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00年代中國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革命十年,中國大陸由清朝執政,同時中國同盟會及後續組織先後活動。此外,沙俄、日本、英國、法國、德國等列強各有勢力範圍。
中國歷史 / 中國歷史年表 |
世紀: 18世紀中國 / 19世紀中國 / 20世紀中國 |
年代: 1870年代中國 / 1880年代中國 / 1890年代中國 / 1900年代中國 / 1910年代中國 / 1920年代中國 / 1930年代中國 |
年份: 1896年中國 / 1897年中國 / 1898年中國 / 1899年中國 / 1900年中國 / 1901年中國 / 1902年中國 / 1903年中國 / 1904年中國 |
紀年: 庚子年(鼠年) |
各年份中國 | 1900年-1901年-1902年-1903年-1904年-1905年-1906年-1907年-1908年-1909年-1910年 |
從18世紀末、19世紀初開始,中國出現人口過剩、自然資源相對稀缺;19、20世紀又長期處於憂患,因此推行現代化是以解決國家民族所面臨之危機為依歸,目的功利[1]:10。作為後發展國家,中國現代化急需政府參與、主導及推動;又因政府長期面臨嚴峻局勢,故當權者無一例外把集體利益置於個人利益之上;集體可以指國家、民族、政黨、階級、群眾等,使集體價值觀始終壓倒個人價值;現代化大方向、目標、策略等,總是取決於政治領袖之主觀意志,即現代化要為政治服務,儘管知識分子、社會改革家之自覺性理念對現代化進程起某些作用[1]:10。
清廷於1901年開始推行改革,是全方位、多層面、空前之變革[1]:13。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辦政務處,以奕劻、李鴻章(李死後,由袁世凱補任)、榮祿為大臣,劉坤一、張之洞遙為參贊,作為推行「新政」之主持機關[2]:380。行政制度之改革,包括精簡官僚機構、裁汰冗員、創設新官署;軍事制度之改革,包括廢武科、創設武備學堂及建立練兵處[1]:13。清政府在推行「新政」之名義下,陸續頒布法令,如調整官制、整頓吏治、改定刑律、編練新軍、獎勵實業、廢除科舉、興辦學校及准許滿漢通婚、勸止婦女纏足[2]:380。教育之改革,包括以時事策論取代「八股文」、設新式大學堂、中等學堂、初等學堂及廢除科舉考試,又挑選學生出國留學(1901年不足300人,赴日留學生從1901年274人增至1908年3萬人,赴歐學生1908年1.2萬人),培養一批現代知識分子[1]:14。
1901年10月,慈禧挾光緒,帶「行李車」3,000輛,離開西安,出潼關經河南、直隸回北京,沿途修蹕路,設行宮,僅洛陽城中一處「行宮」修繕費達3萬兩,1902年1月回到北京[2]:373。
以上海為中心之維新分子,受到梁啟超在清議報鼓吹民權影響,開始立憲救國[3]:11。袁世凱想藉立憲來擴張政治勢力[3]:11。袁世凱練成北洋新軍六鎮(師),並從盛宣懷強行接收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鐵路總公司等企業控制權,成為主要支柱[2]:380。1905年7月,清政府派遣以滿洲親貴載澤為首之五大臣(餘為端方、紹英、徐世昌、戴鴻慈)出國考察憲政,革命份子吳樾最恨立憲,遂於北京車站以炸彈炸五大臣,未能阻擋考察立憲一行[3]:11。
1906年,載澤等歸國密陳:實行君主立憲可以緩和國民革命之情緒,削弱革命黨對人民之影響,延長君統;建議先改革官制,次把地方財政、軍政大權收歸朝廷,削減督撫權力,1月清政府下詔預備立憲[3]:11。袁世凱率先反對,其他督撫也都明阻暗抗[3]:11。清政府暫時放開地方事務,先行議定中央官制,中央增至11部,新任命各部大臣,滿7、漢5、蒙1[3]:11。
