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宣布独立的文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獨立宣言是一個地區宣告獨立、成為主權國家的主張,通常是宣告脫離其他國家的部分或全體領土,或是自一個更大的國家中分離。一些地區發表獨立宣言後,卻未能成功保持獨立,如在原宗主國未同意的情況下宣告獨立(未獲得外交承認),這些宣言又稱為「單方面獨立宣言」。根據國際法庭有關2008年科索沃獨立宣言的「諮詢意見」,宣告獨立並不違反國際法[1]。
地區 | 宣言 | 年份 | 日期 | 原宗主國 | 簽署方 | 首個承認國家 |
---|---|---|---|---|---|---|
阿布哈茲 | 阿布哈茲獨立宣言 | 1992年 | 7月 | 喬治亞 | 南奧塞提亞 | |
阿爾巴尼亞 | 阿爾巴尼亞獨立宣言 | 1912年 | 11月28日 | 鄂圖曼帝國 | 義大利 | |
拉普拉塔聯合省 (今 阿根廷、 烏拉圭、 玻利維亞) |
阿根廷獨立宣言 | 1816年 | 7月9日 | 西班牙 | 圖庫曼議會 | 夏威夷王國 |
亞美尼亞 | 亞美尼亞民主共和國獨立宣言 | 1918年 | 5月28日 | 鄂圖曼帝國 | 東亞美尼亞人亞美尼亞會議亞美尼亞革命聯盟 | 俄羅斯帝國 |
亞塞拜然 | 亞塞拜然民主共和國獨立宣言 | 1918年 | 5月28日 | 俄羅斯帝國 | 鄂圖曼帝國 | |
阿扎瓦德 | 阿扎瓦德宣布獨立宣言 | 2012年 | 4月6日 | 馬利 | 阿扎瓦德民族解放運動 | 無 |
孟加拉 | 孟加拉獨立宣言 | 1971年 | 3月26日 | 巴基斯坦 | 不丹 | |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 | 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獨立宣言 | 1918年 | 3月25日 | 俄羅斯帝國 | 俄羅斯帝國國家杜馬、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拉達 | 德意志帝國 烏克蘭人民共和國 |
白俄羅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 宣布《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獨立宣言》的公告 | 1920年 | 7月31日 | 波蘭 | 白俄羅斯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工會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白俄羅斯 |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國家主權宣言 | 1990年 | 7月27日 | 蘇聯 | 白俄羅斯最高蘇維埃 | 土耳其 |
白俄羅斯 | 別洛韋日協議 | 1991年 | 12月8日 | 蘇聯 | 俄羅斯總統、烏克蘭總統、白俄羅斯總統 | 土耳其 |
比利時 | 比利時獨立宣言 | 1830年 | 10月4日 | 荷蘭 | 比利時臨時政府 | 1839年倫敦條約 |
波赫 | 波士尼亞獨立宣言 | 1992年 | 3月1日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保加利亞 | |
巴西帝國 | 巴西獨立宣言 | 1822年 | 9月7日 | 葡萄牙 | 巴西皇帝佩德羅一世 | 美國 |
保加利亞 | 保加利亞獨立宣言 | 1908年 | 9月22日 | 鄂圖曼帝國 | 保加利亞沙皇斐迪南一世、保加利亞政府 | 俄羅斯帝國 |
加泰隆尼亞 | 加泰隆尼亞共和國宣言 | 1931年 | 4月14日 | 西班牙 | 加泰隆尼亞總統弗朗切斯克 ·梅西·伊·盧斯 | 無 |
加泰隆尼亞國家宣言 | 1934年 | 10月6日 | 西班牙 | 加泰隆尼亞總統Lluís Companys | 無 | |
加泰隆尼亞獨立宣言(加泰隆尼亞共和國) | 2017年 | 10月27日 | 西班牙 | 加泰隆尼亞政府主席主席卡萊斯·普吉德蒙 | 無 | |
喀爾巴阡山羅塞尼亞共和國 | 喀爾巴阡山羅塞尼亞獨立宣言 | 2008年 | 10月25日 | 烏克蘭 | 喀爾巴阡山羅塞尼亞人會議 | 無 |
