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诗歌(英语:poetry)是一种有节奏和韵律、表达凝练、结构多样、用于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文学体裁[1]。诗歌被认为是文学最初的起源,其最初发生于尚未有文字的人类社会,以口语的形式流传,并与音乐、舞蹈结合[1][2]。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非洲的狩猎诗[3]。较为早期的诗歌包括:中国的古代民歌《诗经》;建于公元前25世纪的非洲金字塔中发现的金字塔铭文;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梵语文学中的吠陀祆教文学里的伽萨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曾企图界定诗歌,主要聚焦于修辞以及戏剧歌曲喜剧措辞的运用。后来人们认为诗的特点在于可以吟诵,以及如字句段落的格式与韵律的要求,并强调诗的美感,称为韵文,以此与散文相区别。至二十世纪中期,诗的定义转为宽松,即以语言作的基本创作。诗能够自成一格,也能与其他艺术相结合,如诗剧歌词散文诗,文字配上音乐则称为。诗歌将观察、意识等结合,以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有韵律的形式表达。诗歌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范围很广,包含叙述性、戏剧性、讽刺性、训诫式、情色和个人形式等等[4]

文学
散文 - 韵文 - 骈文
- - - 歌词
小说短篇小说长篇小说) - 戏剧 - 传记
儿童文学 - 文学流派
西方文学理论 - 文学史
地域文学
古希腊文学古罗马文学古埃及文学
爱尔兰文学意大利文学西班牙文学
中国文学香港文学台湾文学
美国文学 - 英国文学
德国文学法国文学
朝鲜文学韩国文学
印度文学伊朗文学
日本文学越南文学
非洲文学俄国文学
作家
小说家随笔家
剧作家评论家
诗人词人
作曲家填词人
散文家 - 网络作家
分类
文学 - 各国文学
文学类型 - 文学体裁
作家 - 登场人物
文学流派
Remove ads

历史

诗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口传文学劳动号子民歌。古时很多诗是可以歌唱的,诗常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因此亦称为“诗歌”。

最早有纪载的诗歌是公元前2150年的《吉尔伽美什》。印度的《吠陀》(1700-1200 BC) 。欧洲古希腊时期开始有诗歌,著名的诗人有荷马萨福平达等。古罗马时间著名的诗人有卡图鲁斯维尔吉贺拉斯等。一些长篇的诗歌描述了历史和神话故事,又称为史诗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开始对诗作出论述,其著作对后来欧洲和中东的诗歌都有影响。中世纪基督教的仪式中常常会吟诵圣诗,民间亦常常有游吟诗人到处唱诵诗歌。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有著名诗人和剧作家莎士比亚(1564-1616)创作了不少十四行诗,在他的戏剧中也有不少诗歌。之后产生了抒情诗田园诗等类型,直到二十世纪中期,现代诗的定义转为宽松,即以语言作的基本创作。近代更有数字诗兴起。现在诗常常发表于专门杂志(如西方最古老的《》与《牛津诗歌》)、个人作品集、众作家诗选集、与英美诗歌翻译选辑[1][永久失效链接]等。

中国诗很多时称为“诗词”或“诗词歌赋”。中国的诗词有悠久的历史,早期的诗词有《诗经》、《楚辞》和汉《乐府》等。据赵翼统计《左传》引《诗经》有二百一十七处[5]。诗词有一定的格律要求,据考证有不少诗词本来是可以歌唱的,但大多数音乐已经失传。

Remove ads

原理

诗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映社会文化,富于想象,语言具有节奏韵律,传统的诗歌亦常常对结构格式有一定要求。诗的特点在于除了可以阅读,亦宜于吟诵,又或者和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表演。诗常透过特定的形象和技巧,让字词除了表面意义之外,蕴含另一层意义,或唤起情感共鸣。

节奏

传统的诗被称作韵文(verse),和散文(prose)不同之处在于有独特的结构、节奏和韵律。欧洲语言的字词本身有重轻音节的区别,因此西方的诗也特别着重字词的节奏(rhythm)。从希腊时代开始,不少的诗由轻重格(抑扬格,iamb)或重轻格(扬抑格,trochee)等的节拍(meter)组成。而在中国,由于中文的词语本身可以由两字或三字等组合而成,例如一句七字句的诗词常常可以分作“四、三”或“二、二、三”的词组。由于这种特性,每个词组之间念起来自然形成短的停顿,形成中国诗词独特的节奏感。

