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國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賴比瑞亞共和國(英語:Republic of Liberia),通稱賴比瑞亞(英語:Liberia),是位於西非海岸的國家,北接幾內亞,西北接獅子山,東鄰象牙海岸,西南瀕大西洋的總統制共和國家。該國大約有543.7萬人口,國土面積為43,000平方英里(11萬1,369平方公里)。其法定官方語言為英語,但同時該國有超過20種本土語言,反映了該國的種族和文化多樣性。該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是蒙羅維亞。
賴比瑞亞共和國 Republic of Liberia(英語) | |
---|---|
格言:
| |
國歌: | |
首都 暨最大城市 | 蒙羅維亞 |
官方語言 | 英語 |
宗教 | 基督教 |
政治體制 | 單一制 總統制共和國 |
法律體系 | 英美法系 |
領導人 | |
• 總統 | 約瑟夫·博阿凱 |
現役軍人 | 2,000左右(2018年)(第135名) |
成立 | |
1821年 | |
• 正式成立 | 1847年7月26日 |
面積 | |
• 總計 | 111,369平方公里(第103名) |
• 水域率 | 13.514% |
人口 | |
• 2024年估計 | 5,437,249(第120名) |
• 密度 | 35.5/平方公里(第180名) |
GDP(PPP)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87.76億美元[1](第163名) |
• 人均 | 1,779美元[1](第182名) |
GDP(國際匯率) | 2022年估計 |
• 總計 | 38.29億美元[1](第162名) |
• 人均 | 776美元[1](第178名) |
貨幣 | 賴比瑞亞元(LRD) |
時區 | UTC+0 |
行駛方位 | 靠右 |
電話區號 | +231 |
ISO 3166碼 | LBR |
中央銀行 | 賴比瑞亞銀行 |
人類發展指數 | ▲0.465[3](第176名) |
國家象徵 | 國花:黑胡椒 |
網際網路頂級域 | .lr |
「Liberia」的各地常用譯名 | |
---|---|
中國大陸 | 利比里亞 |
臺灣 | 賴比瑞亞 |
港澳 | 利比里亞 |
星馬 | 利比里亞 |
賴比瑞亞始於19世紀初,在美國殖民協會支持下建國,該協會認為黑人在非洲會比在美國面臨更好的自由和繁榮機會[4]。從1822年到1861年美國內戰爆發期間,有超過15000名在美國面臨社會和法律雙重壓迫的自由和自由出生的黑人[5]移居至賴比瑞亞的地區, 這些定居者帶著他們在美國的文化和傳統,逐漸形成了美國-賴比瑞亞身份認同[6][7]。賴比瑞亞的憲法和國旗是仿照美國的,而其首都則是以美國殖民協會的支持者和美國總統詹姆士·門羅的名字命名。賴比瑞亞於1847年7月26日宣布獨立,美國直到1862年2月5日才承認它。1848年1月3日,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市富裕家庭的非裔美國人約瑟·詹金斯·羅伯茲幫助賴比瑞亞獲得了獨立,並在賴比瑞亞獨立後當選為該國的第一任總統,賴比瑞亞國名在英文有「自由」(liberty)和「解放」(liberated)的意思。20世紀初期,賴比瑞亞與衣索比亞為非洲僅有的兩個非殖民地的獨立國家。
