Harry Hussey)與聯董會在上海華東大學[註 5]的設計師貝聿銘。[27]最終由林慶豐與吉阪隆正團隊獲得首獎。[28]
1954年2月14日,貝聿銘與秘書長芳衛廉博士來台,實地瞭解並再次勘查東海大學校地。[29]2月27日,東海大學第5次董事會議上,貝聿銘稱收到的競圖「標準太低,實無一人足以當選」,最終芳衛廉決定委託貝聿銘,為東海大學進行整體校園規劃。[30][27]後再經華特·葛羅培斯推薦,陳其寬與張肇康加入校園設計及進行校舍興建工作。[31][32]4月,聯董會聘請范哲明(Paul Prince Wiant)擔任駐台「業主代表」,主持管理建築事宜,直接在地處理東海建校各種建築、工程的相關問題;林澍民建築師隨後也加入駐台團隊。11月1日,楊介眉建築師辭職。此後,校園設計的分工形成兩組:紐約的貝聿銘、陳其寬與張肇康團隊,及駐台的范哲明與林澍民。[33]
1954年5月8日第7次董事會議上,議決聘請聯董會代表陳錫恩為代理校長[18]。8月16日第13次董事會議,再提議聘請由陳錫恩擔任首任校長,但教育部認為陳錫恩具雙重國籍且反共立場不夠堅定,恕難同意,故之後改由曾約農擔任校長。[34][35]
1955年2月,貝聿銘表示對台灣寄來的第一批施工圖「徹底的不滿意」,並且覺得發展設計者「完全不了解設計的基本精神」。同年9月,范哲明退休。1956年,貝聿銘親自來台勘查,對校園景觀與施工品質表示失望,先後派遣張肇康和陳其寬前來台灣,並撤換林澍民。至此,校園設計完全由貝聿銘團隊接手。[33]
姓名 | 國籍 | 學經歷 |
---|---|---|
杭立武 | 中華民國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博士 國立編譯館館長。 |
葛蘭翰(Thomas W. Graham) | 美國 | 麥卡利斯特學院神學博士 奧伯林學院神學院院長 |
蔡一諤 | 中華民國 | 耶魯大學文學士 臺灣省府農復會會計長 |
黃彰輝 | 中華民國 | 劍橋大學西敏斯德神學院畢業 台南神學院院長 |
誠恩慈 | 中華民國 |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體育系畢業 金陵女子中學建校委員會 |
安慕理(Boris Anderson) | 英國 | 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 台南神學院教新約教授、副院長 |
明有德(Rev. Hugh MacMillan) | 加拿大 | 愛丁堡大學博士 台北聖經書院院長 基督教青年會副理事長 |
蔡培火 | 中華民國 | 東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 行政院政務委員 |
康妮(Constance Lee Stanton de Beausset)[37][註 6] | 美國 | 布林莫爾學院文學士 台北國際婦女會會長 |
魏德光 | 中華民國 | 耶魯大學博士 泛美信義會國外佈道部總幹事 |
1955年,招收第一屆新生,曾約農為首任校長,僅有文學與理學兩院。文學院下設中國文學系、外國語文學系、歷史學系。理學院下設物理學系、化學學系、生物學系、化學工程學系。[39]由於東海尚在籌辦階段,不能參加大專聯合招生考試只能自行舉辦入學考試,8月9日分別在台北、台中兩區舉行,5800人報考,錄取200名,分別為150名男生與50名女生[40][41],其中55%學生為外省人。而每學期學費為1400元新台幣。[3]
1955年10月17日,美國肯塔基州伯里亞學院的教育委員蕭查理(Charles Noble Shutt)博士,接受聯董會的邀請,來東海擔任勞作指導室顧問五個月。[41][42]9月各校紛紛開學,東海因設備未完成,延後到10月31日才開學。11月2日於約農路上的臨時倉庫舉行創校奉獻典禮,定為校慶日。[39]典禮由穆藹仁(Donald Maclnnis)牧師主持,與會者包括台中市長林金標、教育部官員及時代雜誌等媒體,首任校長曾約農先生在創校典禮中說:「Pioneering will be our watchword」(開創將是我們的格言)闡明東海的創校精神。[3]蕭查理博士、首任指導長楊書家博士及繼任的白克文(Fenton Babcock)博士,將勞作教育深植於東海校園,東海大學是台灣最早辦理勞作教育的大學。[43]
