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長江三角洲是中國和世界著名河口三角洲之一,也是一個沖積平原。三角洲頂點在江蘇儀徵附近,由此向東,大致沿揚州、泰州、海安、栟茶一線,是三角洲北界;由頂點向東南,沿大茅山、天目山東麓洪積一沖積扇以迄杭州灣北岸,為其西南界和南界。介於北緯30°20′~32°30′,東經119°24′~122°30′,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大致沿江陰、張家港、常熟、松江、金山一線,分為新三角洲和老三角洲兩部分。後者位於西部,系以太湖為中心的沖積、湖積平原,距今7500~6000年前即已成陸;前者係指鎮江以東,位於大江兩側的沖積平原和江中沙島,為距今7000~6000年以來形成的三角洲平原。[1]
三角洲主要是由長江帶來的泥沙沖淤而成,沖積層的厚度,由西向東從幾十米增加到400米。其底部是堅硬岩層。距今0.2~0.1億年的喜馬拉雅運動,使長江三角洲大幅度下降。第四紀頻繁升降,其中晚更新世的一次冰期(大理冰期),海面下降到低於現代海面的110~130米的深處。其時,長江三角洲前緣直達東經125°30′附近,長江的入海口亦遠及沖繩海槽。此後,進入冰後期,海水大舉入侵,長江三角洲所在地區的大部再次成為淺海。直至距今7 500~6 000年前後,海面變化趨於相對穩定,開始了現代三角洲的發育。據研究,大致從距今7500年時開始,長江三角洲已經歷了6個發展階段,先後發育了以紅橋、黃橋、金沙、海門及崇明、長興一橫沙等河口沙壩為主體的一系列亞三角洲,依次由西北而東南呈雁行式排列。其中紅橋、黃橋、金沙、海門等亞三角洲早已連成一片,成為長江北岸沿江平原的組成部分。從20世紀50年代起,崇明亞三角洲也趨於與北岸相連。按此預測,長興、橫沙及正初露水面的九段沙等也將最終與北岸並連。[1]
長江三角洲屬中國東部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期。年均溫15~16℃;最冷月均溫2~4℃;最熱月均溫27~28℃。10℃以上活動積溫4 750~5 200℃;生長期225~250天。年降水量l 000~l 400毫米,季節分配較均勻。作物年可二熟至三熟。[1]
長江三角洲物產豐饒,農業發達,盛產稻米、蠶桑和棉花,是中國著名稻米產區。蘇州和杭嘉湖地區是中國重要蠶桑基地之一。濱海地帶的棉花亦占國內重要地位。水產資源更為豐富。僅太湖擁有魚類即達百種左右。陽澄湖、澱山湖以螃蟹著稱。河口淺灘是繁殖河蟹幼苗的優良場所。[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