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一种作战战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心理戰,有著許多其他名稱或術語,包括軍事信息支持作戰 (MISO)、心理戰、政治戰、「人心與思想」以及政治宣傳。該術語用於「表示主要通過心理學方法實施的任何行為,其目的是引起其他人有計劃的心理反應」。[1]
使用各種技術,旨在影響目標受眾的價值體系、信仰體系、情感、動機、推理或行為。它被用來引誘認罪或強化有利於發起者目標的態度和行為,有時與黑色行動或假旗行動相結合。它還用於通過旨在抑制部隊心理狀態的戰術來摧毀敵人的士氣。[2][3]
目標受眾可以是政府、組織、團體和個人,而不僅限於士兵。外國領土的平民也可能成為技術和媒體的目標,從而對其國家政府造成影響。
諸如無線電之類的大眾通信允許與敵方民眾直接通信,因此已被用於許多努力。社交媒體渠道和網際網路允許世界任何地方的特工進行虛假信息和錯誤信息活動。[4]
自史前時代以來,軍閥和首領就認識到削弱對手士氣的重要性。在波斯帝國與古埃及之間的佩盧西姆戰役(公元前525年)中,波斯軍隊利用貓和其他動物作為針對埃及人的心理戰術,而埃及人由於宗教信仰和迷信而避免傷害貓。
討好支持者是心理戰的另一面,亞歷山大大帝是這一策略的早期實踐者,他成功地征服了歐洲和中東的大部分地區,並通過拉攏當地精英進入希臘來保住自己的領土,行政和文化。亞歷山大在每個被征服的城市都留下了一些部下,以介紹希臘文化並鎮壓異見。他的士兵獲得嫁妝與當地人結婚,以鼓勵同化。[5]
公元13世紀蒙古帝國的領袖成吉思汗所採用的心理戰,在進攻之前挫敗敵人的意志並達成一致的解決方案比直接發動進攻更好。蒙古將軍要求向可汗屈服,並威脅最初占領的村莊,如果他們拒絕投降,就會被徹底摧毀。如果他們必須戰鬥才能占領定居點,蒙古將軍就會兌現他們的威脅並屠殺倖存者。部落入侵的故事傳播到了鄰近的村莊,營造了一種不安全的氛圍,削弱了未來抵抗的可能性。[6]
成吉思汗還採用了一些策略,使他的人數看起來比實際人數多。夜間作戰時,他命令每名士兵在黃昏時點燃三支火把,造成大軍壓倒性的假象,欺騙和恐嚇敵方偵察兵。他有時還會在馬尾拴上東西,使馬匹在開闊乾燥的田野上揚起塵土,給敵人造成人多勢眾的印象。他的士兵使用特製的箭矢在空中飛行時發出呼嘯聲,發出可怕的噪音。[7]
蒙古人喜歡的另一種策略是將砍下的人頭彈射到城牆上,以嚇唬居民並在被圍困的城市的封閉範圍內傳播疾病。後來的突厥蒙古酋長特別使用了這一點。
穆斯林哈里發奧馬爾在與拜占庭帝國的戰鬥中,以源源不斷的形式派出小規模增援部隊,給人一種如果不迅速處理,最終會積聚大軍的印象。
公元1世紀中國秦朝初期和東周末年,空堡之計是用來誘使敵人相信空地是埋伏點,以防止他們利用逆反心理攻擊它。這種戰術也依賴運氣,如果敵人認為該位置對他們構成威脅的話。
公元前六世紀,希臘人普里埃內的比亞斯成功地抵抗了呂底亞國王阿利亞特斯,他養肥了一對騾子並將其趕出被圍困的城市。當阿利亞特斯的使節被派往普里埃內時,比亞斯在沙堆上鋪滿了小麥,給人一種資源豐富的印象。
這種詭計似乎在中世紀的歐洲廣為人知:被圍困的城堡或城鎮中的防禦者會從牆上扔出食物,以向圍攻者表明食物充足。一個著名的例子發生在八世紀的卡爾卡夫人傳說中,據說她通過這種方式說服了法蘭克人放棄了五年的圍困,並因此以她的名字命名為卡爾卡松。
在格拉納達戰爭期間,西班牙隊長埃爾南·佩雷斯·德爾·普爾加在針對格拉納達酋長國的游擊行動中經常採用心理戰術。1490年,他率領一小群士兵趁夜潛入這座城市,在主清真寺上釘了一封挑戰書,並在撤退前放火燒毀了阿爾凱塞里亞。[8]
1574年,西班牙船長胡安·德·薩爾塞多在獲悉馬尼拉戰役前夕發生的海盜襲擊事件後,率領救援部隊在夜間返回城市,同時演奏著進行曲,舉著火把,排成鬆散的隊形,因此他們看起來像是一支比任何附近的敵人都擁有更強大的軍隊。他們毫無阻礙地到達了這座城市。[9]
1719年襲擊馬斯特蘭德期間,彼得·托登舍爾德對瑞典人進行了軍事欺騙。儘管可能是杜撰的,但他顯然成功地讓他的小部隊顯得更強大,並向對手提供虛假信息,類似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堅韌行動和鐵達尼號行動。
