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二战期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支援中南半岛英军及盟军守土作战及反攻计划所组建和指派的一支援助部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國遠征軍是根據1941年成立之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1]:1。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為支援英國軍隊在英屬緬甸對抗日本陸軍及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補給線安全,而組建、出國作戰的國民革命軍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珍珠港事件後,日本對美國、英國宣戰。1941年12月23日,中英在重慶簽署《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中英軍事同盟形成,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地區(時為英屬地)的對日作戰並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組建中國遠征軍。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歷時3年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0,000餘人,傷亡接近200,000人。
1939年歐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0年6月4日,英法軍在敦克爾克戰役潰敗後,英倫三島岌岌可危,英國希望憑藉中國支援英國在遠東殖民地緬甸、印度、馬來亞之軍事,以挽救遠東大後方[1]:1。同時,中國為要取得中國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當時也必須確保滇緬公路最後國際交通運輸線[1]:1。中國若外援不保,與日本對戰也將陷入補給不足之劣勢。日本逼迫法國維希政府斷絕中越交通後,又要求英國封閉滇緬公路。1940年6月24日,日本外務次官谷正之向英國駐日本大使克萊琪正式提出,禁止通過滇緬公路向重慶政府運送軍火及汽油、卡車等可能增加其抗戰能力的物資。1940年7月12日,克萊琪與日本外務大臣有田八郎會談,英方接受6月24日日本提出封鎖滇緬路要求。7月18日,英國、日本關於封鎖滇緬路運輸的協定在東京簽字。協定規定:自即日起,禁止軍械、彈藥、汽油、載重汽車及鐵路材料經緬甸運入中國。同時,緬甸禁運之貨物,香港亦予禁運。當天,英緬當局發布布告:奉命禁止摩托、汽油、鐵路材料、汽車及軍火等物資經緬甸運往中國。英國首相邱吉爾當天也在英國下院宣稱,英國封鎖滇緬路,是覓致公允的解決辦法。要達到與日本改善邦交的目的,有兩個要素,一為假以時間,一為解除緊張空氣。一方面日本反對軍用品經緬甸輸入中國,以致空氣日趨緊張;一方面英國如允永久封鎖滇緬路,則不能履行對中國應負之義務。邱吉爾表示,準備對中日兩國竭盡綿薄,以和平及和解步驟求其成功。7月25日,邱吉爾接見中國駐英國大使郭泰祺時說,英國封閉滇緬路,在於避免與日本發生衝突。[1]:5。
1940年9月22日,日軍進駐印度支那,直接威脅到英美在東南亞的勢力。1940年9月27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對日本禁運。10月8日,英國駐日本大使克萊琪正式通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英日間關於停閉滇緬路之決定,無續訂之必要,英國決定於10月18日起,重新開放滇緬路。10月8日下午,邱吉爾和外交大臣哈里法克斯在下院正式宣布重開滇緬路。10月16日下午2時,英國駐臘戍海關開始驗貨。10月18日零時7分,滿載貨物的卡車60輛駛離臘戍。至此,中斷3個月之久的滇緬路重新開放。國民政府交通部次長曾養甫親赴仰光主持通車事宜。10月18日港英政府輔政司發表聲明,恢復滇緬路封鎖前香港與中國間的貿易關係,以前禁運之汽油、鐵路器材等,一律解禁。
