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聊城市

中國山東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聊城市map
Remove ads

聊城市,簡稱,古稱東昌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山東省西部。市境東北與德州市相鄰,東南接濟南泰安兩市,西南與河南省濮陽市相連,西及西北分別與河北省邯鄲市邢臺市毗鄰。地處魯、豫、冀三省交界黃河沖積平原京杭大運河黃河在此交匯,還有金堤河徒駭河馬頰河衛運河等河流。市人民政府駐東昌府區東昌西路24號

快速預覽 聊城市 聊, 國家 ...
Remove ads

聊城境內多平原,是典型的農業產區,代表農耕文明的黃河文化與代表商業文明的運河文化在這裡交相輝映。境內遺留文物古蹟400多處[3],有6處遺產點和2段河道被列入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名單。亦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Remove ads

歷史

春秋時為齊國聊城邑。《戰國策·齊文》記曰:「燕將攻下聊城。」《左傳》亦有載:「聊、攝二城,齊之西鄙也」,今市以古聊城為名。秦朝置聊城縣,屬東郡兩漢因之。三國魏黃初三年(222年)改屬平原國,後改平原郡因之。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徙治至今市區東北王城,為平原郡治所。

開皇三年(583年)廢平原郡,十六年(596年)置博州大業年間廢,聊城縣改屬武陽郡唐朝武德元年(618年),聊城縣屬河北道魏州,武德四年(621年)復置博州。天祐三年(906年)改為聊邑縣,五代又復為聊城縣。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聊城縣治徙至今市區。至元四年(1267年)置博州路,治聊城縣。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東昌路洪武初改為東昌府,治所在聊城縣,清代因之,屬濟東泰武臨道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聊城縣隸屬濟西道,次年改隸東臨道。1925年改隸屬於東昌道。1928年國民政府廢道制後,1936年屬山東省第六行政督察區。1938年11月,聊城被日軍攻占。日軍撤退後,國民黨軍收復聊城。1946年12月,解放軍進攻聊城,國民黨軍撤退。後聊城縣屬冀魯豫第六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今境內轄縣分屬平原省聊城專區濮陽專區河北省邯鄲專區。1952年撤銷平原省,聊城專區劃歸山東省。1958年12月,聊城縣改為聊城市,由山東省直轄。1963年3月改市為縣,屬聊城專區,1967年改聊城地區。1983年8月,聊城縣改設為聊城市(縣級)。1998年3月,撤銷聊城地區,改設地級聊城市;原縣級聊城市改為東昌府區。2019年6月,國務院批覆同意撤銷茌平縣,設立茌平區[4]

Remove ads

自然地理

Thumb
東昌湖

市境為黃河沖積平原,地勢略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主要河流有黃河金堤河徒駭河馬頰河衛運河小運河,分屬黃河及海河水系。天然植被較少,多為人工植林。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3.5℃,年平均降水量540.4毫米。礦產資源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石膏石灰石等。境內是著名藥材阿膠的主要產地。東阿阿膠中國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更多資訊 1981–2010年間聊城市的平均氣象數據, 月份 ...
Remove ads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 聊城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行政區劃

聊城市現轄2個市轄區、5個,代管1個縣級市

另外,聊城市設立以下經濟管理區:國家級聊城經濟技術開發區聊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聊城江北水城旅遊度假區

更多資訊 聊城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9] ...
Remove ads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952,128人[13]。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5,789,86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162,265人,增長2.8%,年平均增長率為0.28%。其中,男性人口為3,013,374人,占總人口的50.63%;女性人口為2,938,754人,占總人口的49.37%。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2.54。0-14歲的人口為1,397,180人,占總人口的23.47%;15-59歲的人口為3,426,459人,占總人口的57.57%;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128,489人,占總人口的18.9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31,288人,占總人口的13.97%。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3,152,954人,占總人口的52.97%;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799,174人,占總人口的47.03%。

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891,060人,占98.9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61,068人,占1.0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156,664人,增長2.73%,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07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5,601人,增長10.1%,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07個百分點。

交通

經濟

聊城經濟以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業、有色金屬,化工,新能源汽車,旅遊業為主。

2001年聊城市改變發展戰略,藉助城中東昌湖發展旅遊業,打造「中國江北水城」的品牌。近幾年憑藉旅遊和周邊產業的帶動,聊城的經濟水平不斷提升。2011年聊城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05億元,地方財政收入96.6億元。

景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它

名人

友好城市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