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基尼(英語:bikini),也稱「三點式」,是一種兩件式的泳裝款式[1][2],上半件為類似胸罩的兩片三角形布料,覆蓋著女性上身的乳房,下半件為類似內褲的兩片三角形布料,覆蓋著女性下身前方的鼠蹊部和後方的臀部,另外也有不覆蓋臀部的G弦褲或丁字褲款式。
「比基尼」一詞於1946年由比基尼的發明者巴黎工程師路易斯·雷德創造。他以試爆過原子彈的比基尼環礁的名字命名此件性感又暴露的泳衣,藉此來創造如同於核爆炸的震撼力、吸引力和話題[3]。比基尼的性感象徵以及自由奔放的風氣,成為主要流行文化的一部分,在絕大多數國家的海灘和公共場所經常可見。
從1960年代起,比基尼型式的沙灘裝、泳裝和內衣等開始在世界各國快速流行。它是選美活動的熱門泳衣,也是沙灘排球和健美等運動項目的常見運動服,比基尼成為重要的性感象徵[2]。比基尼推動了精細行業的發展,如比基尼脫毛和日光浴[4]。
詞源
儘管古典時代存在過兩件式泳衣的設計[5],但現代設計首次吸引公眾注意是在1946年7月5日的巴黎[6]。法國機械工程師路易斯·雷德推出了一種被他命名為「比基尼」的設計,名字源自太平洋的比基尼環礁[7][8],作為十字路口行動的一部分,四日前美國在那裡啟動了和平時期首次核武器試驗[9]。雷德希望他的暴露式泳衣設計能創造出如同於比基尼環礁核爆的震撼力、吸引力和話題以及「爆炸性的商業及文化反應」[10]。
「比基尼」一詞出現後被分解出拉丁文前綴「bi-」(意為「二」)如同bilingual和bilateral。此詞由1964年創造出上空比基尼的設計魯迪·簡萊什首次推導成兩部分(bi+kini)[11][12]。後來像坦基尼(tankini)、三點式泳衣(trikini)等用以設計進一步增強了這一錯誤的假設[13]。隨著時間的推移「基尼家族」(由作家威廉·薩菲爾提出的概念[14]),包括「ini姐妹」(由設計師安·科爾提出[15])擴展至各類泳裝,並經常誕生創新的詞彙[16],如monokini(也稱numokini或unikini)、seekini、tankini、camikini、hikini(也稱hipkini)、minikini和microkini。詞典編纂者蘇西·登特的《語言報告》(The Language Report)於2003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認為透過觀察發現bandeaukini和camkini等新詞是tankini的變種[17]。
歷史
考古學家詹姆斯·梅特拉稱最早的比基尼類服飾出現在銅石並用時代(約公元前5600年)的安納托利亞加泰土丘,當地的母愛女神被描繪成跨過兩頭豹,穿著類似於比基尼的古裝[5][18]。兩件式泳裝可追溯到希臘-羅馬時期,當時的瓮和繪畫把女運動員描繪成穿著類似比基尼的衣服,其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1400年[19]。
西西里島一間羅馬時期別墅的地板上有一塊名為《冠軍的加冕》(Coronation of the Winner)戴克里先時期(公元286年-305年)的馬賽克,其中參加舉重、鐵餅和球類運動的年輕女子,穿著比基尼般的服裝(從技術上來說是現代詞彙中的bandeaukinis)[6][20]。這塊馬賽克在卡薩爾的古羅馬別墅中被發現,上面有十位在考古學上被戲稱為「比基尼美女」的少女[21][22]。其他羅馬時期的出土文物所描繪的女神維納斯也穿著類似的服裝。在龐貝古城的維納斯之家(Casa della Venere)[23][24][25]、茱莉婭·菲利克斯之家的窗台[26]和洛雷烏斯·提布魯汀烏斯之家的中庭花園,都可以看到穿著比基尼的維納斯[27]。
西方基督教不提倡在戶外游泳或洗澡,因此直至18世紀才有游泳或泳衣的需求。18世紀的浴袍是一件鬆散的長及腳踝的全袖型襯衫式禮服,由羊毛或法蘭絨製成,保留覆蓋面和謙遜性[28]。
1907年,澳洲游泳者和演員安妮特·凱勒曼(Annette Kellerman)因在波士頓海灘上穿著合身無袖一件式針織脖子包到腳趾的泳衣,一種她家鄉蘇格蘭的服飾,儘管到1910年該服飾被部分歐洲國家接受為女性泳衣[29]。1913年,設計師卡爾·詹特倫率先製造出兩件式泳衣。受到女性可參加奧運會的靈感啟發,他設計了一款下身為短褲、上身為短袖衣的泳衣[30]。
