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烏克蘭語Закарпаття羅馬化Zakarpattia盧森尼亞語Карпатьска Русь[1])是位於中歐的一個歷史地區[2]。喀爾巴阡魯西尼亞在中世紀長期由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一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仍為匈牙利王國的領地。奧匈帝國在戰後解體之餘,喀爾巴阡魯西尼亞成為捷克斯洛伐克最東方的國土。二戰前夕,匈牙利王國強佔了喀爾巴阡魯塞尼亞,而戰後則由蘇聯併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直到蘇聯解體。現在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的大部分地區屬烏克蘭外喀爾巴阡州管轄。

Thumb
烏克蘭外喀爾巴阡州

這是一個種族多樣的地區,居住的大多數人都認為自己是烏克蘭人盧森尼亞人蘭科人博伊科人胡楚爾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斯洛伐克人波蘭人。它也有一些猶太羅姆少數民族的小社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更多的猶太人生活在該地區,1930年占其總人口的13%以上。最常用的語言有盧森尼亞語烏克蘭語匈牙利語羅馬尼亞語斯洛伐克語波蘭語

地名學

喀爾巴阡-魯西尼亞這個名字有時用於烏克蘭、斯洛伐克和波蘭的毗鄰跨境地區,居住著魯西尼亞人。當地的魯西尼亞人以不同的方式自我認同:有些人認為自己是烏克蘭人;有些人認為自己是俄羅斯人;一些人認為自己是一個獨立的、獨特的斯拉夫-盧森尼亞人群體。為了描述他們的家鄉,大多數盧森尼亞人使用Zakarpattia(跨喀爾巴阡山脈)一詞。這與Prykarpattia(Ciscarpathia;「近喀爾巴阡山脈」)形成了隱含的對比,Prykarpatia是烏克蘭的一個非官方地區,位於喀爾巴阡山脈中部地區的東北部,可能包括其山麓、亞喀爾巴阡盆地和部分周圍平原。

從匈牙利人(在一定程度上是斯洛伐克人捷克人)的角度來看,該地區通常被描述為下喀爾巴阡(字面意思是「喀爾巴阡山之下」),儘管從技術上講,這個名字只指山脈北側的一個狹長盆地。

在該地區由匈牙利各省管理期間,它在匈牙利語中被正式稱為Kárpátalja(字面意思是「喀爾巴阡人的基地」)或中世紀上匈牙利的東北部地區,16世紀哈布斯堡君主國鄂圖曼帝國對其進行爭奪。

該地區的羅馬尼亞語名稱為馬拉穆雷什英語Maramureș,地理位置位於該地區的東部和東南部。

在20世紀上半葉捷克斯洛伐克統治期間,該地區曾一度被稱為Rusinsko(魯西尼亞)或Karpatske Rusinsko,後來被稱為下喀爾巴阡魯斯(捷克語斯洛伐克語:Podkarpatská Rus)或下喀爾巴阡烏克蘭(捷克語/斯洛伐克語:Podkarpatská Ukrajina),從1928年起被稱為下喀爾巴阡魯西尼亞地[3](捷克語:Země podkarpatoruská,斯洛伐克語:Krajina podkarpatoruská)。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捷克斯洛伐克使用的替代性非官方名稱包括下喀爾巴阡(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Podkarpatsko)、外喀爾巴阡(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Zakarpatsko)、外喀爾巴阡烏克蘭(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Zakarpatská Ukrajena)、喀爾巴阡魯斯/魯西尼亞(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Karpatská Rus),偶爾還使用匈牙利魯斯/魯西尼亞(捷克語:Uherská Rus;斯洛伐克語:Uhorská Rus)。

1939年3月15日,該地區宣布獨立為喀爾巴阡烏克蘭,但同一天被匈牙利占領併吞並,並一直處於匈牙利的控制之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在此期間,該地區繼續擁有一個特別行政機構,當地使用了Kárpátalja一詞[4][5]

1944年至1946年,該地區被蘇聯軍隊占領,是一個獨立的政治組織,被稱為外喀爾巴阡烏克蘭或下喀爾巴阡魯西尼亞。在此期間,該地區擁有某種形式的准自治權,擁有自己的立法機構,同時仍由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共產黨統治。在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簽署條約以及地區理事會決定後,外喀爾巴阡加入了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成為外喀爾巴阡州[6]

該地區後來被稱為外喀爾巴阡(烏克蘭語:Закарпаби)或Transcarpathia,有時被稱為喀爾巴阡魯斯(烏克蘭語:Карпатська Русь,羅馬化:Karpatska Rus)、下喀爾巴阡魯斯(烏克蘭語:Підкарпатська Русь,羅馬化:Pidkarpatska Rus)。

地理

Thumb
喀爾巴阡魯西尼亞地區地形圖

喀爾巴阡魯西尼亞位於喀爾巴阡山脈東部的南坡,東部和南部與蒂薩河接壤,西部與霍爾納德河波普拉德河接壤。該地區與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接壤,構成潘諾尼亞平原的一部分。

該地區主要是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欠發達。景觀大多是山地;它在地理上與烏克蘭、斯洛伐克和羅馬尼亞隔著山脈,與匈牙利隔著蒂薩河。這兩個主要城市是烏日霍羅德穆卡切沃,這兩個城市的人口都在10萬左右。其他五個城市(包括胡斯特別列戈沃)的人口在10000至30000之間。其他城市和農村人口都不足10000人。