中美洲聯邦共和國 | 中美洲獨立宣言 | 1821年 | 9月15日 | 西班牙 | ||
智利 | 智利獨立宣言 | 1818年 | 2月12日 | 西班牙 | 國民大會 | 葡萄牙王國 |
德克薩斯共和國 | 德克薩斯獨立宣言 | 1836年 | 3月2日 | 墨西哥 | 法國 | |
大哥倫比亞 | 哥倫比亞獨立宣言 | 1810年 | 7月20日 | 西班牙 | ||
克羅埃西亞 | 克羅埃西亞獨立宣言 | 1991年 | 6月25日 | 南斯拉夫 | 冰島 | |
多明尼加 | 多明尼加獨立宣言 | 1844年 | 2月27日 | 海地 | ||
東帝汶 | 東帝汶獨立宣言 | 1975年 | 11月28日 | 葡萄牙 | 摩洛哥 | |
埃及 | 埃及獨立的單方面宣言 | 1922年 | 2月28日 | 英國 | 英國政府單方面授予獨立性 | 英國 |
愛沙尼亞 | 愛沙尼亞獨立宣言 | 1918年 | 2月24日 | 俄羅斯 | 拯救委員會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愛沙尼亞 | 愛沙尼亞再確認獨立宣言 | 1991年 | 8月20日 | 蘇聯 | 愛沙尼亞國會 | 冰島 |
芬蘭 | 芬蘭獨立宣言 | 1917年 | 12月6日 | 俄羅斯帝國 | 芬蘭議會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佛羅里達州 | 1861年佛羅里達州憲法 | 1861年 | 1月10日 | 美國 | 佛羅里達州議會 | |
加利西亞 | 加利西亞共和國宣言 | 1931年 | 6月27日 | 西班牙 | ||
喬治亞州 | 喬治亞州獨立宣言 | 1861年 | 1月29日 | 美國 | 德國 | |
喬治亞民主共和國 | 喬治亞民主共和國獨立宣言 | 1918年 | 5月26日 | 俄羅斯 | 德意志帝國 鄂圖曼帝國 | |
喬治亞 | 喬治亞獨立宣言 | 1991年 | 4月9日 | 蘇聯 | 喬治亞最高委員會 | 德國 |
幾內亞比索 | 幾內亞比索獨立宣言 | 1973年 | 9月24日 | 葡萄牙 | ||
海地 | 海地獨立宣言 | 1804年 | 1月1日 | 法國 | 讓-雅克·德薩林 | |
匈牙利 | 匈牙利獨立宣言 | 1848年 | 4月17日 | 奧地利帝國 | ||
冰島 | 冰島獨立宣言 | 1944年 | 6月17日 | 丹麥 | 丹麥 | |
伊拉克 | 伊拉克獨立宣言 | 1932年 | 10月3日 | 大英帝國 | 英國 | |
印度尼西亞 | 印度尼西亞獨立宣言 | 1945年 | 8月17日 | 荷蘭、 荷屬東印度 | 蘇卡諾、穆罕默德·哈塔 | 埃及王國 |
愛爾蘭 | 愛爾蘭共和國宣言 | 1916年 | 4月24日 |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 愛爾蘭義勇軍 愛爾蘭國民軍 |
英國 |
愛爾蘭共和國 | 愛爾蘭獨立宣言 | 1919年 | 1月21日 | 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 | 愛爾蘭下議院 |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
以色列 | 以色列獨立宣言 | 1948年 | 5月14日 | 英國、 巴勒斯坦託管地 | 猶太人民族會議 | 美國、 蘇聯 |
加丹加國 | 加丹加獨立宣言 | 1960年 | 剛果民主共和國 | 無 | ||
韓國 | 韓國獨立宣言 | 1919年 | 3月1日 | 日本 | 無 | |
科索沃 | 1990年科索沃獨立宣言 | 1990年 | 南斯拉夫 | 阿爾巴尼亞 | ||
科索沃 | 科索沃獨立宣言 | 2008年 | 2月17日 | 塞爾維亞 | 科索沃議會 | 阿富汗 |
拉科塔 | 拉科塔共和國獨立宣言 | 2007年 | 12月19日 | 美國 | 拉科塔自由代表 | |
拉脫維亞 | 拉脫維亞恢復獨立宣言 | 1990年 | 5月4日 | 蘇聯 | 拉脫維亞最高蘇維埃 | 冰島 |
立陶宛 | 立陶宛獨立法案 | 1918年 | 2月16日 | 德意志帝國 、 俄羅斯帝國 | 立陶宛議會 | 魏瑪共和國 |
立陶宛 | 立陶宛復國法案 | 1990年 | 3月11日 | 蘇聯 | 立陶宛最高蘇維埃 | 冰島 |