20世紀20、30年代,人們開始從浴室及水療中心的「親近水」轉為「親近陽光」,泳衣的設計亦從功能性考慮轉變成結合更具裝飾性特點。20世紀20年代的緊身泳衣以使用人造纖維[31],但它的耐用性,尤其是在潮濕時就暴露出問題[32]。澤西布和絲綢也有用到[33]。到了20世紀30年代,製造商們降低了背部的領口,去掉袖子,加固了兩側。隨著新型服裝材料的發展,尤其是乳膠和尼龍的出現,泳衣開始親近人體,帶有可以用於日光浴的肩帶[34]。
20世紀30、40年代的女性泳衣結合了對腹部的日益暴露。20世紀40年代末到50年的青少年雜誌出現了露臍套裝和上衣的蕾絲設計。然而,露臍裝被表述成僅能用於海灘和非正式活動,在公眾面前穿著不雅觀[35]。好萊塢在電影中認同了這種新的魅力,如埃絲特·威廉斯在電影《洛水神仙》中的挑釁性衣著被稱為「Double Entendre」或「Honey Child」等衣服[36]。
二戰時期的戰時生產需要大量的棉、絲、尼龍、羊毛、皮革和橡膠。1942年,美國戰時生產委員會頒布L-85法規,減少使用天然纖維的服裝[37],規定減少婦女沙灘裝面料產量減少10%[38]。為了遵循規定,泳裝製造商取代了裙襬及其它部件[7],同時增加了兩件式露臍裝泳衣的產量[39]。同時,所有泳衣的需要下降,人們對去海邊的興趣不大,尤其在歐洲[7]。
織物仍然短缺,泳衣銷售正努力重振[40],兩名法國設計師雅各·海姆(Jacques Heim)和路易斯·雷德(Louis Réard),幾乎在1946年同時推出了其新款兩件式泳衣[41]。5月,海姆在巴黎展示了被他稱為「原子彈」(atome)兩件式泳衣,名字來自已知最小粒子[42]。他將「原子彈」標榜為世界上「最小的泳衣」。7月,雷德創設了一種被他稱為「比基尼」兩件式泳衣設計來與其競爭[43]。
儘管比20世紀30年代的兩件式泳衣要短,海姆設計中的底部仍然覆蓋著穿著者的肚臍。雷德的比基尼則突破了海姆的「原子彈」所追求的簡潔。他的服裝創造出一款胸罩和兩片帶有報紙印記的三角形布料,二者由條帶連接。他將海姆的下身設計切開。比基尼用布總面積200平方厘米,被標榜為「小於最小的泳衣[44][45]。」但後來由於沒有找到願意展示此暴露設計的模特[46],雷德就聘請了巴黎賭場一名19歲的脫衣舞者米歇蓮·貝爾納迪尼[47]。貝爾納迪尼收到了5萬名粉絲的來信,其中不乏男性[7][30]。
雷德表示「比基尼如原子彈,小而具破壞力[48]。」時裝作家黛安娜·弗里蘭譽比基尼成為「時尚界的原子彈」,另有論者認為比基尼像核爆餘生之衣著[48]。在廣告中雷德宣傳兩件頭泳衣並不是真正的比基尼,「除非它可穿過婚戒」[7]。法國《費加羅報》寫道,「人們渴望大海和陽光的簡單快活。對於女性們來說,穿著比基尼標誌著一種第二次解放。這可跟性無關。它反倒是一場活動,慶祝自由和生活樂趣回歸[30]。」
海姆的「原子彈」更切合20世紀40年代的分寸,影響力大於雷德之設計[40]。但雷德的設計隨著時間推移賺到了公眾的想像力。儘管海姆的設計首次在沙灘上出現,賣出了很多泳衣,但雷德對兩件式泳衣的描述流傳後世[6][49]。現代比基尼首次採用棉和澤西布[50]。
儘管服裝最初在法國獲得成功,但全球的女性仍然堅持穿傳統的一件式泳衣,導致雷德的銷售停滯,於是他回歸正統短褲的設計和銷售[52]。1950年,有大量市場的泳裝公司Cole of California的老闆、美國泳裝巨頭弗雷德·科爾告訴《時代》雜誌,他「同情但蔑視法國著名的比基尼[53]。」雷德自己後來將它形容為「兩件式泳衣使女孩除了母親的娘家姓之外全都暴露[54]。」時尚雜誌《當代女孩雜誌》(Modern Girl Magazine)於1957年表示「幾乎沒有必要贅言比基尼,因為任何有才華和端莊的女孩去穿這種東西是不可想像的[6][30]。
1951年,艾瑞克·莫利舉辦比基尼選美大賽(Festival Bikini Contest),泳衣獲得了在當年的英國藝術節上宣傳的機會。媒體對這一場面表示歡迎,把它稱為「世界小姐」大賽(Miss World)[55][56],而這一名號被莫利註冊為商標[57]。瑞典人冠軍琪琪·哈坎森獲得加冕。之後,哈坎森受到教宗庇護十二世譴責[3][58][59],而西班牙和愛爾蘭遭到威脅被迫退賽[60]。1952年,比基尼選美被禁,改為晚禮服[61][62]。爭論的結果是,比基尼被世界各地許多其他的選美比賽明令禁止[63][64]。儘管有些人把比基尼和選美比賽視為婦女的自由,但她們遭到一些女權主義者的反對[3][65],更有宗教和文化團體反對女性暴露身體。