1956年,聯董會聘請菲律賓西利曼大學校長賈爾信來臺協助設立第三學院,賈爾信建議設立「社會科學院」,獲東海董事會支持通過,但隨後遭教育部否決。[21]:501957年,吳德耀博士接任第二任校長。同年10月,亨利·路思義透過亨利·路思義基金會(The Henry Luce Foundation)宣布捐贈10萬美金興建路思義教堂。[44]1959年6月22日,東海舉行首屆畢業典禮。[39]12月5日學校通過成立第三學院——「工學院」,並於隔年正式成立。[21]:60
東海大學創校初期,約八成的資金來源依賴海外捐助。1962年,聯董會開始推動財務自主政策,逐漸降低補助,至1970年,聯董會對東海的資助已減至五成。1966年,吳德耀赴美考察,並與聯董會多次交涉,隔年發表的《校長報告書》中闡明東海的財務困境。[10]:691968年,聯董會計畫在其下各大學成立捐贈基金,以減輕聯董會的經濟壓力[7]:134。
芳衛廉在《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第十一點中提到,東海教職員的待遇「應優於國立大學」,因此創校初期東海教職員薪資約為國立大學的三倍[45],惟至1960年代末期,隨著聯董會等海外組織逐年遞減經費補助,加上台灣長老教會淡出董事會等因數,即使加強本地組織募款,仍無法彌補財務缺口[46],東海教職員的薪資也已無法與國立大學抗衡。面對此困境,部分學校教授提出擴大招收學生並成立夜間部以增加收入,並取消全體學生住校與普遍小班制教學[註 7]等措施縮減開支。[47]然而,吳德耀認為擴大招收學生並成立夜間部,將損害東海大學的聲譽,在1968年致校內的發展委員會之長函中表明:「一個好的聲名也是一筆財富,一旦失去,就很難再挽回。」並強調即便以財政利益而言,對東海也無益,因為要獲取資助「必須保持我們的水準和聲譽」。[10]:71
1968年5月31日董事會議上,做出四年之內增收學生至1200人的計畫,而關於成立研究所以及夜間部的計畫仍暫時擱置。1969年4月,吳德耀校長在經過一連串的爭議後,於《本校今後之發展方針》報告中表示,擬增加學生人數與增設院系成立研究所、研究中心,至於夜間部的開辦則尚未有決議。[39]:263-2641970年7月底,吳德耀在爭論中遞交辭呈,並於次年獲董事會批准,結束其14年的校長任期。[10]:11-12
1970年10月21日,聯董會秘書長勞比博士(Dr. Paul T. Lauby)來台參加東海董事會,在會中強調希冀東海盡早爭取本地的經濟資源,確立東海與聯董會的新關係,促使東海加速轉型與擴大。[10]:69
1971年,吳德耀辭職後,由教務長唐守謙代理校長一職。[10]:12
1971年,學生人數突破1200人,原本規畫為800人的圖書館不敷使用,聯董會與克雷斯吉基金會補助東海擴建圖書館[7]:135(今行政中心),在原館後方興建為一座5層大樓。[48]
1972年,董事長周聯華與副董事長辜振甫轉任董事,董事會宣布聘請查良鑑為新任董事長。5月9日,董事會宣布謝明山接任第三任校長,並正式成立夜間部,又宣布學校行政會議由英文改用中文。[49]一年後因聯董會補助減少,東海出現財務赤字,謝明山主導下持續擴大招生,至其卸任前,學生人數已達5000人,但仍是當時臺灣私立大學中人數最少的學校。[10]:12
1973年2月,謝明山校長提出《東海大學五年計畫》,從行政組織到教學、研究部門皆出現重大變革。[10]:70
1974年6月,聯董會批准兩項決議:創立捐贈基金,並逐步停止對東海大學的基本資助,部分的其餘資助也改以借貸方式進行。[7]:134
1975年夏天,查良鑑董事長向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募得的商學院大樓(今為創意學院大樓)開始興建,商學院於1976年正式成立。[48]
1978年,梅可望擔任校長,更大力擴張學校,任內學生人數增至13000人。[10]:121979年3月,興建第一教學大樓(今人文暨科技館),並在同年11月2日落成。[48]
1980年11月6日,第二教學大樓(今農學院)舉行開工典禮,1981年11月2日舉行落成。[48]
1983年,校內社團嘉友會發起「愛鄉更愛校」的義賣聖延卡捐贈興建新圖書館的活動開始,1984年開始興建,同年11月2日落成,1985年4月9日啟用。[48]
1986年11月2日,夜間部大樓落成(今法律學院),是唯一低於文理大道的大樓。[48]