北馬其頓 | 馬其頓共和國獨立宣言 | 1991年 | 9月8日 | 南斯拉夫 | 保加利亞 | |
摩爾多瓦 | 摩爾多瓦共和國獨立宣言 | 1991年 | 8月27日 | 蘇聯 | 摩爾多瓦共和國議會 | 羅馬尼亞 |
蒙特內哥羅 | 黑山獨立宣言 | 2006年 | 6月3日 |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 蒙特內哥羅共和國議會 | 冰島 |
米斯基提亞 | 米斯基提亞獨立宣言 | 2009年 | 8月 | 尼加拉瓜 | ||
荷蘭 | 荷蘭獨立宣言 | 1581年 | 7月26日 | 哈布斯堡王朝 | 烏得勒支同盟 | |
紐西蘭 | 紐西蘭獨立宣言 | 1835年 | 10月28日 | 英國 | 毛利人族長 | 英國 [2] |
西班牙 北美 ( 墨西哥 ) |
北美獨立宣言莊嚴法案 | 1813年 | 11月6日 | 西班牙 | 奇爾潘辛戈會議 | |
北賽普勒斯 | 北賽普勒斯土耳其共和國獨立宣言 | 1983年 | 11月15日 | 賽普勒斯 | 土耳其 | |
挪威 | 挪威憲法 | 1814年 | 5月17日 | 據基爾條約成立的聯合 | 憲法會議 | |
巴勒斯坦 | 巴勒斯坦獨立宣言 | 1988年 | 11月15日 | 以色列、巴勒斯坦領土 | 巴勒斯坦民族議會 | 阿拉伯國家聯盟 |
巴布亞紐幾內亞 | 巴布亞新幾內亞獨立宣言 | 1975年 | 9月16日 | 澳洲 / 英國 | 巴布亞新幾內亞總理米高·索馬雷 | |
秘魯 | 秘魯獨立宣言 | 1821年 | 7月28日 | 西班牙 | 何塞·德·聖馬丁 | |
菲律賓 | 菲律賓獨立宣言 | 1898年 | 6月12日 | 西班牙 | 埃米利奧·F·阿奎納多、卡蒂普南 | 美國 |
羅德西亞 | 單方面獨立宣言 | 1965年 | 11月11日 | 英國 | 羅德西亞總理伊恩·史密斯、其餘內閣成員 | 無 |
羅馬尼亞王國 | 羅馬尼亞獨立宣言 | 1877年 | 5月22日 | 鄂圖曼帝國 | 羅馬尼亞國王卡羅爾一世 | |
俄羅斯 | 別洛韋日協議(事實上)[3] | 1991年 | 12月8日 | 蘇聯 | 俄羅斯總統、烏克蘭總統、白俄羅斯總統 | |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 比鄂-雷樓宣言 | 1976年 | 2月27日 | 西屬撒哈拉 | 波利薩里奧陣線 | 馬達加斯加 |
蘇格蘭王國 | 阿布羅斯宣言 | 1320年 | 4月6日 | 英格蘭王國 | 蘇格蘭領袖 | |
塞爾維亞王國 (近代) | 宣言 | 1809年 | 2月 | 鄂圖曼帝國 | 卡拉喬爾傑·彼得羅維奇、塞爾維亞軍警 | |
新加坡 | 新加坡宣言[4] | 1965年 | 8月9日 | 馬來西亞 | ||
斯洛維尼亞 | 斯洛維尼亞獨立宣言 | 1991年 | 6月25日 | 南斯拉夫 | 克羅埃西亞 | |
索馬利蘭 | 索馬利蘭獨立宣言 | 1991年 | 5月18日 | 索馬利亞 | 中華民國 | |
南喀麥隆 | 南喀麥隆獨立宣言 | 1999年 | 12月31日 | 喀麥隆 | 無 | |
南奧塞提亞 | 南奧塞提亞獨立宣言 | 1990年 | 9月20日 | 喬治亞 | 南奧塞提亞自治州人民代表委員會 | 阿布哈茲 |
烏克蘭 | 烏克蘭獨立宣言 | 1991年 | 8月24日 | 蘇聯 | 烏克蘭國會 | 波蘭 |
美國 | 美國獨立宣言 | 1776年 | 7月4日 | 大不列顛王國 | 第二次大陸會議 | 法國 |
烏茲別克 | 烏茲別克獨立宣言 | 1991年 | 8月31日 | 蘇聯 | 烏茲別克最高蘇維埃 | 土耳其 |
委內瑞拉 | 委內瑞拉獨立宣言 | 1811年 | 7月5日 | 西班牙 | 委內瑞拉各州代表 | |
越南民主共和國( 越南 ) | 越南獨立宣言 | 1945年 | 9月2日 | 日本 | 越南獨立同盟會主席胡志明 | 蘇聯 |
