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费加罗报

法国日报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费加罗报
Remove ads

費加洛報》(法語:Le Figaro)是法國的綜合性日報,也是法國國內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報導立場屬中間偏右派。

快速預覽 費加洛報 Le Figaro, 版式 ...

《費加洛報》創立於1825年,其報名源自法國劇作家博馬舍的政治喜劇《費加洛的婚禮》中的主人公費加洛。費加洛是法國文學傳統中的一個倍受人們尊重的文學人物,包括左拉莫里哀紀德在內的很多文學大師都以其為主人公進行過創作。通常,《費加洛報》也被認為是法蘭西學院的公刊,因為為數眾多的法蘭西學院院士曾在該報紙上發表作品。該報的報頭和座右銘「沒有譴責的自由就沒有諂諛的頌揚」(Sans la liberté de blâmer, il n'est point d'éloge flatteur)取自《費加洛的婚禮》最後一幕中主人公的獨白。

《費加洛報》隸屬於沙克報業集團。該集團在法國比利時共擁有超過70種法語媒體。其總部位於巴黎

Thumb
位於巴黎的《費加洛報》總部
Remove ads

歷史

  • 1826年1月15日,詩人莫里斯·阿羅伊和小說家艾汀納·阿拉果巴黎創辦了一本諷刺性周刊。該周刊每期印刷四頁,以小尺寸紙張刊行。由於周刊的諷刺性太強,其發行的過程中遭遇了很多阻力和困難。這便是《費加洛報》的前身
  • 1833年底,這份刊物被迫停刊,一直到1854年才得以復刊。
  • 1854年4月,依波利特·德·威爾梅桑取得了該周刊的所有權,取名《油燈》。他於1866年11月16日將周刊改為日報並改用現名。此外,威爾梅桑還奠定了該報的基調:根植於巴黎文化土壤之中,目標讀者群是巴黎的知識階層。威爾梅桑僱傭了大量優秀的編輯人員,並開展了徹底的改革,包括創建常設專欄,重新培養忠實讀者;報道簡明新聞、增設訃告欄目和讀者來信欄目。此外,威爾梅桑還創立了著名專欄《回聲》,該專欄為《費加洛報》贏得了巨大的成功。《回聲》熱衷文字遊戲,介紹奇聞軼事,有時甚至以披露秘聞為樂。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費加洛報》以為公眾服務為己任、值得信賴的印象。
  • 1856年,由於《費加洛報》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威爾梅桑決定提高其發行頻率,報紙在每個星期三和每個星期日也開始印刷發行。
  • 1863年,《費加洛報》遇到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小日報》。作為回應,威爾梅桑創辦一張新的日報《事件報》,用於和《小日報》競爭,並竭力避免將《費加洛報》捲入這類通俗報紙之間的無謂爭端。最終《小日報》贏得了這場競爭。至於《事件報》,由於刊登了一篇旨在保護貧困人群利益的文章而得罪了拿破崙三世政府,被迫停刊。
  • 1866年,《費加洛報》正式成為一張每日發行的日報,但其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迴避易於引發審查制度刁難的話題。此時,《費加洛報》每天的發行量能夠達到56000份,訂戶的總數也能達到15000。
  • 1867年,專欄《費加洛文學與政治》創立,其主持人亨利·羅徹弗爾發揚了報紙一貫的諷刺風格,反應了彼時法蘭西帝國盛行的自由主義情調。然而該欄目卻觸犯了政府的報刊檢查制度,羅徹弗爾離職。其後,威爾梅桑單獨為他創建了一張報紙《導航報》。
  • 1871年「巴黎公社」期間,《費加洛報》站在反對的立場上,在所有敵視公社的報紙中《費加洛報》首當其衝。在巴黎公社失敗之後,卻又改持同情態度。此後,《費加洛報》開始逐漸形成一種代表貴族階層和中產者利益的風格。