1992年,梅可望卸任前後,校友大聲疾呼選出東海校友擔任校長,隨後董事會聘請阮大年接任校長,是東海首位具有校友身分的校長。[10]:106
2001年4月13日,東海董事會第29屆第一次會議,決議推動開發「第二教學區」。2003年1月3日,第二教學區規劃案中的「管理學院大新建工程」由張樞建築師事務所得標。2005年3月16日,第二教學區開始施工[49],並於2008年正式啟用。[50]
2013年,湯銘哲接任校長。2015年,董事會以湯銘哲違反專任及行政等缺失而遭董事會決議停職,而湯銘哲則指,東海大學被萬年董事把持且不當介入校園工程,處理卻被董事會停職。[51]
2017年9月26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以「路思義教堂及鐘樓」將校內建築路思義教堂與畢律斯鐘樓登錄為臺中市定古蹟,衛理會館、原藝術中心登錄為歷史建築。[52]
2018年,邀請位於臺中市的中部科學園區、台中產業園區、台中精密機械科學園區、大里產業園區、豐洲科技工業區等科技產業工業園區廠商共同成立「產業創新聯盟」,並與亞馬遜雲端運算服務攜手打造全台首創雲創學院。[53]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攜手,宣布人工智慧學校中部經理人班,落腳東海大學。[54]。
2019年,與臺中榮總、台灣人工智慧學校跨域聯手進軍醫療AI,並成立AI人工智慧中心。[55][56]4月25日,文化部公告將路思義教堂升格為國定古蹟,畢律斯鐘樓仍維持市定古蹟。
2022年,張國恩接任校長。5月13日,原藝術中心登錄為市定古蹟。
任別 |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1 | 曾約農 | 1955年-1957年 | 礦冶背景,東海大學首任校長與終身榮譽校長。 |
2 | 吳德耀 | 1957年-1971年 | 政治學家,曾任東海大學文學院院長。 |
代理 | 唐守謙 | 1971年-1972年 | 教育學家,曾任東海大學教務長。 |
3 | 謝明山 | 1972年-1978年 | 化工學家,曾任東海大學工學院院長。 |
4 | 梅可望 | 1978年-1992年 | 警政背景,曾任中央警官學校校長。 |
5 | 阮大年 | 1992年-1995年 | 化學家,首位具校友身分的校長,曾任國立交通大學校長。 |
6 | 王亢沛 | 1995年-2004年 | 物理學家、東海校友,曾任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系主任。 |
7 | 程海東 | 2004年-2012年7月 | 物理學家,曾任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系主任。於校長任期屆滿前一年提前辭職。 |
代理 | 葉芳栢 | 2012年8月-2013年1月 | 數學家,曾任東海大學理學院院長。 |
8 | 湯銘哲 | 2013年2月-2016年1月 | 醫學家。2015年6月,被董事會除權,不得行使職權。 |
代理 | 林振東 | 2015年6月-2016年1月 | 化學家、東海校友,曾任東海大學教務長、副校長。 |
9 | 王茂駿 | 2016年2月-2022年1月 | 人因工程專家、東海校友,曾任國立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 |
10 | 張國恩 | 2022年2月-迄今 | 電機學家,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
籌備處在創校前曾提出玉山、海東、協和、聖保羅等名稱。[22]首任董事長杭立武見該地適在臺灣海峽的東側,傾向用「海東」兩字,最後經羅家倫提議,採用凌純聲建議「東海」一名更佳,乃告決定。[57]英文校名為「Tunghai University」,縮寫為THU。
「東海」一名除了有海峽之東之意,亦引淮南子「東海有君子之國」之語意。及陸象山語錄:「東海有聖人焉,其心同,其理同;西海有聖人焉,其心同,其理同。」[58]
東海大學校訓為「求真、篤信、力行」(Truth, Faith, Deeds—Truth attained through Faith expressed by Deeds),源自於教育理念:真理為體,信行為用。真本天道,行維人倫。信出於己,行及於群。群不滅己,己不篡群。三者既通,學貫天人。此校訓係由吳德耀校長與文學院顧敦鍒院長,於1958年所研擬加以修訂而成。[59]