比基尼受到法國大西洋海岸線、西班牙、義大利[3]、葡萄牙和澳洲的禁止,不被美國多個州鼓勵[66][67]。《美國電影製作守則》,也被稱為《海斯法典》(Hays Code),從1934年開始實施,允許穿兩件式禮服,但禁止好萊塢電影展示肚臍[68]。全國道德聯盟中的一名羅馬天主教衛兵中斷了美國的媒體內容,亦迫使好萊塢和外國電影製片人確保比基尼能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裡[69]。晚到1959年,美國最知名的泳裝設計師安妮·科爾表示,「它不能超越G弦褲,只是有個體面的刀鋒邊緣[70]。」與其他禁令共同限制女性露臍的《海斯法典》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被廢止[71]。全國道德聯盟的影響力到20世紀60年代被削弱[72]。
大西洋兩岸當紅女演員和模特共同魅力點的日益增加,大大幫助了比基尼進入主流文化[1][73]。20世紀50年代,艾娃·嘉娜、麗塔·海華絲、拉娜·特納[74][75]、伊莉莎白·泰勒[75]、蒂娜·路易斯[75]、瑪麗蓮·夢露[75]、伊斯特·威廉斯和蓓蒂·葛萊寶[76]等好萊塢明星發揮與比基尼有關的淫穢宣傳的優勢,把海沃思和威廉斯穿著比基尼的照片印在名人海報中,尤其是在美國廣泛發行的海報中[30]。1950年,艾爾薇拉·帕加穿著金色比基尼參加巴西里約狂歡節,開啟了狂歡節的比基尼傳統[77]。
在歐洲,17歲的碧姬·芭鐸在法國電影《浪海情姝》(Manina, la fille sans voiles)穿著布料很少的比基尼(當代的標準)。影片於1953年3月在法國宣傳並上映,人們更關注的是芭鐸的比基尼,而不是電影本身。而芭鐸也在1953年坎城影展期間被拍到在沙灘上穿比基尼。芭鐸與丈夫兼經紀人羅傑·瓦提姆(Roger Vadim)共事,她在法國南部海濱每一個海灘上穿著比基尼的照片都讓她獲得顯著的矚目[78]。
安妮塔·艾格寶和索菲亞·羅蘭等人也有過類似的照片。《衛報》表示,芭鐸的照片特別地將聖特羅佩轉變為世界海灘裝之都[44],芭鐸也被標榜為坎城的出水芙蓉[79]。芭鐸的照片有助於提升電影節的公眾形象,坎城在她的職業生涯裡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80]。
布萊恩·海蘭的新題材歌曲《黃色圓點比基尼娃娃》於1960年夏季在《告示牌》雜誌的榜單上獨占鰲頭。歌曲講述了一位在沙灘上穿著比基尼的女生感到很害羞,認為比基尼太有傷風化[81]。《花花公子》雜誌於1962年首次刊登比基尼封面,《體育畫報泳裝特輯》也在兩年後刊登了穿著白色比基尼的巴貝特·馬奇的封面[73]。
1962年英國007電影《第七號情報員》中飾演亨妮·萊德爾(Honey Rider)的烏蘇拉·安德斯所穿的白色比基尼,被稱為「第七號情報員比基尼」,成為史上最著名的比基尼和電影、時裝史上的標誌性時刻[82][83][84]。安德斯表示她把自己的職業生涯歸功於白色比基尼,說道:「比基尼把我帶向成功。身為主演《第七號情報員》的首位龐德女郎,我被賦予挑選後來的角色的自由,在經濟上獨立起來[82][85]。」
比基尼最終流行起來,到1963年,由安妮特·弗尼切洛和弗蘭基·艾瓦隆主演的電影《海灘派對》(Beach Party)引領了電影狂潮,比基尼成為流行文化象徵,儘管尼切洛被禁止穿著與電影中的其他年輕女性不一樣的比基尼。1965年,一名女性告訴《時代》雜誌,不穿比基尼幾乎沒有了空間,雜誌還寫道,兩年後「65%的年輕人已經轉變觀念。」[74]電影《大洪荒》(One Million Years B.C.,1966)中拉奎爾·韋爾奇的鹿皮比基尼,被標榜為「人類歷史上首個比基尼」[86],後來被形容為「20世紀60年代的典型範例」[87]。她的角色穿著的皮革比基尼讓韋爾奇變成時尚標誌[6][88],而她的比基尼照片成為了最暢銷的性感女郎海報[87]。