歷史

史前文化

在公元前兩千年青銅時代晚期,該地區以斯坦諾夫文化為特徵[7]。然而,在公元前6至3世紀,隨著來自南方的色雷斯人帶著庫什塔諾維齊亞文化的到來,它才獲得了更先進的金屬加工技能。公元前5至3世紀,凱爾特人從西方來到這裡,帶來了煉鐵技術和拉坦諾文化。色雷斯-凱爾特人的共生關係在該地區存在了一段時間,之後出現了巴斯塔奈人[8]。當時,講伊朗語斯基泰人和後來的薩馬提亞人部落伊阿居格人都出現在該地區。原始斯拉夫人的定居始於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2世紀[9][10],在移民時期匈人格皮德人(4世紀)和潘諾尼亞阿瓦爾人(6世紀)穿越了該地區。

斯拉夫人定居

到8世紀和9世紀,喀爾巴阡山脈北坡和南坡的山谷「密集」地由斯拉夫族白克羅埃西亞人部落[10][11][12]定居,他們與居住在外喀爾巴阡、沃倫外涅斯特里亞聶伯烏克蘭東斯拉夫人部落關係密切[8]。儘管一些白克羅埃西亞人留在喀爾巴阡-魯西尼亞,但其他人在7世紀向南遷移到巴爾幹半島。那些留下來的人在10世紀末被基輔羅斯征服[10]

馬扎爾人到來

896年,馬扎爾人穿越喀爾巴阡山脈,遷移到潘諾尼亞盆地[10]。《往年紀事》寫道,馬扎爾部落在前往潘諾尼亞的途中不得不與弗拉赫人作戰,並在斯拉夫人中定居。拉博雷克親王在馬扎爾人和基輔軍隊的努力下失勢[13][14]。根據《匈牙利人事跡》(Gesta Hungarrum)的說法,10世紀初,馬扎爾人在阿爾帕爾平原擊敗了由薩蘭領導的保加利亞拜占庭聯合軍隊,後者統治著最終被馬扎爾人征服的領土。在十世紀和十一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該領土仍然是匈牙利王國南部和基輔羅斯北部加利奇公國之間的邊界[15]

來自北部(加利西亞)和東部的斯拉夫人-實際上是從波多里亞特蘭西瓦尼亞山口抵達的-繼續在喀爾巴阡山脈邊境的不同地區以少量定居,馬扎爾人和其他中世紀作家稱之為Marchia Ruthenorum-羅斯行軍。這些來自東北部的新移民,如已經生活在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的斯拉夫人,在11世紀被稱為「羅斯人」或「盧森尼亞人」。當地斯拉夫貴族經常與南部的匈牙利貴族通婚。羅斯蒂斯拉夫王子是一位無法繼續其家族對基輔統治的魯西尼亞貴族,從1243年到1261年,他為其岳父匈牙利貝拉四世(Bela IV)管理了一項跨喀爾巴阡山脈的大協議[16]。領土的民族多樣性隨著約40000名庫曼定居者的湧入而增加,他們在12世紀被弗拉基米爾二世擊敗,1238年最終被蒙古人擊敗後來到潘諾尼亞盆地[17]

在匈牙利統治初期,該地區的一部分被納入傑普邊境地區,而另一部分則由縣政府管轄,並被納入烏日、博爾索瓦和薩特馬爾縣。後來,縣行政系統擴展到整個外喀爾巴阡山,該地區被劃分為烏日、貝雷格、烏戈察和馬勞莫羅斯縣。13世紀末14世紀初,在匈牙利王國中央政權崩潰期間,該地區是半獨立的寡頭阿馬迪烏斯·阿巴和尼古拉斯·波克領地的一部分。1280年至1320年,喀爾巴阡-魯西尼亞西北部是加利西亞-沃里尼亞王國的一部分[18]

在12世紀至15世紀之間,該地區可能被弗拉赫人羅馬尼亞)高地人的東正教團體以及隨之而來的魯西尼亞人殖民。最初,羅馬尼亞人被編入馬拉穆雷什省,1402年正式併入匈牙利。所有的群體,包括當地的斯拉夫人,融合在一起,創造了一種來自主要講魯西尼亞語地區的獨特文化。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地理和政治上與講魯西尼亞語的主要領土隔絕,居民們形成了鮮明的特徵。

匈牙利和特蘭西瓦尼亞的一部分

Thumb
匈牙利王國民族志地圖,魯西尼亞人(黃色)位於東北

1526年,該地區被匈牙利哈布斯堡王國和東匈牙利王國瓜分。從1570年開始,後者轉變為特蘭西瓦尼亞公國,該公國很快落入鄂圖曼帝國的宗主權之下。哈布斯堡管理下的外喀爾巴阡部分被納入上匈牙利總督府,上匈牙利總督是匈牙利哈布斯堡王國的行政單位之一。在這一時期,魯西尼亞文化認同的一個重要因素——宗教,走到了最前沿。布雷斯特-利托夫斯克(1595年)和烏日霍羅德(1646年)的聯合會成立,使喀爾巴阡山和外喀爾巴阡羅斯的拜占庭東正教會羅馬管轄,從而建立了所謂的東儀天主教會魯西尼亞希臘禮天主教會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的「聯合會」。

在17世紀(直到1648年),整個地區都是特蘭西瓦尼亞公國的一部分,在1682年至1685年間,其西北部由鄂圖曼帝國的附庸國上匈牙利管理,而東南部仍由特蘭西瓦尼亞管理。從1699年起,整個地區最終成為哈布斯堡君主國的一部分,被匈牙利王國和特蘭西瓦尼亞公國瓜分。後來,整個地區被併入匈牙利王國。1850年至1860年間,哈布斯堡王朝匈牙利分為五個軍區,該地區是喀紹(Kaschau,現在的科希策)軍區的一部分。