賴比瑞亞是第一個宣布獨立的非洲共和國,是非洲第一個也是最古老的現代共和國。它是在非洲爭奪戰中保持其主權的少數非洲國家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賴比瑞亞支持美國對德國的戰爭努力,並反過來得到了美國對基礎設施的大量投資,這有助於該國的財富和發展。威廉·塔布曼總統鼓勵經濟和政治變革,提高了國家的繁榮和國際形象。賴比瑞亞還是國際聯盟、聯合國和非洲統一組織的創始成員。
美國賴比瑞亞定居者與他們遇到的賴比瑞亞原住民關係並不融洽,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更孤立的內陸地區的原住民。殖民地定居點遭到來自內陸酋長領地的克魯族和格雷波族的襲擊。美國賴比瑞亞人推動宗教組織建立教堂和學校,以教育當地居民[8]。早期,美籍賴比瑞亞人在賴比瑞亞形成了一個小的精英階層,掌握著不成比例的政治權力;直到1904年賴比瑞亞原住民仍在自己的土地上被排除在公民身份之外[8][9]。
1980年,威廉·理查·托爾伯特統治下的政治緊張局勢導致軍事政變,托爾伯特在政變中被殺,標誌著美籍賴比瑞亞人在該國的統治結束,賴比瑞亞由此開始了二十多年的政治不穩定時期。在人民救國委員會的五年軍事統治和賴比瑞亞國家民主黨的五年文職統治之後,發生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賴比瑞亞內戰。這些戰爭導致25萬人死亡(約占人口的8%)和更多的人流離失所,此外內戰還造成賴比瑞亞的經濟萎縮了90%[10]。2003年的和平協議簽訂後,賴比瑞亞得以在2005年的舉行了新的民主選舉,埃倫·詹森·瑟利夫在選舉中當選總統,作為非洲大陸的第一位女總統創造了歷史。國家基礎設施和基本社會服務受到衝突和2013-2016年爆發的伊波拉病毒的嚴重影響,截至2015年,該國仍有83%的人口生活在國際貧困線以下[11]。
1462年起,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殖民者相繼進入,歐洲人將此地稱作「胡椒海岸」,在此販奴。1821年美國殖民協會在沿岸建立黑人「移民區」。在1822年至19世紀60年代,主要定居者是獲得自由的奴隸,並將美國一部分黑人移入,稱「蒙羅維亞」,1824年改稱賴比瑞亞,後不斷向內陸擴張,1838年合併各移民區,改稱「賴比瑞亞聯邦」。賴比瑞亞於1847年7月26日宣布獨立,是非洲最早獨立的現代主權國家。而阿比西尼亞帝國為非洲大陸殖民時代之前獨立的國家。
1878年起,真輝格黨連續執掌政權102年,禁止一切反對政黨活動,該黨成為自近代政黨制度建立以來連續執政時間最長的政黨。1885年,賴比瑞亞戰敗於英國,割讓馬諾河以北土地;1892年,又戰敗於法國,割讓大部分馬里蘭移民區。之後又多次向英、法兩國割讓土地。1908年後,基本確定現有邊界。
1944年至1971年,威廉·瓦坎納拉特·沙德拉奇·杜伯曼出任總統二十七年,逐步提高土著非洲人地位,提出民族一體化綱領,致力於消除美國黑人後裔和土著民族之間的隔閡。1971年杜伯曼逝世,威廉·理查·托爾伯特繼任總統。1979年,反對派發動暴動,遭武裝鎮壓。
1980年4月,以克蘭族人總統衛隊的山繆·卡尼翁·多伊軍士長為首的17名士兵發動政變,推翻並處死了托爾伯特,結束了美洲裔賴比瑞亞人對國家政權的長期獨占,成為第一個黑人國家元首。
1984年,多伊政權決定還政於民,重新召開議會,制定憲法。多伊辭去軍職後於1985年當選總統。
1989年12月24日,賴比瑞亞全國愛國陣線在象牙海岸組織反政府武裝,在查爾斯·泰勒的領導下攻入賴比瑞亞,全面內戰爆發。
