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蒙古帝國試圖征服日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兼蒙古大汗)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侵略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被稱為「元寇」或「蒙古襲來」,或依當時的日本年號稱抵禦元軍第一次進攻的戰事為「文永之役」,第二次為「弘安之役」。鎌倉、室町時代呼稱(蒙古襲來、異賊襲來、蒙古合戰、異國合戰),亦有用兇徒稱呼之,江戶時代《大日本史》則稱為元寇。這兩次入侵也以北九州為主要戰場。如果有關歷史信源記錄的船艦數目可信度高,蒙古的第二次入侵就是當時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艦隊,而僅次於1944年諾曼底登陸時的海事規模[1][2]。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1月23日) |
1274年元軍首次納入由朝鮮派出的九百艘船遠征軍,但被日本武士(侍)部隊成功抵禦[2]。蒙古人從日本撤退之後很快重整旗鼓,隨著元朝征服南宋統一了整個中國後,他們便出航展開第二次海路入侵日本;1281年從兩頭分批派出艦隊,由朝鮮同樣出動了九百艘船,而另外則由中國的長江三角洲派遣了超過3,000艘船[3]。而第二次遠征時中國方面出航艦隊在朝鮮艦隊展開交戰時,未能及時到達而延誤了數個月的時間,在部隊缺乏協同出戰之下,導致蒙古方面意圖佔據博多港口城鎮的計劃就此流產。據中國與朝鮮歷史信源所一同描述,在中國方面出海艦隊到達伊萬里灣時,是遭遇了強風巨浪,整個船隊在重大衝擊下僅剩餘十分之一[4]。
1258年,主張繼續抵抗蒙古入侵的高麗武臣政權統治者崔竩被殺。蒙古人趁機再度入侵高麗。次年(正元元年・元憲宗9年),3月,高麗與蒙古議和。1260年(文應元年、中統元年)忽必烈上台,對高麗方針由武力征服變更為懷柔政策。高麗成為後來蒙古侵略日本的協力者[5]。蒙古帝國至此段時期,自西向東佔據了歐洲部分範圍到朝鮮之間、緊密相連的廣袤領土[2]。
滅金朝以後,負責漠南漢地事務的蒙古大汗忽必烈於1260年在中原即位自稱中國皇帝。同年,高麗元宗向其稱臣,高麗成為其東藩,而蒙古帝國其後又與高麗結盟。1271年忽必烈於中原地區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並於兩年之後要求高麗派使者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6][7]
1265年高麗人趙彝建議元廷出使日本,1266年(文永三年・至元三年)八月,蒙古兵部侍郎黑的持虎符、充國信使;禮部侍郎殷弘持金符、充國信副使、持國書出使日本。他們率使節團準備到日本遞交國書《大蒙古國皇帝奉書》[8],十一月二十五日(癸丑),使節團抵達高麗,二十八日(丙辰)高麗元宗命樞密院副使宋君斐、侍御史金贊等陪黑的等往日本[9]。高麗害怕蒙古索要軍費,次年正月,宋君斐、金贊與蒙古使團至巨濟島松邊浦,宣揚風濤之險,高麗元宗讓宋君斐隨黑的回蒙古,宣揚「大洋萬里風濤蹴天」、「彼俗頑獷無禮義」,不要去的好。但是忽必烈要求必須去,最終高麗派遣起居舍人潘阜到日本,居住六個月,但未取得任何收穫[10]。
1268年,忽必烈又要求高麗派遣第二批使者,正月,高麗使節團到大宰府,同樣是空手而回。使節團參見了鎮西奉行少貳資能,使節團代表潘阜向其遞交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稱作蒙古國牒狀)與高麗國王書狀,由其傳達鎌倉幕府的征夷大將軍及在京都的天皇。三月,北條時宗上台[11]。當時主管外交的是日本朝廷,因此幕府要將這一事件報告朝廷[12]。朝廷與幕府的中介、任職關東申次的西園寺實氏接受了國書,命名為「異國書」,轉交院政後嵯峨上皇。隨後朝廷連日開會討論[13]。幕府認為蒙古人有凶心,派遣牒使是蒙古軍襲來的前奏,傳達御家人做好準備[14]。鎌倉的建長寺,來了位南宋禪僧,僧侶告訴日本人,在大陸蒙古帝國種種暴行。潘阜因得不到答覆,率團回國報告[15]。五月,忽必烈命令高麗造可載米三四千石的戰艦一千艘,備戰[16]。高麗崔東秀向蒙古報告高麗備兵一萬,造船一千隻,十月庚寅(十三日)蒙古派明威將軍都統領脫朶兒、武徳將軍統領王國昌、武略將軍副統領劉傑等十四人到高麗,整閱軍隊、視察舟艦,表示隨時進攻南宋、日本。並視察黑山島赴日本道路。高麗官員陪同。