聖史蒂芬王冠領

1867年後,該地區在行政上被納入聖史蒂芬王冠領奧匈帝國的匈牙利部分。

在19世紀和20世紀,許多民族主義團體爭相與許多不同的民族統一或結盟,所有人都認為,為了安全起見,羅斯人民最好與該國聯合,或者留在匈牙利。這些群體中的許多人利用了該地區的種族構成,如倫科-博伊科-胡楚爾模式,試圖證明羅斯人的斯拉夫性質,從而為與俄羅斯(或後來的烏克蘭國家)的聯盟辯護,聲稱羅斯人是斯拉夫文化領域的一部分。這些羅斯人或魯西尼亞人會一直爭論這一點,直到20世紀初才採取行動[19]

1910年,外喀爾巴阡的人口為605,942人,其中330,010人(54.5%)說魯西尼亞語,185,433人(30.6%)說匈牙利語,64,257人(10.6%)說德語,11,668人(1.9%)說羅馬尼亞語,6,346人(1%)說斯洛伐克語捷克語,8,228人(1.4%)說其他語言。

過渡時期(1918-1919年)

Thumb
格雷戈里·扎特科維奇於1918年10月26日在費城獨立廳簽署《共同目標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該地區曾短暫(1918年和1919年)被宣布為獨立的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然而,在這一時期的大部分時間裡,該地區由新成立的獨立的匈牙利民主共和國控制,西烏克蘭控制的時間很短。

1918年11月8日,在魯西尼亞西部召開了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盧博夫納委員會,後更名為普雷紹夫委員會)。作為許多委員會中的第一個,它只是表示其成員希望脫離新成立的匈牙利國家,但沒有具體說明具體的替代方案,只是說它必須涉及自決權[20]

其他委員會,如1918年11月在胡斯特舉行的喀爾巴阡·魯西尼亞國民委員會,呼籲與西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統一。直到1919年1月初,魯西尼亞才首次出現與捷克斯洛伐克結盟的呼聲[20]

在整個11月和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委員會每隔幾周舉行一次會議,呼籲採取各種解決方案。一些人希望留在匈牙利民主共和國,但擁有更大的自治權;其中最著名的是烏日霍羅德委員會(1918年11月9日),它宣布自己是盧森尼亞人民的代表,並開始與匈牙利當局進行談判。這些談判最終導致匈牙利政府於1918年12月21日通過了第10[20]號法律,從而從東部四個縣(馬勞莫羅什縣、烏戈查縣、貝雷格縣、烏日縣)的盧森尼亞居住區建立了同名的魯西尼亞地(Rus'ka Krajina)[21]

1919年2月5日,魯西尼亞地臨時政府成立。「魯西尼亞拉達」(或魯西尼亞委員會)由來自四個組成縣的42名代表組成,由主席奧雷斯特·薩波夫和副主席奧古斯丁·施特凡領導。下個月,即3月4日,舉行了由36名代表組成的正式議會選舉。選舉後,新議會要求匈牙利政府確定自治區的邊界,但該邊界尚未明確;在沒有既定領土的情況下,議員們認為這種議會是無用的[21]

1919年3月21日,匈牙利民主共和國被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取代,隨後宣布成立「魯西尼亞地蘇維埃」。1919年4月6日和7日,匈牙利新政府組織的人民蘇維埃(委員會)選舉導致魯西尼亞地有兩個委員會:原始議會和新當選的蘇維埃。隨後,兩個委員會的代表決定加入,組成了魯西尼亞地的「管理委員會」[21]

在此之前,1918年7月,美國的魯西尼亞移民召開會議,呼籲完全獨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將試圖與加利西亞和布科維納統一;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們將要求自治,儘管他們沒有具體說明加入哪個國家。他們聯繫了美國政府,被告知唯一可行的選擇是與捷克斯洛伐克統一。他們的領導人格雷戈里·扎特科維奇隨後與捷克斯洛伐克總統托馬斯·馬薩里克簽署了《費城協議》,保證魯西尼亞在1918年10月25日與捷克斯洛伐克統一後享有自治權[22]。1918年11月,美國魯西尼亞教區舉行了公民投票,67%的人贊成。另有28%的人投票支持與烏克蘭結盟,加入加利西亞、匈牙利和俄羅斯各不到1%。不到2%的人希望完全獨立。

1919年4月,捷克斯洛伐克軍隊與從東部抵達的羅馬尼亞皇家軍隊協同行動,在法國的主持下進入該地區,建立了對地面的控制。在一系列戰鬥中,他們擊敗並粉碎了新成立的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當地民兵,該共和國創建了斯洛伐克蘇維埃共和國,其宣稱的目標是「團結匈牙利、魯西尼亞和猶太勞動者反對同一民族的剝削者」。共產主義同情者指責捷克斯洛伐克人和羅馬尼亞人犯下暴行,如公開絞刑和用棍棒打死受傷的囚犯[23]。這場戰鬥阻止了蘇俄援助的到來,匈牙利共產黨人對此的希望是徒勞的;布爾什維克也忙於自己的內戰,無法提供幫助。

1919年5月,扎特科維奇領導下的中央國民委員會在美國召開會議,一致投票接受喀爾巴阡魯西尼亞加入捷克斯洛伐克。1919年5月8日,在魯西尼亞,舉行了一次由所有前委員會代表組成的大會,宣布「俄羅斯中央國民委員會……完全支持美國烏赫羅-魯辛委員會在完全民族自治的基礎上與捷克-斯洛伐克民族團結的決定。」請注意,俄羅斯中央國民委員會是魯西尼亞中央國民委員會的一個分支,代表了奧地利加利西亞存在的親俄運動的喀爾巴阡分支[註 1]