1951年3月,東海校匾完工,懸掛於行政大樓。匾為紅檜所製,樹齡逾一千三百年,匾面「東海大學」四字,係于右任墨寶。[58]
東海校徽與校旗圖案,皆為陳其寬設計。1958年1月16日學校初步通過陳其寬設計的校徽。藍色象徵汪洋碧海;白色線條由窄而寬逐漸上升,象徵東海如旭日東升,至於無窮;黃色則代表中國的宗教建築顏色。三鏈環代表東海校訓:求真、篤信、力行,十字則象徵基督教的精神。[60]
校徽的設計最初由陳其寬採用「反透視」的設計理念,呈現倒三角形的造型。後來,校徽被修改為圓形,並增添多層設計元素。在圓形外緣增加了一道藍色的粗圓條,內部則保留了原校旗設計。圓形中心包含中英文校名及創校年代,均以藍色呈現,而中文校名部分則保留原校旗設計的黃色。最外層環繞1圈藍色圓圈,鑲嵌23片花瓣邊,象徵「123自由日」的自由精神。[61]
外部音訊連結 | |
---|---|
《東海大學校歌》 |
1955年5月,蔡培火以白話字擬作東海大學校歌,但未被採用。[62]1957年10月22日正式對外徵求校歌歌詞,1958年5月1日採納由李抱忱博士譜曲,中文系孫克寬草擬,徐復觀教授定稿的歌詞。校歌內容包涵中華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表達中西文化精神融合的願景。[63]
然而,由於校歌中「求仁與歸主,神聖本同功」,「神」被解釋為西方的上帝,「聖」則指東方的聖人。董事會中教會人士認為,將東方的聖人(人)與西方的上帝(神)並列,違背基督教教義。因此,在1958年10月22日的董事會上,時任董事長周聯華宣布禁止演唱校歌,並將原《東海大學校歌》暫時更名為《東海大學歌》。直至1972年,謝明山校長成立選擇校歌委員會,並於1975年10月20日的行政會議將《東海大學歌》定為校歌,並提請董事會決議通過,沿用至今。[64]
1955年創校時最先設立文學院和理學院。1960年設工學院。1976年設商學院(今管理學院)。1980年設農學院、法學院(今社會科學院)。2004年,第二教學區動工興建管理學院大樓、音樂系館暨美術系館。2006年成立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2008年博雅書院正式招生[65]。2009年成立法律學院。2014年設國際學院。目前共有九個學院。[47][66]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暨研究所 | 外國語文學系暨研究所 |
---|---|---|
日本語言文化學系暨研究所 | 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 |
哲學系暨研究所 | 華語文教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
理學院 | 物理學系暨研究所 | 化學系暨研究所 |
---|---|---|
生命科學系暨研究所 | 智慧計算暨應用數學系 | |
生醫暨材料科學國際博士學位學程 | 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 |
工學院 |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暨研究所 |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 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 |
電機工程學系暨研究所 | 數位創新碩士學位學程 |
農業暨健康學院 | 畜產與生物科技學系暨研究所 | 食品科學系暨研究所 |
---|---|---|
餐旅管理學系暨研究所 | 運動休閒與健康管理進修學士班學位學程 | |
高齡健康與運動科學學士暨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 農業資源與健康科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
社會科學院 | 經濟學系暨研究所 | 政治學系暨研究所 |
---|---|---|