彈性尼龍比基尼內褲和胸罩與20世紀60年代的青少年精品時裝互相補充,讓後者最小化[89]。杜邦公司在同一年代推出的萊卡(公司叫做氨綸)[31]。氨綸這一新穎面料的擴張範圍讓設計師把服裝做成沒有厚重里襯的第二層皮膚。「萊卡的出現讓更多女性穿比基尼」,《比基尼聖書》作者、前模特凱利·吉羅仁·本西蒙寫道[90],它不留掛,不帶包袱,隱蔽且暴露,與內衣不太像[91]。」日益受依賴的彈力面料導致工序被簡化[1]。它讓設計者創造出繩式比基尼,允許魯德·格倫雷奇做無上裝比基尼[92],將泳衣面料替代為70年代初浮現的天鵝絨、皮革和鉤針編織方布[1]。
1988年是雷德去世後的第四年[93] ,他的公司被收購[94]。到了20世紀末,比基尼已經成為全球範圍內最流行的泳裝。法國時裝歷史學家奧利維·塞拉德先生表示這是「女性的力量導致的,而不是時裝的力量。」他解釋道,「泳衣的解放總是跟婦女的解放有關」[6],但一項調查表明85%的比基尼沒有碰過水[95]。到1988年,比基尼占據泳裝銷量的20%,超越其他美國款式[70],儘管20世紀80年代到90年初,一件式泳裝捲土重來。
1997年,馬里蘭州小姐傑米·福克斯成為50年來首位以兩件式泳衣參加美國小姐競選的選手[96]。《紐約時報》的吉娜·貝拉方特表示,《碧海嬌娃》和《霹靂嬌娃2:全速進攻》等動作片女演員的兩件式「等同於千年來的權利套裝」[97]。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時裝學院副研究員貝斯·丁庫夫·查爾斯頓表示,「比基尼是身體意識、道德問題以及性觀念等社會意識的飛越。」消費者和零售信息公司NDP集團表示[30],到了21世紀初,比基尼已經成為每年利潤達8.11億美元的業務[94],並帶動了比基尼脫毛和日光浴等附屬業務產業的發展[4]。
1967年寶萊塢電影《巴黎之夜》讓女演員莎米拉·泰戈成為首位穿著比基尼的印度女性[98][99]。她還為亮光紙雜誌《電影福利》(Filmfare)拍攝比基尼照片[100][101]。這種服裝震驚了保守的印度觀眾[102],但創下的電影界趨勢被《潘納·哈拉》(Heera Panna,1973)和《夸巴尼》(Qurbani,1980)中的季娜·阿曼、《鮑比》(Booby,1973)中的迪寶·卡巴迪亞[103]和《Yeh Nazdeekiyan》(1982)的帕爾文·巴比發揚光大[103][104]。
印度女性在海外度假或不帶家人在果阿度假時會穿比基尼。整個夏季經常在公共場所游泳,許多坦基尼、短褲和單件泳衣銷量很好[105]。比基尼在蜜月季的冬天銷量最好[105]。
到2010年,中國比基尼行業成為巴西比基尼行業的國際性威脅[106]。遼寧省葫蘆島市於2012年舉辦了創下世界紀錄的比基尼遊行,1085名參與者拍攝一張有3090名女性參與的照片[107][108]。
中東大部分地區不僅禁止穿比基尼,對此還極具爭議。1966年、1973年黎巴嫩雜誌《Ash-Shabaka》在封面上印刷的比基尼女郎讓他們做了第二個只能露出模特臉部的版本[109]。2011年地球小姐胡達·納卡徹為伊斯蘭雜誌《丁香花》(Lilac)拍攝的封面照片被公布,成為阿拉伯雜誌首個阿拉伯比基尼女郎封面[110][111][112]。
款式
儘管「比基尼」一詞最初僅指露臍的沙灘裝,但今日時尚界認為任何的兩件式泳衣都是比基尼[113]。現代比基尼服飾有著簡單、設計簡約的特點:兩片三角形布料覆蓋著女性上身的乳房,下身的兩片三角形布料則覆蓋著前方的鼠蹊部和後方的臀部。有的比基尼還會使用蕾絲等透視材料,可以略帶神秘的展示著衣者的乳頭、乳暈及下體,此款一經推出便受到不少女性的推崇。下身比基尼的尺碼範圍從骨盆全覆蓋到暴露性的G弦褲和丁字褲[1]。
比基尼幾乎運用所有可能的服裝材料、織物及其他面料是一大基本要素[114]。現代比基尼起初由棉和澤西布製成。20世紀60年代杜邦公司引入萊卡徹底改變了比基尼的設計和穿著,如同《比基尼聖書》作者、前模特凱利·吉羅仁·本西蒙所寫的那樣,「萊卡的出現讓更多女性穿比基尼,它不留掛,不帶包袱,隱蔽且暴露,與內衣不太像[91]。「泳衣面料替代為70年代初浮現的天鵝絨、皮革和鉤針編織方布[1]。
在1985年的一場時裝展中,帶裁剪背心的兩件式泳衣代替了輕薄的萊卡,類似於上身全包圍、帶吊帶、褶皺、深深的露臍和裸露開口的比基尼[115]。金屬和石頭珠寶作品如今經常用於按照用戶的喜歡打扮外觀和風格。為了滿足快節奏的需求,一些廠商現在僅需七分鐘就能完成製作到運送比基尼的過程[116]。世界上最昂貴的比基尼由蘇珊·羅森於2006年2月設計,含有150克拉(30克)鑽石,估值20億英鎊[95]。