現代心理戰的開始一般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時,西方社會的教育程度和城市化程度不斷提高,大眾媒體以大量發行的報紙和海報的形式出現,還可以通過使用機載傳單或通過改進的火砲或迫擊砲彈等爆炸物輸送系統向敵人傳播宣傳。[10]
戰爭開始時,交戰各方,特別是英國和德國,開始在國內和戰場進行宣傳。英國擁有多項優勢,使他們能夠在爭取世界輿論的鬥爭中取得成功。他們擁有世界上最有信譽的新聞系統之一,在國際和跨文化傳播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並且他們控制了當時正在運行的大部分海底通信電纜系統。這些能力很容易轉變為戰爭任務。
英國還擁有與世界許多國家保持良好關係的外交部門,這與德國外交部門的聲譽形成鮮明對比。雖然德國在愛爾蘭和印度等大英帝國部分地區煽動革命的嘗試並未奏效,但在中東的豐富經驗使英國成功地誘導阿拉伯人反抗鄂圖曼帝國。[11]
1914年8月,大衛·勞合·喬治任命國會議員查爾斯·馬斯特曼領導威靈頓宮的宣傳機構。一批傑出的文學天才被招募來執行這項任務。戰爭期間出版了1,160多本小冊子,分發給中立國家,最終分發給德國。第一批重要出版物之一是《1915年德國涉嫌暴行報告》,它對全世界的輿論產生了巨大影響。該小冊子記錄了德國軍隊對比利時平民犯下的實際和據稱的暴行。荷蘭插畫家提供了小冊子中充滿情感的圖畫。[12]
1917年,該局併入新的信息部,並擴展到電報通信、廣播、報紙、雜誌和電影院。1918年,諾斯克利夫子爵被任命為敵國宣傳總監。該部門分為兩部分:一是由H.G威爾斯組織的反德宣傳,二是由韋翰·斯蒂德和羅伯特·威廉·西頓-沃森監督的反奧匈帝國宣傳。後者的嘗試集中在帝國內部缺乏種族凝聚力,並激起了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等少數民族的不滿。它對維托里奧·威尼托戰役中奧匈帝國軍隊的最終崩潰產生了重大影響。[10]
德國戰壕上空被投放傳單,其中載有戰俘的明信片,詳細介紹了他們的人道狀況、投降通知以及針對德皇和德國將軍的宣傳。到戰爭結束時,軍情七局已散發了近2600萬份傳單。德國軍隊開始向散發傳單的飛行員開槍,促使英國開發出可以飄過無人區的無人傳單氣球。儘管士兵們對這種行為受到了嚴厲的處罰,但至少有七分之一的傳單沒有被士兵上交給他們的上級。就連興登堡將軍也承認,「毫無戒心地,成千上萬的人服下了毒藥」,而戰俘戰俘們也承認,宣傳傳單將德國軍隊描述為僅僅是砲灰,他們對此感到失望。1915年,英國開始向德占法國和比利時的平民空投定期傳單報紙《空中信使》。[13]
戰爭開始時,法國政府控制了媒體以壓制負面報道。直到1916年,隨著新聞之家的成立,他們才開始使用類似的策略進行心理戰。其中一個部門是「Service de la Propagande aérienne」(空中宣傳服務)。法國人傾向於只分發圖片傳單,法國人通過空降傳單分發了經過德國報紙編輯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十四點》的全文。[10]
同盟國在使用這些技術方面進展緩慢;然而,在戰爭開始時,德國人成功地誘使鄂圖曼帝國蘇丹向西方異教徒宣戰「聖戰」或聖戰。他們還試圖在愛爾蘭、阿富汗和印度等遙遠的地方煽動反對大英帝國的叛亂。德國人最大的成功是在沙皇被推翻後,讓俄羅斯革命家列寧可以乘坐密封火車從瑞士免費過境到芬蘭。當布爾什維克革命使俄羅斯退出戰爭時,這很快得到了回報。[14]
阿道夫·希特勒深受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採用的心理戰術的影響,並將德國的失敗歸因於這種宣傳對士兵的影響。他開始致力於在未來幾十年內利用大眾宣傳來影響德國民眾的思想。他的運動稱為第三帝國,他能夠讓許多平民相信他的事業不僅僅是一種時尚,而是他們的未來之路。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約瑟夫·戈培爾被任命為宣傳部長,他將希特勒描繪成救贖德國的救世主。希特勒還將這一點與他演講中的共鳴投射結合起來,以達到效果。
