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僧肇(384年—414年),俗姓张,京兆长安)人。为鸠摩罗什门下著名弟子,罗什的佛教译经大都由僧肇润文,使得罗什的译经为中国人喜爱读诵的得力干将,著名的汉传佛教理论思想家,将般若中观思想中国化,为三论宗的先驱人物。

生平

年少家贫,以抄书维生,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精研《》、《》,叹曰:“美则美矣,然栖神冥累之方,犹未尽善也”[1]。后见旧译《维摩经》,始知所归,因而出家。出家后,他“学善《方等》,兼通三藏”,才思幽玄又善谈说,不到二十岁即“名振关辅”。[2]罗什至姑臧(今甘肃武威),僧肇自远从之,什嗟赏无极。罗什被后秦国王姚兴迎至长安,肇亦随入,参预罗什译场,详定经论。[3]道融僧叡道生合称“关中四杰”,在“般若中观学”方面,特别能够得到罗什真传,被誉为“解空第一”[4]

410年至413年,曾至佛陀耶舍译场听新译《四分律》及《长阿含经》。

414年早逝于长安[5],年仅三十一岁。

僧肇本人集中国传统文化及印度龙树中观学精髓于一身。印顺导师认为僧肇是中国“三论宗”的第二祖[6],其思想“切近龙树学的正义”[7]

师承

著作

现存藏经中题为僧肇所作者为数不少,但目前学界确定为僧肇所作者有:《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维摩诘经注》、〈百论序)、〈维摩诘经序〉、〈长阿含经序〉。疑伪者有:《涅槃无名论》、《金刚经注》、《宝藏论》、〈宗本义〉、〈鸠摩罗什法师诔〉、〈法华经翻后记〉、〈梵网经序〉。

陈朝时,出现《般若无知论》、《不真空论》、《物不迁论》及《涅槃无名论》合刊本,称之为《肇论》,并附〈宗本义〉一文,慧达为之序,遂成为通行本。

临刑作偈传说

有说法称僧肇为后秦皇帝姚兴所杀,临刑前作偈曰:

四大元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犹似斩春风。

此说最早见于北宋的《景德传灯录[8],实不可信。前人如明代曾凤仪楞严经宗通》[9]清世宗《御选语录》[10]都指出《十六国春秋》记载僧肇卒于晋义熙十年(414)[11],乃吉祥灭度。

汤用彤,《临刑偈》系唐以后托名僧肇[12]。李小荣认为,所谓僧肇临刑故事,或由更早(曹魏)的师子比丘为证法空不惜被罽宾国王斩首故事[13]移植而来,二人共同点在于深刻把握“”观(鸠摩罗什曾赞其“秦人解空第一”[4]),偈语亦为空观之反映[14]

明朝永乐帝朱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经文“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下引两次僧肇注,其二云“五蕴身非有,四大本来空,将头临白刃,一似斩春风”,与《景德传灯录》所载偈句小异,可看作僧肇就经文中佛陀向弟子须菩提提及自己前世忍辱仙人遭歌利王割截身体事而阐发。刘成有认为,《景德传灯录》作者或只见到偈句,加之僧肇法师早逝,遂臆想出为姚兴所杀一事[15]。而据张曜钟[16]、鹈饲光昌[17]等人考证,所谓僧肇注《金刚经》实为谢灵运注,故该偈有可能出自谢灵运手笔。

主要思想

后人收集所著之宗本义、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涅槃无名诸论,题名为“肇论”。僧肇立言作论,意在指引一条修行悟道至路径,让人证得涅槃境界,其由分解物相之真实、体不真空境为悟道入手之处。全书大意具体如下:

物不迁论

随顺世人易知之俗“物”来谈事物“不迁”之本性,以此明了法性无有“去来”、“即动而静”之深意。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现象处于不断变化,实则真性不变不动、无去无来。因“所知”的“俗物” 虽变化莫测,皆出于“能知”之一心(或真性),然依名言概念而确立对事物之认知,故变化的万物本身并非实有。

不真空论

不真故为空,认为“至虚无生”即性空真谛。此论从点评“心无”、“本无”、“即色”等三宗思想为出发点,来阐明“即物顺通”、“非有非无”和“即物自虚”的中道实相。

般若无知论

此就“即动”观静、“即色”观空之般若智来立言。然常人依有漏智,取执一对象或概念为有知;然而,般若智乃系超越相对之二元,而于本性之“道种智”开发显示出“一切智”来。

涅槃无名论

文中主要探究与“涅槃体性”有关的“有名与无名之辩”和“涅槃与修证的关系”等问题。站在“涅槃”不离佛法行证的立场,肯定涅槃“后得”的经验意义;同时,又从涅槃“无为”、“非有非无”的角度,赋予涅槃“先有”的超证意义。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