1907年,清政府開始改革地方官制,由陸軍部直接委派督練公所軍事參議官,企圖收回各省督撫軍權;由度支部直持委派財政監督官,意欲收回各省督撫財權[3]:11-12。慈禧太后把袁世凱、張之洞調升為軍機大臣,就近看管,壓制地方督撫反對[3]:12。秋,清政府宣布在中央籌設資政院,在各省籌設諮議局,作為將來改設國會和地方議會之基礎;立憲派計劃合謀上書,刋印書籍,宣傳立憲,組織國會請願團;保皇黨在海外先將名稱改為「帝國憲政會」[3]:12。7月,梁啟超在東京組織政聞社,政聞社員得在上海運動舊官僚及地方紳商上書都察院,要求早開國會;清政府嚴厲打擊政聞社,扣上擾害治安,圖謀不軌罪名,下令各省查禁,嚴捉社夥[3]:12。張謇、湯壽潛主持預備立憲公會,湯化龍主持憲政預備會,楊度主持憲政公會,丘逢甲主持自治會,都到北京呈遞請願書;清廷稱九年後實行立憲,並頒布欽定憲法二十三條,規定「君上神聖不可侵犯」[3]:12。
1908年,光緒與慈禧太后相繼過世,溥儀繼位,改元宣統,其父載灃攝政監國[3]:12。立憲派在1910年1月、6月、10日三次向清政府請願,要求立即召開國會、準備立憲[1]:17-18。清政府回絕[3]:12。立憲派利用諮議局籌備立憲,揭露滿清政府黑暗與財政腐爛,影響人心背向[3]:12-13。
1909年,全國各省舉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選舉——第一次諮議局選舉,成立諮議局[1]:13。
1910年10月資政院開幕,清廷只答應把預備立憲日期由9年縮短到6年,使許多立憲派人士決定雖不會主動參與革命,但一旦革命爆發,態度將保持中立[1]:18。
孫中山創造一個革命傳統,大概是中國第一個人用帶有現代意義之「革命(revolution)」來形容自己之政治活動,成立第一個反清革命組織興中會,策動第一次反清革命廣州起義;1905年,創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帶有現代性質之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同年10月20日在《民報》發刊詞中提出「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是一套革命理論和現代化發展之策略[1]:14-16。
立憲派與革命派都是中國政治現代化先驅,都致力於革新中國政治組織,並認為代議政治適合中國,要求民主,主張民權,提高政府效率和中國國際地位,不應被視為保守勢力和進步勢力之對立關係;主要分歧為:㈠中國現代政治應採取君主立憲還是共和政體,㈡以改革還是革命來達成現代政府[1]:16。
1902年,章炳麟在東京留學界倡議召開「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以紀念明朝覆亡[3]:13-15。1903年,章回到上海,在《蘇報》發表〈駁康有為書〉,斥責康有為「中國只能立憲,不能革命」,稱:革命之宣告,已為全國之所公認,如鐵案之不可移,明確表現民主革命之主張[3]:15。上海及附近地區出版宣傳革命之報章雜誌,不下2、30種,如《蘇報》、《同文滬報》、《大陸報》、《國民日日報》、《二十世紀大舞台雜誌》等,輿論界頓呈蓬勃[3]:15。清政府勾結英美等租界,查封《蘇報》,監禁章炳麟,造成蘇報案[3]:15-16。
鄒容寫《革命軍》,「書出後,舉世為之轟動,風行海內外,銷售逾百十萬冊,佔清季革命群書銷場第一位」[4],以文字宣傳革命排滿,鼓吹天賦人權,高唱自由平等[3]:15。蔣介石在日本「見鄒容《革命軍》一書,酷嗜之,晨夕覽誦,寢則懷抱,夢寐間如與晤言,相將提戈,逐殺韃虜」;胡適在上海「到了晚上,等舍監查過夜過去以後,偷偷起來點著蠟燭,抄了一本《革命軍》」[3]:16。
1905年,革命黨組成中國同盟會,結合中國留學生與革命團體,如華興會、光復會等,宗旨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發行機關報《民報》,與《新民叢報》論戰,結果1907年《新民叢報》停刊[3]:16。
