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鄂溫克族(鄂溫克語:Ewenkīl,俄語:Эвенки,舊稱:通古斯、索倫)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世居民族,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蒙古也有少量分布。中國鄂溫克族人主要信仰薩滿教,俄羅斯鄂溫克人除少數信仰薩滿教外,主要為東正教信徒。鄂溫克人講鄂溫克語,屬於滿-通古斯語系,[1] 無文字。歷史上曾使用滿文。[2]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鄂溫克世居地區跨越俄羅斯聯邦、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蒙古國三國,其中居住於中蒙二國的族民根據民族語言漢譯作「鄂溫克族」,而俄羅斯境內的族民則根據俄羅斯語譯為「埃文基族」。
鄂溫克是族群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也有另一種說法是「下山的人們」或「住在南山坡的人們」,上述各種解釋都說明鄂溫克人是大山林中的狩獵民族,而隨著歷史的發展,有一部分鄂溫克族走出山林遷居草原和河谷平原地帶,有一部分依舊留在山林。「鄂溫克」這一稱呼,反映了鄂溫克族與山林有著密切聯繫的古老歷史和生活。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佈在以下國家:
省 | 州 | 縣 | 鄂溫克族人口 | 中國鄂溫克族人口所佔比例 |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鄂溫克族自治旗 | 9,733 | 31.91%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 5,126 | 16.8%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鄂倫春自治旗 | 3.155 | 10.34%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阿榮旗 | 2,144 | 7.03%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陳巴爾虎旗 | 1,906 | 6.25%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札蘭屯市 | 1,201 | 3.94%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海拉爾區 | 971 | 3.18% |
黑龍江省 | 齊齊哈爾市 | 訥河市 | 778 | 2.55% |
黑龍江省 | 訥河市 | 嫩江區 | 678 | 2.22%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牙克石市 | 405 | 1.33%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根河市 | 369 | 1.21%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和浩特市 | 賽罕區 | 158 | 0.52%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滿洲里市 | 141 | 0.46% |
黑龍江省 | 齊齊哈爾市 | 梅里斯達斡爾族區 | 135 | 0.44% |
黑龍江省 | 大興安嶺地區 | 加格達奇區 | 129 | 0.42%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和浩特市 | 興城市 | 128 | 0.42% |
黑龍江省 | 齊齊哈爾 | 富裕縣 | 111 | 0.36%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額爾古納市 | 110 | 0.36%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新巴爾虎左旗 | 103 | 0.34% |
北京市 | 無 | 海淀區 | 68 | 0.22% |
