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前571年—前470年),李氏 ,一说姓老 , 一说姓利 ,名耳 或贞 ,字聃 ( dān ) 。 一称老聃,一字伯阳。世人尊称为“老子 ”[ 注 1] ,生于东周 的楚国 苦县 厉乡 曲仁里 (原属陈国 ,今河南省 鹿邑县 [ 2] ),师从商容 [ 3] ,于东周春秋 时周朝 守藏室[ 注 2] 任柱下史[ 注 3] 。中国 春秋时代 思想家 ,隐居邢台 广阳山 。其著作被人们广泛称为《道德经 》,为道家 和道教 的经典。
Quick Facts 老子, 本名 ...
Close
Quick Facts 汉语名称, 汉语 ...
Close
老子的学说后被庄周 、杨朱 、列御寇 等人发展[ 4] ,后人奉为道家 学派之开教宗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天人合一 、清静无为的统治理念,和庄子 同样是道家的重要人物,合称“老庄 ”。
老子被尊为道家 与道教 始祖、东方三大圣人之一,唐朝 追认李聃为李姓 始祖。
到二十世纪中叶,西方学者一致认为,被称为老子的人的生平是可疑的,《道德经》是“由许多人所编纂的”[ 6] ,名义上的作者后来才被创作出来。这本书明显缺少一个主角,这与几乎所有其他早期中国哲学书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截至2023年,最古老的包含《道德经》文本的手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写在竹简上,作为郭店楚简的一部分出土。然而,这些竹简与其他作品的引文混在一起,显示《道德经》仍在被修订和被修改。《道德经》最古老的完整手稿是在马王堆的一个墓穴中发现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早期[ 10] 。对流传下来的《老子》中出现的段落所进行的早期评论分析,支持文本是累积演变而成的这个说法,而不是由单一作者所创作的这个说法[ 11] 。
柱下史像(取自清乾隆年间《历代名臣像解》)
关于‘老子’是谁所著的争论起源于‘史记’,《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中,先说‘老子’为李耳所著,接下来又述及老莱子 和太史儋 。最早对‘老子’是李耳所著提出质疑的是崔浩,直到清代不断有人质疑‘老子’并非李耳所著。[ 12] 对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有以下四种代表性的观点[ 13] :
高亨和吕振羽认为老子略长于孔子,‘老子’一书为李耳所作,战国时代又有后人的增补。[ 14]
‘古史辨 ’中唐兰主张应该将‘老子’和其作者分开,实际上成书于战国中期,是李耳学说的延伸。[ 15] 郭沫若进一步认为‘老子’一书是环渊所录的李耳遗训,环渊与孟子同时,是老子的再传弟子。[ 16]
梁启超、冯友兰则认为老子是战国时期人,‘老子’也成书于战国。[ 17] 罗根泽认为‘老子’是太史儋 所作。[ 18]
顾颉刚和刘节认为‘老子’成书于秦汉之间。[ 19]
老子确切出生地不详,关于老子故里的文字记载更是少之甚少,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老子列传》记载老子的出生地是在楚国 苦县厉乡曲仁里,今属河南省 鹿邑县 [ 20] ,《汉书》、《后汉书》及《资治通鉴 》也沿用司马迁的记载[ 21] ,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镇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这本是一桩铁案,历代均史不绝书。如古苦县即今鹿邑,公私著述记载者就有如下数家。《史记索隐》:“苦县本属陈国,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至高帝十一年,立淮阳国,陈县、苦县皆属焉。今检《地理志》,苦实属淮阳郡。”《史记正义》引《年表》:“淮阳国,景帝三年废。至天汉修史之时,楚节王纯都彭城,相近。疑苦此时属楚国,故太史公书之。”梁玉绳《史记志疑》曰:“《四书释地·又续》曰:‘苦县属陈,老子生时,地尚楚未有。陈灭于楚惠王,在春秋获麟后三年,孔子 已卒,况老聃乎?史冠楚于苦县上,以老子为楚人者,非也。’余因考葛洪 《神仙传》谓苦县人;边韶《老子铭》谓楚相县人,春秋之后,‘相县荒虚,今属苦’者,并乃《史记》之误。惟皇甫谧 《高士传》云陈人,《经典释文·序录》云陈国苦县人,固未尝误,然《礼·曾子问疏》引《史记》作陈国苦县,岂据别本乎?” 《通典·州郡》:“真源,古之苦县,老子生于此。”《括地志》:“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几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汉属淮阳国,后汉属陈国。三国仍称苦县。晋成康三年更名为谷阳。唐乾封元年更名真源。建元元年改曰仙源,神龙元年复名真源。宋大中祥符七年夏,更名卫真,全同。元初省卫真,入鹿邑,后迁鹿邑治,此属亳州。”《元和郡县图志》卷七:“真源县,本楚苦县,春秋时属陈,后为楚所并。隋开皇六年,后置谷阳县,理苦城,属亳州。”《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苦县,今鹿邑县东10里楚之苦县。”
上引典籍均以老子为苦县人,且记载了苦县更多及隶属沿革的轨迹:东周及以前属陈国鸣鹿(即今鹿邑辛集乡)→春秋楚国苦县→西汉淮阳国苦县→东汉陈国苦县→三国苦县→晋更名谷阳县→北齐撤谷阳入武平县→隋谷阳县→唐叠更名真源县、仙源县、真源县→宋更名卫真县→元撤卫真县入鹿邑县(移今治)→明、清沿袭,也曾多次属亳州(或谯郡)。记载古厉乡(或濑乡、赖乡)的典籍也有如下数家。《后汉书 ·郡国志·陈国》:“苦……有赖乡。”并引伏滔《北征记》说“有老子庙”,引《古史考》说“有曲仁里,老子里也”。《晋太康地记》:“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朱韬玉札》与《神仙传》:“老子,楚国苦县濑乡曲仁里人。”《元和郡县图志》卷七:“(唐)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舆地志》记载:“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卷二十五:“苦,春秋时曰相,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历代疆域表·汉·淮阳国》:“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