匈牙利左翼作家貝勞·伊列什聲稱,這次會議只不過是一場鬧劇,警察將各種「知名人士」從家中帶走,組成了一個沒有任何民主進程的「國民議會」,並有效地下令支持併入捷克斯洛伐克。他進一步聲稱,克列孟梭親自指示法國將軍「不惜一切代價」將該地區併入捷克斯洛伐克,以建立一個將蘇維埃烏克蘭與匈牙利隔開的緩衝區,作為法國反共「防疫線」政策的一部分,並且是法國人而不是捷克斯洛伐克人做出了有效的決定[23]

併入捷克斯洛伐克(1920-1938年)

聖日耳曼條約》(1919年9月10日)第53條授予喀爾巴阡山魯西尼亞自治權[24],後來捷克斯洛伐克憲法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這一點。然而,布拉格剝奪了一些權利,聲稱這一過程是漸進的,從而為其行動辯護;魯西尼亞人在國家領域的代表性低於預期。喀爾巴阡魯西尼亞包括前匈牙利領土烏日縣、貝雷格縣、烏戈察縣和馬勞莫羅什縣。

巴黎和會後,外喀爾巴阡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這是否在以農民為主的人群中廣受歡迎,還有待商榷;然而,很明顯,對魯西尼亞人來說,最重要的不是他們將加入哪個國家,而是他們將在其中獲得自治權。在經歷了馬扎爾化之後,很少有喀爾巴阡魯西尼亞人渴望留在匈牙利統治之下,他們希望確保自決權[25]根據1920年捷克斯洛伐克憲法,匈牙利王國的前地區魯西尼亞地(Ruszka-Krajna)正式更名為喀爾巴阡魯西尼亞(Podkarpatská Rus)。

1920年,該地區被用作在波蘇戰爭中作戰的反蘇波蘭人直接向北運送武器和彈藥的管道,而當地共產黨人破壞了火車並試圖幫助蘇聯方面[23]。戰爭期間和之後,東加利西亞英語East Galicia的許多反對波蘭和蘇聯統治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逃往喀爾巴阡-魯西尼亞[26]

格雷戈里·扎特科維奇於1920年4月20日被馬薩里克總統任命為該省省長,近一年後,即1921年4月17日辭職,返回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律師事務所。他辭職的原因是對斯洛伐克邊界的不滿[25]。他的任期是一個歷史上的異常現象,因為他是唯一一位擔任後來成為蘇聯一部分的省份省長的美國公民。

下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省(1928-1939年)

Thumb
下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省(1920-1938年)

1928年,捷克斯洛伐克被劃分為四個省: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斯洛伐克和下喀爾巴阡魯西尼亞[27]。該地區的主要城鎮,直到1938年都是烏日霍羅德。它的面積為12,097平方公里(4,671平方英里),1921年的人口估計為592,044人。

1918年至1938年期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試圖將70%的人口是文盲、沒有工業、只有牧民生活方式[27]的下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省提高到捷克斯洛伐克其他地區的水平。數千名捷克教師、警察、職員和商人前往該地區。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修建了數千公里的鐵路、公路、機場以及數百所學校和住宅樓[27]

盧森尼亞人決定加入捷克斯洛伐克新國家,這一決定與影響這些程序的其他事件同時發生。在巴黎和會上,其他幾個國家(包括匈牙利、烏克蘭和俄羅斯)聲稱對喀爾巴阡魯西尼亞擁有主權。然而,除了選擇捷克斯洛伐克,聯盟幾乎別無選擇。匈牙利輸掉了戰爭,因此放棄了索賠要求;烏克蘭被認為在政治上不可行;俄羅斯正處於內戰之中。因此,盧森尼亞認決定成為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的唯一重要性在於,至少在最初,在喀爾巴阡魯西尼亞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導人之間建立良好的關係。與波蘭和羅馬尼亞不同,烏克蘭語戰間期在捷克斯洛伐克沒有受到積極迫害[28]。1937年,在下喀爾巴阡魯西尼亞舉行的公民投票中,73%的當地父母投票反對為孩子提供烏克蘭語教育[29]

喀爾巴阡烏克蘭(1938-1939年)

Thumb
1939年的喀爾巴阡烏克蘭

1938年11月,根據《慕尼黑協定》的第一次維也納仲裁,捷克斯洛伐克將喀爾巴阡魯西尼亞南部割讓給匈牙利。下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的其他部分獲得了自治權,安德烈·布羅迪擔任自治政府總理。在當地政治危機後政府辭職後,奧古斯丁·沃洛申成為新政府的總理。1938年12月,下喀爾巴阡魯西尼亞更名為喀爾巴阡烏克蘭。

1939年3月14日斯洛伐克宣布獨立,3月15日納粹占領捷克土地後,喀爾巴阡烏克蘭宣布獨立,成立喀爾巴阡-烏克蘭共和國,奧古斯丁·沃羅申擔任國家元首,並立即被匈牙利占領和吞併,暫時恢復了前烏日縣、貝雷格縣和部分馬勞莫羅什縣[30]

下喀爾巴阡省政府(1939-1945年)

Thumb
1944年5月,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的猶太人被抵達奧斯維辛集中營,大部分人在抵達後迅速被屠殺

1939年3月23日,匈牙利吞併了與斯洛伐克有爭議的領土,這些領土與前喀爾巴阡魯西尼亞西部接壤。匈牙利入侵之後,發生了幾周的恐怖事件,27,000多人在沒有經過審判和調查的情況下被槍殺[30]。超過75,000名烏克蘭人決定在蘇聯尋求庇護;其中近6萬人死於古拉格集中營[30]。其他人加入了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軍隊中殘存的捷克部隊[30]