比基尼款式已發展到許多暴露得多或少的款式,如細帶比基尼(string bikini)、上空比基尼(monokini,上空或連體)、三件式比基尼(tankini,三點式)、吊帶比基尼(camikini,上身吊帶背心,下身比基尼)、無肩帶比基尼(bandeaukini,上身無肩帶胸罩,下身比基尼),裙比基尼(skirtini,上身比基尼,下身裙)、老人比基尼(granny bikini,上身比基尼,下身男性短褲)、高腰比基尼(hikini,也稱hipkini)、透明比基尼(seekini)、迷你比基尼(minikinis)、微型比基尼(microkini)、吊帶比基尼(slingshot,亦稱suspender bikini)、丁字褲、tie-side(細帶比基尼總稱)和淚珠型比基尼(teardrops)[16][117]。
種類 | 圖片 | 年份 | 描述 |
---|---|---|---|
無肩帶比基尼 | 無肩帶比基尼(英語:bandeaukini)[118]指任何上身為無肩帶胸罩的比基尼[119][120][121]。它在年輕女性群體中的吸引力快速增長,飾邊無肩帶胸罩作為經典比基尼來銷售[122]。有時該設計也被稱為bandeaukini和tankini[123]。 | ||
微型比基尼 | 1995 | 微型比基尼(英語:microkini)指一種極其少布的比基尼[124]。男款採用只採用足夠的布料遮蔽生殖器,女款另有布料遮蔽乳頭。額外的吊帶僅用於保持衣服緊貼人類。微型比基尼的一些變種採用了粘合劑或是用線保證布料蓋住生殖器。微型比基尼的使用者只需要遵守道德法律,填補了裸體主義和泳衣保守派間的生態位[125]。 | |
上空比基尼 | 1964 | 上空比基尼(英語:monokini)指任何無上裝[126]的一件式比基尼[127][128]。極端版本的上空比基尼是一種丁字褲式比基尼(暴露陰部),由魯迪·格倫納奇在1985年設計[129][130]。 | |
裙比基尼 | 裙比基尼(英語:skirtini)的特點是上身比基尼,下身是一條小裙子,是比基尼一種更為保險的創新[131]。帶裙襬的兩件式泳衣在美國甚是流行,直至1943年政府下令女性泳衣的用料減少10%作為戰時配給[38]。2011年《每日電訊報》將裙比基尼認定為當季前十位的泳衣設計[132]。 | ||
吊帶比基尼 | 吊帶比基尼(英語:sling bikini)是一種完整的套裝,從技術上講是一件式,底部比基尼帶有的側吊帶向上延伸以遮蔽乳房,繞過肩頭或環繞脖頸,而第二組吊帶則繞過腹部(亦稱椒鹽餅比基尼或椒鹽卷餅泳衣)[133]。吊帶比基尼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初,1994年引入主流文化[134][135]。其男款稱為男性比基尼(英語:mankini),由薩夏·拜倫·柯恩在電影《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中推廣[136][137]。 | ||
細帶比基尼 | 1974 | 細帶比基尼(英語:string bikini)因它的設計而得名。兩塊三角形布料在腹股溝連結而不是在細兩側。公關代理格倫·托雷里奇和他的妻子、時裝模特布蘭迪·佩雷-杜喬1974年在路易斯安那州紐奧良法國區的天驕購物中心(法語:Le Petite Centre)的開業慶典上,首次展示了細帶比基尼。細帶比基尼成為最流行的比基尼款式之一[138]。 | |
坦基尼 | 1998 | 坦基尼(英語:tankini)是上身背心和下身比基尼的結合。坦基尼由氨綸混棉或萊卡混尼龍製造[119][139][140]。美國泳裝大亨,設計師安妮·科爾在1998年開創了這一款式[141]。其變種camkini採用了代替下身比基尼的水槽帶[142]。 | |
三點式比基尼 | 1967 | 三點式比基尼(英語:trikini)於1967年首次出現,其定義為「一塊手帕和兩個小碟子」[143]。三點式比基尼於90年代重現時,下身比基尼帶纏繩,兩塊三角形布料遮蔽乳房[144],但在20世紀初時變成了三個獨立的部分[145]。上身的比基尼基本上是兩個獨立的部分[146]。名稱「trikini」由詞彙「bikini」中的意為「二」的前綴「bi-」改為意為「三」的前綴「tri-」構成[147]。泳衣以三件裝出售[148]。其變種為無肩帶比基尼[149]或無綁帶比基尼[150],通常由胸貼和下身的丁字褲比基尼構成[151]。 | |