德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法爾格倫計劃在很大程度上涉及針對捷克斯洛伐克平民和政府以及最重要的是捷克斯洛伐克盟友的心理戰。其成功之處在於,德國通過綏靖政策獲得了英國和法國的支持,無需發動全面戰爭就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在《慕尼黑協定》之前的秘密戰爭中只遭受了最低限度的損失。[15]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英國設立了政治戰執行局來製作和分發宣傳品。通過使用強大的發射機,可以在整個歐洲進行廣播。塞夫頓·德爾默通過幾個廣播電台成功地開展了黑人宣傳活動,這些廣播電台旨在受到德國軍隊的歡迎,同時引入新聞材料,在真實性的外表下削弱他們的士氣。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利用無線電廣播來宣傳反對德國人。邱吉爾喜歡欺騙;他說「在戰時,真理是如此珍貴,她應該永遠有一個謊言的保鏢陪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廣泛使用欺騙手段,發展出許多新技術和理論。成立的「A」部隊,以及1942年在約翰·貝文領導下特許成立的倫敦控制部門。克拉克開創了許多軍事欺騙策略,他將虛構的戰鬥命令、視覺欺騙和雙重間諜結合起來的想法幫助定義了戰爭期間盟軍的欺騙策略,因此他被稱為「二戰中最偉大的英國騙子」。[16][17][18]
在盟軍入侵諾曼第之前,設計了許多新的心理戰戰術。保鏢行動計劃制定了一項總體戰略,旨在誤導德國高級指揮部關於入侵的日期和地點,這顯然是將會發生的。規劃於1943年在倫敦管制部門的支持下開始。在德黑蘭會議上,一份名為「賈爾計劃」的戰略草案被提交給盟軍最高指揮部。堅韌行動的目的是通過虛構的野戰軍、為入侵做好準備的虛假行動以及「洩露」有關盟軍戰鬥序列和戰爭計劃的錯誤信息,讓德國人相信盟軍的軍事實力比實際情況要強大。
在英吉利海峽進行了精心策劃的海軍欺騙行動(「微光行動」、「應稅行動」和「大鼓行動」)。小型船隻和飛機模擬入侵艦隊位於加來海峽、安蒂費角和真實入侵部隊的西翼。與此同時,「鐵達尼號」行動涉及英國皇家空軍在諾曼第登陸的東部和西部投放假傘兵。[19]
這些欺騙是通過使用雙重間諜、無線電通信和視覺欺騙來實施的。英國的「雙十字」反間諜行動從戰爭一開始就被證明非常成功,並且瀕海戰鬥艦能夠使用雙重間諜發回有關盟軍入侵計劃的誤導性信息。視覺欺騙的使用,包括模擬坦克和其他軍事硬體,是在北非戰役期間發展起來的。特別是儲存了假登陸艇,給人一種入侵將在加來海峽附近發生的感覺。[20][21]
這次行動取得了戰略上的成功,諾曼第登陸讓德國的防禦措手不及。持續的欺騙行為,將登陸描述為對加萊地區即將到來的主要入侵的轉移,導致希特勒推遲了近七周才將部隊從加萊轉移到真正的戰場。[22]
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實施了廣泛的心理戰計劃。鳳凰計劃有雙重目的:暗殺民族解放陣線人員並恐嚇任何潛在的同情者或被動支持者。在鳳凰計劃期間,超過19,000名民族解放陣線支持者被殺害。美國還利用扭曲的人聲錄音帶在夜間播放,讓越南士兵以為死者回來報仇。[23]
越共及其軍隊在這場戰爭中也使用了心理戰計劃。河內漢娜,是一位越南廣播名人。她為北越針對美國軍隊進行了英語廣播。越南戰爭期間,因在河內廣播電台進行宣傳廣播而在美國士兵中出名。她的劇本是北越軍隊寫的,目的是嚇唬和羞辱士兵,讓他們離開崗位。她每天播出三期節目,朗讀新被殺或被監禁的美國人名單,並播放美國流行的反戰歌曲,試圖煽動人們的懷舊和思鄉之情,試圖讓美國大兵相信,美國捲入越南戰爭是不公正和不道德的。[24][25]
典型的廣播如下:
你好嗎,特種部隊?在我看來,你們大多數人對戰爭的進展知之甚少,更不用說對你們在這裡的存在做出正確的解釋了。沒有什麼比被命令投入戰爭去送死或終生殘廢更令人困惑的了,而對正在發生的事情卻一無所知。
中央情報局廣泛使用反政府武裝士兵來破壞尼加拉瓜桑地諾政府的穩定。中央情報局通過未經許可的電視廣播對巴拿馬人使用心理戰技術。美國政府通過位於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的馬蒂電視台進行針對古巴的宣傳廣播。但古巴政府成功地干擾了馬蒂電視台的信號。[26]