以上均详尽记载了老子为苦县厉乡或濑乡、赖乡人。且考之音韵,“濑、赖、厉”为一韵之转,“厉乡、濑乡、赖乡”实为一地之异名。该地名的历史可远溯商代。那时在今鹿邑县东,有一小小方国——赖(濑、历)。周灭商后,赖归陈。但有人认为,赖国在西周时即不存在。《春秋僖公十五年》云:“楚人伐徐”(徐在今安徽泗县西北约50里处);“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左传》说:“秋,伐厉,以救徐也。”惠栋《械传补注》以为即《左传桓十三年》之赖,在今湖北省随县之厉山店,晋、宋以来沿袭惠说。王夫之《疏》以此为另一厉,即苦县厉乡。今以地理考之,齐移救徐之师以伐厉,可证成王说。另外,出土铜器《鲁大司徒铭》云:“鲁大嗣(司)徒子仲白乍(作)其庶女历孟姬也。”另据《水经注》“涡水又东径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谓死谷也”、“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和“涡水又东径赖乡城南”的记载,历或赖的都城北魏时还有明显遗址,否则郦道元不会言之凿凿。据上,春秋“厉”(或“赖”“濑”),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为古厉国都城所在,亦即老子故里。请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舆地志》云“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历代地理沿革表》云“苦,有濑乡老子所居也”;《史记集解》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元和郡县图志》云“乾封元年,高帝幸濑乡,以玄元皇帝于此,遂改为真源县”;唐僧道宣《广弘明集序》说“李叟生于厉乡”;《太平寰宇记》引崔元山《濑乡记》云“濑乡在(苦)县”;《历代疆域表·淮阳国》云“老子苦县厉乡人。春秋时属陈;楚灭陈后,苦又属楚”。上述文献完全可信且于今有证:“赖乡”就是今鹿邑县城东太清宫镇一带地方,旧时出土的《鲁大司徒铭》与最新考古发掘均为有力证据。
至于“曲仁里”,有鹿邑县城东门内的老君台正门牌坊上的联语可以为证。联语云:“地古永传曲仁里,天高近接太清宫。”曲仁里作为“赖乡”的下级行政单位,即今太清宫镇。太清宫镇在县城东5公里处(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均符合若),旧名又为“犹龙镇”,义取《史记·老子列传》孔子“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镇内西北角有一方圆数十丈高地,父老相传谓之“隐阳山”;一条小河发源于此,当地至今名之为“濑(濑)乡沟”,该沟贯穿太清宫镇全境。此水名与历代文献恰好符合(其本字应作“赖”)。至于“曲仁里”的含义,或许即边韶《老子铭》所谓“曲涡间即曲仁里也”。这也是目前海内外道教界的共识。[ 22]
孔子 问道图
后因为东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实际上名存实亡,多地发生叛乱,诸侯争相称霸称王,礼崩乐坏持续了二百多年。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就发生“子带之乱 ”,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大量典籍被掠夺到楚国的国都(郢),老子因而被免职。 随后老子清心潜隐,与孔子来往较多。践土会盟后,孔丘曾经适周问礼从鲁国国都(今山东曲阜 )千里迢迢赶到洛邑 (今河南洛阳)问向老聃礼乐。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曾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孔子年五十一,适周问礼于老子。后曰:“五十知天命。”。在今洛阳 有“孔子入周问礼碑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
老子遇尹喜
相传,当时身为柱下史[ 注 4] 的老子[ 注 5] 不忍见周朝衰落,同时也为避祸而西出函谷关 之前,被时任守关要职的“关令”(官名)尹喜 [ 注 6] [ 23] (“关令尹喜曰”一说为守关的令尹感到高兴)拦住,并邀请作客,向他请教周礼。李聃在当时总结思想著述,并对尹喜道:“老夫授汝《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言宇宙根本,含天地变化之机,蕴神鬼应验之秘;下篇为《德经》,言处世之方,含人事进退之术,蕴长生久视之道。研习不止,苦修不懈,终有所成!”,而后留下五千言 一书,又称老子 ,道教称《道德经 》,倒骑青牛而去。
在神话故事中,尹喜 在土台(今“瞻紫楼”[ 注 7] )望气 ,见东方紫气腾腾、霞光万道,观天象奇景,欣喜若狂,大呼“紫气东来,必有异人通过”。忙令关吏清扫街道,恭候异人,此后函谷关一带的门楣或春联都写“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流传至今,所以古称“紫气东来函谷关,老子著书五千言”。杜甫在《秋兴》诗中写道:“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老子创有朴素的辩证法 。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据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 《圣经 》被翻译 语言最多的一部“哲学类”经典作品。