眼帶比基尼 | 眼帶比基尼指用2片四角形布料遮蔽乳房・乳頭,僅以細帶固定2片布料的上半身泳衣[152]。 |
體育領域
比基尼已成為宣傳眾多女性體育項目的重要工具[153],是沙灘排球的正式服裝,被廣泛用於田徑等項目。運動比基尼在20世紀90年代普及[154]。然而這一趨勢引發出賣性慾的批評[153]。女性游泳運動員一般不會在激烈的游泳比賽中穿著比基尼[155][156]。國際游泳聯合會於1960年的羅馬會議上投票決定禁止女性游泳運動員穿著比基尼參加比賽[157]。
1994年,比基尼成為了奧運會女子沙灘排球比賽的正式服裝[158]。1999年,國際排球聯合會制定沙灘排球服裝標準,比基尼成為女選手的必備服裝[159]。規定要求下身必須包裹臀部[160],選手名稱寫在下身背部[160]。
2000年雪梨奧運會期間,該服裝首次在雪梨的邦代海灘亮相,引來了一些批評[161],使得沙灘排球成為當年收視觀眾第五高的奧運項目[162]。大多人對穿比基尼的選手的性感和她們的運動能力感興趣[160][163]。比基尼舞者和拉拉隊員在許多包括奧運會在內的沙灘排球賽事的休息時間會出場娛樂觀眾。甚至連室內排球的服裝也跟著該服裝變得更小更緊[160]。
然而,國際排聯批准使用比基尼引來了問題[158]。有些體育官員認為這種服裝在寒冷的天氣中有剝削性且不切實際。這也引起了一些運動員的憤怒[164]。在2006年杜哈亞運會上,拒絕穿著比基尼的伊朗隊僅派出一支隊伍參加薩灘排球比賽[165]。而2012年倫敦奧運會晚間比賽時的天氣過於寒冷,球員們有時得穿襯衫和緊身褲[166]。早在2012年,國際排聯宣布允許在比賽中穿短褲(最大程度為膝蓋上方3 cm(1.2英寸))和有袖衫。排聯發言人理查·貝克表示,「許多國家的宗教和文化需求讓服裝需要變得更靈活[167]。」
比基尼仍然是許多運動員[168]和企業贊助商的首選[160]。選手娜塔莉·庫克[169]和霍莉·麥克帕克[168]支持比基尼作為實用制服。奧運金牌得主克麗·沃爾什表示「我愛我們的制服」,而她的同鄉、金牌得主米斯蒂·梅-特蕾納也認為比基尼不限制活動[160]。
一名女權主義者認為比基尼服裝成為女性運動會的客體[161]。美國沙灘排球運動員加布里埃爾·里斯稱穿下身比基尼不舒服,需要經常「猛拉和擺弄」[160][170]。許多女排運動員都患過腹肌過度用力症,而其他人接受過隆胸術的則引起對她們的制服的關注。澳洲選手妮可·桑德森在中場休息表演時表示「制服是對女選手的不尊重。我敢肯定男性觀眾很愛看,但我覺得有點反感[171]。」
體育新聞專家金伯利·比斯爾博士進行了一項2004年夏季奧運會沙灘排球比賽中所用到的鏡頭角度的研究。他發現,20%的攝影角度都集中在女性的胸部,17%集中在她們的屁股處[172][173]。體育評論員珍娜·穆斯評論道:「沙灘排球現在加入了走過場的女舞者,也許只有兩個職業項目需要比基尼作為制服[160][170][174]。」英國奧運選手丹尼斯·約翰認為,統一制服的目的是為了「性感」,引發關注[175]。國際排聯主席魯賓·阿科斯塔認為制服讓比賽更吸引觀眾[161]。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男性比賽模式經常輔以女性的選美比賽和比基尼展示。冠軍贏得的頭銜包括健美小姐、體能小姐和美洲小姐,還會獲贈男性比賽勝者的獎盃[176]。20世紀80年代,健美奧運會在美國開展,而英國的全國業餘健美協會(NABBA)則將國際比基尼小姐更名為環球小姐。1986年環球小姐比賽分成「體格」(更健美的體魄)和「形象」(傳統的女性高跟鞋展示)[177]。2010年,國際健美健身聯合會(IFBBF)為了將自己的肌肉鍛鍊成參加比賽身材水平的女性,設立了女性比基尼大賽[178]。
監管不力讓男性和女性的比基尼內褲經常被冒用[179]。在美國,女健美運動員被禁止穿著丁字褲或丁字褲泳衣參與電影拍攝或電視節目錄製,但他們允許在不公開的健美組織比賽中這樣做。而男性的著裝規定為「只能是泳褲(不能穿短褲、緊身泳褲和中褲)[180]。