社會學系暨研究所 | 社會工作學系暨研究所 | |
行政管理暨政策學系暨研究所 | 公共事務碩士專班 | |
教育研究所 |
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 建築學系暨研究所 | 工業設計學系暨研究所 |
---|---|---|
景觀學系暨研究所 | 美術學系暨研究所 | |
音樂學系暨研究所 | 表演藝術與創作碩士學位學程 |
法律學院 | 法律學系暨研究所 |
---|
國際學院 | 國際經營管理學士學位學程 | 永續科學與管理學士學位學程 |
---|---|---|
國際學院不分系英語學士班 | 國際博雅榮譽學分學程 |
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軍訓室、體育室
校級研究中心 | 生命科學研究中心 | 智慧永續循環經濟研究中心 | 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 |
---|---|---|---|
軟體工程與技術中心 | 校務研究辦公室 |
研究發展處 | 研究發展處 | 產學與育成中心 | 共同貴重儀器中心 |
---|
文學院 | 華語中心 | 英語中心 | 跨領域日本區域研究中心 |
---|
工學院 | 自動化與企業協同研發中心 |
---|
社會科學院 | 都市暨區域發展研究中心 | 東亞社會經濟研究中心 | 師資培育中心 |
---|---|---|---|
幸福家庭研究推廣中心 |
農學院 | 動物實驗照護及使用委員會 | 農業推廣中心 |
---|
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 | 建築研究中心 |
---|
法律學院 | 醫事法研究中心 | 企業法制研究中心 | 國際私法研究中心 |
---|
人文教育為東海教育理念之一,東海創校初期教學模式仿照美國文理學院,為臺灣最早推動通識課程及勞作教育的大學。[10]:10
聯董會在創校前,便將通識教育,定為東海大學應具備的特色之一:
科學課程應融入文化背景,而人文與社會科學課程則應賦予實質的意義,不該自囿於象牙塔,而應藉由校外真實的活動來實現其目標。課程所應著重的是通識教育。
——芳衛廉,《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第四點[12]
東海大學在在1956年正式實行通識教育,為台灣首間開設通識課程的學校[67],首任校長曾約農校長積極推動通識教育,並云:「本校教育目標其基本政策為通才教育。」[68],在創校初期通識課程在所有課程中占比約50%,自1970年代初期起,通識教育比重才逐漸下降。[69][70][71]
現今由共同學科暨通識教育中心負責通識課程與共同課程之教學規劃。通識教育分為人文、社會、自然、文明與經典、領導與倫理、議題導向等六大領域課程,亦有共選修等多元課程,且因少子化浪潮席捲臺灣,學校也推出AI、程式設計等課程。
聯董會亦強調勞作教育對於東海之重要性:
這所大學不是白領階級的養成所。無論男生女生,都應在大學裡學會勞動實踐,這樣畢業後才能坦然面對任何工作,無懼弄髒雙手。
——芳衛廉,《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第五點[12]
「勞作教育」是東海大學的教育方式之一,為台灣大學教育制度中的首例。《時代雜誌》稱東海此創舉為「激進的創新」,因為在東方,傳統上知識分子將體力勞動視為有失尊嚴的事。[3]東海勞作教育源於伯里亞學院,創校之初曾聘請該校蕭查理(Charles Noble Shutt)博士,來東海擔任勞作指導。[72][73]
勞作教育制自創校以來實施至今,原為一、二年級皆須修習,現為所有學生第一學年必修,不及格者必須重修。110學年度起,廁所清潔外包。[74]近年來部分師生主張廢除勞作教育,認為該制度等同於「掃地」或「免費勞工」。[75]為此,校方推出了「勞作教育4.0」,下降勞作時數,並調整課程內容。[76]
隨著東海大學發展擴大,逐漸偏離美國文理學院的制度,近年「博雅書院」的成立是恢復創校當時的博雅教育。博雅教育是東海創校的基礎,「博」代表廣博、宏通器識;「雅」代表優雅的氣質,「博雅」即是一種教養的培養,重新詮釋禮樂射御書術。[77]