至1941年初,「雲南王」龍雲獨攬雲南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雲南的政治蔣介石不能過問;經濟方面一直使用「滇幣」;軍事上則中央軍不能入境。1940年夏秋日軍進駐印度支那,中央軍嫡系部隊向滇黔、滇川、滇康邊境陸續集中:
以上部隊因蔣、龍間的矛盾,長期未能入滇。一直到1941年中英軍事同盟醞釀期間,準備雙方協力保全滇緬路及仰光國際交通線,蔣龍之間經過長期曲折的商討,1941年秋冬間,第六軍第49師彭璧生部先開滇緬路擔任護路,第五軍也開入雲南楊林、霑益、曲靖等處。成立昆明防守司令部,以杜聿明兼任司令。接著第六軍九十三師陸續開往車裡、佛海等中老邊界布防。1941年12月間又將新二十八師、新二十九師、新三十八師三個師編為第六十六軍,以張軫任軍長,準備參加緬甸遠征。
1941年年1月,英國派遣丹尼斯少將為駐重慶陸軍武官,開始和中國醞釀中英軍事同盟,首先通過中國對緬、印、馬的軍事考察,兩國共同商定保全緬甸的具體軍事計劃。1941年1月經過協商,「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成員:團長商震,副團長林蔚;團員:陸軍杜聿明、侯騰(軍令部第二廳副廳長)、馮衍(軍令部第一廳第一處處長)、唐保黃、劉方矩(軍令部第二廳二處上校科長)、空軍王×贊,海軍周應聰(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外交鄭康祺,商震的秘書劉耀漢。1941年2月初出發,到緬甸、印度、馬來亞考察約三個月之久,搜集有關緬印馬經濟政治軍事資料,編成《中國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報告書》油印本計三十餘萬字,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英、緬甸共同防禦計劃草案。1941年夏間中國正式提出中英關於緬甸共同防禦意見書,英國然堅持中國應在中老、中緬邊境布防,以防止日軍截斷滇緬路,強調時機未到不允中國軍隊及早入緬布防。中國方面在雲南成立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以林蔚任團長,蕭毅肅為參謀處長,及參謀若干,策劃中英有關作戰的一切業務。英國任命胡敦為英緬軍總司令,從1941年春在緬甸僅有的尚未裝備訓練完成的英緬軍第一師,增加了英印軍第十七師、英澳軍第六十三旅及裝甲第七旅(坦克150輛),並炮兵、空軍等部隊。
珍珠港事件後,日本與美國、英國宣戰。1941年12月11日中國軍隊正式動員準備入緬。12月11日,蔣介石令第六軍第九十三師開車里,第六軍第四十九師以一個加強團開畹町,歸英緬軍總司令胡敦指揮,準備開景東;12月16日,令第五軍、第六軍動員入緬,協同英軍作戰[1]:13。1941年12月23日在重慶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成立中英軍事同盟[1]:1。中國遠征軍就是根據中英軍事同盟而組織的。
當時緬甸是英國的殖民地,西屏英屬印度,北部和東北部與中國的西藏和雲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進攻緬甸對於其自身來說也有著很多意義,比如孤立中國,以及作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在短時間內席捲東南亞,隨即矛頭直指緬甸。1942年日本用於進攻緬甸的軍隊大約有6萬人,大大超過英國在緬甸的防務力量。1942年初,日本侵占馬來西亞後,開始入侵緬甸。1月30日,日軍攻克緬甸東部重鎮,隨後分兩路繼續前進。1942年2月,中國軍隊先後動員入緬[1]:1。3月8日,日軍佔領緬甸首都仰光。3月12日,「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司令部」(原定第二路在越南方面,因變化未成),指揮3個軍在緬甸[1]:1。3月到4月間,日軍進攻重鎮曼德勒,企圖切斷滇緬公路。此時,在英國依照協定求助由中華民國組建遠征軍協防緬甸,遠征軍司令長官由羅卓英擔任(而後在史迪威的壓力之下,由杜聿明接任代理),由同盟國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集合當時精銳力量的中國遠征軍約10萬人向緬甸進發。