在清理喀爾巴阡-烏克蘭之後,在被吞併的領土上設立了下喀爾巴阡省,並將其分為三個行政分支機構,分別為烏日(匈牙利語:Ungi közigazgatási kirendeltség)、貝雷格(匈牙利語∶Beregi közigatásikirendeltsg)和馬勞莫羅什(匈牙利語:Máramarosi közigadz gatásickirendeltzég),分別由烏日瓦爾(烏日霍羅德)、蒙卡奇(穆卡切沃)和胡斯特管轄,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盧森尼亞語

回憶錄和歷史研究提供了大量證據,表明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盧森尼亞人與猶太人的關係總體上是和平的。1939年,人口普查記錄顯示,有8萬猶太人居住在魯西尼亞自治省。猶太人約占戰前人口的14%;然而,這些人口集中在較大的城鎮,尤其是穆卡切沃,他們占戰前人口的43%。德國占領匈牙利(1944年3月19日)後,匈牙利政府的親納粹政策導致講匈牙利語的猶太人移民和驅逐出境,居住在該地區的其他群體因戰爭而大量死亡。大屠殺期間,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的城市建立了17個主要隔都,所有猶太人都被帶到奧斯威辛集中營進行屠殺。魯西尼亞隔都於1944年5月建立,並於1944年6月清理完畢。外喀爾巴阡的大多數猶太人被殺,只有一些人倖存下來,也許是因為他們被鄰居藏起來,或者是被迫進入勞動營,而勞動營往往保證食物和住所。

戰爭的結束對該地區的匈牙利族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蘇聯軍隊到來之前,有10,000人逃離。留下的許多成年男子(25,000人)被驅逐到蘇聯;其中約30%死於蘇聯勞改營。由於1938年以來的這一發展,外喀爾巴阡地區的匈牙利人和匈牙利語人口在當時的各種人口普查和估計中記錄不同:1930年的人口普查記錄了116,548名匈牙利人,而1941年有爭議的匈牙利人口普查顯示,該地區有多達233,840名匈牙利語使用者。隨後的估計顯示,1946年有66,000名匈牙利人,1950年有139,700人,而1959年的蘇聯人口普查記錄了146,247名匈牙利人。

向蘇聯接管過渡(1944-1945年)

Thumb
1944年的烏克蘭外喀爾巴阡報紙,上面顯示外喀爾巴阡與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合併

蘇聯接管該地區始於1944年秋季的東喀爾巴阡戰略攻勢。這次進攻由兩部分組成:杜克拉山口戰役,旨在支持斯洛伐克民族起義;烏日哥羅德戰役,突破匈牙利大平原,包圍特蘭西瓦尼亞的德國軍隊。1944年10月28日,攻勢結束後,工農紅軍(RKKA)占領了下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的大部分地區。

根據1944年5月8日蘇聯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之間的條約,由部長弗蘭蒂謝克·內梅茨率領的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團抵達胡斯特,建立捷克斯洛伐克臨時政府[31]。根據蘇聯-捷克斯洛伐克條約,雙方同意,一旦捷克斯洛伐克的任何解放領土不再是紅軍的作戰區,這些土地將移交給捷克斯洛伐克國家完全控制[31]。然而,幾周後,紅軍和內務人民委員部開始阻撓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團的工作。胡斯特和倫敦流亡政府中心之間的通信受到阻礙,捷克斯洛伐克官員被迫使用地下電台[31]

1944年11月14日,地下電台「弗拉迪斯拉夫」從胡斯特向倫敦發送了以下信息:「紅軍正在征服一切。我們正在要求提供信息,無論是否與政府討論。我們的情況很危急。一場公開的運動正在進行中,旨在將下喀爾巴阡烏克蘭與蘇聯統一起來。強制招募紅軍。人們沒有受過教育。等待你們的建議。我們迫切需要政府的指示。」[31]

1944年11月5日,鑑於蘇聯的統治,烏日哥羅德市議會引入了莫斯科時間(比歐洲中部時間早2小時)。根據瑪格達萊納·拉夫林科瓦的說法,這被許多人視為極權主義即將到來的標誌[32]

1944年11月,在穆卡切沃當地共產黨組織的代表舉行了一次會議,他們成立了一個組織委員會,呼籲召開黨代會[33]。1944年11月19日,在穆卡切沃會議上,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共產黨成立[33]。會議還決定將喀爾巴阡-魯西尼亞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起來,加強人民委員會作為革命權力機關的作用,並組織對紅軍的幫助[33]。會議還選舉了中央委員會和第一書記伊萬·圖爾亞尼察,並同意於1944年11月26日舉行人民委員會代表大會[33]

在紅軍的保護下,穆卡切沃成立了「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國家委員會」。11月26日,由伊萬·圖爾亞尼察(Ivan Turyanitsa,一名從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叛逃的盧森尼亞人)領導的這個委員會宣布烏克蘭人民脫離捷克斯洛伐克並加入蘇維埃烏克蘭的意願。經過兩個月的衝突和談判,捷克斯洛伐克政府代表團於1945年2月1日離開胡斯特,將喀爾巴阡烏克蘭置於蘇聯控制之下。

外喀爾巴阡烏克蘭-蘇聯(1945-1991年)

1945年6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與蘇聯簽署條約,正式割讓該地區。[34][35]1945年至1947年間,新的蘇聯當局加強了新的邊界,並於1947年7月宣布外喀爾巴阡山為「最高級別的禁區」,在連接該地區和烏克蘭本土的山口上設有檢查站[32]

1944年12月,外喀爾巴阡烏克蘭全國委員會在烏日霍羅德設立了一個特別人民法庭,審判並譴責所有與前政權勾結的人,包括匈牙利和喀爾巴阡-烏克蘭。法院被允許判處10年強迫勞動或死刑。1946年5月,包括安德烈·布羅迪和什特凡·芬奇克在內的幾名魯西尼亞領導人被譴責並處決。奧古斯丁·沃羅申也死於獄中。鎮壓的程度向許多喀爾巴阡-魯西尼亞活動者表明,與即將到來的蘇聯政權達成和解是不可能的,就像與之前的所有政權一樣。[32]