克里米亞共和國( 克里米亞共和國 ) | 克里米亞共和國獨立宣言 | 2014年 | 3月11日 | 烏克蘭 | 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最高拉達主席、克里米亞國家議會主席弗拉基米爾·康斯坦丁諾夫 | 俄羅斯 |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獨立宣言 | 2014年 | 5月12日 | 烏克蘭 |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人民政府主席、頓涅茨克總理帕維爾·古巴廖夫 |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獨立宣言 | 2014年 | 5月12日 | 烏克蘭 |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人民總督、盧甘斯克總統瓦列里·博洛托夫 |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
很多情況下,一個國家不必宣告,但經由雙方同意下獨立。例如大英帝國的很多殖民地得到獨立,就是和英國政府磋商、英國國會通過後的成果。與此同時,很多地區「事實上」獨立,卻沒有正式宣告獨立,這些地區經常稱為「自治領」或「自治邦」。
殖民地 | 宗主國 | 自治領 | 成立時間 | 備註 |
---|---|---|---|---|
加拿大 | 大英帝國 | 加拿大 | 1867年 | |
澳洲 | 澳洲 | 1901年 | ||
紐西蘭 | 紐西蘭 | 1907年 | ||
開普殖民地 納塔爾殖民地 德蘭士瓦殖民地 奧蘭治河殖民地 |
南非聯邦 | 1910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南非聯邦在國際聯盟委任下開始對前德屬西南非洲進行託管。西南非洲事實上為聯邦另一個省份,但法理上從未被正式納入。 | |
愛爾蘭 | 愛爾蘭自由邦 | 1922年 | 1801年以後已成為英國本土的一部份,並非殖民地 | |
紐芬蘭 | 紐芬蘭自治領 | 1907年 | 雖然紐芬蘭政府行使自治領權力,但拒絕宣佈成為自治領,因此英國於1934年暫停其自治領的身份。紐芬蘭於1949年加入加拿大成為加拿大第10個省,因此英國正式把紐芬蘭從自治領的行列中剔除。 |
以下列出原為大英國協王國的國家,其君主國地位開始和終止的日期,現行政治制度,君主國地位終止的方式,以及其失去君主國地位前的君主旗幟。
國家[註 1] | 年份 | 現行政治制度 | 現時國家元首 | 現時政府首腦 | 改革方法 | 原皇家旗幟 |
---|---|---|---|---|---|---|
錫蘭[註 2] | 1948– 1972 | 議會共和制 | 斯里蘭卡總統 | 斯里蘭卡總理 | 新憲法 | |
斐濟 | 1970– 1987 | 議會共和制 | 斐濟總統 | 斐濟總理 | 軍事政變 | |
甘比亞 | 1965– 1970 | 總統共和制 | 甘比亞總統 | 公投 | ||
迦納 | 1957– 1960 | 總統共和制 | 加納總統 | 公投 | ||
蓋亞那 | 1966– 1970 | 議會共和制 | 圭亞那總統 | 圭亞那總理 | 憲法修正案 | |
印度 | 1947– 1950 | 議會共和制 | 印度總統 | 印度總理 | 新憲法 | |
愛爾蘭 | 1931– 1949 | 議會共和制 | 愛爾蘭總統 | 愛爾蘭總理 | 共和國法案[註 3] | |
肯亞 | 1963– 1964 | 總統共和制 | 肯亞總統 | 新憲法 | ||
馬拉威 | 1964– 1966 | 總統共和制 | 馬拉威總統 | 新憲法 | ||
馬爾他 | 1964– 1974 | 議會共和制 | 馬耳他總統 | 馬耳他總理 | 憲法修正案 | |
模里西斯 | 1968– 1992 | 議會共和制 | 模里西斯總統 | 模里西斯總理 | 憲法修正案 | |
奈及利亞 | 1960– 1963 | 議會共和制 | 奈及利亞總統 | 憲法修正案 | ||
巴基斯坦 | 1947– 1956 | 議會共和制 | 巴基斯坦總統 | 巴基斯坦總理 | 新憲法 | |
獅子山 | 1961– 1971 | 總統共和制 | 獅子山總統 | 獅子山總理 | 新憲法 | |
南非 | 1931– 1961 | 議會共和制 | 南非總統 | 公投 | ||
坦噶尼喀[註 4] | 1961– 1962 | 總統共和制 | 坦尚尼亞總統 | 坦尚尼亞總理 | 新憲法 |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1962– 1976 | 議會共和制 | 千里達及托巴哥總統 | 千里達及托巴哥總理 | 新憲法 | |
烏干達 | 1962– 1963 | 議會共和制 | 烏干達總統 | 烏干達總理 | 憲法修正案 |
日期 | 宣稱獨立政治實體 | 母國 | 是否獲得獨立地位 | 是否獲得國際承認 | 備註 |