聯合董事會過去於中國成立的教會大學校舍多為宮廷式建築風格,然而在1952年,由時任聯董會秘書長芳衛廉博士發表的〈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型態備忘錄〉中,明確表達了對東海大學校園空間設計的不同願景與訴求:
這所大學的校舍應該樸實無華而有特色,是實用而不虛飾,他不僅由現實的條件所決定,更應與周圍景觀與景觀相配合。
——芳衛廉,《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第十點[12]
東海大學早期校園由貝聿銘、陳其寬、張肇康等著名華裔建築師規劃,漢寶德曾評論:「在本省,只有東海大學的學校建築有一個構想,代表一種象徵的追求。…國內其他大學校舍無不凌亂不堪,這種凌亂說明了我們在大學教育精神上尚缺乏歸趨。」認為東海大學在台灣的校園建築中具有顯著的地位。[78]
有別於中國教會大學常見的宮廷式建築,東海大學校舍建築強調結構、材料的直接表現,運用現代主義建築手法,結合唐代的中國園林及合院之佈局精神,並融入迴廊、山門、柱梁等中式建築特徵,同時採取清水紅磚、花磚、瓦片等具地域性的裝飾元素,因應自然地形、地貌及氣候條件來規劃校園景觀,被視為台灣戰後時期建築的代表。[79]除了最初的唐式建築外,陳其寬後續在東海校園設計的校長公館、招待所、衛理會館及藝術中心等白牆建築,也是臺灣60年代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性作品。[80]1970年代,漢寶德於校園增建了學生餐廳(今花園餐廳)、視聽大樓(已拆除)、建築系館等數棟紐約白派建築,進一步拓展了校園風格。[81]此後,隨著校園擴展,各式現代建築風格之校舍陸續加入校園。
東海大學校園以教堂和圖書館為核心,周圍規劃有教學區、宿舍區、活動區、與教職員宿舍區,創校初期以文理大道為人行步道軸線,兩旁一進一退錯落設置行政中心、文學院、理學院,外圍設外環道路讓人車分道[79],空間架構成為往後校舍增建的基礎。
現今,第一教學區以文理大道與德耀路兩條人行步道為軸線,近年來在校園東側已新建第二教學區,由力行路連結兩大教學區,為東海創校以來校園空間最大的改變。
位於大肚山腰的東海大學具有寬廣土地,得以保留大量綠地,以低密度佈局建築,結合現代主義、中國建築、台灣地方元素的校園建築在台灣近代建築中具有代表性。
2017年9月26日,臺中市文化資產處以「路思義教堂及鐘樓」名義將路思義教堂與畢律斯鐘樓一同登錄為臺中市定古蹟,陳其寬設計的白牆建築:衛理會館、舊藝術中心登錄為歷史建築。[83]2019年4月25日文化部公告再將路思義教堂升格為國定古蹟,畢律斯鐘樓維持臺中市定古蹟身份。[84]2021年將東海大學早期校園登錄為文化景觀,是校園登錄之首例。
東海大學校園為台中市景點之一,亦成為附近居民的休閒散步場所。主要的景點有路思義教堂、文理大道、相思林、農牧場、東海湖、東海郵局、乳品小棧等。
東海大學以校園美景聞名,校內有「東海校園解說員社」,亦有關於東海校園建築景觀之書籍出版。在早期許多文學作品或建築書籍能找到相關論述,加上住校制度、小班制及勞作教育的實踐,東海的校園景觀成為了能凝聚東海人的重要資產,同時也形成了日後東海校園公共論述的重要基礎。[92]197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及聯董會撤資,使東海大學在經過一番爭辯後,走向轉型與擴大發展,過程中因東海特殊的歷史和環境,產生了許多爭議與衝突。
創校初期的東海大學因教會學校在台灣的獨特性有較自由的學風,校園內有榮推會、東風社、學生會、研究生聯誼會等學生組織,1970年代以後,由於這些社團積極參與了關於校園發展方向、校務變革的討論,累積了學生對於校園事務的公共參與。[92]
東海大學學生會於1958年成立,是校內學生自治組織中最高的行政單位。現今東海大學學生會分為行政中心、學生議會、學生評議會、研究生學生聯合會、畢業生學生聯合會及進修部學生聯合會,行政中心設置秘書處、學權部(105學年正式更名,舊名生促部)、總務部、學會部、社團部、外務部、文化部、新聞部等七部一處,會長為學生普選產生。負責舉辦校內各項大型活動,亦協助處理學生權益相關問題,擔任學生與各行政單位間師生溝通的管道。除此之外也負責協助管理校內海報張貼、活動旗幟及場地協調等事務。學生議會由各系推選議員組成,議長由議員互選產生,負責監督行政中心經費使用。學生評議會由九位評議委員組成,委員由會長、議長及主席提名經議會同意任命之,主席由委員互選產生,負責仲裁事務等。2013年並首次通過學生政黨法,成為全台灣第一個確立政黨模式的學生自治團體。