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 的始祖,于生命上主张自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在政治上主张的无为而治 和小国寡民[ 24] ,老子有一段话常被视为对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汉书 ‧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 ,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汉 史学家司马谈 《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
《庄子 》文中有提到老聃 ,如内篇、徳充符篇[ 25] 及外杂篇。《荀子 》天论编中也有接触老子的思想,“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 26] 。吕不韦 的《吕氏春秋 》中也提到“老耽贵柔”[ 27] 。
老子末年于狄道府(今甘肃临洮)逝世。《庄子 》文中载有“老聃死,秦失(佚)吊之,三号而出”[ 28] ,是老子老死于秦国 的证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对老子的事迹已不能确定,将李耳、老莱子 与太史儋 并列,称老子一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
据旧《沙河县志》、《顺德府志》和广阳山古碑记载,以及中国老子研究会专家经过多次的实地考察、论证,认定广阳山就是老子昔年讲学、隐居修行的处所,并且邢台沙河市是老子在中国开坛讲经的第一道场。
披着袈裟 的老子
一说老子没有去世,而是到了西域 ,并对西域人实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 ”。老子化胡说源出东汉,汉桓帝 延熹 九年(166年)襄楷 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 狄 为浮屠 ”的说法。
《三国志 ·魏书》:“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老子西出关,过西域 ,至天竺 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晋 天师道 祭酒王浮 撰写《老子化胡经 》,称老子携尹喜 西入天竺,化为佛陀,立浮屠教。书成之后,被佛教 徒指为伪经,双方争论持续近千年。直至元代 旧事重提,朝廷举行辩论,结果,在当时道教失势,包括《老子化胡经 》等经书被焚毁禁止流传[ 29] 。今各种《老子化胡经》俱无完帙,《太上灵宝老子化胡妙经》今有敦煌抄本S.2081存世,10卷本《老子化胡经》敦煌抄本中存有其中4卷:卷1、卷2、卷8、卷10。
父
母
后代
李宗 :老子之子。
李注 :李宗之子,老子之孙。
李宫 :李注之子。
李假 :李宫玄孙,仕于汉孝文帝。
李解:李假之子,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30]
老子像
《道德经 》,又被人们广泛称为《道德真经》、《老子》。书名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这本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或可能始于韩非子“解老”、“喻老”两篇更前之先。全书形成于东周末期至春秋战国时期,分上下两篇,原文顺序上篇为《德经》,下篇为《道经》,篇文不分章,相传是老子留下约五千言的著作。近几年考古工作后,与原通传于世的西汉河上公本作比对,人们发现一些重要内容有明显差别[ 注 8] ,因而有一种观点认为西汉初年这本书还没有统一得到定本,帝王和儒家为巩固自身华夏正统地位,而故意密谋篡改此书[ 注 9] 。
《道德经》虚用第五:“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文》:“刍,刈艸也。象包束艸之形。”段注:“谓可饲牛马者。”刍为把草包成束,用以喂牛马。此段为《道德经》争议最大之处,多是从儒家的眼光窥之;实则,不仁,意指不偏私。刍狗,比喻皆是一视同仁地喂养。在老子眼中,人类并无高于动物,狗,与人一般,是有形之一。这在庄子的齐物论,已经阐述得非常清楚。从老子本书的意涵,亦可以看出,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圣人不言,实则是大自然运行的法则,而圣人效法而已。
《道德经》论述了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阐述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在形式上,此书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修辞凝练,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其修辞比况,多以政治为旨归,被后世文士取法,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作品,又是早期中国哲学史上非常罕见的一部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思辩书卷,被尊为“内圣外王”的必学之书,以及“万经之王”。
《道德经》有三种版本比较主要:
第一种现行所见的最早文本是1993年10月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那804枚战国竹简。
第二种版本是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书甲、乙本,其中有字简730枚,共计13000多个汉字,为了避讳等诸多原因,帛书的内容有所改动[ 注 10] ,全册的字体分隶书、篆体两种不同的书法,其中前两种是道家学派的著作,其余多为儒家学派的著作。
第三种是通传的汉代河上公本[ 注 11] 《老子章句》[ 注 12] 和曹魏王弼本,全书共有81章,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二章为《德经》。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都是从汉以来经每个朝代的文人墨客撰写流传而来。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More information 系列条目, 道家思想 ...