1990年7月,愛國陣線攻入蒙羅維亞,旋即分裂為兩派,賴比瑞亞陷入混戰。8月,西共體派遣維持和平部隊進入蒙羅維亞,與泰勒派武裝發生衝突。在國際社會斡旋下,各派在甘比亞首都班竹召開會議,成立「全國團結臨時政府」。9月,多伊被俘,槍決後陳屍蒙羅維亞街頭。11月,索耶就任全國團結臨時政府總統,但遭到泰勒的反對。
1991年3月,賴比瑞亞內戰擴展到鄰國獅子山和幾內亞。1993年7月,交戰各方在貝南城市科托努達成協議,成立五人國務委員會掌握國家最高權力。1994年5月,過渡政府組成。
1995年,由於各派均不滿意權力分配方案,戰火再起。8月,各派再次在奈及利亞首都阿布加達成協議,以六人國務委員會取代五人國務委員會。9月,再次組成過渡政府。
1996年,泰勒試圖逮捕敵對派系首腦,導致內戰再起,8月,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各派又一次達成協議,同意全部解除武裝。
長達7年的內戰共造成了15萬人死亡,85萬人成為難民,徹底摧毀了賴比瑞亞經濟。
1997年2月,各派全部解除武裝並改組為政黨。7月,舉行大選,泰勒當選總統。泰勒使用強力控制了國家,實現了國內的和平,並著手開始重建經濟。
然而,1999年,賴比瑞亞北部又出現一支反政府武裝,據信有著幾內亞政府的支持,又一次發動了內戰。到2003年,泰勒政府僅控制不到三分之一的全國領土,蒙羅維亞也陷入圍攻。以奈及利亞為首的西非國家共同體再一次派出了維和部隊。8月11日,泰勒宣布辭職,向副總統摩西·布拉移交權力,並流亡奈及利亞。雖然國際刑警組織以貪污和戰爭罪對泰勒發出了通緝令,奈及利亞仍拒絕交出泰勒。它宣稱除非賴比瑞亞合法政權提出引渡請求,奈及利亞不會放棄泰勒。
2003年10月1日,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接管了賴比瑞亞,著手解除內戰各方武裝。時至今日[何時?],仍有5500名聯合國軍人駐紮在賴比瑞亞。雖然騷動事件屢有發生,但是解除武裝的工作仍在緩慢進行中。
2003年8月18日,布拉政府與各政黨社團共同簽署《阿克拉和平協定》,並於10月中旬組建全國過渡政府。查爾斯·久德·布萊恩特被推舉為全國過渡政府主席,並於10月14日宣誓就職。
經過兩年的過渡,2005年10月11日,在聯合國的監督下再次舉行了民主選舉。在第一輪的投票中,喬治·維阿得票領先,但是未過半數,但在11月8日舉行的第二輪角逐中,愛倫·約翰森·希爾麗夫獲得了最終勝利。
2006年,政府成立了一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以調查內戰的原因和戰爭罪行[12]。2011年,愛倫·約翰森·希爾麗夫總統宣布將7月26日定為國家獨立日[13]。
2011年10月,和平活動家萊伊曼·古博韋因其領導的婦女和平運動在2003年結束了第二次賴比瑞亞內戰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14]。
2011年11月,愛倫·約翰森·希爾麗夫再次當選總統,連任六年任期[15]。
2013年,伊波拉病毒在西非蔓延,翌年3月傳入賴比瑞亞,截至2016年,共有10,675人確診,4,809人不治。首都蒙羅維亞有至少7人死亡。
2017年賴比瑞亞大選之後,前職業足球前鋒、被譽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非洲球員之一的喬治·維阿於2018年1月22日宣誓就任總統[16][17],成為非洲第四年輕的在任總統[18]。這次就職典禮標誌著賴比瑞亞74年來第一次完全的民主過渡[19]。維阿將打擊腐敗、改革經濟、打擊文盲和改善生活條件作為其總統任期的主要目標[20]。
2023年總統選舉中反對黨領袖約瑟夫·博阿凱在激烈的競爭中擊敗了前總統維阿。[21]2024年1月22日,約瑟夫·博阿凱宣誓就任賴比瑞亞新總統。[22]