立憲派「容滿」,認為漢滿兩族很多方面已融為一體,主張合法爭取政權開放,並確信清廷誠心預備立憲,認為建立共和政府要人民達到某種程度教育水準,有實際參政經驗,恐怕革命會導致外力干涉;革命派「排滿」,認為滿清歧視及壓迫漢人,以「假立憲」欺瞞人民,不可能建立妥善政府,必須消滅滿清政府才能改革,強調快速變革、急速現代化,批評立憲派低估中國人實力,想爭取列強同情及支持[1]:17。
萍瀏醴起義,1906年12月,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爆發起義,號召「建立共和民國與四萬萬同胞享平等之利益、獲自由之幸福」,清政府調派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大軍包圍革命軍,也向列強求援;日本、德國、英國、美國派艦加入戰局,起義軍分成三路戰鬥24役後,被各個擊破[3]:23。
黃岡起義,1907年4月初,許雪秋聯絡洪門會黨余丑、陳勇波等700餘人,約定中旬發難,向黃岡進攻,清軍調派人馬會合鎮壓,清政府殘殺200餘人[3]:23-24。
安慶之役,徐錫麟在紹興創設大通師範學校,準備起義,和陶成章等商議,經薦引到安徽巡撫恩銘下掌管巡警學校[3]:24-25。1906年,秋瑾接掌大通學堂,在紹興聯絡浙江會黨[3]:25。徐錫麟、陳伯平、馬宗漢等利用學校舉行畢業典禮,省府官員應邀參觀,毅然舉事,擊斃恩銘,徐錫麟、秋瑾先後赴死[3]:25。
惠州七女湖起義,廣東七女湖距惠州城20里,鄧子瑜聯合會黨陳純、林旺共謀起事,清軍鎮壓,革命軍散入附近村落[3]:25。
防城之役,廣東欽廉地區百姓不滿清政府糖捐,要求減少;清政府囚禁人民代表,捍然拒絕[3]:26。欽州百姓組織萬人會,擴大請求;清政府指是土匪作亂,大肆焚掠[3]:26。人民派代表到越南河內乞援革命黨,革命黨員王和順銜命至欽州,聯合萬人會發難,清軍派郭人漳、趙聲圍捕[3]:26。王和順率領黨眾數百人進攻防城,不到兩天即佔防城;王湖率領數千固守欽廉,革命軍終因彈盡退卻[3]:26。
鎮南關之役,黃興與王和順入安南,謀圖再舉,孫中山親往督導,率胡漢民及池亨吉前往,守將陸榮廷詐降;清政府從兩廣調來12,000人包圍,革命軍且戰且退[3]:26。
欽廉上思之役,1908年3月,黃興率領革命軍與會黨進攻欽州,馮自由受命在香港購子彈接濟,守將率兵圍攻,清軍調派大軍圍殺,郭人漳投靠清廷,革命軍彈藥耗盡,暫時解散[3]:27。
河口起義,主要由胡漢民負責,1908年4月聯合黃明堂、王和順在河口起事,不出兩小時,佔領河口;清軍督辦王鎮邦密向法國防營求救,法國同情革命,王只好詐降,革命軍派老將黃華庭往探被殺;革命軍殺王猛攻,佔領河口,獲槍千餘,子彈10數萬發,急電黃興來雲南就任「雲南國民軍總司令」,力催黃明堂進攻昆明;革命軍兵少彈缺,採守勢,清軍包圍革命軍,革命軍失敗[3]:27。
安慶起義,1908年11月清軍舉行太湖秋練,江寧礮兵學堂熊成基約定范傳甲、田激揚等率馬礮營1千餘人起事,作戰密令13條;對清兵不究既往,投降立即收撫;不任意殘殺官員[3]:27-28。革命軍照計劃攻擊安慶城,熊成基收買薛哲開城內應,巡撫朱家實籠絡城內守兵,薛哲背約退縮;革命軍解散,熊成基亡命日本,1909年密謀炸載洵被密告,赴死[3]:28。
刺殺攝政王載灃,汪精衛認為「不有劇烈舉動,何以振起人心」,遂決心搏殺載灃,聯合黃復生、黎仲實、陳璧君,先至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研製炸藥;十殺海甘水橋是載灃必經之路,汪精衛等決定在橋下埋置炸藥,三次因故失敗,清軍警破獲,汪、黃被捕招認;民政部尚書善耆告載灃:如殺汪黃,恐怕黨禍日夕相尋,不如從輕量刑,解仇示好;汪、黃被判永遠監禁[3]:28。
廣州新軍之役,1909年同盟會南方支部成立,1910年2月朱執信、胡毅生等俟機響應,徐忠僕、林直勉等縱火接應,由新軍先反正,李福林、譚義等率四鄉會黨攻擊廣州府[3]:28-29。初夕新軍與警察衝突,軍警互毆,清軍閉緊城門固守;倪映典率領全軍進攻,清軍包圍革命軍,倪映典率一軍突圍橫枝岡,倪映典被清軍管帶開冷槍傷,赴死[3]:29。