Close
史学界对于《五千言》的作者究竟是谁,究竟哪一位是撰写《道德经》一书的“老子”,至今未有定论。
劳思光 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曾指出,老子在世年份应后于孔子、向孔子授礼的老子应不是《五千言》的作者、老子受关令尹喜之邀著书然后出关的故事应为杜撰。易中天 在其讲座中也曾表示,认为孔子向其问礼的那个“老聃”,应该不是撰写《五千言》的作者。民国初年学者冯友兰 则认为《道德经》是在战国 后期著作[ 31] ;学者胡适 则认为这是春秋时期 的作品[ 32] 。
各个宗教的观点
道教神话中的形象
道教 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中国人祭天的活动,后来逐渐产生了方仙道 、黄老道 等思想,于是,老子就被人们尊为道祖。所以,道教门徒认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 33] 。又称老子为“太上混元老君、梵形神宝玄真降生道德天尊 ”,通称“太上老君 ”,简称“老君 ”。又称“道德天尊 ”、“混元老君 ”等。尤其是在商以前,认为老君即分身下降,随世立教,事竟则隐,故在世未有诞生之迹。至商十八世王阳甲践祚之十七年,公神化气,老君自太清境分神化,寄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又称玄妙玉女 )腹中,于武丁九年二月十八日降生,所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为道教重大节日,乃道祖太上老君“圣诞”。道德天尊 ,乃道教 天神,传说中的道教教主 。这是最早关于老君诞生之迹的纪传。周昭王 二十三年老君西过函谷关,度关令尹喜,授以道德五千言,此后被道教奉为开山祖师。从《列仙传 》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 ,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 。
东汉 明帝 、章帝 之际(公元 58~88 年),益州太守成都 人王阜 撰《老子圣母碑》,将老子神化为先天地之神物,把老子和道 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 的雏形4。而汉桓帝 更是亲自祭祀老子[ 34] ,把老子作为仙道 之祖。为谋塑造的便利,工匠们在那时候就开始把老子肖像由“拂尘”转变成手执“蒲扇”,并传说老子居住大罗天上太清仙境,其道教尊称名称为“道德天尊 ”,俗曰“太上老君 ”[ 35] ,也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 道祖之一。至魏晋南北朝,太上老君之名益显。
汉顺帝 时(公元 126~144 年)张陵在巴蜀鹤鸣山创立五斗米道,即奉老子为教主。据传张陵(另一说认为该书作者是张陵之孙张鲁)在传教布道时作的《老子想尔注 》[ 注 13] 称:“一者道也。……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间,但往来人身中耳……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常治昆仑,或言虚无,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首次在道书中出现了太上老君的名号。[ 36]
东晋葛洪的《神仙传 》汇集群书所见之老子传记,或称老子先天地生,或称其母怀孕七十二年生,生而白发,故称老子。亦有称其母于李树下生,生而能言,指树而姓“李”,把先天神降格为后天神。然而据东汉延熹八年陈相边韶的《老子铭》,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道成化身,蝉蜕度世”。[ 37]
北周武帝 建德三年五月“初断佛、道两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据道书称,当时太上老君曾遣使显灵。时过一月,武帝即又下诏曰:“至道弘深,混成无际,体包空有,理极幽玄……今可立通道观于都城……并宜弘阐,一以贯之。”
以后“三清”神名逐渐流变发展,至唐代才成为定说。唐武宗时,道教依据先前的神话,将老子定为是三清 尊神之一太上老君 的第十八个化身 [ 38] 。为“三清 ”之第三位,三清为“玉清”元始天尊 、“上清”灵宝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
《道藏 ·太平部·三洞珠囊》卷七引《老君圣迹》云:“此即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三十五天之上也。此即上清境,太上大道君(灵宝天尊)位,在三十四天之上也。太清境太极目,即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位,在三十三之上也。”于是“三清”遂成为道教的最高神。唐代皇室,以老子李耳为同姓,崇奉太上老君,累加尊号。唐高宗尊太上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三上尊号,称“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立道教为国教。太上老君不仅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始祖,帮助唐高祖李渊 平定天下,据称当武则天篡夺李唐王朝后,又显灵降世,谓“武后 不可革命”,“不得辄立异姓……武后亦终惧此言,不敢立武三思 ”。[ 39]
到宋真宗 于大中祥符六年(1013 年)加号“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是历代帝王对太上老君的最后一次加封。明成祖 朱棣崇尚老子为其化身真武大帝大修武当 ,有北修故宫 ,南修武当之称[ 40] 。
佛敎的观点
佛敎 传入中华后,其信奉者对老聃的评价不一,例如汉传佛教 禅师憨山德清 对其持正面看法,并且以中观论 思想来诠释其哲学思想,而汉传佛教法师吉藏 则对其持负面看法,指出其有不少不足之处[ 41] 。
大乘佛教 的一些信奉者认为老聃有着对世界深刻的认识,他们从其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认为如果老聃在去世后没能像释尊 那样出离世间 ,其魂神至少也已经升入无色界天 [ 42] ,一些信奉者更认为老聃在去世后已经成为一位佛佗 [ 43] ,但另一些信奉者则认为老聃在见识上不及释尊[ 44] [ 45] 丶 释迦牟尼佛的地位远高于 阐猷大帝和太上老君 的地位[ 46] ,汉传佛教高僧道宣 和尚更表示他认为孔丘和老聃都与常人无异,无法与释尊 相比[ 47] 。
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的申报
安徽涡阳的老子传说(Lao Zi legend)在涡阳代代相传,大多采用地方口语,语言通俗优美,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刻画了老子从童年到暮年的成长过程;第二部分是有关老子和天静宫的传说。涡阳县天静宫景区是与港澳台同胞共同修建完成的[ 48] 。