賴比瑞亞被劃分為15個省,而這些省又被細分為總共90個區,並進一步細分為部族。其中歷史最悠久的兩個省是大巴薩省和蒙特塞拉多省,都是在1839年賴比瑞亞獨立前的建立的。巴波盧是最新的一個省,創建於2001年。寧巴縣的面積最大,為11,551平方公里(4,460平方英里),而蒙特塞拉多省最小,為737.069平方英里(1,909.00平方公里)[23]。蒙特塞拉多省是該國人口最多的省,截至2008年的人口普查,共有114萬4806名居民[23]。
15個省均由總統任命的監督員負責管理。憲法要求在省和地方一級選舉各種酋長,但由於戰爭和財政限制,這些選舉自1985年以來一直沒有舉行[24]。
與國家行政區劃平行的是地方和市級行政區劃。賴比瑞亞目前沒有任何憲法框架或統一法規來處理地方政府的建立或撤銷問題。[25]
編號 | 省名 | 首府 | 人口 (2008年人口普查) |
面積 (公里2) |
下轄地區 | 創建年份 |
---|---|---|---|---|---|---|
1 | 伯米省 | 杜伯曼堡 | 82,036 | 1,940平方公里 | 4 | 1984 |
2 | 邦省 | 邦加 | 328,919 | 8,770平方公里 | 12 | 1964 |
3 | 巴波盧省 | 博波盧 | 83,758 | 9,700平方公里 | 6 | 2001 |
4 | 大巴薩省 | 布坎南 | 224,839 | 7,940平方公里 | 8 | 1839 |
5 | 大角山省 | 羅勃茲港 | 129,055 | 5,160平方公里 | 5 | 1844 |
6 | 大各德省 | 綏德魯 | 126,146 | 10,480平方公里 | 3 | 1964 |
7 | 大克魯省 | 巴克利維爾 | 57,106 | 3,890平方公里 | 18 | 1984 |
8 | 洛法省 | 沃因賈馬 | 270,114 | 9,980平方公里 | 6 | 1964 |
9 | 馬及比省 | 卡卡塔 | 199,689 | 2,600平方公里 | 4 | 1985 |
10 | 馬里蘭省 | 哈珀 | 136,404 | 2,290平方公里 | 2 | 1857 |
11 | 蒙特塞拉多省 | 本森維爾 | 1,144,806 | 1,909平方公里 | 4 | 1839 |
12 | 寧巴縣 | 薩尼科萊 | 468,088 | 11,551平方公里 | 6 | 1964 |
13 | 里弗塞斯省 | 里弗塞斯 | 65,862 | 5,594平方公里 | 6 | 1985 |
14 | 吉河省 | 菲什敦 | 67,318 | 5,113平方公里 | 6 | 2000 |
15 | 習諾省 | 格林維爾 | 104,932 | 10,137平方公里 | 17 | 1843 |
賴比瑞亞政府參照美國政府,根據《憲法》規定,是一個統一的立憲共和國和代議制民主國家。政府有三個平等的政府部門:行政部門(由總統領導)、立法部門(由賴比瑞亞兩院立法機構組成)、司法部門(由最高法院和幾個初級法院組成)。[來源請求]
總統擔任政府首腦、國家元首和賴比瑞亞武裝部隊的總司令[26]。總統的其他職責包括簽署或否決立法議案,給予赦免,以及任命內閣成員、法官和其他公職人員。總統與副總統一起,通過兩輪投票制,以多數票當選,任期六年,最多可連任兩屆[26]。