女性在田徑中所穿比基尼的大小一般與沙灘排球中的相同。美國跳高運動員艾米·阿克夫在2000年雪梨奧運會以黑色皮革比基尼代替運動服[181]。1988年漢城奧運會跑步選手佛羅倫斯·格里菲斯-喬伊娜穿著下部只有一條褲腿的比基尼,這讓她獲得超過在女子200米中的破紀錄表現的關注度[182]。在2007年南太平洋運動會上,規則調整為運動員可以穿暴露得少的短褲和裁剪運動上衣,代替比基尼[183]。在2006年西亞運動會上,主辦方禁止女運動員穿比基尼,要求她們穿長褲[184]。
細帶比基尼和其他暴露服裝在衝浪中很普遍,但大多數衝浪用比基尼比日光浴比基尼更強勁,遮蔽也更多[185][186]。《衝浪雜誌》在1981年3月號上刊登了《花花公子》女郎凱姆伯利·赫林穿著暴露的比基尼衝浪的圖片,最終使得該雜誌啟動了一年一度的比基尼特刊[187]。職業衝浪聯合會經常組織在比基尼選美比賽中組織女性參加衝浪,把女性職業衝浪群體分成兩部分[187]。人們贏得比基尼比賽比女性衝浪比賽更有利可圖[188]。
比基尼身材
1950年,加州科爾老闆、美國泳裝大亨弗雷德·科爾告訴《時代》雜誌,比基尼轉為「身材矮小的高盧女性設計」,因為「法國女性的腿有點短……泳衣的兩邊已經往上提,讓她們的腿看起來更長[30]。1961年《紐約時報》報道認為「不太胖也不太瘦」的人才適合穿比基尼[192]。20世紀60年代禮儀作家艾蜜麗·普斯特認為「比基尼僅適合身材完美和非常年輕的人」[193]。在凱利·吉羅仁·本西蒙的《比基尼聖書》中,泳衣設計師諾瑪·卡馬麗表示,「任何有肚腩」的人都不應該穿比基尼。自那時起,包括瑪麗亞·米斯在內的許多比基尼設計師鼓勵所有年齡和各種體型的婦女嘗試比基尼[194]。20世紀70年代瘦小的女性理想體格和徹麗·鐵格斯式的體型開始風行。而鐵格斯的身材在21世紀仍然風行[195]。
20世紀80年代的健身熱潮引發比基尼演變史上最大的飛躍之一。米爾斯表示,腿部剪裁變得超級高,前部變得超級低,肩帶變得超級細[196]。女性雜誌用「比基尼肚皮」一詞來形容[197],陸續啟動的鍛鍊項目開發出「比基尼式身體」[198]。為了迎合了這種完美身軀的理想觀念,由萊卡製成的超小「健美比基尼」上市了[199]。《碧海嬌娃》和《衝浪女孩》等電視真人秀節目結合了比基尼模特和運動員的概念,進一步加強了健美身型的理念[200]。
由《每日郵報》、《今日》節目和嘲諷雜誌《More》發表的英國快遞公司Diet Chef一項調查表明女性到47歲就要停止穿比基尼[201][202][203]。每年的春假慶祝活動,標誌著北美比基尼季的開始,引起許多人因受比基尼理想身材的過度宣傳而飲食失調[200]。
1993年,《國際先驅論壇報》編輯蘇茜·門克斯建議女性應該「反抗」「理想身材」和比基尼「暴露」。她寫道,「值得注意的是,在海灘,在街上,許多年輕漂亮的女性(過去唯一敢暴露的群體)似乎決定不暴露了[76]。」然而,職業沙灘排球運動員加布里埃爾·里斯喜歡穿比基尼比賽,認為「有信心」能創造出比基尼的性感熱潮[73][193]。
比基尼內衣
某些類型的男女內衣因大小和內褲的形狀與比基尼泳衣相似,被標榜為比基尼內衣。對於女性來說,比基尼內衣指任何實質上的內衣,中部提供的遮蔽比傳統內衣、女式內褲或男式內褲要小[204]。對於男性而言,比基尼是一種男性三角褲更小更暴露的內衣[205]。比基尼內褲兩側可以高,可以低,但通常比真正的腰圍要低,往往位於腿部,一般沒有陰囊袋或遮布,褲腳在大腿頂部。弦式比基尼三角褲有前後襠布,但沒有褲腰帶,兩側沒有褲腳[206]。
泳衣和內衣一直有貼身的設計,但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泳衣占據了內衣的公眾視野[207]。泳衣一直看齊內衣的造型[208],幾乎在同一時間朝著比基尼的態度開始轉變,內衣進行了朝著最小化的重新設計,無骨設計強調首要的舒適性[209]。
伴隨著泳衣的不斷發展,內衣開始做出改變。20世紀初至40年代間,泳衣長度隨著內衣設計改變[210]。20世紀20年代的婦女開始丟棄緊身胸衣,而巴黎的卡多爾(Cadole)公司開始研發「乳房帶」(breast girdle)[211]。大蕭條時期的內褲和胸罩構造變得更輕,由各種彈性紗線製成,使得內衣感覺像第二層皮膚。20世紀30年代的男女內衣款式受全新的歐洲泳裝內衣模特影響。儘管肚臍上方仍有褲腰,但內褲的褲腿被切割成從襠部到髖關節的圓弧狀。三角內褲曾是日後各種內褲演變的模版[212]。華納於1935年將罩杯概念標準化。第一款鋼圈胸罩於1938年開發[211]。自上世紀30年代起,一種全新的緊身男性內褲被引入,其褲腿非常高,最低處在褲腰上[212]。霍華德·休斯設計了珍·羅素在1943年電影《不法之徒》中穿著的聚攏胸罩。1950年,Maidenform推出了第一款正式的乳溝加強版胸罩[211]。
