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黃河中下游地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原是汉族传统地域概念,是指以中国河南省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1],这一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又名河洛、中土、中州,后被视为天下中心。在中国古代的地缘思想中,起源于中原的华夏文明是世界的中心,而华夏文化之外的人群被称为“化外之民”或者“四夷”。[2]古人常将“中国”、“中土”、“中州”用作中原的同义语。[3][4]
古代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部落居于黄河中游及下游流域地区,自称“中国”,以别于四夷部落。古代中原地区以洛阳为中心,包括豫州全境及冀州南部。
现代一般使用中原地区称谓,狭义上即是指河南省,以中原官话为母语的地区 ;广义上则包括“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以河南省为中心,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山东省、陕西省、北京市、天津市等四省两市全部以及安徽省北部、江苏省西北部等周围地区[5]。
除了上述狭义“中原”,东至黄海、北至燕山–戈壁沙漠、南至长江、西至流沙的地域,都属于广义上的“中原”[6][7][8]。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中国、华夏,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在不同的语境和时代下,中原的概念经常延伸,用来泛指不同的区域。如黄河下游属于海岱地区的山东也经常被中原概念囊括。春秋战国时楚国和蜀国并不属于中原地区,但相对于更为遥远的越国燕国等,亦被视作中原和中国。中原可以作为地理概念,也可以作为历史概念及文化概念。中原可以涵盖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如关中平原,也可以包括长江、淮河流域,有时甚至可以包括整个华北地区,乃至整个汉地九州。中原与中国一样都是泛化的概念,但最早都仅指河南西北部,陕西东部和山西晋中晋南一带。
狭义上的中原地域,北有太行、霍山、吕梁山、太原盆地、临汾盆地、上党高地;南有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别诸山环抱;中部有嵩山及河洛盆地;东部沃野千里,是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直达泰沂山脉西麓;西有华山,直达渭河平原。被誉为中华民族摇篮之一的黄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长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经中原。中原自古为咽喉要地,被视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来源请求]
中原地区广袤的平原是古代黄河河水冲积的泥沙堆积而成。这里冬季虽受蒙古高压的影响,常刮西北季风,天气干燥少雨。但到夏季又受太平洋高气压影响,从太平洋刮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了温热湿润的空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赤道西北风逐渐南移形成的不良影响。[来源请求]
中原可以指中国统治政权及中国统治政权的国疆,不再挶限传统中原范围和传统汉地范围,例如中国东北地区也可以归类为中原,成语逐鹿中原和问鼎中原的中原,即指中国统治政权及中国统治政权的国疆。
文化意义上的中原,表示中华文化的象征,是正统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作为中华文明及汉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中原也是汉族文化的象征源头。[来源请求]
历史上,从文化意义的角度,东晋时衣冠南渡,京师自洛阳迁都金陵因而南北朝时被视为文化中心的江南被称为“文化中原”。这与华夏部落起源于中原有关,古代华夏部落通过与周边部落融合形成后世中国 主体民族汉族。事实上,由秦朝至北宋定都于汉族地区境内的各个政权(即中原王朝),除蒙古族蒙古帝国(后更名为“大元大蒙古兀鲁思”)及满族清朝外,其他曾经入主汉族地区的民族如匈奴、鲜卑等族均完全同化于汉文化之中。[来源请求]
自女真族占据汉地北部迫使宋室南渡,宋高宗定都杭州后,女真族金国于1153年将首都从上京迁至位于汉地的金中都、蒙古薛禅汗忽必烈于1267年将蒙古帝国的首都从哈剌和林迁至位于汉地的元大都。1421年,汉族明成祖正式将首都从汉地南部的南京迁都至汉地北部北京城,以北京周边作为核心,中国政治中心从此移至华北。[来源请求]
中原一词从现存文献最早可见于《诗经》,如《小雅·南有嘉鱼之什·吉日》:“瞻彼中原,其祁孔有”;《小雅·节南山之什·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西汉司马相如 《喻巴蜀檄》:“肝脑涂中原,膏液润野草”。但这些中原并非是指中原地区,而是“平原、原野”的意思。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