黑龍江省 | 齊齊哈爾市 | 建華區 | 65 | 0.21% |
黑龍江 | 齊齊哈爾市 | 鐵鋒區 | 65 | 0.21% |
內蒙古自治區 | 興安盟 | 烏蘭浩特市 | 60 | 0.20% |
黑龍江省 | 齊齊哈爾市 | 甘南縣 | 59 | 0.19% |
黑龍江省 | 大興安嶺地區 | 漠河縣 | 55 | 0.18% |
黑龍江省 | 齊齊哈爾市 | 富拉爾基區 | 54 | 0.18%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倫貝爾市 | 新巴爾虎右旗 | 54 | 0.18% |
黑龍江省 | 大興安嶺行政區 | 呼瑪縣 | 52 | 0.17% |
內蒙古自治區 | 呼和浩特市 | 回民區 | 48 | 0.16% |
黑龍江省 | 齊齊哈爾市 | 龍江縣 | 44 | 0.14% |
黑龍江省 | 齊齊哈爾市 | 龍沙區 | 36 | 0.12% |
內蒙古自治區 | 包頭市 | 青山區 | 35 | 0.11% |
內蒙古自治區 | 通遼市 | 科爾沁區 | 35 | 0.11% |
內蒙古自治區 | 興安盟 | 扎賚特旗 | 34 | 0.11% |
黑龍江省 | 黑河市 | 五大連池市 | 32 | 0.10% |
其他 | 2,228 | 7.33% |
行政單位 | 鄂溫克族人口(根據2002年人口普查) [1] |
---|---|
薩哈 (雅庫特) 共和國 | 18,232 |
克拉斯諾亞斯克邊疆區 | 4,632 |
埃文基自治區 (埃文基) | 3,802 |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 4,533 |
阿穆爾州 | 1,501 |
薩哈林州 | 243 |
布里亞特共和國 | 2,334 |
伊爾庫茨克州 | 1,431 |
外貝加爾邊疆區 | 1,492 |
托木斯克州 | 103 |
秋明州 | 109 |
俄羅斯的鄂溫克族人口
鄂溫克語有18個輔音和9個元音,皆分長短。基本語序為主語在前,賓語在後。80%以上的詞為多音節,表示狩獵,畜牧,地貌,植物的字詞豐富(與其生活息息相關)。在溝通時多運用肢體語言加強語氣。
鄂溫克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但牧區通用蒙古文和漢文,農區和林區通用以漢文為大宗。在歷史上,鄂溫克族也曾學習過滿文。近代則有部分地區因歷史緣故掌握俄語和日語。[9]
鄂溫克族通常以木刻記事,用樹根和樹枝指向。長期的狩獵之中又創造了樹號,就像是漢族留下的指路信號一樣,每隔一段距離就會放置樹號標示路線;也會在大樹上砍缺口綁上柳條圈標示家的方向,也有部分用木棍指示,跟他們生活在大樹林中有很大的關係。[10]
鄂溫克人主要生活緯度在北緯45度以上,大抵屬於溫帶及寒帶氣候,分布的高度從海平面到1000m左右,仰賴著森林的資源生活。
鄂溫克人主要分布的地區在兩個國家境內:
鄂溫克是該民族的自稱,歷史上曾被稱為索倫,通古斯和雅庫特,三者有共同的語言及風俗習慣。而鄂溫克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或是「住在山南坡的人」,這足以說明鄂溫克的祖先是居住在森林中的狩獵民族。[11]
17世紀,俄羅斯沙皇國與鄂溫克族接觸。 擔任沙皇政府「邊防警衛」的哥薩克人對西伯利亞部落徵收毛皮稅。 哥薩克人利用了鄂溫克氏族的階層制度,從最高的階層中扣留人質以確保鄂溫克族繳納稅款。 雖然對當地官員有些叛亂以及不滿,但普遍意識到需要和俄羅斯人保持和平的族群關係。 與俄羅斯人接觸,對毛皮稅的不斷需求推動了鄂溫克人往東一路向薩哈林島拓展,那裡還有一些鄂溫克族生活。 在19世紀,一些部落向南和東遷入蒙古和滿洲。
鄂溫克族其實是從母權(母系社會)制過渡到父權制(父系社會)。[13]
年齡 | 性別 | 稱謂 |
比父親年齡大 | 男 | 合克 |
比父親年齡小 | 男 | 阿基 |
比父親年紀大 | 女 | 額我 |
比父親年紀小 | 女 | 額基 |
比我年紀小 | 男女 | 鬧昆 |
鄂溫克族實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舊時多由父母做主,甚至有指腹為婚或搖籃訂婚,早婚的狀況非常普遍。訂婚後需要送聘金(過彩禮),依據各地的有所不同,馬,乳牛,羊或是馴鹿都可以是彩禮的一部分。結婚的方式也因為地區而有差異。以下介紹三種結婚的方式:[15]