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眾議院由一名議長領導,有73名議員,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在15個省中進行分配,每個省至少有兩名議員[26]。每位眾議員代表一個省內的一個選區,由全國選舉委員會劃定,並由其所在選區的多數民眾投票選出,任期為六年。參議院由每個省的兩名參議員組成,總共有30名參議員[26]。參議員任期9年,由民眾投票的多數選舉產生[26]。副總統擔任參議院議長,他們缺席時由臨時議長擔任。
賴比瑞亞的最高司法機構是最高法院,由五名成員組成,由賴比瑞亞首席法官領導。成員由總統提名進入法院,並由參議院確認,任期至70歲。司法機構又分為巡迴法院和專業法院、治安法院和治安官[26]。司法系統是基於英美法的普通法和習慣法的混合體。該國農村地區仍然存在非正式的傳統法庭系統,儘管官方已經宣布神明審判為非法,但神明審判仍然很普遍[27]。
從1877年到1980年,政府由的真輝格黨主導[28]。今天,賴比瑞亞全國有20多個政黨註冊,主要是圍繞個人和種族群體[29]。但大多數政黨的組織能力很差[29]。2005年的選舉標誌著總統的政黨首次沒有獲得立法機構的多數席位[29]。
賴比瑞亞武裝部隊是賴比瑞亞的武裝力量。該部隊成立於1908年,名為賴比瑞亞邊防軍,於1956年改名。在歷史上,賴比瑞亞武裝部隊都得到了美國的大量物資和訓練援助。在1941-1989年的大部分時間裡,訓練主要由美國顧問提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鬥經驗也在訓練中發揮了作用。2003年9月聯合國安理會第1509號決議通過後,聯合國賴比瑞亞特派團抵達,與來自加納、奈及利亞、巴基斯坦和中國的維和部隊一起為停火做裁判,以期協助賴比瑞亞全國過渡政府組建新的賴比瑞亞軍隊[30]。
賴比瑞亞曾是美國在非洲的殖民地,因此該國傳統上亦與美國維持著緊密的外交聯繫,美國也是該國最大的外援來源國[31]。在經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賴比瑞亞內戰的動盪之後,賴比瑞亞在21世紀的內部穩定帶來了與鄰國和大部分西方世界的友好關係的恢復。與其他非洲國家一樣,中國承擔並參與戰後重建的大部分的工作。[32] 過去,賴比瑞亞的兩個鄰國幾內亞和獅子山都指責賴比瑞亞支持他們國家的叛亂分子[33]。
賴比瑞亞國家警察是該國的國家警察部隊。截至2007年10月,它在蒙特塞拉多省(包括蒙羅維亞)的33個警察局中擁有844名警官[34]。國家警察培訓學院位於佩恩斯維爾市。警察中的腐敗歷史削弱了公眾的信任和行動效率。內部安全的特點是普遍無法無天,再加上內戰後期的前戰鬥人員有可能重新建立民兵組織,挑戰民政當局[35]。
在賴比瑞亞的衝突後時代,強姦和性侵經常發生。賴比瑞亞是世界上對婦女性暴力發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強姦是最經常報告的罪行,占性暴力案件的三分之一以上。少女是最經常被攻擊的,幾乎40%的肇事者是受害者認識的成年男子[36]。
在賴比瑞亞,男性和女性的同性戀都是非法的[37][38]。2012年7月20日,賴比瑞亞參議院全票通過立法,禁止同性婚姻並將其定為犯罪[39]。
賴比瑞亞海岸線長537公里。屬熱帶季風氣候[40],年平均氣溫約25℃。
賴比瑞亞的位置在非洲的西部,近赤道之北,西南臨大西洋,和南美洲的巴西隔大西洋相距約2575公里。西北和獅子山毗連,北接幾內亞,東和象牙海岸交界;全國總面積111369平方公里。
賴比瑞亞可分為沿海、高原和高地等三個地理區域[41]。
西南沿海地區全部是低地平原,長久以來由海水潮汐所沖積,漁產豐盛,種類繁多,除三處海岬外其它海岸線完整。第一個海岬是山岬,高度約304公尺;第二個是麥索拉多岬,高度約91.5公尺;第三個是馬里蘭省的巴爾瑪斯岬,約高出海平面30.5公尺。
