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清朝宗室及攝政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ᡶᡝᠩ,穆麟德轉寫:Dzai Feng;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1]:217—218),愛新覺羅氏,字伯涵,號靜雲,晚年自號書癖,改名載靜雲;清末宗室、政治家、權臣、監國攝政王,道光帝的孫子,咸豐帝的姪子,醇親王奕譞第五子,同治帝堂弟,光緒帝異母弟,中國末代皇帝溥儀生父。
醇親王載灃 | |||||||||||||||||||||||||||
---|---|---|---|---|---|---|---|---|---|---|---|---|---|---|---|---|---|---|---|---|---|---|---|---|---|---|---|
大清帝國攝政王 (1908年12月2日-1911年12月6日) | |||||||||||||||||||||||||||
前任:多爾袞 繼任:孝定景皇后葉赫那拉氏 | |||||||||||||||||||||||||||
主君 | 光緒帝(慈禧太后)→溥儀(隆裕太后) | ||||||||||||||||||||||||||
姓 | 愛新覺羅氏 | ||||||||||||||||||||||||||
名 | 載灃 | ||||||||||||||||||||||||||
字 | 伯涵 | ||||||||||||||||||||||||||
號 | 靜雲 書癖(晚年自號) | ||||||||||||||||||||||||||
封爵 | 醇親王 | ||||||||||||||||||||||||||
旗籍 | 鑲白旗 | ||||||||||||||||||||||||||
籍貫 | 左翼近支鑲白旗第一族 | ||||||||||||||||||||||||||
出生 | 光緒九年正月初五日 大清京師太平湖醇親王府 | 1883年2月12日||||||||||||||||||||||||||
逝世 | 1951年2月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 (67歲)||||||||||||||||||||||||||
在位年代 | 宣統(溥儀年號) | ||||||||||||||||||||||||||
墳墓 | 北京市西郊福田公墓 | ||||||||||||||||||||||||||
| |||||||||||||||||||||||||||
清朝光緒九年(1883年)正月初五日,載灃出生於順天府太平湖醇親王府南府內,為醇賢親王奕譞第五子(庶長子),母側福晉劉佳氏。此前,二兄載湉過繼伯父咸豐帝為嗣,繼承同治帝遺下的皇位,是為光緒帝。除光緒帝外,嫡母那拉氏所生的兒子均早夭,所以他成為奕譞實際上的長子。
光緒十四年(1889年),因原來的府邸成為潛龍邸,全家移居什剎海後海北河沿醇親王府(北府)。光緒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廿一日,載灃襲封醇親王。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指婚福楙之女烏齊格里氏。七月,庚子事變,烏齊格里氏與寡母一同自殺殉難[2]。
二十七年(1901年)正月,授閱兵大臣。五月,授頭等專使,赴德國為庚子德國駐北京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進行道歉。十一月二十六日,載灃駐蹕保定府清苑縣期間,慈禧太后將大學士榮祿之女瓜爾佳氏指婚給載灃。此前,其母側福晉劉佳氏已為他定下一門婚事。退婚之舉,引發一系列爭議。次年八月二十九日(1902年9月30日),親迎完婚[2]。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哥哥光緒帝駕崩且無嗣。二十二日,慈禧太后逝世。由於逝世突然,德宗生前未及安排權力交接。在二十日、二十一日、二十二日,慈禧太后共下達六道懿旨,安排未來的皇權結構。六道懿旨指定載灃長子溥儀入嗣大統,是為宣統帝。授載灃為攝政王。以載灃為監國。遇有「重大事件」,載灃隨時請皇太后懿旨施行[3]:126—127。
御史胡思敬曾記述這一系列政治安排的過程。當時世續、張之洞共同上奏「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不如徑立載灃。」被慈禧太后拒絕。張之洞又建議給予他攝政王的封號。[4]當代研究者認為,慈禧太后雖予載灃監國、攝政王之名,但未授予載灃「君主全權」[3]:128。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初九(1908年12月2日),兒子溥儀在太和殿即位。同月二十日(12月13日),內閣等衙門會奏《監國攝政王禮節總目》,詔宣布之[5]。《攝政王禮節總目》共十六條,依第十五條,在中南海西北角建監國攝政王府。另於東華門內三所,為載灃隨時起居休息之所[6]。載灃自稱為「本攝政王」[3]:129。當代研究者據清廷對攝政禮節的權力安排,認為載灃確實獲得政務、軍事、外交等實權[3]:137。
張之洞被認為當時清廷中「唯一能夠斡旋皇室各派的股肱漢臣」。他在宣統元年(1909年)逝世後,隆裕太后權力擴大,載灃主政的攝政體制被逐漸破壞[3]:138。宣統二年(1910年),革命黨人汪精衛、陳璧君等人密謀暗殺載灃未成,汪精衛被捕,史稱「銀錠橋案」[註 2]。同年大清銀行發行的兌換券上,印製載灃肖像。
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九月二十六日,袁世凱組成責任內閣。發布諭旨時,名義上維持攝政王鈐章、軍機大臣署名的制度,但載灃已失大權[3]:134,138。十月戊戌,伍廷芳、張謇、唐文治、溫宗堯勸告載灃,贊同共和政體。庚子,以憲法信條十九事誓告太廟,載灃代皇帝行祀事[5]。袁世凱進言隆裕太后,太后命載灃辭去攝政王職位[8]。十月十六日,載灃「繳監國攝政王章,退歸藩邸」[5]。未完工的監國攝政王府交由內務府奉宸苑繼續修建。
載灃本人對失去權力和攝政王之位平靜接受。他從清宮離開後,對妻子瓜爾佳氏說「從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瓜爾佳氏被氣得痛哭一場,後來告誡兒子溥傑:「長大了萬不可學阿瑪(滿語父親)那樣!」[註 3]
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隆裕太后頒布《宣統退位詔》,清朝滅亡。有一張婉容兄弟潤良與潤麒之合影,常常被誤認為載灃與溥儀在退位時所攝。[10]
1932年3月,日本在東北正式建立滿洲國。其子溥儀為執政。1934年,載灃和幼子溥任赴滿洲國,月餘後返回北平。溥任之子金毓嵐回憶,因溥儀受制於日本人、為傀儡的現實,載灃曾對溥任說:「我當時不讓他去,他跟我大吵大鬧,現在落到這樣一個局面,連石敬瑭都不如。」在滿洲國的二兒子溥傑與他關係親密,父子分居兩地,日常通過電報聯繫[11]。1938年,移居天津日本租界。因1939年天津水災回到北京什剎海後海醇親王府[1]:218。
1949年9月,載灃將醇親王府售於高工學校,十一月移居東四北魏家胡同。1950年6月,將住宅售與政務院,7月移居東城利溥營[1]:218。1951年初,載灃因多年老病,受感風寒。2月3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七日[1]:218)病故,享年68歲。葬於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載灃有兄弟七人:老大載瀚、老二為光緒帝、老三及老四載洸均早夭、老五係載灃本人、老六載洵(字「仲泉」、號「癡雲」)為清末海軍大臣、老七載濤(字「叔源」、號「野雲」)乃清末軍諮府大臣。載洵、載濤均為清末皇族內閣成員。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