老子这样一个人物历经几千年的神化和传说,已经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2014年11月1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批准将河南“老子传说”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49] ,并由安徽省涡阳县 [ 50] 和河南省灵宝市 申办的《老子传说》上榜。鹿邑的太清宫是老子的出生地,明道宫是老子的讲道升仙地,已入批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景区。
后世悼怀
名家评价
孔子 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网,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战国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 :“关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北宋 文学家苏辙 在《双溪集·遗言》说:“言至道无如五千文。”
南宋 闽学 派、程朱理学 的创始人朱熹 说:“盖老聃,周之史官,掌国之典籍,三皇五帝之书,故能述古事而倍好之。如五千言,亦或古有是语而老子传之,未可知也。”
清世祖 爱新觉罗福临评价称:“老子道贯天人,德超品汇,着书五千余言,明清静无为之旨。然其切于身心,明于伦物,世固鲜能知之也。”
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弗里德里希·尼采 这样评论老子其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来源请求]
唐代尊号
唐高宗 在乾封 元年(666年),追尊为太上玄元皇帝 [ 51] 。唐玄宗 在天宝 二年(743年),追尊庙号 圣祖 ,谥号 玄元皇帝 ;在天宝八载(749年),追尊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 ;在天宝十三载(754年),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 。
纪念建筑
老君台
传说中老子的诞生地,楚国苦县(河南鹿邑县的东北隅)的县城东门内北侧有一座升仙台,民间称之为拜仙台、老君台,本来是明道宫之一,乃是唐玄宗天宝二年所建,台高13米 ,是由14个平面围成的高坛形古建筑,状若圆柱有棱角,顶部面积765平方米,底面积略大,全台以古式大砖堆砌,由24个平面围成圆柱形,台上环筑七十厘米高的围墙,形与城墙相似。台上有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一间。正殿内原有老子铜像一尊,高两米许,铸工精巧。殿门檐下东西各嵌一碑,上书“道德真源”、“犹龙遗迹”。山门内东侧原有铁柱一根,高七尺,径七寸,山门下青石台阶三十二级,加上正殿前一层,恰为三十三层,正合老子升三十三层天之说。进入山门,是正殿,面阔3间,硬山式建筑,东西偏殿各一间。台上13棵桧柏青翠葱郁,常年凉风习习,百鸟飞鸣。山门向南约里许的中边轴线上,依次有望仙桥、明道宫、文昌宫、八角亭、游龙堤坊、万教之祖牌坊等。牌坊附近有“老子故里”、“孔子问礼处”两块碑碣。牌坊上联为“地古永传曲仁里”,下联是“天高近接太清宫”,横幅为“万教之祖”。唐高祖李渊、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宋真宋赵桓,以及大文学家苏东坡、欧阳修等曾来此或祭祀朝祖,或观瞻游览,留下了不朽华章。现仅存一座高达数丈的台观,上有一座正殿两间配殿,正殿内供奉有老子铜像。鼎盛时期,台前有房宇百数,曾设有“鸣鹿书院”,现为老君台中学所在地。
传说老子修道成仙,且于此处飞升,故得今之地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
太清宫
太清宫镇 旧名厉乡曲仁里,太清宫就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城东约5-10公里的太清宫镇东北隅上,民间俗称“前宫”。传说这里是老子的,也是祭祀老子的祠庙。据《后汉书》记载,太清宫最早建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最开始的名字叫“老子庙”,是由汉桓帝 刘志派两次派中常侍管霸到鹿邑创建这座老子祠建筑,并在这个建筑内立一座老子祠碑作为纪念。
唐太宗贞观元年修老子庙;乾封中,高宗亲诣道宫,追加老子“玄元皇帝”尊号,并修建“紫微宫”。开元三年玄宗亲书《道德经》刻石立于宫内;天宝二年,将“紫微宫”换作“太清宫”。
199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太清宫镇出土了很多周、唐、宋元时期的文物、碑刻,发现了宋代殿堂遗址,整个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其中一座面积达3000平方米,是故宫太和殿的两倍。20世纪80年代,河南人民政府拨款修复,建成太极殿、三圣母殿、娃娃殿、围墙、山门等,并重雕玉石老君像,置于太极殿中。
洞霄宫
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镇北与前宫呈南北方向的“洞霄宫”,民间俗称“后宫”。历代所建老子宫殿庙宇多集中于此。自西汉始,老子地位不断提高,帝王奉祀不绝,至唐达到顶峰。
东汉时,老子被道教奉为教祖,汉桓帝延熹间遣中常侍左官赴该地祀老子。隋开皇年间,文帝命亳州刺史杨元胄,营建宫宇。天宝二年,在太清宫后方设有“洞霄宫”,两宫相距一里,中有河流,上有会仙桥;总占地872亩,各种建筑600余间,殿阁棋布,雄伟壮观。前宫以太极殿为中心,东有老子牧牛场遗址,西有隐阳山遗址,中有九步井;内供老子像,殿侧立有高约1.5米,直径约25公分的铁柱,为老子任柱下史的象征。唐太和七年,文宗敕宣武军节度使李程兼太清宫使予以修葺。当时“唐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明皇六圣御容,列侍于老君左右。两宫二观,古桧千余树,屋宇七百余间,有兵士五百人镇卫宫所”[杜光庭:《道教为验记》]。宋建隆元年,皇帝遣使致祭;祥符五年,上老子尊号曰“太上混元上德皇帝”,宫名改为“明道宫”。继唐玄宗以二月十五日为老子诞辰,宋徽宗重和元年以混元皇帝二月十五日生辰为贞元节,至今为道教重大节日。金大定二十四、二十六年,先后建三清、玉帝等大小殿宇数十,后因兵乱兼涡水改道,均荡然无存。元朝经10余年重修,曾颇具旧观。明、清虽一再重修,终难再现昔日辉煌。
老君岩