1946年,東加利西亞的希臘禮天主教會遭到破壞後,蘇聯當局也推動外喀爾巴阡的希臘禮天主教教區恢復為東正教,包括在1947年11月1日策劃了一場導致頑固主教特奧多雷·羅姆扎英語Theodore Romzha死亡的事故。1949年1月,希臘禮天主教穆卡切沃教區被宣布為非法;其餘的牧師和修女被逮捕,教堂財產被國有化並分租給公眾使用,或借給該地區唯一被接受的宗教權威——俄羅斯東正教會莫斯科牧首)。[32]

文化機構也被禁止,包括親俄的杜赫諾維奇協會、親烏的普羅斯維塔和下喀爾巴阡學術協會。新的書籍和出版物已經發行,其中包括《真理報》(130,000冊)。烏日霍羅德國立大學於1945年開放,到1967年,共有816多部電影上映。烏克蘭語是該地區學校的第一語言,其次是俄語,後者在學術界使用。大多數新一代人對盧森尼亞語有被動的了解,但對當地傳統文化一無所知。十九世紀的盧森尼亞知識分子被貼上了「反動階級成員和梵蒂岡蒙昧主義工具」的標籤。盧森尼亞國歌和讚美詩被禁止公開表演。作為烏克蘭文化的當地變體,喀爾巴阡盧森尼亞的民間文化和歌曲作為外喀爾巴阡地區文化的一部分得到了推廣。[32][36]

1924年,共產國際宣布捷克斯洛伐克的所有東斯拉夫居民(盧森尼亞人、喀爾巴阡-俄羅斯人、盧斯納克人)都是烏克蘭人。從1946年的人口普查開始,所有盧森尼亞人都被記錄為烏克蘭人;任何固守舊標籤的人都被視為分裂主義者和潛在的反革命分子。

1945年2月,國民議會從大地主手中沒收了53,000公頃土地,並將其重新分配給54000戶農戶(占人口的37%)。土地集體化始於1946年;在1948-49年的抗議活動中,約有2,000名農民被捕,並被送往古拉格集中營強迫勞動。集體化,包括牧羊人的集體化,於1950年5月完成。1955年至1965年,中央規劃決定將外喀爾巴阡山脈變成「果園和葡萄園之地」,種植了98,000公頃,但收效甚微。由於氣候原因,種植茶葉柑橘的嘗試也失敗了。20年後,在戈巴契夫1985-87年的反酒精運動中,大多數葡萄樹被連根拔起。[32]

蘇聯時期也意味著外喀爾巴阡工業化的升級。國有木材廠、化工廠和食品加工廠擴建,其中穆卡切沃菸草廠和索洛特維諾的鹽廠是最大的,為該地區的居民提供了穩定的就業機會,而不僅僅依靠傳統的自給農業。雖然通往匈牙利農田或美國工廠的傳統勞動力遷移路線現在已經關閉,但喀爾巴阡山脈的魯西尼亞人和羅馬尼亞人現在可以在俄羅斯北部和東部從事季節性工作。[32]

當地居民人口在蘇聯時期穩步增長,從1946年的77.6萬人增長到1989年的120多萬人。烏日霍羅德的人口增長了五倍,從26,000人增加到117,000人,穆卡切沃的人口也從26,600人增加到84,000人。這一人口增長也反映了人口結構的變化。紅軍的到來意味著5,100名馬扎爾人和2,500名德國人的離開,而1.5-2萬名大屠殺的猶太倖存者也決定在邊境被封鎖之前離開。到1945年,約有3萬匈牙利人和德國人被拘留並送往烏克蘭東部和西伯利亞的勞改營;1955年大赦期間,約有5,000人沒有回來。1946年1月,又有2,000名德國人被驅逐出境。同時,大量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搬到了外喀爾巴阡,他們在工業、軍事或民政部門找到了工作。到1989年,約有17萬烏克蘭人(主要來自附近的加利西亞)和4.9萬俄羅斯人居住在外喀爾巴阡,主要居住在烏日霍羅德和穆卡切沃等主要城鎮的新住宅區,那裡的主導語言很快從匈牙利語意第緒語轉向俄語。由於他們與說盧森尼亞語和匈牙利語的鄉村脫節,他們一直被視為新來者(novoprybuli)。[32]

烏克蘭獨立以後(1991年-)

1991年7月,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通過了一項關於公民投票的法律,該法律一直持續到2012年。莫斯科八一九事件後不久,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拉達(烏克蘭議會)宣布獨立,並禁止共和國內的共產黨活動。[37]在這些事件發生後的幾天裡,當地的黨管幹部一直處於混亂之中。[37]當地的烏克蘭人民運動(Rukh)和其他活躍人士正在整個州(地區)組織抗議活動。[37]烏日霍羅德市地方議會將列寧廣場更名為人民廣場。[37]1991年8月30日,在烏日霍羅德的一次抗議活動中,列寧紀念碑被移走。[37]其他定居點的列寧紀念碑也被拆除;然而,這一決定並沒有得到普遍接受,在某些情況下還面臨阻力。[37]佳奇夫,一個也決定拆除紀念碑的市政當局面臨著當地羅姆族「列寧支持者」的抵制,他們與人民運動活動家發生衝突。[37]由於莫斯科政變組織者(GKChP)外喀爾巴阡地區委員會的支持,當地的「民主力量」要求議會宣布解散。[37]這些「民主力量」包括烏日霍羅德市議會議員、地區議會「民主綱領」代表、烏克蘭民族(人民)運動、烏克蘭共和黨、烏克蘭民主黨、外喀爾巴阡匈牙利文化聯合會(KMKSZ)、舍甫琴科烏克蘭語協會和普羅斯維塔英語Prosvita(啟蒙)地區分會。[37]