在沿海地區後方是高原地區的草原地,平均高度約915.5公尺。西北部是曼丁哥高原,一直延到邊境地帶。
高地區位於賴比瑞亞北部沿幾內亞和象牙海岸的地區,低矮的山脈起伏不定,海拔最高處達1524公尺。
賴比瑞亞境內的主要河流有曼薩河、羅法河、聖保羅河、聖約翰河和加瓦拉河等;其中曼薩河是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的界河,加瓦拉河是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的界河。國內較小的河流還有莫羅河、都克維河、強克河、法明敦河、三昆河和新奧河等河,沒有一條河流有三十二公里以上的距離可供航行,所有河流全都注入大西洋。
國內最著名的島是蒙特薩蘭多郡的上帝島和布席洛島,以及位置在中央省的杜比利島和在馬里蘭郡內的死島。
賴比瑞亞地近赤道;雖然也屬熱帶氣候,但郤沒有熱帶通常有的炎熱和瘴濕及不適於健康的氣候。最熱的月份是二月和三月,氣溫可達32.2度(華氏90度)。最冷的月份是八月和九月,白天的氣溫可降到18.3度(華氏65度)。
沿海地區由於海上微風的調節,氣溫宜人;內地有時夜晚冷到山巔降霜的程度。事實上濕季期中常有風和日麗的日子,乾季期中也有霖雨普降,所以很難加以區分。但歷年都以十一月到翌年四月為乾季,五月到十月是濕季。七月底或八月初必有連續兩星期的晴天,稱為「乾季中期」。境內並沒有洪水、地震和風災。
賴比瑞亞是一個農業國,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最低度開發國家之一。農業人口佔總人口的70%,全國可耕地380萬公頃,目前已開發的不足15%,糧食不能自給。該國人均GDP在1980年達到頂峰,為496美元,當時與埃及的人均GDP相當(在當時)[44]。2011年,該國的名目GDP為11.54億美元,而人均名目GDP為297美元,是世界上第三低的國家。歷史上,賴比瑞亞的經濟嚴重依賴外國援助、外國直接投資和自然資源的出口,如鐵礦石、橡膠和木材。天然橡膠。木材和鐵礦砂的生產為其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均供出口,是賴比瑞亞外匯所得的主要來源。工業不發達,僅有少數企業生產日用消費品。1989年底至1996年8月內戰期間,經濟陷於癱瘓。
2000年,賴比瑞亞開始執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督計劃,主要包括改善金融狀況,實行貿易自由化,公務員制度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等。同年,議會通過了礦業法,對礦產勘探和開採實行許可證制度。2001年5月,賴比瑞亞政府制訂了2001-2010年行動綱領,主要目標為實現經濟多樣化,提高收益,擴大經濟自由化程度等。2003年10月,全國過渡政府上台後,努力恢復經濟,穩定物價,同時分階段整頓市場秩序,完善稅收體制,積極醞釀修訂「投資法」,推出新的優惠政策,力爭利用資源優勢吸引外資。
賴比瑞亞2003年的失業率為85%。
在1979年的成長高峰之後,由於1980年政變後的經濟管理不善,賴比瑞亞的經濟開始穩步下降[45]。1989年爆發的內戰加速了這種衰退;1989年至1995年期間,國內生產毛額估計減少了90%,這是現代歷史上最快的衰退之一[45]。2003年戰爭結束後,GDP成長開始加速,在2007年達到9.4%[46]。全球金融危機使2009年的國內生產毛額成長放緩至4.6%[46],不過,在橡膠和木材出口的帶動下,農業部門的成長在2010年提高到5.1%,2011年預計為7.3%,使該國經濟成為世界上成長最快的20個國家之一[47][48]。