  • 1875年,年邁的威爾梅桑將主編一職讓給弗朗西·馬涅阿爾
  • 1897年,著名作家埃米爾·左拉成為《費加洛報》最著名的專欄作家,他的作品《我控訴》就是最先在該報《曙光》欄目刊載的。
  • 1914年3月16日,《費加洛報》的總編加斯東·卡爾麥特被彼時的法國首相夫人亨利艾特·凱洛暗殺,原因是該報掀起了一場全國範圍的媒體運動質疑這位首相的人品。
  • 1922年,《費加洛報》被香水弗朗索瓦·科蒂收購。科蒂使得《費加洛報》重振聲威,卻又於1928年放棄了該報,轉而投資另外一張報紙《人民之友》。科蒂和法國的極右翼勢力關係非常密切,尤其是同法國的諸多法西斯團體之間。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費加洛報》的風格流於平俗,沒有什麼顯眼的舉動,只是像其他報紙一樣報道新聞。
  • 1934年,呂西安·羅米埃接任總編一職,比埃爾·布里松則開始主持文學欄目。《費加洛報》僱傭大批優秀的從業人員,其中包括弗朗索瓦·莫里亞克喬治·杜瓦麥爾讓·籍洛多特利斯當·博納爾安德烈·默洛瓦等。此外,《費加洛報》也開始大量刊登新聞圖片並僱傭優秀的攝影記者。
  • 1940年,《費加洛報》將社址遷至波爾多,隨後又遷至里昂,以躲避政府的審查制度。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費加洛報》起先在里昂的自由區出版發行,直到1942年德軍占領法國。
  • 1942年11月11日,比埃爾·布里松決定停止出版《費加洛報》。
  • 1944年8月25日,《費加洛報》在重新在巴黎出版發行,刊載了弗朗索瓦·莫里亞克關於夏爾·戴高樂的評論文章,並第一次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者持友好態度。這和整個二戰的形式有關。
  • 1945年,《費加洛報》的發行量達到21萬3千份,而讀者需求量仍在繼續擴張。
  • 1946年,《費加洛報》的文學版重新登場。
  • 1950年,弗朗索瓦·科蒂的妻子將自己所持的日報的一半股份出售給讓·普魯沃。普魯沃後來成為《費加洛報》最重要的股東。
  • 1964年,比埃爾·布里松去世。科蒂夫人出售了自己的所有股份。
  • 1970年,讓·普魯沃收購了科蒂所有的剩餘股份,並成為《費加洛報》的最大股東。
  • 1975年,《費加洛報》被羅拜爾·艾爾桑收購。艾爾桑擁有一個大型的期刊出版集團。他因十年前收購了兩張地方性大報而成名。收購《費加洛報》更是讓艾爾桑聲名大噪。
  • 1980年,《費加洛報》和刊物《曙光》合併。《曙光》是一本著名的支持社會主義思潮的期刊。
  • 1981年5月10日,《費加洛報》第一次成為反對黨的機關報,讓·多奧梅松擔任總編一職。
  • 2004年6月,達索集團收購了《費加洛報》隸屬的沙克報業集團
Remove ads

歷任主編

  • 1879-1914 :
    • 弗朗西·馬涅阿爾
    • 菲爾南·德·羅代
    • 克爾內利
    • 加斯東·卡爾麥特
  • 1930-1964 :
    • 阿爾弗萊·加弗
    • 羅拜爾·德·弗萊爾
    • 安德烈·夏爾麥
    • 呂西安·羅米埃
    • 比埃爾·布里松

特徵

每一期的《費加洛報》中都會附帶一份用橙色紙印刷的增刊,即「費加洛報經濟版」。

此外:

  • 每個星期一,報紙中附帶一份小型紙印刷的增刊,即「費加洛商業周刊」。
  • 每個星期二,報紙中附帶一份樓市周刊。
  • 每個星期三,報紙中附帶一張巴黎地區景觀的地圖,即「費加洛導遊圖」。
  • 每個星期四,報紙中附帶總計8頁的「費加洛文學周刊」。
  • 每個星期六,報紙則伴隨著一些《費加洛報》下屬的雜誌一同發行。這些雜誌包括《費加洛雜誌》、《費加洛夫人》和《電視雜誌》

發行

2000年起統計的《費加洛報》的發行量見下表:

更多資訊 標題, 2000年 ...
Remove ads

註釋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