第一次入緬失敗後退入印度之部分軍隊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簡稱「駐印軍」或「中國駐印軍」;另一部分軍隊退至中國境內怒江東岸,連同以後新增加之部隊,到1943年春重新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1]:2。1943年2月,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陳誠、財政部部長宋子文與史迪威就美國負責為遠征軍21個師提供裝備達成一致;至10月,美械運抵昆明,然而,分配給遠征軍的總量只有14個師的裝備。中國遠征軍共8個軍21個師:王凌雲第2軍、邱清泉第5軍、黃杰第6軍、何紹周第8軍、趙公武52軍、周福成53軍、方天54軍、鍾彬71軍。1943年11月23日,衛立煌出任遠征軍司令長官,提出每個軍領兩個師的美械先裝備本軍兩個師,以後看情況再裝備第三個師。後來稱之為半美械軍。1945年4月,魏德邁的阿爾發計劃落地,遠征軍8個軍中有6個軍裝備全美械(黃杰第6軍遣散番號取消;趙公武52軍編入盧漢第一方面軍,這兩個軍未能成為全美械軍。第6、第52軍的名額由湯恩伯第三方面軍的石覺第13軍、牟庭芳94軍取代)。
由於英國方面的阻撓,直到1942年2月中旬,中國遠征軍只有第6軍的49、93師進入緬甸景東地區,其餘各部仍在滇緬公路集結待命。此時由於緬甸戰事吃緊,英國人卻又急著要遠征軍入緬參戰。2月16日,蔣中正下令先運送第5軍入緬,以第200師為先頭部隊。3月7日,200師到達同古,3月16日,日軍開始轟炸同古,此為遠征軍與日軍第一次大規模接觸。3月19日,同古戰役爆發,200師在同古防禦日本帝國陸軍55師進攻;由於緬甸交通線不斷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第五軍其餘部隊無法及時在同古集結,新22師在同古周圍遭到日軍阻擊,因此同古城內只有200師勉力抵擋日軍攻勢。經過11天的血戰後,日軍遭擊退;但是200師與新22師都受創甚重。在內缺糧彈、外無援兵,還面對敵軍包圍的危機;杜聿明審時度勢,下令200師於3月29日晚從同古以東突圍。3月30日,日軍進城。
由於仰光遭日軍佔領、英軍一潰千里,遠征軍的戰略防衛目標已經消失,只好開始逐步後撤回雲南國境。但是氣勢正虹的日軍亦一路追擊,使得遠征軍在同古之後繼續準備打阻擊戰;原本中國遠征軍打算在平滿納迎擊日軍,然而緬甸西邊的英軍一瀉千里的後撤;讓南下迎戰的遠征軍右翼戰場毫無防備。遠征軍的左翼、緬東部分也因兵力不足無法抵禦日軍攻勢,第五軍一度面臨遭到三面包抄的困境。在盟軍戰力不足下,1942年4月18日凌晨,史迪威和羅卓英不得不下令放棄平滿納戰役的構想。
4月14日凌晨,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急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請求解救被包圍在仁安羌的英軍。4月19日下午5時,在新38師師長孫立人、副師長齊學啟和113團團長劉放吾的帶領下收復了仁安羌油田,解救了英軍7000多人和被日軍俘虜的英緬軍官兵、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等500多人。消息傳出,中、英、美三國轟動。
4月20日,史迪威和羅卓英輕信英方關於在仁安羌和喬克柏當之間有敵軍3000餘人的情報,命令第200師長途奔襲至喬克柏當。第200師到了喬克柏當後,發現沒有日軍,只有英軍在新38師的掩護下撤退。而後又退回到棠吉,浪費了寶貴的3天時間,使日軍搶先攻占了棠吉,4月23日下午,200師向棠吉發起攻擊,經過激烈的戰鬥,於4月25日18時占領棠吉。而在4月24日,在日軍猛烈攻勢之下,第6軍被迫放棄雷烈姆,