目前阻礙經濟成長的因素包括國內市場小,缺乏足夠的基礎設施,運輸成本高,與鄰國的貿易聯繫差,以及經濟的高度美元化[47]。賴比瑞亞從1943年到1982年一直使用美元作為其貨幣,並繼續賴比瑞亞元和美元一起使用[49]。
2003年後通貨膨脹率開始下降,2008年由於世界性的糧食和能源危機,通貨膨脹率激增[50],達到17.5%,然後在2009年下降到7.4%[46]。2006年,賴比瑞亞的外債估計約為45億美元,占國內生產毛額的800%[45]。由於2007年至2010年的雙邊、多邊和商業債務減免,該國的外債到2011年下降到2.229億美元[51]。
賴比瑞亞境內3.43%的土地適於耕種[52]。特別適合木本作物。可耕地中又以沿海岸線564公里內的土地最佳。主要農產品為米、橡膠、樹薯、咖啡、甘蔗、香蕉、可可、棕櫚油、棕櫚仁、玉蜀黍、稻米、落花生、鳳梨、檸檬、柑橘和蔬菜等。橡膠是國內最主要農作物。在稻作方面,一般內陸人民的耕種方式還以游耕為主,他們是用火燒掉一片叢林,耕作一、兩季,當地力失去肥效後,又遷到另一個地方去耕種。因買不起也買不到化學肥料,收成期間又無法根絕蟲害和鳥害,因此單位收穫量極為有限。
森林面積約30336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約31.5%[53]。木材種類繁多,約有235種[54],木材質地包括最輕最軟的軟木到最厚最硬的硬木,木材紋理花色的種類也十分複雜。在所有各種木材中,有二十一種可供製作傢俱,有二十一種可作一般木器、盒子和包裝板,有二十種可作高大牢固的建築材料 ,十六種可作工具把手,二十種可作木漿造紙;境內國有森林是以保持持續生產的方式經營。現在公路網的擴充使比較大的木材產區便於開採,對賴比瑞亞政府在內地心臟地區進一步開發森林資源的計劃有很大的裨益。加上門羅維亞自由港的設置,使木材的外銷更呈樂觀。
在畜牧業方面,以養豬和養雞為主。因此國內新鮮的豬肉、雞肉和雞蛋等供給無缺,並且部份可以外銷。由於境內熱帶森林茂盛,因此野生動物也很多,鹿、兔、山豬、鳥類、鱷魚、蟒蛇、猩猩和猴子等,也都成為人們肉食的來源。山豬皮、蟒蛇皮、鱷魚皮和鹿角等,也被簡單加工後出售。
漁業很是發達,魚是賴比瑞亞國內人民最便宜最普遍的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近海魚獲豐富,所以對市場的需要能保持適量的供給。淡水漁業也在積極推廣中,魚塘已廣及全國。
賴比瑞亞礦藏計有鐵、金、鉛、銅、鈮化鐵、鎢、錳、鑽石、石墨、磁鐵、金鋼砂和雲母等。但是多未開發,只有鐵、金和鑽石等已經開採。這裡鐵砂品質優良。
國內只有小規模的工業,主要工業有採礦、發電、橡膠、化學、木材、鋼鐵、煉油、紡織、成衣、水泥、麵粉、火柴、製磚、肥皂、製紙、家具、食品加工、皮革、五金、電器、汽車修護、造船、文具和日用消費品等工廠。
在出口貿易方面,賴比瑞亞2006年輸出總值約為11.97億美元[55],主要輸出品有橡膠、鐵礦砂、咖啡、木材、鑽石、椰油、椰仁、椰子纖維、肉類和手工藝品等,貨物主要出口至印度、美國、波蘭、德國及比利時[56]。
賴比瑞亞2006年輸入總值約為71.43億美元[57],主要輸入品有石油、機器、運輸設備和零件、通信器材、醫療器材、藥品、工業品、化學品、糧食、紡織品、五金工具、玻璃製品、電子。電器、玩具、組合家具、菸酒和飲料等。貨品主要由南韓、新加坡、台灣、日本、中國大陸進口[58]。
根據2022年的美國中情局估計,賴比瑞亞的人口為5,358,483人,[26]其中30%生活在首都蒙羅維亞。