韵律

无论西方或中国的诗都注重字词的声韵,常常利用押韵将句子的结尾关联起来。汉语本身有平仄声调的分别,因此不少诗词对字句的声调有一定的格式要求,称为格律

结构

传统诗对每一句的字节的数目,以及句子的数目都有一定的格式要求,利用整齐的句子或不规则的长短句来达致节奏上的美感,如西方的十四行诗,和中国的近体诗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格式。

技巧

诗常常会利用字词、句子和段落的组合来赋予涵义的层次性和关联,亦会透过对仗排比叠字叠句等技巧来表现美感。押韵节奏除了营造音乐般的效果,亦可以达到联想和共鸣的功用。

在内容上诗歌常常运用隐喻譬喻借喻等等手法来暗示一些文字以外的意义,透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加强想像,甚至可以创造两个回然相异的意象互相辉映,如运用歧义象征反讽等“诗的语言”的文体手法,使诗作遗留多样、自由的解释空间。

形式

Thumb
位于卡累利阿索尔塔瓦拉Kolmikulmanpuisto Park内的佩特里·谢梅卡(一名符文歌手)雕像

不少文化建立不同形式的诗歌。在发展较完善的诗体中,一首诗的押韵方法、韵律和其他元素受诗体自身的规则所限。由挽歌只规限诗歌的写法,至加扎勒维拉内拉诗英语Villanelle的一种高度规范化的格式,不同的诗体对于上述元素的限制既可宽松,亦可严紧。下文仅列出一些常见且广泛应用于多种语言的诗歌形式,至于其他形式的诗歌,则请参阅有关不同文化或时期的诗歌条目,又或这个术语表英语Glossary of poetry terms

十四行诗

在常见诗歌形式中,十四行诗在中世纪后期起成为其中一种受欢迎的诗歌形式,而其在十三世纪起渐渐被标准化成一种长度为十四行,且对押韵及逻辑有一套标准的诗歌。打从十四世纪及意大利文艺复兴起,这种形式在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的笔下更进一步结晶化(其作品于十六世纪时,被托马斯·怀亚特翻译成英语。托马斯亦因将十四行诗引入至英语文学界而被受赞扬)[6]。传统意式或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诗英语Petrarchan sonnet遵从“ABBA, ABBA, CDECDE”这种押韵规律,纵使部分变体(当中最常见的为“CDCDCD”规律,尤其于最后六行诗句[注 1])亦常见[7]。而英式(或莎士比亚式)十四行诗则遵从“ABAB, CDCD, EFEF, GG”这种押韵规律,当中包含了第三组四行诗(以四行为一组)、诗末的对句,以及从传统意式十四行诗继承而来的多元韵脚铺排。在传统上,以英语编写的十四行诗常为采用五音步抑扬格英语Iambic pentameter,而在罗曼语族编写的诗歌中,则以十一音节英语Hendacasyllable亚历山大诗体英语Alexandrine(或称“六音步抑扬格”)为最常用的韵律。

各种十四行诗常常使用“转折”(volta)以表达思想的变化、回答/提出问题,又或引伸出更复杂的主题。这“转折”通常可采用一个“but”字句,将较早行句中的内容否定化或复杂化。在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诗中,这种转折倾向放于首两组四行诗及最后六行之间,唯英式十四行诗则通常将之放在最后的对句中或其附近。

十四行诗在某些特别场合中与“崇高的诗意措辞”(high poetic diction)、“想像生动”(vivid imagery)及“浪漫爱情”(romantic love)所连系,主要原因是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的影响及早期英语文学圈中的十四行诗人如埃德蒙·斯宾塞斯宾塞式十四行诗英语Spenserian sonnet正是以他为名)、迈克尔·德雷顿及莎士比亚,当中尤以最后者的十四行诗在英语诗歌中最为知名,而其中20部作品亦被收录在《牛津英语诗集英语Th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中。[8]然而,转折手法所衍生的变化与转变对不少主题带来一种逻辑上的灵活性。[9]从古至今,不少十四行诗诗人均善用这种形式以表达对于政治(约翰·弥尔顿珀西·比希·雪莱克劳德·麦凯伊英语Cluade McKay)、神学(约翰·多恩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战争(威尔弗雷德·欧文E·E·卡明斯)上,又或与“性”相关(卡罗尔·安·达菲)的话题。另外,部分如泰德·贝里根英语Ted Berrigan约翰·贝里曼英语John Berryman的后现代作者突破十四行诗形式的传统定义,并完整演译一种常常缺乏押韵、清晰的思维发展,甚或遵从既有的行数限制(十四行)的“十四行诗”。