日軍隨後從雷烈姆北進,因此時防守棠吉已無意義,第200師遂於4月26日主動放棄棠吉。
4月29日拂曉,日軍猛攻臘戍,第66軍傷亡慘重,當天中午,日軍占領臘戍,第66軍各部退守新維。所謂曼德勒會戰已經徹底成了泡影。此時撤退已經成了當務之急。
東線方面,第6軍甘麗初第六軍軍部及所屬三個師(彭壁生第49師、呂國銓第93師、陳勉吾暫編第55師)出國門便一直在緬甸最東部的景棟地區抗敵,為遠征軍的東路軍。在東路日軍渡邊正夫第56師團的一路追擊下退至昆欣、塔科、昆孟地區。4月24日被迫放棄雷列姆之後,且打且退。4月25日史迪威決定遠征軍全面撤退。4月30日甘麗初又獲悉臘戌失陷,遂決定所部向景棟附近的緬、泰、中、老邊境地區轉移。5月8日彭壁生第49師撤至大高,陳勉吾暫編第55師先頭部隊抵達孟色特,沿緬泰邊境部署。5月12日,退到薩爾溫江東面,隨後撤回國內。第49師撤至南峙,暫編第55師撤至雲南境內西雙版納附近的東里;第6軍軍部撤至雲南境內西雙版納附近的佛海;呂國銓第93師擔任後衛,最後撤至孟拉北面西雙版納的邊境的打洛。第六軍撤退之中沒有受到日軍的大規模阻擊及追擊,但因中、緬、泰、老四國邊境地區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沒有道路、沒有人煙、群山環繞、溝壑縱橫,時至雨季,泥滑難行,加之蟻叮蟲咬,沒有給養補給,部隊飢疲交困,疫病流行,造成眾多減員。加之第六軍部隊與日軍第五十六師團反覆作戰,傷亡本已不小,故而撤回國內的兵力已經不多。
張軫率第66軍軍部和2個新編師—劉伯龍新編第28師、馬維驥新編第29師出境後擔負西保(細胞)至臘戍一線的阻敵任務。臘戍失守後,張軫率部沿滇緬公路在新維、貴街阻擊日軍第56師團搜索聯隊,被擊破後又在畹町、八莫、龍陵等地再被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第148聯隊及機械化第56混成步兵團擊潰,於5月4日至5日間經惠通橋撤至永平、下關地區收容整理。雖遭日軍一路追擊,但相對而言是回國最為順利的一路。
第200師自4月26日奉命從東枝城撤出後,一路向北轉進,5月10日與第五軍補訓處部隊匯合。至棠吉,以後沿途突破敵人的封鎖線,經南盤江、梅苗、南坎以西。5月18日,第200師分兵兩路通過細(胞)抹(谷)公路,前衛部隊突然遭到伏擊。激戰一天,第二百師傷亡過半,終於成功從東面山坡將日軍陣地撕開一條缺口,部隊突圍而出,官兵得以死裡逃生。戴安瀾在突圍時被兩顆機槍子彈擊中胸部和腹部。衛兵趕緊將師長救起,官兵們輪流用擔架抬著突出重圍。第200師由鄭庭笈率領按照得到的第五軍最後指令去八莫與軍部匯合。第200師一路向北經南坎與八莫之間地區潛行。部隊到了八莫後卻完全聯繫不上軍部,只有獨自在大山中潛行北上繞道回國。5月26日第200師殘部行至緬甸北部茅邦的克欽山寨,此地離國境線不過三四十里,戴安瀾將軍逝世。官兵們按照戴安瀾的遺願,將他的遺體輪流抬回國內。從克欽山寨東行,翻越高黎貢山,經片馬到達怒江邊上的瀘水,南行到達騰衝北面,卻發現日軍已經占領了騰衝,只得再向北行進,然後渡過怒江到達雲龍,再東行經大理,於6月底才到達昆明。全師加第五軍補訓處所剩官兵僅2600餘人。
中線方面,4月25日史迪威決定遠征軍全面撤退。
然而,5月9日,第5軍在向密支那方向轉進之時,在卡薩地區與日軍第五十六師團的追擊部隊遭遇。杜聿明同時獲悉八莫、密支那均已失陷,遂決定由曼密鐵路以西地區向孟關、打洛之線轉進。
第5軍軍部和所屬的新22師、第96師主力於4月26日黃昏由皎克西乘汽車、火車向曼德勒轉移,於當天夜間十時全部到達。5月1日全部撤至伊洛瓦底江以西以北地區,此後第五軍所部、第96師、新38師徒步輪流掩護撤退。5月5日史迪威、羅卓英在率遠征軍司令部西行去印度之前,鑑於畹町、八莫已經失陷,遂決定全軍向印度境內撤退,並電告杜聿明,要求第5軍也隨之撤往印度。杜聿明於5月6日電復羅卓英,希望率部返回國內,不願去印度,並同時發電報請示蔣介石。蔣介石於5月7日回電杜聿明:「我軍應即向密支那、片馬轉移,勿再猶豫停頓。」杜聿明於是決定不採納遠征軍司令部的方案,率部經密支那向片馬、騰衝方面撤退。