1269年二月,蒙古正使黑的、副使殷弘率使節團在高麗起居舍人潘阜等人陪同下,共計75名在日本對馬島上陸[17][18],因日本抗拒外交,蒙古人抓走日本平民塔二郎、彌二郎[19][20]。塔二郎、彌二郎到大都,忽必烈以為他們是日本使節,接見了他們。認為日本忠節可嘉、厚賜匹帛,又說:「爾國朝覲中國、其來尚矣、今朕欲爾國之來朝、非以逼汝也、但欲垂名於後耳。」讓塔二郎、彌二郎觀覽宮殿,塔二郎、彌二郎表示這是天堂佛剎,忽必烈大喜,又讓塔二郎、彌二郎瀏覽燕京萬壽山玉殿與諸城闕[21]。九月,被捕的對馬島人塔二郎與彌二郎從大都回國,同行的是高麗人金有成、高柔率領的使節團,使節團有蒙古帝國官人三人,同從人五人、高麗人六十七名,乘坐四艘船到對馬島豐岐浦登陸,到大宰府守護所[22]。使節攜帶忽必烈本人的國書、大蒙古國中央機關中書省的國書與高麗國書[23]。
此後,忽必烈或通過高麗,或自遣使者,又繼續發送了一系列的信件,並以戰爭相威脅。幕府時值鎌倉時代中期,幕府將軍惟康親王並無實權,實權掌握在權臣北條氏手中。當時的「執權」北條時宗認為書狀無禮決定不投降,並立刻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高麗的領土,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禦。首先,幕府命令分封在九州的大名回到自己的駐地,並將在九州的軍隊西移,以進一步增固可能的登陸點的防禦。另外,幕府還組織了大規模的宗教祈禱活動,以心理戰來應對這場危機,其他大多數公家活動亦被推遲。
忽必烈早在1268年就想發動戰爭,但卻發現朝鮮半島當時沒有足夠的財力提供充足的兵力;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隊去高麗做為先鋒,結果這支部隊卻無法在高麗的國土上自給自足,最終被迫返回中國以資補給。因為元軍騎兵所需的馬匹,以及所需的養馬草場,都嚴重限制了部隊的運動,以致於元軍無法在幾乎寸草不生的地方活動。
第一次元日戰爭 (文永之役) | |||||||
---|---|---|---|---|---|---|---|
日、元水軍海戰,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 | |||||||
| |||||||
參戰方 | |||||||
元朝 高麗 | 日本鎌倉幕府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元朝: 忻都 洪茶丘 劉復亨 昭勇大將軍阿剌帖木兒 高麗: 金方慶 金侁† 金文庇[24] |
博多: 少貳資能[25] 少貳景資 菊池武房 大友賴泰 少弐経資 竹崎季長 對馬: 宗資國† 壹岐: 平景隆(平經高)† 肥前沿岸: 松浦黨佐志房†、佐志直†、佐志留†、佐志勇†、山代階† | ||||||
兵力 | |||||||
15,000名蒙古及女真士兵 5,600名高麗兵士 6,700名高麗水手 | 100,000名[26][27] | ||||||
傷亡與損失 | |||||||
13,500名淹死[28] |
博多: 不明' 對馬: 宗資國等80餘騎戰死† 壹岐: 平景隆等100餘騎戰死† 肥前沿岸: 松浦黨數百人戰死 |
1274年(日本後宇多天皇文永十一年,元至元十一年)農曆六月,忽必烈委託高麗造大小艦九百艘[29];八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亨為左副帥,統帥蒙古人及女真士兵一萬五千人[30](元代的「漢人」,指金朝轄下契丹、女真以及北方漢人,惟軍人以遼、金為主),高麗將軍金方慶統高麗軍五千六百人[31],加上高麗水手六千七百人,共九百艘船,組成約三萬人的大軍[32],遠征日本。
同年農曆十月三日,元軍從高麗合浦(今大韓民國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六日成功登陸對馬島,守護代宗助國父子率領八十騎攔阻,被全殲。十四日,元軍登陸壹岐島,守護代左衛門尉平經高(平內左衛門景隆)率百餘騎與元軍激戰,元軍採用密集戰術,與「鐵砲」(石火矢)等武器,日軍不敵,退守城內,次日城破,平景隆自殺。元軍在逼近肥前國沿海島嶼時,遭到肥前守護松浦一族(松浦黨)的強烈抗擊,雙方有一番激戰,松浦黨死傷慘重。