---|---|---|---|---|---|
1776 | 美國 | 大不列顛王國 | 是 | 是 | |
1816 | 拉普拉塔聯合省 | 西班牙 | 是 軍事勝利之後 | 是 軍事勝利之後 | 獨立國家的分裂和司法權的下放。 巴拉圭從國家分裂。 巴西入侵烏拉圭。 西班牙於1859年承認阿根廷獨立。 |
1821 | 希臘 | 鄂圖曼帝國 | 是 | 是 | 法國,俄羅斯和英國在希臘獨立戰爭的干預下支持希臘,並於1832年獲得了獨立。 |
1830 | 比利時王國 | 荷蘭聯合王國 | 是 | 是 | 1830年12月20日倫敦會議之後,歐洲主要大國承認比利時獨立(1830年10月4日) |
1898 | 菲律賓 | 西屬菲律賓 | 否 | 否 | 美西戰爭後被美國征服; 根據協議於1946年獨立 |
1912 | 阿爾巴尼亞 | 鄂圖曼帝國 | 是 | 是 | |
1919 | 愛爾蘭共和國 | 聯合王國 | 是 | 是 | |
1922 | 埃及王國 | 聯合王國 | 是 | 是 | 英國政府單方面授予獨立 |
1945 | 印度尼西亞 | 荷蘭 | 是 | 是 | |
1960 | 加丹加國 | 剛果共和國 | 是 | 否 | 該省宣布脫離剛果,1963年聯合國剛果行動強行結束了分離。 |
1965 | 羅德西亞 | 英國 | 是 | 否 | 自治的英國殖民地,於1965年單方面宣布獨立為羅德西亞,並於1979年更名為辛巴威羅德西亞,然後在1980年獲得國際認可為辛巴威共和國。 |
1967 | 安圭拉 | 英國 | 否 | 否 | 於1969年返回英國官方殖民地。 |
1967 | 比亞法拉共和國 | 奈及利亞 | 是 | 否 | 今屬於奈及利亞 |
1971 | 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 巴基斯坦 | 是 | 是 | |
1975 | 卡賓達共和國 | 安哥拉 | 否 | 否 | 仍由安哥拉實際控制。 |
1983 | 北賽普勒斯 | 賽普勒斯共和國 | 是 | 否 | 仍由賽普勒斯主張其領土主權。 |
1988 | 巴勒斯坦 | 以色列 | 是 | 否 [註 5] | 自1967年以來以以色列主張領土占領 以巴衝突和和平進程仍在進行中 請參閱國際承認巴勒斯坦國 |
1990 | 德涅斯特河沿岸 | 摩爾多瓦 | 是 | 否 | 仍由摩爾多瓦主張其領土主權。 |
1991 | 索馬利蘭共和國 | 索馬利亞 | 是 | 否 | 仍由索馬利亞聯邦共和國主張為其領土。並劃為一個索馬利亞聯邦成員國。 |
1991 | 克羅埃西亞 | 南斯拉夫 | 是 | 是 | 掀起克羅埃西亞獨立戰爭 |
1991 | 斯洛維尼亞 | 南斯拉夫 | 是 | 是 | 掀起十日戰爭 |
1991 |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 俄羅斯 | 是 | 否 | 今車臣共和國,俄羅斯一部分 |
1991 | 阿爾察赫共和國 | 亞塞拜然 | 是 | 否 | 仍由亞塞拜然主張其地區領土主權。 |
1991 | 南奧塞提亞 | 喬治亞 | 是 | 否 | 喬治亞政府仍主張該地區領土主權。 |
1999 | 阿布哈茲 | 喬治亞 | 是 | 否 | 喬治亞政府仍主張該地區領土主權。 |
2008 | 科索沃 | 塞爾維亞 | 是 | 否 | 塞爾維亞政府仍主張該地區領土主權。(2008年10月8日通過的聯合國大會(UNGA)決議仍然主張,支持塞爾維亞要求就國際法院關於科索沃的宣言的諮詢意見獨立。[5]
2010年7月22日,國際法院裁定,科索沃獨立宣言「沒有違反任何適用的國際法規則」,因為其作者是「科索沃人民的代表」,不受科索沃臨時自治憲法框架(科索沃特派團頒布)或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僅針對聯合國會員國和聯合國專門機構約束。[6][7]) |
2014 | 克里米亞 | 烏克蘭 | 是 [註 6] | 否 | 2014年俄羅斯聯邦吞併克里米亞。但烏克蘭仍主張為其領土。 |
主權國家 | 原屬國家和地區 | 是否聯合國成員國 | 獨立時間 | 備註 |
---|---|---|---|---|
1990年代 | ||||
納米比亞 | 南非 | 是 | 1990年3月2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俄羅斯 | 蘇聯 | 是 | 1990年6月12日 | 繼承 蘇聯的聯合國席位 |