5月8日上午,日軍攻占密支那。5月9日,由於在傑沙(又譯為卡薩)發現日軍,並且新38師先到傑沙掩護的只有一個團,而新38師、新22師主力至少需要一天半才可以從前線撤下,杜聿明認為日軍有可能從南北包圍將所部殲滅。5月12日,各部抵達英多地區,杜聿明準備離開通往密支那的公路主道向北進入森林,走孟關、大洛方向轉向國內;同時命令余韶第96師在右翼掩護「在孟拱進入陣地,尋機攻擊密支那,掩護全軍突圍回國」。杜聿明率第五軍軍部和直屬部隊及黃翔游擊支隊、新編第22師,共計15000人離開了公路,丟下所有汽車、運輸設備、重裝備,原汽車運送的1500名傷病員就無法隨行,又不願意被俘受辱,最後點火自焚,壯烈殉國,杜聿明知道後,「警聞此訊,不禁惻愴動懷難以自已」。[3][4][5]走在最後的第96師第288團走到這個傷病救護營地時看見:「沒有被焚燒化為灰燼的骨骸和救護車等各種設備殘骸散滿一地,路過的士兵都泣不成聲跪倒在地。」
杜聿明率部15000人進入了胡康河谷的茫茫林海之中向西北方向,轉打洛到新平洋。時值雨季,山洪爆發,道路泥滑難行,部隊糧盡藥絕,又荒無人煙,找不到任何充飢之物。加之蟻叮蟲咬,疫病流行,官兵飢病交加,死亡累累。有一些人因為忍受不了折磨而自殺在路邊。部隊行進的路上,到處都是倒下的將士屍體。而行進在後面的人看到沿途的累累白骨和正在被蚊蟲啃噬的屍體。5月下旬的一天,天空晴朗,部隊行進在野人山中的河谷裡,此處沒有被參天樹木遮蔽,被一架美軍飛機發現了在河谷中行進的遠征軍,便通知了總部。在印度的盟軍總部隨後向這支部隊空投了電台、糧食、藥品。使得這支軍隊終於走出了野人山,由於預定回國路線所經的中緬國境已有大量日軍把守,這隻部隊最後還是改道去了印度。杜聿明這時患上了回歸熱昏迷,空投的藥品挽救了杜聿明的生命。部隊在到達大洛後便停下來休整。此時,大洛距離印度的東北面邊境的利多很近,向北經過新平洋就可到達;另方面原打算回國路線的中緬邊境已經有日軍控制,這支殘部根本無法與日軍再較量,杜聿明迫不得已決定還是先去印度。5月31日從打洛啟程北上去印度的利多,一路上由美軍的飛機空投食物及藥品。又行進了約兩個月,部隊於7月25日才到達印度邊境城鎮利多,僅剩下2000多人。第5軍新編第22師野戰醫院的護士劉桂英更是做為唯一走出野人山的女兵
余韶率第96師和第五軍炮兵工兵各一部共計約7000人,在英多與杜聿明第五軍軍部分手後,按照杜聿明的命令:「在孟拱進入陣地,尋機攻擊密支那,掩護全軍突圍回國」。余韶師長率部沿公路東北前進去孟拱。當部隊到達孟拱後發現日軍已占領了密支那,部隊渡過伊洛瓦底江東去已經不可能,而第五軍軍部又已經北上往孟關方向而去,余韶只好率部焚燒輜重,上山進入森林北上孟關。途中發現了一座英軍遺棄的倉庫,便將倉庫中儘可能多的食物(大米和各種罐頭)馱在牲口上。沿途聽說中緬邊境都有日軍駐守,第96師走到孟關後卻完全得不到第五軍軍部的消息,余韶師長決定不再找軍部,而是單獨尋道回國。部隊經過孫布拉蚌一路向北,於6月14日走到了緬甸最北邊的葡萄,第96師終於與遠征軍長官部聯繫上,美軍飛機也向葡萄空投了食物、藥品等物資。部隊在這裡休整了一個多月,7月底啟程回國,走到了中緬邊境線在山頂石壁上刻字:「民國三十一年八月×日,中國遠征軍第96師經此回國。」經怒江上架設的溜索過江,到達福貢縣,8月17日陸續抵達劍川。余韶第96師是回國所走路線最長,時間最久,真正走完胡康河谷、穿越野人山、翻越高黎貢山的部隊。部隊最終到達昆明休整時剩餘3000餘人。途中減員一半左右。
西線方面,新38師本就位於最西面,相距印度最近,幾乎是跟英軍在一起。當杜聿明軍長提出經緬北的胡康河谷向國內撤退時,孫立人認為在雨季又是原始森林中蚊蟲鼎盛的季節,部隊進入原始森林,沒有道路的話重裝備和汽車均無法帶走;沒有補給將士們很難撐到走過野人山。孫立人決定不聽取本就不是直接上司的杜聿明軍長意見,按照遠征軍司令部長官史迪威和羅卓英的指示,就近撤往印度。第38師在撤退至印度過程中不僅沒有受到損失,連裝備也沒有丟下,全部轉移至印度。該部成為遠征軍撤退中唯一幾乎沒有損失的全建制部隊。
第一次遠征失敗之後,滇緬公路中斷,10萬遠征軍經血戰只有4萬餘人安全撤離。日本既封鎖了國際援華運輸線,又打開了西攻印度的大門。原有的作戰物資轉而通過駝峰航線與中印公路輸送。