全國人口分為外來移民以及本地土著,其中本地土著占比95%。主要民族有克佩爾、巴薩、丹族、克魯、格雷博、馬諾、洛馬、戈拉、曼丁哥、貝爾以及19世紀自美洲移居來的黑人後裔等。克佩爾為全國最大族群,占全國人口20%。[59]來自美國以及西印度群島的美裔賴比瑞亞人,以及來自剛果與加勒比地區的剛果人,各占總人口比例2.5%。[60]後兩者從19世紀起就一直控制著賴比瑞亞的政治。
英語為賴比瑞亞的官方語言以及通用語。[61]賴比瑞亞全國有31種本土語言,但是以其作為母語者均占人口比例十分細小。[62]賴比瑞亞英語(一種英語克里奧爾語)亦十分流行。
根據2008年的全國調查,賴比瑞亞85.5%人口信仰基督教,另外12.2%為穆斯林。[63]本地原始信仰僅占0.5%,另外有1.5%登記為無宗教信仰。
賴比瑞亞憲法規定公民擁有信仰自由,而政府亦比較尊重公民此項權利。雖然憲法中規定賴比瑞亞為政教分離國家,但是實際上賴比瑞亞被認為是基督教國家。[64]公立學校通常提供聖經課程,並且法律規定禁止周日或者基督教節日期間的商業活動。
2010年賴比瑞亞的文盲率為60.8%(男性64.8%,女性56.8%),[65]某些地區的小學和初中是免費義務教育,[66]但也有的地方需要繳納學費才能上小學和中學。平均每個兒童在賴比瑞亞接受教育的時間為10年(男性11年,女性8年)。該國的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都不夠充分。[67]
賴比瑞亞的高等教育機構既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公立的賴比瑞亞大學是該國最大最古老的大學,位於蒙羅維亞。[68],於 1862 年成立。如今它有六所學院,包括一所醫學院和全國唯一的法學院路易斯·阿瑟·格林斯法學院[69]。2009年,哈珀的塔布曼大學成為該國第二所公立大學。[70]克丁頓大學由美國聖公會成立於1889年,是該國最古老的私立大學。自2006年起,政府又在布坎南、薩尼科萊、沃因賈馬等地開辦了社區學院。[71][72][73]
首都有幹線公路連接全國各大行政區。東郊的羅勃茲國際機場是非洲最大的機場之一。賴比瑞亞的海運業享譽世界,首都有20多條國際海運定期航線與外界相通,蒙羅維亞港系西非地區最大的現代化港口之一,港區水域面積300公頃,年吞吐量1000餘萬噸。
全國只有2條鐵路,總長490公里[78],其中145公里為窄軌鐵路。均由各採礦公司經營,用於鐵礦砂運輸,內戰期間遭到嚴重破壞,現已停運。
賴比瑞亞公路總長10600公里[79],其中全天候公路2036公里,柏油路739公里。內戰期間受損較嚴重。
賴比瑞亞在全球海運業有極為特殊的地位,其實賴比瑞亞本身並沒有多少船隻,但是由於賴比瑞亞低廉的船舶登記費用,造就賴比瑞亞成為世界上有名的權宜籍船舶登記國家,並由位於美國的「Liberian International Ship & Corporate Registry」(簡稱LISCR)代表賴比瑞亞共和國政府海事部核發船舶國籍登記證書等相關事宜。2008年有2204艘船舶懸掛賴比瑞亞國旗[80],其中大多數是美國和希臘公司的船舶,藉以減輕稅務上的負擔。至於賴比瑞亞本國船舶多係小型,數量也很少,自1961年起,才開始有定期的客輪和法國的馬賽以及剛果的黑角港交通。國內計有蒙羅維亞自由港、格維爾港、哈柏港、布肯南港和羅伯茲港等,年貨運量為20萬噸。
2009年國內共有33個機場[81],其中大型機場2個,首都和各州府間均有直達班機。位於首都的羅勃茲國際機場曾是非洲最大機場之一,1990年毀於內戰,1997年12月重新開放。目前有布魯塞爾航空公司、加納航空公司等在利經營業務。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