愛沙尼亞 | 蘇聯 | 是 | 1991年8月20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拉脫維亞 | 蘇聯 | 是 | 1991年8月2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立陶宛 | 蘇聯 | 是 | 1990年3月1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摩爾多瓦 | 蘇聯 | 是 | 1991年8月27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烏克蘭 | 蘇聯 | 是 | 1991年8月24日 | 繼承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聯合國席位 |
白俄羅斯 | 蘇聯 | 是 | 1991年8月24日 | 繼承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聯合國席位 |
哈薩克 | 蘇聯 | 是 | 1991年12月16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吉爾吉斯 | 蘇聯 | 是 | 1991年8月3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烏茲別克 | 蘇聯 | 是 | 1991年8月3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塔吉克 | 蘇聯 | 是 | 1991年9月9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土庫曼 | 蘇聯 | 是 | 1991年10月27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喬治亞 | 蘇聯 | 是 | 1991年4月9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亞美尼亞 | 蘇聯 | 是 | 1991年8月23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亞塞拜然 | 蘇聯 | 是 | 1991年8月30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德涅斯特河沿岸 | 蘇聯 | 否 | 1990年9月2日 | 蘇聯解體前夕,從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自行獨立 |
阿布哈茲 | 喬治亞 | 否 | 1992年7月23日 | 1992年7月23日阿布哈茲宣布獨立。成立阿布哈茲共和國。 |
伊奇克里亞車臣共和國 | 俄羅斯 | 否 | 1991年10月27日 | 1991年10月27日,車臣自1991年至2007年期間由高加索穆斯林在車臣建立的伊斯蘭共和國,首都格羅茲尼,其政府自稱為車臣伊斯蘭政府。該共和國在其存在期間沒有得到任何國家的承認,政治上勢單力孤,後被普京主導的俄羅斯聯邦政府擊敗而結束。 |
南奧塞提亞 | 喬治亞 | 否 | 1991年11月28日 | 1991年11月28日,南奧塞提亞自治州政府宣布獨立自喬治亞,成立南奧塞提亞共和國。 |
阿爾察赫共和國 | 亞塞拜然 | 否 | 1991年12月10日 | 1991年在蘇聯瓦解前,納卡地區舉辦公民投票,結果納卡地區以99.89%壓倒性贊成宣布獨立,成立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 |
塞族共和國 | 波赫 | 否 | 1992年2月9日 | 在1992年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獨立公投之後,波赫境內的塞族也發表獨立宣言;建立塞族共和國。1995年內戰結束後代頓協議重建維持至今。 |