十一月十九日,元軍在筑前國的博多港(位於今福岡縣福岡市),進逼今津,次日即發生了博多港之戰。雖然元軍在兵器和戰術上占優,但他們的人數遠遠少於準備了很久的日本武士,而且這些武士在得知對馬、壹岐失陷後得到了增援。此外,元軍登陸地點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且距當時的九州首府大宰府尚有一日行程,於是在堅持了一整天之後,元軍於當晚撤回船上,準備次日清晨重新登陸發動進攻。
二十日晨,元軍分二路在博多登陸。幕府聚集了由少貳景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竹崎季長等統率的九州諸國部隊總數約一萬人迎戰。元軍西路軍在百道原登陸,藤原經資率五百騎前來迎戰元軍。擊敗守軍,佔領岸邊松林,從背後突襲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的日軍。日軍腹背受敵,死傷慘重,餘部向太宰府水城(日本於白江口之役戰敗後修築的一座水壩兼防禦工事)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停止進攻。當晚,元軍召開軍議,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金方慶反對)。於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當晚竟遭到颱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巖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軍損失一萬三千五百餘人,大多死於這場風暴。最後輾轉回到中國的只剩下一萬三千八百餘人。而忻都則虜了兩百名日本人,獻給高麗王。[33]
文永之役後,鎌倉幕府為防元軍再犯,沿博多灣海岸西從今津東至香椎,修造了約二十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陸,即所謂元寇防壘。
第二次元日戰爭 (弘安之役) | |||||||
---|---|---|---|---|---|---|---|
博多的防禦牆, 竹崎季長繪《蒙古襲來繪詞》(1293年) | |||||||
| |||||||
參戰方 | |||||||
元朝 高麗 | 日本鎌倉幕府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阿剌罕 阿塔海 東征都元帥忻都 東征都元帥洪茶丘 征日本都元帥金方慶(高麗軍) 東征左副都元帥阿剌帖木兒 管高麗國征日本軍萬戶朴球 管高麗國征日本軍萬戶金周鼎 管軍萬戶也速䚟兒 管軍上百戶張成 郎將康彥 郎將康師子 日本行省右丞范文虎(江南軍) 日本行省左丞李庭(江南軍) 都元帥張禧 都元帥哈剌䚟 管軍萬戶葛剌歹 管軍萬戶厲徳彪 管軍総管楚鼎 招討使王國佐 水手総管陸文政 等 |
鎮西(異國征伐)大將軍北條實政 草野七郎 少貳資能†[25] 少貳經資 少貳景資 菊池武房 安達盛宗 大友賴康 宇都宮貞綱 竹崎季長 河野通有[34] | ||||||
兵力 | |||||||
江南軍100,000名以上 東路軍40,000名(蒙金軍19000人,高麗軍10000,水手17000) |
大宰府守備軍25,000名 長門國守備軍15,000名 據江戶時代編纂之《歴代鎮西要略》,日軍共計約250,000人 | ||||||
傷亡與損失 | |||||||
東路八、九成沒有回國,江南軍損失六七成以上[35][36][37][38][39] 高麗軍7592人[40] | 不明 |
第一次攻打日本失敗後,高麗國王多次與元朝談判,反對進一步的侵略日本計劃。而元朝也派遣使者至日本,但日本兩次下令將元朝欽差杜世忠等人斬首;忽必烈非常惱火,開始積極籌劃第二次進攻。
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之後,忽必烈於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本後宇多天皇弘安四年)春發動了對日本的第二次侵略。元軍的這次侵略規模大於第一次,東路軍由忻都、洪茶丘率領蒙古人及女真、契丹(後兩者為金朝降軍,元代稱為「漢人」)士兵一萬九千人,金方慶統高麗軍一萬人,乘戰艦九百艘,加上高麗水手一萬七千人,攜軍糧十萬石,由高麗出發;另由范文虎、李庭等人率領的蠻軍(指南宋降軍)十萬人[41] ,乘戰船三千五百艘,從慶元、定海(今浙江省寧波市)出發[42];兩軍約定於六月會合,東路軍負責作戰,江南軍則在佔領區屯田,生產米糧,以為長久之計。