在齐云山上(今中国 福建省 泉州市 丰泽区 清源山 西峰罗山山麓上)有一块形似人像的巨大天然花岗岩雕琢而成的春秋时期思想家老子的坐像,名叫老君岩。雕像高5.1米,宽7.3米,厚7.2米,细部雕刻非常生动,面部和前额饱满,双目深邃平视前方,胡须呈飘动状,右臂倚琴桌、左手平放膝上,周身衣服的褶皱也被表现出来,这座造像的雕刻年代最迟不晚于宋。老君造像附近原有真君殿、北斗殿等道教建筑群,现已不存。
老君岩始建于宋 元 时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宋代道教石像,也是清源山的标志性景点,雕工精湛,极富历史和艺术价值。1988年列为中国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公布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时,将另外6处8尊石造像与老君岩造像合并保护,称为“清源山石造像 ”。[ 52]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引用
Heidegger's Hidden Sources: East-Asian Influences on His Work by Reinhard May, 1996.
王振川/蒋门马《老子庄子故里考》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2051
Chan, Alan. Laozi . Edward N. Zalta; Uri Nodelman; et al (编).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 Stanfo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2018 [2024-09-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4-28). The discovery of two Laozi silk manuscripts at Mawangdui, near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in 1973 mark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modern Laozi research. The manuscripts, identified simply as 'A' (jia ) and 'B' (yi ), were found in a tomb that was sealed in 168 B.C.E. The texts themselves can be dated earlier, the 'A' manuscript being the older of the two, copied in all likelihood before 195 B.C.E." [...] "Until about two decades ago, the Mawangdui manuscripts have held the pride of place as the oldest extant manuscripts of the Laozi . In late 1993, the excavation of a tomb (identified as M1) in Guodian, Jingmen city, Hubei , has yielded among other things some 800 bamboo slips , of which 730 are inscribed, containing over 13,000 Chinese characters. Some of these, amounting to about 2,000 characters, match the Laozi . The tomb...is dated around 300 B.C.E.
Queen, Sarah A. Han Feizi and the Old Maste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of Han Feizi Chapter 20, "Jie Lao," and Chapter 21, "Yu Lao" . Paul R. Goldin (编). Dao Compan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Han Fei. 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 Springer. 2013: 197–256. ISBN 978-94-007-4317-5 . doi:10.1007/978-94-007-4318-2_10 .
张岱年. 中國哲學史史料學.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 38.
罗根泽 (编). 古史辨 第六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597–599.
郭沫若. 青銅時代 老耳、關尹、環淵. 郭沫若全集 第一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545.
罗根泽 (编). 古史辨 第四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305;420.
罗根泽 (编). 古史辨 第四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449–453.
罗根泽 (编). 古史辨 第四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516–520.
漢桓帝崇信黃老道 . 万圣网. 2012-08-15 [2014-02-0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4-02-22).
道德天尊 . 埔里瀛海城隍庙. [2014-02-0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20).
田小飞编著,知道点中国哲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01,第158页
李殿元编著;林锐,何天谷主编,天神地只 道教诸神传说,四川人民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2012.09,第24页
老子简介 . 古诗文网. [2014-01-1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2-11).
卿希泰,中国道教 第三卷,知识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版,第16页
太清道德天尊 . 道教之音. [2019-01-1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2-22).