鄂溫克族除了傳統的生活之外,也積極的探索多種經營的道路,輸出產品參與貿易體系,或是發展觀光業營生。[16]
保持傳統的狩獵方式和馴鹿飼養業,主要分佈在大興安嶺西北附近地區。中國的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即屬此種。
從事獵,農,牧及漁業,發展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中國大興安嶺山區的鄂溫克族獵大於農,而嫩江平原的鄂溫克族則是農大於獵。
鄂溫克族是少數飼養馴鹿的民族。馴鹿性情溫馴,是耐寒的動物,主要生活在氣候嚴寒的針葉林或針闊混合林地帶,以苔蘚和石蕊類植物為食。分佈在俄羅斯,加拿大等北歐國家。鄂倫春族也曾馴養過馴鹿,但目前只剩鄂溫克族的獵民持續在飼養,故敖魯古雅素有「馴鹿之鄉」的美稱。鄂溫克人除了祭祀或饑荒之外不殺自己馴養的馴鹿,主要是獵野生的馴鹿或養乳牛獲取營養。
原始交換的萌芽型態,以氏族為單位的集體交換,有時也會以個人為單位互相交換,以互利和報酬為其原則,但人們並不計較贈與和回贈的商品是否等值,餽贈式的交換不僅透過商品的交流滿足生活所需,也無形中增進了友好的關係,同時讓對方遇到困難時都有附相幫助的義務。[17]
交換雙方不直接進行交易,還是背對背的交換模式,這種交易最為人熟知的民族是苦聰人。鄂溫克獵民長時間生活在深山老林中,從事遷徙型的狩獵生產,一切生活所需的物品需要仰賴其他民族的輸入,最早的貿易交換地點是波克周爾山(彼此相約會相遇的地方),以物易物並有客觀的條件限制讓雙方不用面對面,這種因素最大的是鄂溫克族通常是翻山越嶺才抵達交易地點,故和他們的安達朋友不會見面,只要把自己多餘的商品留在指定地點,對方就會衡量價值取走並留下自己的商品,主要是滿足雙方的彼此需求而非商業化的大量交易。[18]
這種是產生價格的交換模式,不拘束在固定的地點交易,而是在有需求的時候就會發生,在狩獵季的尾聲,商人就會直接到鄂溫克族的撮羅子(Chum)進行商品的交換,沒有用貨幣而是一樣透過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在長期的交易模式之下,安達會掌握獵民的狩獵規律和特點,在固定的時間就會去收購他們認為有價值的商品,商人們不只是合作關係,在更龐大的利潤驅使之下,有些商人也會跟著鄂溫克族一起狩獵成為競爭關係。[19]
原始交換發展的最高形式,集市交換和流動交換幾乎是同時進行的,在交換頻繁發生的地點產生經常性的商品交換中心,這會發展成初步的城鎮市場。[20]
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形式,變成是大資本的企業殘酷剝削鄂溫克的獵民,現代化商品的輸入部分豐富了新生活,但也造成經濟地位更加的弱化,新式工具的輸入也改變了生產方式,無形中也解放了被困在土地上的生產力,發展的生產力也造成了私有制的出現,商品交換和社會分工的出現促成了家庭公社的解體,貧富的分化讓遊牧的他們也部分進入了雇民放牧和馴鹿出租的新經濟模式。[21]
是以傳統住屋為主,但接近都市的地區開始有住進磚瓦房的趨勢。也會在居處附近馴養馴鹿和獵犬。[26]
鄂溫克族的信仰主要分為兩大支:薩滿教和東正教。牧區的鄂溫克族除了相信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外,同時也信仰喇嘛教。鄂溫克族同時也很迷信占卜,吉兆跟凶兆都會影響到他們生活的進行。[29]
鄂溫克族對火非常敬重,認為火是主人的神,每戶的「火主」若「死」掉,該戶就會有絕根的危機。
因為鄂溫克族長期在山林中討生活,在自然力量對人們威脅面前族人顯得軟弱,所以會把自然現象神話和崇拜。[31]
鄂溫克的獵民將熊當作是他們的圖騰,熊是鄂溫克人的祖先。最初獵民殺熊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安全,但現在在利益驅使之下也打破過去不敢獵熊的禁忌,但在獵熊,吃肉,葬熊的過程中都還保有禁忌和崇拜的習俗,絕不說自己殺死熊而是改稱熊睡著了,進食中會模仿烏鴉的叫聲,告訴熊是烏鴉吃了熊肉而非人類,最後也會風葬熊的屍體。[32]
薩滿教是在萬物有靈,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魂和祖先崇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使神的人格化導致神的人形化。每個氏族都有自己的薩滿,薩滿幾乎滲透了每個鄂溫克人的生活之中,大小事或是祈禱之事都要透過薩滿跟上天溝通。[33]