中国古典诗歌

Thumb
杜甫是唐代其中一位著名诗人,曾著有古诗《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和载体,亦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学体裁。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古诗)和后来受西方诗歌影响的新诗(现代诗,自由诗)有很大的不同。

早期的中国诗歌,从春秋时期的诗经,到汉代乐府,格律上都较为自由。魏晋时期,诗歌创作更加成熟,但诗歌格律仍没有后世严格。诗歌行数和每行的字数可不限。压韵是必须的,但平仄和对仗都不甚讲究。这样的诗歌后来被称为古体诗。中国诗歌最鼎盛的时期是唐朝(618-907年)。这一时期出现了格律严格的近体诗。“唐诗”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高峰。

成熟时期的中国古典诗歌(以近体诗为代表),在格律上有相当严格的要求。一般而言以四行(又称“绝句”)或八行(又称“律诗”)为常见,并以双数句为押韵句。一首诗每行的字数受诗体的字数限制而定,大多为五言或七言。[10]:1-2, 15-18

“近体诗”一名早于沈约(公元441-513年)在世之时已有理论基础,唯要待陈子昂(公元661-702年)在世之时才算是发展成熟。[10]:111, 115近体诗格律对平仄有规定。所谓平仄,包括但不限于对中古汉语四声之规律与使用。近体诗的基本形式律诗有八行,每两行为一联,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其中颔联、颈联需用对仗。对仗要求内容有对比关系,且语法上也符合对偶规定。近体诗通常用词、引喻丰富,且内容可为广泛,包括历史与政治。[11][12]唐代(八世纪)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是最为著名的近体诗人之一。[13]

唐朝之后,诗的变种 — 得倒了很大发展。词的创作在宋代达到鼎盛。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是与“唐诗”并称的文学成就。曲是元代的诗歌主流,所以也被称为“元曲”。

维拉内拉诗

Thumb
威斯坦·休·奥登是英语文化圈中其中一位俳句诗人代表

维拉内拉诗是一种由五个三行联句组成,并以四行诗节作结的十九行诗歌。该诗歌形式的特色在于拥有两段副歌:这些副歌初用于诗歌首节的第一及第三句,其后于各节的末段中交替使用(唯不包含末节,因该节以两段副歌作结);而其余的诗句则以a-b的方式交替押韵。[14]自十九世纪晚期起,维拉内拉诗渐渐于英语世界中成为常用的诗歌形式,而著名诗人计有狄兰·托马斯[15]威斯坦·休·奥登[16]伊丽莎白·毕晓普[17]

五行打油诗

五行打油诗是一种经常带有幽默气息的五行诗歌。节奏感于五行打油诗显得尤为重要,皆因第一、二及五行须有七至十个音节,但第三、四行则只需五至七个音节;与此同时,各行之间必须押韵及拥有相同的韵律。五行打油诗的著名诗人包括爱德华·利尔丁尼生鲁德亚德·吉卜林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18]

短歌

Thumb
柿本人麻吕飞鸟时代的短歌诗人

短歌是一种不讲求押韵的日本诗歌英语Japanese poetry,由五节共31个英语On (Japanese prosody)(音系学单位,与英语圈中的“音拍”相同),以“5-7-5-7-7”结构组成。[19]在前半段的5-7-5结构与后半段的7-7结构之间,通常会有一个音调与主题的转变。早于飞鸟时代,已有诸如柿本人麻吕(七世纪后期在世)等诗人创作短歌,而当时日本诗歌界正受中国诗歌影响。[20]短歌原是日本正式诗歌(一般指“和歌”)中最短者,并常用以探索自我而非公共主题。至十世纪,短歌成为日本诗歌的最主要形态,而既有的用语“和歌”(日本诗歌)则用以代表短歌,而无他者。到了现在,人们仍有广泛创作新的短歌作品。[21]

俳句

俳句是在各种不讲求押韵的日本诗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诗歌形式,在十七世纪从发句(或连句日语連句的首段诗节)发展而成。一般而言,一首俳句以一直行写毕,并包含三节共17个音(或“音拍”),以5-7-5形式排列。传统而言,俳句包含一个切字英语Kireji及一个季语,当中前者常放于全诗其中一节之末端。[22]松尾芭蕉为一最知名的俳句名匠,而他其中一首作品如下:[23]