自1275年起,幕府就開始積極為元軍可能第二次侵略做了準備,除了改進弓箭,使與蒙古強弓不相上下,同時更完備地組織起九州的武士外,幕府還在很多元軍可能登陸的地點修建堡壘和其它防禦工事;北條時宗下令在日本沿岸所有重要地區都建起了「元寇防壘」[43],這時起了重大防衛作用——元軍的戰艦在到達日本近海時,竟找不到登陸的地點,只得以泊於博多灣中的艦船為陣地長達一個月。這段期間,元軍發動幾次強行登陸作戰均告失敗,並且一直遭到河野通有(伊予河野氏)等人的襲擾(也受海賊草野黨偷襲),直到七月初,南北兩軍在九州外海會合。元軍會師後再度發動登陸作戰,這次遠征軍遇到了更頑強更有效的抵抗,日軍以石牆為掩護,不斷擊退元軍的進攻,許多蒙古軍將領相繼陣亡,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元軍的損失慘重,依然不能突破石牆。
元軍艦隊因供應和人員登載問題而推遲了起航。高麗軍先行進發,在對馬島慘遭失敗而返。同年夏,元軍聯合高麗軍奪取了壹岐島,向九州進發,並在不同地點登陸。在經歷一些獨立的小戰鬥後,元軍被趕回了船上。此時一場持續兩天的颱風襲擊了元軍艦隊,並摧毀了大部分的船隻。
八月初一日,元軍再次遭到颱風的襲擊,風暴持續四天,軍艦大部分沉沒,范文虎落水被張禧救起;范文虎乃擅自決定班師。平戶島尚有被救起的士卒四千餘人無船可乘,張禧將船上的七十五匹戰馬棄於島上,載四千士卒回國。
被遺棄在日本五龍山的海灘上的元軍尚有十萬餘人,日本發動反攻,將殘存的元軍驅趕至一處名為八角島的狹窄地區;這些元軍大部分戰死,其餘數萬士兵被俘。[44]
總計元朝第二次攻打日本的軍隊,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生還。有3名士兵拼湊小船回中國;通過這3名士兵,忽必烈知道真相後大怒,將范文虎革職。
一般認為颱風是造成元軍失敗的最大原因。有一種說法認為元軍艦隊之所以被颱風摧毀,是因為使用了錯誤的船型。日本水下考古學家林田憲三的研究團隊研究元朝艦隊的沉船後,認為他們使用的是在運河航行的平底船,採用了當時較為流行的水密隔艙設置,而不是在海洋上航行的海船。[45]
此外,幕府在第一和第二次元軍來襲間修建的沿海防禦工事,也讓元軍在第二次襲擊中損失慘重[43],有效阻止了元軍的登陸和推進;元軍無法取得登陸立足點試圖撤退時才遭遇颱風。
馬可·波羅書中寫道,蒙古人認為日本到處是黃金和美食,引起忽必烈的貪慾[46]。鄭思肖認為,「元賊聞其豊庶、怒倭主不來臣、竭此土民力、弁舟艦、往攻焉」[47]。
兩次出師失利,並未使忽必烈放棄征服日本的計劃。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忽必烈下令重建攻日大軍,建造船隻,蒐集糧草,準備第三次征日。此舉引起江南人民的強烈反抗,迫使其暫緩造船事宜;同時,蒙古在南方對越南陳朝發動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匱乏,三度攻日之議因而作罷。直到1294年(元至元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逝世,都未再攻打日本。
兩次擊退「元寇」後,幕府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有許多軍事設施在多年後仍然很有效;然而,為了應對「元寇」而進行的全國範圍動員,使得日本的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幕府也無法充分賞賜抗元將士,加劇了國內武士集團間的矛盾,埋下了鎌倉幕府統治體系於14世紀前半葉瓦解的背景。
2022年10月1日,日本松浦市政府打撈起700年前鎌倉時代元寇襲來戰船的木製船錨,在松浦市政府主管及研究學者等人見證下,由作業員從水深20公尺的海底打撈上岸,木製船錨長度約170公分。紋路表面清晰可見,更在上面發現被石塊貫穿的洞。主導打撈作業的國學院大學教授池田榮史表示:「原本很擔心木頭從海底打撈出海面時會有破損的情況,還好順利打撈上岸,團隊將好好採集資料,掌握保存處理方法,期待之後可展開打撈船隻主體的工作。」松浦市政府計劃將來也要把船隻主體打撈上岸[4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