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利用震懾行動對伊拉克軍隊進行心理打擊,削弱其戰鬥意志。
在網絡空間,社交媒體使得虛假信息得以大規模使用。分析人士發現,在敘利亞內戰和2014年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干預中,社交媒體傳播的照片被篡改或誤導,可能有國家參與。軍方和政府在社交網絡平台上開展心理戰和信息戰來規範外國宣傳,其中包括美國、俄羅斯和中國等國家。[27][28]
2022年,Meta和斯坦福網際網路觀察站發現,五年來,與美國軍方有聯繫的人試圖隱藏自己的身份,在巴拉塔林、Facebook、Instagram、Odnoklassniki、Telegram、Twitter、VKontakte 和 YouTube在中亞和中東的發展影響力。他們的帖子主要用阿拉伯語、波斯語和俄語,批評伊朗、中國和俄羅斯,並發表親西方的言論。 數據表明該活動是一系列秘密活動,而不是單一行動。[29]
心理戰一詞的大多數現代用法指的是以下軍事方法:
這些技術大多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或更早時期開發的,並且在此後的每一次衝突中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使用。丹尼爾·勒納曾在OSS(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前身)工作,他在書中試圖分析各種策略的有效性。他的結論是,幾乎沒有證據表明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除了在勝利即將到來時通過擴音器發出的投降指令之外。衡量心理戰的成功或失敗非常困難,因為條件遠非受控實驗。
勒納還將心理戰行動分為三類:[35]
勒納表示,灰色和黑色行動最終會付出沉重的代價,因為目標人群遲早會認為它們是宣傳,並抹黑來源。他寫道:「這是塞克戰士提出的少數幾個可能作為宣傳公理而持久存在的教條之一:可信度是說服的條件。在你讓一個人按照你所說的去做之前,你必須讓他相信你所說的事情。」與這一觀點一致,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的戰略主要是真理之一(有某些例外)。
在《宣傳:人們態度的形成》一書中,雅克·埃魯爾討論了心理戰作為國家之間常見的和平政策實踐,作為間接侵略的一種形式。這種類型的宣傳通過剝奪反對政權對公眾輿論的影響力來耗盡其公眾輿論。這種形式的侵略很難防範,因為沒有任何國際法院能夠防範心理侵略,因為它無法通過法律裁決。[36][37]
「在這裡,宣傳者正在與一個外國對手打交道,他試圖通過心理手段摧毀其士氣,以便對手開始懷疑他的信仰和行動的有效性。」
美國軍事分析人士認為,攻擊敵人思想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類型的戰爭植根於《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中概述的戰略。在與競爭對手打交道時,中國利用馬克思主義來動員共產主義忠誠者,並展示其經濟和軍事實力來說服其他國家按照中國政府的利益行事。中國政府還試圖控制媒體,以嚴格控制對其人民的宣傳工作,並對台灣使用認知戰。[38][39][40][41]
環境行動中心是一個由300名士兵組成的組織,其任務是確保法國武裝部隊四個軍種的心理戰能力。特別部署到馬里和阿富汗,其任務「包括更好地解釋和接受法國軍隊與當地人合作的行動,從而贏得他們的信任;向民眾提供直接援助、管理重建地點、與當地勢力溝通影響力的行動」 民眾、精英和地方民選官員」。該中心具有分析、影響、專業知識和指導的能力。[42]
在德國聯邦國防軍,通信中心負責心理戰工作。該中心隸屬於網絡和信息領域服務部門,與多個信息技術和電子戰營一起,由大約1000名士兵組成。德國心理戰部隊的項目之一是廣播電台(自由之聲),成千上萬的阿富汗人都可以收聽該電台。另一個是在科索沃和阿富汗出版各種報紙和雜誌,德國士兵在這些地方為北約服役。[43]
伊朗政府制定了一項行動計劃,利用2022年國際足總世界盃作為針對同時發生的民眾抗議活動的心理戰。[44][45][46][47][48]