“富士の风や扇にのせて江戸土产”

  • 整句可译作:
  • 富士山的风
  • 我给自己带了把扇!
  • (这把扇)是一份来自江户的礼物

泰国诗歌

克隆诗(泰语โคลง)是云云泰国诗歌形式中最旧者。这能从该诗体对特定音节的音调记号(需以“mai ek”(泰语ไม้เอก)或“mai tho”(泰语ไม้โท)标记)之要求中反映,而这种规定或可能从泰语只有三个音调(而非现时的五个音调,阿瑜陀耶王国时期曾对泰语音调进行拆分)的时候衍生出来,当中两个音调正正就是代表上述两个音调记号。这种形式通常会被视为一种高级且高雅的诗歌形式。[24]

在克隆诗中,一个诗节(“bot”,泰语บท)中有数行(“bat”,泰语บาท,出自巴利语梵语的“pāda英语Pada (foot)”一词,解作“步”),而行数之多寡视乎形式而定;当中一个“bat”可分为两个“wak”(泰语วรรค)。[注 2]首个“wak”有五个音节,而第二个“wak”的音节数量则视乎形式而定,可能没有硬性规定。克隆诗的形式命名视乎一个诗节中的“bat”数量而定,亦可分为两大类:索番克隆诗(泰语โคลงสุภาพ)及丹克隆诗(泰语โคลงดั้น)。二者分别在于最后一个“bat”中第二个“wak”的音节数量,及诗节之间的押韵规定。[24]

四索番克隆诗

四索番克隆诗(泰语โคลงสี่สุภาพ)是现存泰国诗歌形式中最常见者。该形式在每诗节中有四个“bat”,当中每行的首个“wak”有五个音节,而第一及第三个“bat”的第二个“wak”有两个或四个音节(而第二及四个“bat”则分别为两个音节及四个音节)。“Mai ek”需要七个音节,而“Mai tho”则需要四个音节。“死词”("Dead word")音节允许置于需要“mai ek”的音节,而修改串字以符合诗体要求一般而言是允许的。

奥德诗

Thumb
贺拉斯罗马帝国时期的抒情诗人之一,曾著有《奥德英语Odes (Horace)》一书

奥德诗是一种最初由一些以古希腊语(如品达)及拉丁语(如贺拉斯)写作的诗人创造出来的诗歌形式。于不少受希腊及拉丁文化影响的文化圈子中,这种诗歌形式衍生出不少形式。[25]一般而言,一篇奥德诗可分为三个部分:正旋舞歌回舞歌长短句交替。当中回舞歌部分在格律和押韵规律(视乎传统而定)上与正旋舞歌部分相若,但长短句交替部分则截然不同。奥德诗采用更为正式的措词,常以严肃的主题为主轴。正旋舞歌与回舞歌从另一面看主题,并通常带有矛盾和观点;而长短句交替则将主题推进一层,针对内里问题进行观察或解析。奥德诗通常供两支合唱队(或两个人)朗诵或吟唱,其中一支合唱队(或其中一人)演译正旋舞歌,另一支(或另一人)则演译回舞歌,而长短句交替则一同演译。[26]时移世易,奥德诗出现了不同的形式,而这些形式在表达形式与结构上亦有颇大的变化。其中一种与奥德诗类似的非西方形式正是波斯诗歌中的盖绥达[27]

加扎勒

加扎勒是一种普遍于阿拉伯语英语Arabic poetry孟加拉语英语Bengali poetry波斯语乌尔都语英语Urdu poetry地区的诗歌类型。在传统格式上,加扎勒有5至15对押韵的对联,并在第二行末共享一段副歌。这段副歌可为其中一个或多个音节,并以一个押韵作开首。诗歌的每一段均有其独特的韵律,而内容多数反映无法实现的爱,又或神性的主题。[28]

一如许多语言具有其他且历史悠久的形式,加扎勒现时已经演变出不同变体,当中包括在乌尔都语中具备半音乐形式的诗词形态。[29]加扎勒与苏非主义有着历史上的密切关系,当中有一定数量的苏非主义主要宗教作品均采用加扎勒形式写成。而加扎勒相对平稳的押韵与采用副歌所制造的咒语效果,亦与苏非主义本身的神秘主题相当吻合。[30]在此形态的加扎勒诗人之中,尤以13世纪的波斯诗人鲁米为数一数二的高手。而在云云加扎勒诗人之中,哈菲兹是其中一个最为有名的,而他的作品常常包含曝露伪善的主题。哈菲兹的生活与诗歌作品已成为不少分析、评论和解释的主题,而其对十四世纪晚期波斯文学创作的影响,更远高于任何同期作家。[31][32]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抒情诗合集《西东诗集英语West–östlicher Divan》,创作灵感正是源自这位波斯诗人哈菲兹。[33][34][35]