〈辨惑一〉记载:“傅氏誉老子而毁释迦丶 赞道书而非佛教,余昔同此惑焉,今又悟其不然也。夫释老之为教,体一而不二矣。同蠲有欲之累,俱显无为之宗。老氏明而未融。释典言臻其极。道若果是, 佛固同是而无非。佛若果非, 道亦可非而无是。”
〈辨惑一〉 记载:“夫生死无穷之缘。报应不朽之旨,释氏之所创明,黄老未之言及。不知今之道书,何因类于佛典,论三世以劝戒丶 出九流之轨躅。若目睹而言之,则同佛而等其照;若耳闻而放之,则师佛而遵其说。同照则同不当非,于师则师不可毁,誉道而非佛, 何谬之甚哉?”
〈辩惑一〉记载:“吴尚书令阚泽对吴主孙权曰:‘孔老二家,比方佛法,优劣远矣。何以言之?孔老设教,法天以制,不敢违天。诸佛说教,诸天奉而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愚谓阚子斯论,知优劣之一隅矣。凡百君子,可不思其言乎?”
《广弘明集》记载:“彼孔老者, 名位同俗, 不异常人, 祖述先王, 自无教训, 何得比佛以相抗乎!”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 国发〔2014〕59号 国务院:民间文学(共计30项),序号1225,项目编号Ⅰ-131 . 中国政府网. 2014-11-11 [2014-12-03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1-1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现予公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制定规划,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亳州《老子传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 人民网. 2014-12-07 [2014-12-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10-01). 近日,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我市《老子传说》上榜。至此,亳州市已有3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来源
书籍
沃尔夫冈. Laotse Von der Kraft und Vom Sinn . Buch der Sinnsprüche in 81 Abschnitten und 2 Teilen. Uebertragen aus den Seidentexten zu Ma Wang Dui <Provinz Honan> Christoph Brunner, Basel 2014. ISBN 978-3-906206-18-9 .
延伸阅读
[ 编 ]
在维基文库 阅读此作者作品 ( 在维基共享资源 阅览影像 )
《史记/卷063 》,出自司马迁 《史记 》
人物传记
余世存. 《老子传》. 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10-10-01. ISBN 978-7544333702 . “隐阳山头戴紫,厉乡沟水流碧,松阴平铺古幽,竹枝高挑脱俗,一代仙人曾卧,贵地也哉贵地!”据说这是春秋末期一个野才人对曲仁里村的称颂。顺便拿他的称颂做个开头,小说就从这里写起。周灵王元年——公元前五七一年,二月十五日的早晨,天空弥漫着紫色的水气。因一夜春雨,曲仁里村那近百株大杏树上,红杏花在紫气之中一齐破苞怒放,神秘而俏美。那轻纱般朦胧而晶莹的紫色大气,颜色有轻有重,有浅有深。从上往下看,越往下,颜色越重;从东往西看,越往村西接近隐阳山的地方,颜色越深。如果说山外面的颜色是深紫色的,那么再往西,到山的里面,那颜色就已经成了墨紫色的了。直到这时你才会清楚地发现,那紫色的气流正从深山之中的山涧深处一团一团地翻滚上来。曲仁里村的房屋和树林,梦一般地朦胧着美丽的紫意,紫绛色的墙院,紫黑色的房脊,紫绿色的烟柳,紫灰色的梅枝,一片紫魂荡漾的异趣。初升的太阳宛若一个紫纱缠绕着的紫红圆镜,又象一位穿着红衣,披着紫色披风的送子仙女。当这位仙女踩着看不见走动的脚步挪上云天,从紫晕之中扒开紫色帷幕,用欢笑向大地播送着希望和祝福的时候,几声鲜嫩悦耳的婴儿啼哭从村子中间传了过来:“啊哇——!啊哇——!”一个本应属于富家但却属于穷家的生命在曲仁里一家房舍之中降生了。他的降生是艰难的。
刘韶军. 《日本现代老子研究》. 福建省福州市东水路76号: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01-01: 616页. ISBN 978-7211052639 . 老子之教相同,佛典的解释者就用老庄等人的思想说明佛教,而到后赵道安、姚秦僧肇等人,就逐渐注意到佛教与老庄的...这样看来,老子传记的变迁乃与道家思想的演变相并行,各个时代的老子传记,与其说是实录,不如说是该时代道家思想的表现。
何新. 宇宙之道·《老子》新证.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8: 236页. ISBN 978-7802193550 . 我国台湾学者周次吉说:“老子者,学派名也。以其修道而养寿,故曰'老'。其学之者多未之显始名于后也,其偶见其名者,或曰耳,或曰儋、曰商氏、曰莱子云云,亦未详其本也,盖隐君子焉。史公特就较可稽考之李耳,为本传之骨干,参以文学奇特之笔,见隐逸之士……