從1907年到1910年,中國各地爆發武裝起義340餘次[3]:26-27。
1901年9月7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奧、西、比、荷11個國家協迫清朝政府簽訂《辛丑條約》,除正約外,還有19個附件: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以關餘、鹽餘和常關三項稅收作為擔保,分39年還清,本利共9億8千多萬兩,還有各省地方賠款2千多萬兩,是自鴉片戰爭以來最大一次賠款,從此中國主要稅收關稅和鹽稅都由列強控制;㈡在北京設立「使館區」,中國人民不准在內居住,列強可以駐兵;㈢大沽炮台至北京沿路炮台「一律削平」,准許列強駐守北京到山海關12個戰略要地;㈣懲辦在義和團運動中和列強作對之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反列強組織,「違者皆斬」,地方如有此事「必須立時彈壓懲辦」,否則「即行革職,永不敍用」;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以辦理今後對列強事宜[2]:372-373。
1902年至1903年,英國、美國、日本先後強迫清政府訂立新的《通商航行條約》:㈠增開長沙、萬縣、安慶、惠州、江門、瀋陽、大東溝等地為商埠;㈡整頓內河水道以利外國輪船、軍艦航行;㈢洋商可加入中國股份公司,華商也可加入外國股份公司;㈣凡有外國進口貨之工業品,如華商設廠製造,都要和洋商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一樣,由海關徵收加倍於洋貨進口稅之「出廠稅」[2]:380-381。
1905年,日俄因東三省利益而展開戰爭,美國要求戰爭局部化,清政府聲明日、俄都是友邦,宣布嚴守中立,劃遼河以東為戰場[3]:9。戰爭結束,日勝俄敗,在美國調停下,簽訂樸資茅斯條約,俄國出讓旅順、大連租借權、南滿鐵路等,退到東三省北部[3]:9。
清朝以商業稅維持運作,地方稅金交給中央後剩下是地方使用,戰爭等費用須由皇帝個人財富支付;但末期各地不向中央納稅,因為中央政府沒有財源建設鐵路,所以鐵路權利全都歸外國所有[5]:96-97。
1900年,民族資本經營之近代工礦企業大約有156家,資本共5千餘萬元;1901年至1911年間,中國新設立廠礦有340家,資本達1億零1百餘元,十年新設廠礦和新增資本超過前20多年兩倍以上[2]:436。1900年以前,商辦廠礦121家,約佔資本總額40%;1901年至1911年間,商辦廠礦277家,約占資本總額60%[2]:436。
在不平等條約保護下,中國基督教、中國天主教通過西方傳教士傳播,在中國各地蓬勃發展,與中國百姓經濟、政治及文化衝突,釀成許多教案。此外,俄國支持中國東正教發展。中國佛教、道教及民間信仰遭到廟產興學等運動打擊,依然有很大影響力。中國伊斯蘭教仍在各地廣泛存在,一些學者開始「回儒對話」、「回耶對話」;同治陝甘回變後,中國西北地區逐步回復元氣。新興宗教不斷興起,一貫道等開始發展,日後廣泛流傳。宗教發展為中國知識分子及下層民眾提供許多思想支持。
1911年,清政府成立皇族內閣,內閣大臣13人,滿8、漢4、蒙1,民政、財政、軍事等重要職位,都在皇族[3]:13。內閣有5人是皇親國戚[1]:18。由於許多立憲派紳商在四川、廣東、湖南、湖北投資鐵路,而清政府卻於1911年5月宣告將鐵路國有化,直接打擊投資者經濟利益,使立憲派不滿[1]:18。保路風潮一起,革命黨推翻滿清,立憲派幾乎都投入[3]:13。1911年12月,14個省諮議局宣佈獨立,孤立清政府;1912年12月清帝退位,一半由於地方獨立,一半由於袁世凱中央政變[1]:1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