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奧匈帝國解體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大的地緣政治事件之一。1917年十月革命和1918年十四點和平原則促進了民族獨立的思潮[1]。1918年10月17日,匈牙利宣布終止和奧地利的聯盟,並宣布獨立。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獨立。10月29日,南斯拉夫宣布獨立。11月3日,西烏克蘭宣布獨立。11月6日,波蘭克拉科夫復國。

快速預覽 日期, 地點 ...
奧匈帝國解體
Auflösung Österreich-Ungarns(德文)
奧匈帝國解體後獨立的國家有:
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
日期8月17日 - 8月31日,1918
地點 奧匈帝國
關閉

背景

奧匈帝國的覆滅

1918年,奧匈帝國的經濟形式受惡化。左翼的工人組織開始有人罷工。在義大利最後一次進攻奧匈帝國時,前線在食物和彈藥供應不足的情況下,國家還是派遣軍隊前往前線作戰,導致戰況失利。義大利在結束了維托里奧威尼託的決定性進攻後,1918年11月3日,奧匈帝國簽署了《維拉朱斯蒂停戰協定》。

奧匈帝國的前線宣告嚴重失利。

1918年春天,奧匈帝國的社會因飢荒和流行病而以驚人的速度崩潰。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布達佩斯,左翼自由者以及政治家(反對黨)支持少數民族分裂。這些左翼政治家和左翼自由主義者支持協約國的「反對君主製而使用獨黨制」作為政府形式(一戰同盟國國家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亞都是君主制國家),並且認為自己是國際主義者而不是愛國主義者。

Remove ads

奧匈帝國的解體

隨著協約國即將贏得一戰的勝利,此前一直呼籲在各個領域實現更大程度自治的民族主義運動開始敦促完全獨立。隨著帝國的瓦解,皇帝的統治權開始被動搖。

作為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美國總統威爾遜呼籲奧匈帝國的各民族要有「自由和自由的發展機會」。作為回應,皇帝卡爾同意在1917年再次召開帝國會議,並允許每個民族和國家集團可以組成一個聯邦。然而,這些國家團體的領導人拒絕了這個想法。他們不信任維也納,也不信任帝國,他們想要馬上就獲得獨立。

1918年10月14日,外交部長布里安·馮·拉幾克茲(Baron István Burián von Rajecz)要求根據十四點停戰。兩天後,皇帝卡爾發表了一項公告,即《1918年10月16日帝國宣言》,這將改變奧匈帝國的雙君主制的政治結構,而原本屬於波蘭的帝國領土和加利西亞地區被授予脫離帝國的選擇權。雖然如此,但帝國政府還是試圖保留加利西亞和洛多梅里亞的部分地區以煽動波蘭與烏克蘭發生衝突以遏制波蘭,目的是建立一個在帝國境內的烏克蘭政體。旨要建立一個「德意志人、捷克人、南斯拉夫人、烏克蘭人聯邦國」,其中每個民族都會有一個帝國委員作代表。的里雅斯特將獲得特殊地位,為匈牙利則可以維持「聖史蒂芬的神聖王國」。

Remove ads

領土分配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

下列國家為奧匈帝國解體後成立、復國後得到領土擴張的國家:

以前向奧地利尋求保護的國家列支敦斯登瑞士建立了關稅和國防的國家聯盟,因而轉用瑞士貨幣而非奧地利貨幣。 1919年4月,奧地利最西部的省份福拉爾貝格德語:Vorarlberg開始了投票,而多數的人投「加入瑞士」。然而,瑞士卻無視結果

Thumb
特里亞農條約》和《聖日耳曼條約》(1919年-1920年)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國家與它們之間的邊界,手繪地圖
Thumb
特里亞農條約》和《聖日耳曼條約》後的奧匈帝國邊界
  1914年的奧匈邊界
  1914年的邊界
  1920年的邊界
  1914年的奧地利帝國
  1914年的匈牙利邊界
  1914年的波赫
Thumb
一戰之後奧匈帝國領土裡各民族的分佈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