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出動103,000人,傷亡56,480人(絕大部分在胡康河谷、野人山)。日軍傷亡約4,500人,英軍傷亡1.3萬餘人。
1942年7月15日,新38師由因帕爾開往蘭伽(當時屬於比哈爾邦,行政區域劃分今屬賈坎德邦))。8月初,從緬北野人山脫險入印的第5軍新22師和軍直屬部隊也來到了蘭伽。根據中美協議,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部撤銷,改稱為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史迪威為總指揮,羅卓英為副總指揮。同時,國民政府利用駝峰空運飛機回航的機會,每天空運幾百名士兵到印度,以補充兵源。1942年底,由於史迪威與羅卓英矛盾不可調和,蔣中正被迫將羅卓英調回國內,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派第8軍軍長鄭洞國中將接替羅卓英的職務。同時決定在駐印軍指揮部下設新編第一軍建制,下轄新38師、新22師。鄭洞國任軍長,孫立人為副軍長兼新38師師長,廖耀湘為新22師師長。3月中旬,鄭洞國率軍部人員來到蘭伽,正式成立新一軍。[6]
1942年底至1944年春,新30師兵員陸陸續續空運到印度,新30師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上半年,第14師與第50師的兵員也空運到了印度。中國駐印軍換裝了美式裝備,有美國的軍事援助和充足的糧食,軍事訓練十分紮實。經過一年的整訓,練就了叢林訓練和叢林生存的戰鬥技能。再加上同時大批知識青年在蔣中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踴躍參軍,士兵的素質有了大大的提高,這兩點使得駐印軍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1942年6月,怒江防線穩定之後,國民政府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1943年2月1日,蔣中正任命陳誠為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3月28日,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在雲南楚雄成立。陳誠從重慶飛到楚雄就任,著手進行遠征軍部隊的訓練和反攻計劃的制定。1943年8月,遠征軍的5個軍編練和裝備基本完成。後調來的第54軍也在11月完成改編。其中,第11集團軍下轄第2、第6、第71軍和第200師。第20集團軍轄第53、第54軍共4個師。另外第八軍和第93師直屬遠征軍司令長官部。1943年冬,陳誠因病辭職,衛立煌接任遠征軍司令。
1943年3月,新38師的114團即先行開進野人山區,掩護中美部隊修築自印度列多到野人山區的中印公路。1943年10月下旬,雨季停止,在列多的新22師和新38師主力乘車到達胡康河谷邊緣,駐印軍緬北反攻戰正式開始。經過血戰之後,新38師於12月29日攻克於邦。隨後在新38師的配合下,新22師於1944年3月5日攻克孟關。後來兩師合作攻下瓦魯班。配屬於新一軍的戰車第一營與新二十二師之六十六團所屬步兵營在3月3日的瓦魯班戰役中迂迴奔襲18師團司令部,繳獲18師團發佈作戰命令的關防大印,這在抗戰期間絕無僅有,而後此日被國軍明定為裝甲兵節以茲紀念。
此時新30師、第14師、第50師藉助空運運抵緬北前線換裝訓練,中國進入緬甸的部隊已達到5個師。1944年4月份新22師、新38師、新30師、第14師、第50師與先前以空降奇襲密支那的麥瑞爾突擊隊聯合圍攻攻克此地。攻克密支那後部隊休整了2個月並保護密支那機場不受日軍收回。8月份新一軍擴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兩個軍。新一軍下轄新30師和新38師,軍長孫立人。新六軍下轄新22師、第14師、第50師,軍長廖耀湘。鄭洞國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1944年10月16日,新一軍與新六軍開始向八莫發起進攻,然而12月初日軍一號作戰的攻勢推進至獨山,貴陽告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令調新六軍回國保衛大西南,新六軍主力於12月1日奉命停止前進,新六軍軍部及新22師、第14師空運至雲南霑益以保衛重慶。留下第50師與新一軍作戰,歸新一軍指揮(後來正式編入新一軍序列)。1944年12月15日新一軍攻克了八莫。