到了20世紀60年代,比基尼泳衣影響到內褲的款式,此時恰逢短牛仔褲和褲子崛起[212]。70年代,緊身牛仔褲出現,丁字內褲成為主流,後部的開放性弦線淘汰了所有後部和腿部的內褲線條。80年代,法國式切割內褲設計將褲腰推升至自然的腰圍,褲腿非常高(法式切割內褲高至腰部,褲腿很高,後部很寬[213])。連同胸罩與其他內衣款式,製造商在20世紀最後一季銷售以展示性魅力的內褲款式為主[212]。這一年代男性身體的性慾和色情性提升[214]。男性身體因被卡爾文·克雷恩等品牌,尤其是攝影師布魯斯·韋伯和赫伯·瑞茨用作廣告宣傳而知名[214]。逐漸地,泳衣從分量非常大的羊毛演變成高科技的緊身內衣,最終與運動服、內衣和健身內衣雜交,引發上世紀90年代的時裝互換[215]。
男性比基尼
「男性比基尼」一詞指一種男式內衣。男性比基尼的側邊有高有低,或細帶或寬邊。大多數款式缺少紐扣或前襟。與三角褲不同的是,比基尼的設計不用考慮減少阻力,一般缺少可見的褲腰。服裝臀部寬度小於1.5英寸,但在運動裝、休閒裝、時尚裝和日光浴裝中不常見。健美選手標準三角褲就是這種款式的例子。男朋克搖滾歌手在舞台上表演時曾穿著女性的比基尼內褲[216]。2000年寶萊塢電影《誘惑的陷阱》展示出了男子穿比基尼做日光浴,在遠處被誤認為女生的情景[217]。
喬治·阿瑪尼、杜嘉班納和保羅·史密斯展示的男裝泳衣藏品往往是20世紀30、40年代設計的返祖。范思哲有廣告英雄般的描寫了邁阿密泳客。希臘設計師Nikos Apostolopoulos把他的泳衣(雙性,但重點為男性)打造成解剖學創造,剪裁和縫合都勾勒出身體線條[218]。男性比基尼的上衣是視覺上的冷笑話,但也有帶上衣的[219]。男性比基尼是一種由男性穿著的弦式泳衣,該詞受到單詞「bikini」的啟發[220],因薩夏·拜倫·柯恩在電影《芭樂特:哈薩克青年必修(理)美國文化》中穿著而普及[221]。
比基尼脫毛
比基尼脫毛指脫掉比基尼區域以外的陰毛。比基尼線條反映出一般被比基尼下裝遮蔽的女性隱私部位。在脫毛的語境中,比基尼脫毛一般被理解成脫掉任何超出泳裝褲襠邊界而被人見到的陰毛[222]。伴隨著一定款式的女性泳衣,褲襠區周圍的陰毛可能會被看到[222]。露陰毛在文化上並不受到廣泛贊同,被認為是讓人尷尬的,經常要被去除[222]。自1945年問世以來,泳衣的尺碼不斷減小,比基尼脫毛的做法已成氣候[222]。
陰毛可以修飾成幾個基本款式。這些款式與比基尼外部可見皮膚面積密切相關[223][224][225]。巴西式伴隨著丁字褲的崛起流行[226]。三大主要款式有「美國式脫毛」(也被稱為「三角式」,去除側邊、大腿頂部、肚臍下的陰毛以組成一個三角形,使得陰毛不從比基尼外邊露出)、「法國式脫毛」(也被稱為「跑道式」或局部巴西式,在前部留下一條垂直帶,有時會把肛門周圍和陰唇的陰毛去掉)和「巴西式脫毛」(又稱「好萊塢式」或「獅身人面像式」,去除骨盆區域、前部和後部的所有陰毛,有時會在陰阜留下一條很細的髮帶,特別適合丁字褲)[223][224][225][227][228][229]。這些款式也許有不同的名稱[228],如局部巴西式(跑道式)、「莫西乾式」或全巴西式(好萊塢式)和全蒙蒂式[230][231]。
比基尼日光浴
比基尼日光浴,即穿著比基尼並曬出其形狀的曬痕,曬痕會將蒼白的胸部、胯部和臀部與其他曬得較黑的皮膚分隔開。日光浴泳衣於1969年發明,採用具有數千個肉眼幾乎看不見的細孔的特殊布料,使陽光足以通過,可使曬痕不會產生[232][233]。
由於比基尼日光浴使大部分人體暴露在有潛在威脅的紫外線輻射中,暴露過度會造成曬傷、皮膚癌以及其他影響皮膚、眼睛和免疫系統等急性和慢性疾病[234]。因此醫療機構建議穿比基尼時需要使用廣譜防曬霜,保護自己免受紫外線輻射的影響,防止曬傷、皮膚癌[235]、皮膚起皺和鬆弛[236]。然而,某些防曬霜的成分逐漸滲入皮膚可能會造成傷害[237]。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