由於該地區的局勢,1991年8月26日,地區議會副主席尤里·沃羅貝茨簽署了一項命令,於8月30日舉行委員會特別會議,但8月29日,委員會負責人米哈伊洛·沃洛什丘克(前外喀爾巴阡地區共產黨委員會第一書記)以另一項命令推遲了會議。[37]1991年8月28日,外喀爾巴阡民主青年聯盟(Zakarpattia Democratic League of Youth League)支持召開特別會議的要求,該聯盟以前是烏克蘭共青團(LKSMU)的一部分。[37]為了緩解壓力,沃洛什丘克批准了一個臨時副委員會的組成,負責檢查政變期間官員的活動,該委員會由17名成員組成,其中大部分是最近解散的共產黨和兩個人民運動成員(米哈伊洛·季沃達爾和柳博夫·卡拉萬斯卡)。[37]與此同時,沃洛什丘克正在緊急為其他黨員尋求其他管理職位,這些黨員因最近的清算而失去工作。[37]與此同時,地區ispolkom(執行委員會)突然註冊了208個宗教社區,並將83座教堂建築的財產所有權轉讓給他們。[37]

外喀爾巴阡政府決定押注分離主義行動。[37]1991年8月27日,穆卡切沃市議會決定要求外喀爾巴阡地區議會通過一項關於宣布該地區為「烏克蘭外喀爾巴阡自治領地」的決定。[37]兩天後,穆卡切沃區議會決定要求地區議會向最高拉達(烏克蘭議會)請願,以「授予外喀爾巴阡自治共和國地位」。[37]後一項決定得到了貝雷霍維區議會,烏日霍羅德市議會和斯瓦爾亞瓦區議會的支持。[37]1991年9月1日,在穆卡切沃,喀爾巴阡-盧森尼亞協會組織了一隊糾察隊,高喊反烏克蘭口號和指責「盧森尼亞的強力烏克蘭化」。[37]在會議上通過了要求自治的聲明,並就此問題進行了區域公投[37]1991年9月15日,KMKSZ提出了同樣的要求。[37]這些盧森尼亞人質疑1945年外喀爾巴阡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統一的合法性。[37]

到1991年9月底在外喀爾巴阡州形成了兩個對立的政治陣營。[37]一個親烏克蘭的陣營團結在烏克蘭民族運動周圍,還包括 URP、DemPU、綠黨、舍甫琴科烏克蘭語協會、Prosvita、Memorial等區域分支機構。[37]該陣營還得到了烏日霍羅德國立大學的學生,烏日霍羅德市議會的幾名成員,希臘禮天主教穆卡切沃教區以及地區議會中的一小群代表的支持。[37]親烏克蘭陣營正在尋求重新選舉地區議會。[37]另一個陣營由地區黨管幹部(和前共產黨人)的同情者組成,他們得到了喀爾巴阡-盧森尼亞協會的支持,後來KMKSZ(外喀爾巴阡匈牙利文化協會)加入了這個陣營。[37]後一個陣營還得到了俄羅斯東正教外喀爾巴阡教區、希臘禮天主教穆卡切沃教區的選定成員以及地區議會大多數成員的支持。[37]該陣營旨在阻止地區議會的重新選舉並獲得該地區的自治地位。[37]

Thumb
2014年的喀爾巴阡魯西尼亞

1991年9月27日,終於宣布地區議會特別會議的召開。[37]該議會的領導層計劃在同一天結束工作,但會議一直持續到1991年10月31日,外喀爾巴阡州的政治生活中心已遷至地區議會和議會大樓前的人民廣場。[37]

1991年12月,外喀爾巴阡成為獨立的烏克蘭的一部分。外喀爾巴阡州92.59%的選民支持《烏克蘭獨立宣言》。[38]同一天,外喀爾巴阡州也舉行了地區公投。78%的選民投票支持烏克蘭境內的自治,但未獲批准。[39]

人口

民族組成

More information 統計時間, 魯西尼亞人、烏克蘭人和盧森尼亞人 ...
統計時間 魯西尼亞人、烏克蘭人和盧森尼亞人 捷克斯洛伐克人 德意志人 匈牙利人 猶太人 羅馬尼亞人 其他族裔 總人口
1880年 244,742 8,611 31,745 105,343 不列入統計 16,713 1,817 408,971
1921年 372,884 19,737 10,460 102,144 80,059 列入其他 6,760 592,044
1959年 686,464 斯洛伐克人12,289 捷克人964 3,504 146,247 12,169 18,346 俄羅斯人29,599 920,173
1979年 898,606 斯洛伐克人8,245 捷克人669 3,746 158,446 3,848 27,155 俄羅斯人41,713 1,155,759
2001年 烏克蘭人(含盧森尼亞人)1,010,100 斯洛伐克人5,600 3,500 151,500 無數據 32,100 俄羅斯人31,000 羅姆人14,000 1,247,700
Close

宗教

根據2015年的一項調查,外喀爾巴阡州68%的人口信奉東正教,而19%是魯西尼亞希臘禮天主教會的追隨者,7%是羅馬天主教徒。新教徒和非教會的普通基督徒分別占人口的1% 和3%。只有百分之一的人口不信奉任何宗教。[40]

外喀爾巴阡州的東正教社區可以分成三種:

自我認同問題:烏克蘭人還是盧森尼亞人

Thumb
1872年反應喀爾巴阡山脈胡楚爾人生活的版畫

喀爾巴阡魯西尼亞主要居住著自認為是烏克蘭人的人,其中許多人可能稱自己為盧森尼亞人、魯斯納克人或倫科人。盧森尼亞人居住的地方也橫跨喀爾巴阡山脈的鄰近地區,包括今天的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魯西尼亞定居點也存在於巴爾幹半島

在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外喀爾巴阡地區的居民繼續稱自己為「魯西尼亞人」。蘇聯吞併後,在世紀之交取代烏克蘭東部「魯西尼亞人」的民族名稱「烏克蘭人」也適用於外喀爾巴阡的魯西尼亞/盧森尼亞人。大多數現代居民認為自己是烏克蘭人,儘管在最近的人口普查中,有10,100人(占外喀爾巴阡州126萬人的0.8%)認為自己是盧森尼亞人。

匈牙利人

Thumb
烏克蘭外喀爾巴阡州匈牙利語母語使用人口比例圖,主要位於西南部

1910年的奧匈帝國人口普查顯示有185,433人講匈牙利語,而1921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人口普查顯示有111,052名匈牙利人和80,132名猶太人,其中許多人說匈牙利語。這些人口普查中的數據差異主要反映了方法和定義的差異,並非表示該地區匈牙利人(馬扎爾人)或講匈牙利語的人口減少。根據1921年的人口普查,匈牙利人約占該地區總人口的17.9%。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對該地區的匈牙利人口產生了重大影響:在蘇聯軍隊到來之前,有10,000人逃離。剩下的許多成年男子(25,000人)被驅逐到蘇聯;其中約30%死於蘇聯勞改營。由於1938年以來的這一發展,外喀爾巴阡的匈牙利人和匈牙利語人口在當時的各種人口普查和估計中記錄不同:1930年的人口普查記錄了116,548名匈牙利族人,而1941年有爭議的匈牙利人口普查顯示,該地區有多達233,840名匈牙利語使用者。隨後的估計顯示,1946年有66,000名匈牙利人,1950年有139,700人,而1959年的蘇聯人口普查記錄有146,247名匈牙利人。

截至2004年,外喀爾巴阡地區約有17萬(12-13%)居民以匈牙利語為母語。匈牙利本國人將在烏克蘭的匈牙利人稱為karpátaljaiak。

猶太人

Thumb
來自加利西亞的猶太人(左)和來自穆卡切沃的猶太人(右)

回憶錄和歷史研究提供了大量證據,表明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盧森尼亞人與猶太人的關係總體上是和平的。1939年,人口普查記錄顯示,有8萬猶太人居住在魯西尼亞自治省。猶太人約占戰前人口的14%;然而,這些人口集中在較大的城鎮,尤其是穆卡切沃,他們占戰前猶太人口的43%。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大屠殺中喪生。

德意志人

請參閱喀爾巴阡德意志人,了解更多關於他們在16至18世紀定居的信息(主要是來自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和當今德國中部和東部領土的德意志人)。

捷克人

喀爾巴阡魯西尼亞的捷克人在民族文化上與斯洛伐克人等其他西斯拉夫群體不同,因為他們來自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的捷克語群體,而不是斯洛伐克。

羅姆人

今天的外喀爾巴阡大約有25,000名羅姆人。一些估計指出,這一數字高達5萬人,但很難獲得真實的數字,因為許多羅姆人拿不到自己和孩子的身份證件。[41]此外,許多羅姆人在接受烏克蘭當局採訪時會聲稱自己是匈牙利人或羅馬尼亞人。

他們是該地區迄今為止最貧窮、代表性最低的族裔群體,面臨強烈的偏見。蘇聯解體後的幾年對該地區的羅姆人並不友好,因為他們受到了前蘇聯各地人民面臨的經濟問題極其嚴重的打擊。烏克蘭西部的一些羅姆人住在烏日霍羅德和穆卡切沃等大城市,但大多數人住在城市郊區的貧民區。這些貧民區被稱為「taberi」,最多可容納300個家庭。這些營地往往相當原始,沒有自來水電力供應。[42]

羅馬尼亞人

Thumb
外喀爾巴阡羅馬尼亞人的傳統民族服飾

如今,約有3萬羅馬尼亞人居住在該地區,主要集中在馬拉穆列什北部,在拉赫烏/拉希夫和特切烏馬雷/蒂亞奇夫等南部城鎮周圍,靠近羅馬尼亞邊境。不過,喀爾巴阡魯西尼亞也有羅馬尼亞人居住在馬拉穆列什之外,主要在波羅什科沃村。他們在羅馬尼亞語中通常被稱為volohi,比起羅馬尼亞更接近波蘭和斯洛伐克。[43]

希臘人

喀爾巴阡魯西尼亞有一些希臘人。他們也被稱為喀爾巴阡-希臘人和希臘-喀爾巴阡人。

西方視角下的喀爾巴阡魯西尼亞

對於19世紀的西歐讀者來說,魯西尼亞是「魯里塔尼亞」的靈感來源,這是一個迷失在森林山脈中的鄉村省份。魯里塔尼亞被設想為一個中歐王國,是安東尼·霍普幾部小說的背景,包括《曾達的囚徒》(1894)。

一個世紀後,維斯娜·戈爾茲沃西在《發明魯里塔尼亞:想像的帝國主義》(1998)中,對西方對歐洲「狂野東方」的看法,特別是魯西尼亞和一些斯拉夫巴爾幹地區的看法進行了理論化。她認為這些想法非常適用於外喀爾巴阡山脈,並描述了「一個無辜的過程:一個文化大國占領並開發一個地區的資源,同時在其思維圖上強加新的邊界,並創造出能夠重塑現實的想法。」

另見

備註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