在駐印軍反攻初具成果之後,國內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反攻開始。1944年5月11日第20集團軍於雨季強渡怒江,於6月底血戰至騰衝附近。經過3個月的戰鬥,於9月14日克復騰衝。第11集團軍於6月1日渡江,新28師於4日攻克臘猛,進圍松山,由於日軍工事齊全並占有地利,該師五攻未克,損失慘重。7月1日攻堅行動改由第8軍接手,該軍以三個師輪換進攻,連續九次,到9月7日方破敵陣,全殲守敵。遠征軍經過血戰,於11月3日攻克龍陵,20日攻克芒市,12月1日攻克遮放,1945年1月19日克復畹町。1月22日中午第53軍第116師與新一軍一部在木遮相會,旋以鉗形攻勢向芒友推進,
1945年1月15日,新一軍攻克南坎,並繼續前進,於1月27日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中國遠征軍會師。1月28日中印公路通車典禮在畹町城舉行。會師後,滇西遠征軍回國,新一軍與第50師南下,新一軍先後拿下了新維、臘戍,第50師先後攻克了南渡、西保、南燕、皎麥等市鎮,新50師自從1944年渡過伊洛瓦底江以來,在三個多月的時間裡,挺進600公里,斃傷日軍3,500餘人。3月30日,中國遠征軍攻克喬梅,與英軍勝利會師。隨後中國駐印軍凱旋迴國。至此,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的任務順利完成。
第二次入緬作戰,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殲滅日軍4.8萬餘人,收復緬甸土地約13萬平方公里。滇西中國遠征軍傷亡67,403人,殲滅日軍21,057人,光復滇西全部土地約3.8萬平方公里。中國遠征軍完成了中國戰略大反攻的全面勝利。
1943年春天,孫立人將軍擔任新1軍前敵指揮官,開始轉入反攻。到1945年1月,與反攻滇西的中國遠征軍在芒友會師。中國駐印軍和以孫立人將軍為前敵指揮官的新1軍共擊斃日軍33,082人,其中看到軍服官階或是衣服內的日記、名字標誌,計有3個聯隊長和其它指揮官,擊傷日軍75,499人,俘虜323人,我軍和敵軍傷亡的比例是1:6,日軍緬甸方面軍直轄第2師團、第49師團、第53師團、第15軍第18師團、第56師團基本上名存實亡,其中的18師團,據俘虜交待說,前前後後整體補充了15次,確實已經達到了日軍自定的玉碎標準。
1942年:
1944年第二次遠征:
《新一軍軍歌》 孫熙澤詞 應雪痕曲
吾軍欲發揚,精誠團結無欺罔, 矢志救國亡,猛士力能守四方。 不怕刀和槍,誓把敵人降, 親上死長,效命疆場,才算好兒郎。 第一體要壯,筋骨鍛如百鍊鋼, 暑雨無怨傷,寒冬不畏冰雪霜。 勞苦是尋常,飢咽秕與糠, 臥薪何妨,膽亦能嘗,齊學勾踐王。 道德要提倡,禮義廉恥四維張, 誰給我們餉,百姓脂膏公家糧。 步步自提防,驕縱與貪贓, 長官榜樣,軍國規章,時刻不可忘。 大任一身當,當仁於師亦不讓, 七尺何昂昂,常將天職記心上。 愛國國必強,愛民民自康, 為民保障,為國棟梁,即為本軍光。
2014年5月5日,中華民國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立法委員陳鎮湘、詹凱臣、楊應雄等提案,國防部立即與外交部、僑務委員會成立跨部會專案小組,並在緬甸出生的靈鷲山心道法師協助下,完成赴緬迎靈計畫[11]。
國防部迎靈小組2014年8月27日迎返英靈牌位,並以軍禮迎接[12][13]。當日圓山國民革命忠烈祠舉行入祀典禮,由嚴明擔任主祭,立法委員、國防部官員、當時參戰官兵代表吳招有中將[14]及戰史學者等陪祭[1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