因為沙俄的東征和傳教士往東邊邁進尋找傳教地點,鄂溫克族也有部分接受了東正教的洗禮,嬰兒受浸洗禮,到教堂禮拜,婚喪儀式中也漸漸有了東正教的影子,很多人會在撮羅子(Chum)中擺耶穌像,但大部份的獵民只接受東正教的儀式並沒有接受他們的教義。[34]
鄂溫克族各支都有其不同的傳統節日。[35]
鄂溫克族講求禮節,恪守長幼有序的規矩。獵人和牧民勤勞,勇敢,純樸,爽直且誠實。[35]
生產和生活中有許多禁忌習俗,有些消失,但有些仍深深影響鄂溫克人的生活。[36]
鄂溫克人依照對自然氣候的觀察將一年分六季。[37]
鄂溫克族有自己對生活習慣的名詞。[38]
鄂溫克文學絢麗多彩,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謎語,笑話等。內容豐富,從開天闢地到人類起源,民族起源講到歷史人物海蘭察,地方風物,包括遷徙歷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有樸素的描繪與解釋。
鄂溫克民歌突出的特色是歌與詩,舞渾然一體。許多著名的獵人和牧民同時又身兼了著名的歌手。 民歌的曲調豪放,富有草原和森林生活的氣息,特色是即興生情,即興填詞。
「銀白色的雅魯河,泛起了魚鱗般的銀波。如鏡子一樣明淨的輝河,閃著金黃色的光芒。提起這條河啊,是我們鄂溫克人的家鄉……」
舞蹈和歌聲結合,不分男女老幼都能翩翩起舞。 民間最著名的舞為多由婦女集體表演的奴給勒,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以「跟靠步」和「踱步」為特色;也有粗獷劇烈的艾達哈喜楞舞(公豬搏鬥舞)和阿罕伯舞。[39] 其他還有天鵝舞、跳虎、獵人舞、篝火舞等等,節奏明快,旋律優美,表現民族能歌善舞的特點。
雕刻分為骨刻,木刻和樺樹皮刻三種。 骨刻和木刻都使用鐵製刻刀。 常見的圖紋有雲卷紋,菱形紋,水波紋及花鳥紋。 植物紋和獸紋是他們最常使用的圖案。
骨製品有筷子,衣扣等等。使用馴鹿所用的鞍子上面多刻有雲卷紋。 木刻多用於神像,刀柄,煙鍋和白樺木製的馴鹿鞍具及背夾上。 樺樹皮製品有盆,碗,盒,桶,箱等生活必需品上,本身即是非常古樸的藝術品,再雕上各種花紋更顯美觀。 古瑪蘭是鄂溫克族役使馴鹿的鞍墊,做工精細,是上乘的圖案藝術。[40]
岩畫:在大興安嶺娘娘河流域保拉坎的岩石上發現三幅彩色的馴鹿岩畫,是用赭石刻出,內容繪出了山神和馴鹿的祭典,反映出原始社會的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除了對熊的崇拜,還有對野生動物的追逐,還有薩滿宗教的內容。馴鹿岩畫還分佈在貝加爾湖周圍和其東部到黑龍江下游的伯力地區,在某個岩畫的洞口還有鄂溫克族的傳說,獵民口中只有好人才可以通過岩口,不論胖瘦的好人都可以通過,但再瘦的壞人是無法經過的,也變成驗證好壞人的標準。[41]
皮毛畫:是在馴鹿鞍墊的基礎下發展的,是柳芭姑娘的發明和創作。
鄂溫克族的工藝美術獨具風格,具濃厚的森林狩獵風格。[42]
長久以來,鄂溫克族沿襲傳統逐水草而居的生產生活方式,直到鄂溫克族自治旗等等機構成立,才逐漸走上以牧為主,農業,半農半獵,馴鹿飼養,地方工業及鄉鎮企業多業並舉,多元發展的道路,行程特色鮮明的經濟發展類型。[15]
畜牧業是牧區鄂溫克族的傳統產業之一,生活在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以牧業為主導,因勢利導,國家提供貸款扶持和免徵牲畜稅等鼓勵政策推對畜牧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政府推廣牧業生產責任制,將畜群折價承包到戶,進而提高鄂溫克人的飼養積極性。[15]
鄂溫克族的農業生活也隨著世代進步而有了改變,農經升級,不變的是仍是族人從事的傳統產業之一,黑龍江省訥河市的興旺鄂溫克民族鄉,內蒙古自治區的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的杜拉爾等多個鄂溫克民族鄉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15]
在新中國建立之後,政府建立了許多機構去保存傳統文化,以鄂溫克旗為中心,陸續建立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烏蘭牧騎,新華書店,電影放映公司,影劇院,電影隊及鄉文化站,族群的文化生活有了新的發展階段。[15]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