南宋 谢守灏. 《混元圣纪》. 2017: 81页. ISBN 978-7547504321 . 怀英尝为举子,知推尊孔氏矣。已而脱儒冠去为道士,以推尊孔氏者尊老子。于是为主日若干卷,自闭关以来,凡老子名速变化及其遗事微士一日散见于百家者,掠拾诠次无遗,为《圣纪》。呜呼,何其专且博也,则诚有功于道家者。儒者嗜仕,即不得专志于书,往往不暇崎驱及世次年月也。或有暇及此,又不敢不务差择,则拘于六经而不得骋。故吾夫子之道与天地相为无穷,夫人推尊之,故未有如怀英此混元圣纪序主日者。向使怀英幸卒旧业,不去为道士,则此书将为孔氏作,其有功何如哉。虽然,昔太史公尝作,《孔子世家》,盖有志于此矣。说者反日..夫子之道与天地相为无穷,山豆必与战国若汉封君较久长者,则《世家》似不宜作。而孔氏之子孙辑所逮间,作《家语》、《孔丛子》二叁书,儒者亦弗甚称道,至坟羊桔矢稍欲以夸大圣人,又或以其语神怪不取者。然则使怀英不去为道士,将为主日尊孔氏,则亦以全八经》断百氏,必不能骋其博如此。余以是叹息于怀英,其不幸而不得自托于孔子也,夫其亦幸而得自托于老子也。夫因以为序云。怀英姓谢氏,名守澈,永嘉人,余同舍生也。绍熙四年人月日陈傅良序。进
教作评说
王德有. 《老子指归》 . 商务印书馆: 严遵,老子. 2004-04-01: 478 [2017-03-09 ] . ISBN 978710004156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20). 《老子指归》是西汉道家隐士庄君平以韵文形式,阐发《老子》宗旨的一部哲学注本著作之一,共13卷,72篇,本书以明正统《道藏》本为底本,进行注释。《指归》共13卷,前7卷注《老子》德经,后6卷注《老子》道经,宋代之后只存前7卷。唐宋诸家《老子》注释中引有《指归》侠文百余处,加上留存之半,尚可窥见《指归》的基本思想。
张葆全,郭玉贤. 老子今读. 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04-01: 360页. ISBN 978-7549525898 . 为了"回归元典,弘扬传统",本书特重对元典的正确解读。在《译解》中,原文采自流传近两千年的王弼注本,今天可作经典诵读的范本。注译力求简明准确,不枝不蔓。解析紧扣文本,重在凸显主旨。书中集录的"古今妙解",均依据原文,钩玄提要,百家立说,异彩纷呈。在《十问》中,作者梳理出来的"天人合一的归根复命"等八大感悟,有助于揭开老子思想魅力之谜。
南怀瑾. 老子他说.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09-01: 451页. ISBN 978-7309016956 . “道常无为”,“道”的本身是无为的,所以,后来佛学进入中国,对于涅槃的境界,有时候在翻译文字上,常常译成“无为”。后来又怕与老子的思想产生误解或冲突,改译为“无余依”。涅槃有“无余依涅槃”和“有余依涅槃”之别,所以,无为就是道,也就是涅槃,也就是菩提。后来,因为要把佛道两家的界限划分清楚,佛经的翻译才不用“无为”一词。
王弼. 《老子注》. 瓦格纳书籍出版: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朔雪寒. 2008: 81页. ISBN 978-7214049346 .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夫执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执一国之量者.不能成国.穷力举重.不能为用.故人虽知万物治也.治而不以二仪之道.则不能赡也.地虽形魄.不法于天则不能全其宁.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为.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持谓不失徳也.既不失其徳.又盈之.势必倾危.故不如其已者.谓乃更不如无徳无功者也.既揣末令尖.又锐之令利.势必摧衄.故不可长保也.不若其已.不可长保也.四时更运.功成则移.
王承文. 《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 北京: 中华书局. 2002-03: 856页. ISBN 978-7101036183 . 晋唐时期是道教发生急居、深刻变革的时期,也是道教各宗派既独立发展又相互整合、最终形成具有统一经教体系的关键性时期。对这一关键时期道教经教体系发展演变的研究,自然要依赖于经典文本材料的开掘。然而,正如许多学者所详知的那洋,六朝道经散佚颇多,现存经卷不独艰深晦涩,且大多作者和写作年代不详,这一点,不仅是研究工作所要面对的重大障碍,同时也是学界每每以道教研究为至难的一个原因。在20世纪,敦煌道经的发现使得大批唐代写本六朝道教经典重见天日,并成为国际学术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已对道教各派经典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深入研究,其中佛教对道教的影响、道教与佛教的相似点、道教各宗派教义及其特点等问题,基本上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和讨论的焦点。王承文先生此书则以敦煌古灵宝经这一六朝重要道经为中心,在有别于以往研究的新视角下,一方面着重讨论道教在吸收佛教教义教规时的文化本位意识以及道教如何在保持本土宗教文化传统前提下进行创造性发展,另一方面则致力于探求晋唐道教各道派之间相互影响、整合、最终走向统一的壮阔历程。
外部链接
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