帛琉 | 美國 | 是 | 1994年10月1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馬紹爾群島 | 美國 | 是 | 1990年12月22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美國 | 是 | 1990年12月22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厄利垂亞 | 衣索比亞 | 是 | 1993年5月24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索馬利蘭 | 索馬利亞 | 否 | 1991年5月18日 | 1991年5月,索馬利亞北部宣布獨立,成立索馬利蘭共和國,簡稱索馬利蘭。該國實際控制原索馬利亞十八個州份中的五個,僅獲得中華民國承認。 |
斯洛維尼亞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是 | 1991年6月25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克羅埃西亞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是 | 1991年6月25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波赫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是 | 1992年3月3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北馬其頓 |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 是 | 1991年9月25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捷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是 | 1993年1月1日 | 天鵝絨分離後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斯洛伐克 | 捷克斯洛伐克 | 是 | 1993年1月1日 | 天鵝絨分離後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2000年代 | ||||
東帝汶 | 印度尼西亞 | 是 | 2002年5月20日 | 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蒙特內哥羅 |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 是 | 2006年6月3日 |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塞爾維亞 |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 是 | 2006年6月5日 | 2006年黑山獨立公投獨立成功後,塞爾維亞自動轉化為主權國家,繼承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的聯合國席位 |
科索沃 | 塞爾維亞 | 否 | 2008年2月17日 | 2008年科索沃成功宣告獨立;未能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2010年代 | ||||
南蘇丹 | 蘇丹 | 是 | 2011年7月9日 | 2011年7月14日加入聯合國,成為聯合國會員國 |
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 | 烏克蘭 | 否 | 2014年4月7日 | 烏克蘭危機 |
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 | 烏克蘭 | 否 | 2014年4月27日 | 烏克蘭危機 |
克里米亞共和國 | 烏克蘭 | 否 | 2014年3月11日 | 2014年克里米亞歸屬公投;同年加入俄羅斯聯邦;今 克里米亞共和國。 |
加泰隆尼亞 | 西班牙 | 否 | 2017年10月27日 | 2017年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成立加泰隆尼亞共和國,但最終獨立失敗。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