以色列政府及其軍隊利用心理戰。2021年,以色列《國土報》披露,Telegram和Twitter上一個據稱致力於「阿拉伯事務」的熱門新聞頁面「Abu Ali Express」實際上是由一名被以色列國防軍僱用的以色列猶太裔顧問運營的。以色列國防軍的心理戰帳戶是許多值得注意的報告的來源,這些報告後來被以色列和國際媒體引用。例如,Abu Ali Express 就是通過隔離牆進入加沙地帶的報道的來源。[49]
俄羅斯軍事欺騙,是20世紀初發展起來的一種軍事學說。該學說涵蓋了廣泛的軍事欺騙措施,從偽裝到否認和欺騙。
欺騙性措施包括隱瞞、用誘餌和假人進行模仿、旨在欺騙的策略、否認和虛假信息。 1944年的蘇聯軍事百科全書提到「確保作戰行動和部隊日常活動安全的手段;一系列複雜的措施,旨在誤導敵人關於部隊的存在和部署……」該學說的後來版本還包括 包括戰略、政治和外交手段,包括操縱「事實」、局勢和看法來影響世界各地的媒體和輿論,以實現或促進戰術、戰略、國家和國際目標。
欺騙為蘇聯的重大勝利做出了貢獻,包括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和巴格拉季昂行動。這一理論在和平時期也得到了實踐,古巴飛彈危機、布拉格之春、吞併克里米亞等事件中也進行了否認和欺騙行動。
積極措施一個術語,用於描述蘇聯和俄羅斯聯邦進行的政治戰爭。該術語可以追溯到20年代,包括基於蘇聯和俄羅斯政府外交政策目標的間諜、宣傳、破壞和暗殺等行動。弗拉基米爾·普京政府繼續採取積極措施。[50][51]
英國是兩次世界大戰中最早使用心理戰的主要軍事強國之一。在今天的英國武裝部隊中,心理戰由三軍第15心理戰大隊負責。心理行動小組由150多名人員組成,其中約75名來自正規軍,75名來自預備役部隊。該小組支持部署的指揮官在作戰環境中提供心理行動。[52][53]
該大隊在1991年海灣戰爭結束後迅速成立,此後規模大幅擴大,以滿足作戰需求,自2015年起一直是第77旅(以前稱為安全援助大隊)的下屬單位之一。[54][55]
2015年6月,格倫·格林沃爾德發布的美國國家安全局(NSA) 文件披露了英國情報機構秘密操縱在線社區的細節。這符合他們的目標:通過「抹黑」敵人、散布錯誤信息並關閉他們的通訊來「摧毀、否認、貶低和擾亂」敵人。[56][57]
2019年3月,有消息稱,英國國防部(MoD)國防科學技術實驗室(DSTL)正在向軍火公司和大學招標,在一個開發新心理戰方法的項目下提供價值7000萬英鎊的援助。該項目被稱為人類和社會科學研究能力(HSSRC)。[58]
據信,心理戰一詞於1941年從德國傳入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對心理戰進行了廣泛的定義,指出「心理戰使用任何武器來影響敵人的思想。武器僅在其產生的效果上具有心理作用,而不是因為武器本身。」美國國防部目前將心理戰定義為:[59][60][61]
「有計劃地使用宣傳和其他心理行動,其主要目的是影響外國敵對團體的觀點、情緒、態度和行為,以支持實現國家目標。」
這一定義表明,美國心理戰能力的一個關鍵要素包括宣傳和反宣傳。聯合出版物3-53制定了利用公共事務媒體反擊外國宣傳的具體政策。
美國心理戰的目的是誘導或強化有利於美國目標的態度和行為。特別活動中心(SAC)是中央情報局國家秘密局的一個部門,負責秘密行動和「特別活動」。這些特殊活動包括秘密政治影響(包括心理行動)和準軍事行動。SAC的政治影響力集團是唯一被允許秘密進行這些行動的美國單位,並被認為是該領域的主要單位。[62]
美國陸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設有專門的心理戰部隊。美國海軍和美國空軍第193特種作戰聯隊也計劃和執行有限的心理戰任務。法律禁止美國心理戰部隊和各軍種士兵在美國境內針對美國公民進行心理戰。雖然美國陸軍心理戰部隊可以為國內軍事任務提供非心理戰支持,但他們只能針對外國受眾。
2013年1月發布的美國陸軍野戰手冊指出,「通知和影響活動」對於描述、指導和領導軍事行動至關重要。幾名陸軍師級領導人員被指派負責「指定信息相關能力的規劃、整合和同步」。
2022年9月,在社交媒體公司發現可疑的美國軍事行動後,美國對秘密信息戰進行了審計。[6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