為鼓勵教師從事研究、發表學術著作並參與各項學術研討會,激勵教師教學及研究專業成長並增進與國際學術界密切交流,該校訂定相關的獎勵辦法。[100]
東海大學基於推動「Culture」與「Nature」結合的理念,以永續環境及生活品質為導向的頂尖研究發展計畫,作為100-104年五年特色研究的重要方向,名為「全球環境暨永續社會發展」(Global Research & Educ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簡稱GREEnS)。 GREEnS計畫聚焦在環境保護、生態學、綠色管理及綠色創意與生活等研究主題。由Global、Research、Education、Environment、Society組成綠色環境、綠色研究、綠色教育、綠色社會,進而培育綠色人才。計畫將以全球綠色創意與生態管理、環境保護與產業力提升的跨界對話平台作為己任,以大台中為基地,提升該校成為在亞洲區域具有一流活力的綠色研究發展特色重鎮,進而躋身為全球綠色研發體系中不可替代之角色。
GREEnS計畫共有「創新三維結構可降解人工骨材快速成型技術」、「區域、國家與社區的永續發展:環境治理的政治分析」、「綠色法律整合性研究性計畫」、「建構優質的長青生活品質與環境之研究」、「東海綠能開發與管理」及「綠色永續環境研究計畫」6大整合型計畫,將以此具體整合校內外跨領域研究計畫及學程,以綠色科學、企業與社會與數位創意為主軸,配合中長程發展計畫,使東海大學成為發展綠色科學研究之重鎮。[101]
截至2023年,東海大學校友人數已達約15萬人,遍布各領域。[113]在台灣,東海大學於各縣市共設有17個校友會。[114]海外部分,則涵蓋美國16個、加拿大3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9個校友會。[115]
東海學術界知名校友包括杜克大學社會學教授林南、哈佛大學教授杜維明、耶魯大學教授孫康宜、芝加哥大學生物學教授吳仲義、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實驗核物理學家彭仁傑、中國科學院物理學家蔡詩東等人。此外,校友亦含括國內外各大學校長,如紐約市立大學柏魯克分校校長吳思永、中國文化大學與中國醫藥大學前校長郭榮趙、國立中央大學前校長劉全生,以及曾任國立交通大學、中原大學與東海大學校長的阮大年等。校友共涵蓋涵蓋1名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美國建築師學會榮譽院士、2名美國國家工程院士、2名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與14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數理科學組2人、工程科學組1人、生命科學組7人、人文及社會科學組4人),其中中研院院士數量在臺灣排名第三[註 8][116][117][118]。
除了學術桂冠得主外,在台灣政界知名校友有擔任過行政院、立法院院長的游錫堃、立法院副院長蔡其昌等人。校友包括行政院院長、立法院院長、部會首長、立法委員及各縣市首長等政界人士。[119][120][121]在商業領域,東海大學的校友擔任過世界先進[122]與YouBike微笑單車等企業的董事長。此外,還有如花旗銀行副董事長賈培源、奧美廣告大中華區執行長莊淑芬、以及長榮航空總經理鄭傳義等,都在各自的領域中佔據重要地位。而文藝工作者則有詩人楊牧、作家許達然、主持人蔡康永與建築師姚仁喜等。體育領域也有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委員吳經國等。
學年度 | 註冊率 |
---|---|
106 | 89.06% |
107 | 90.18% |
108 | 92.03% |
109 | 92.98% |
110 | 94.08% |
111 | 81.29% |
112 | 94.08% |
東海校園廣大並經過詳細的校園規劃,也因此成為許多文學作品及電影的背景。[49]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