体裁

诗歌除了拥有不同的形式外,在体裁的选用上亦是五花八门。一般而言,一种诗歌体裁往往是对于一篇诗歌的题材、风格,又或在广泛层面上的文学特征而订立的惯例或分类。[36]部分评论视体裁为文学的自然形态,亦有意见认为体裁研究是一门研究不同的作品如何关连和参照其他作品。[37]

叙事诗

Thumb
杰弗里·乔叟是叙事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叙事诗是一种用作述说故事的诗歌体裁。广义而言,这种体裁亦包括史诗,但“叙事诗”一词通常则用以形容。有指叙事诗可能是现存最久的诗歌种类。不少荷马学者认为,荷马所著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均整合自多篇题材相关,而篇幅较短的叙事诗。大部分叙事诗,如英式谣曲,又或波罗的式斯拉夫式史诗,是根植于在文字出现之前口述传统的一种表演诗英语Performance poetry。据推测,一些区分诗歌与散文的特征,例如韵律、头韵日耳曼诗歌中的复合隐喻语,曾用作吟游诗人(背诵传统故事的人)的记忆辅助工具。[38]

著名叙事诗诗人包括:奥维德但丁·阿利吉耶里胡安·鲁伊斯英语Juan Ruiz威廉·朗兰杰弗里·乔叟费尔南多·德·罗哈斯英语Fernando de Rojas路易·德·贾梅士威廉·莎士比亚亚历山大·蒲柏罗伯特·伯恩斯亚当·密茨凯维奇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爱伦·坡丁尼生安妮·卡森

抒情诗

Thumb
抒情诗代表人物之一克里斯蒂娜·德·皮桑(左)

有别于史诗与戏剧诗,抒情诗是一种不直接,但以更个性化的风格来说故事的诗歌体裁。此类的诗作偏向篇幅较短、旋律优美,且易于令人沉思其中。抒情诗的另一特点是着重于诗人自身的感觉感质感知,而非在描绘角色和行为。[39]抒情诗的著名诗人包括克里斯蒂娜·德·皮桑约翰·多恩夏尔·波德莱尔杰拉尔德·曼利·霍普金斯安东尼奥·马查多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

史诗

Thumb
路易·德·贾梅士曾著有史诗《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史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亦为叙事文学的主要形态。这种体裁通常被定义为一种描绘英雄事迹,又或反映当时文化的重要本质之长篇诗作。史诗透过连续叙述的方式,讲述一个英雄、一个神话人物或一群人物的生平和事迹。[40]史诗的例子计有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尼伯龙根之歌》、路易·德·贾梅士的《卢济塔尼亚人之歌》、《熙德之歌》、《吉尔伽美什史诗》、《摩诃婆罗多》、埃利亚斯·伦罗特的《卡勒瓦拉》、菲尔多西的《列王纪》、尼扎米的《康士》(英语:Khamse,解作“五书”)及《格萨尔王传》。自20世纪初开始,纵使史诗以至长篇诗英语Long poem的创作变得不再活跃,但仍有一些引人注目的史诗作品推出,而这些现代史诗包括艾兹拉·庞德的《诗章英语The Cantos》、希尔达·杜利特尔的《海伦在埃及》及威廉·卡洛斯·威廉斯的《裴特森英语Paterson (poem)》。德里克·沃尔科特于1992年获得诺贝尔奖,主要原因是其创作的史诗《奥麦罗英语Omeros》。[41]

讽刺诗

Thumb
约翰·威尔默特是十七世纪英国讽刺诗的高手之一

诗歌可作为讽刺的强力武器。罗马人对于讽刺诗拥有丰厚的传统,而这些讽刺诗大多用以政治目的,而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的《讽刺英语Satires (Juvenal)》就是表表者。[42]

此点对于英国讽刺传统亦无误。英国首名桂冠诗人、亦为云云托里之一的约翰·德莱顿于1682年出版的诗作《麦克·弗莱克诺英语Mac Flecknoe》中,有一句“一首对于真正的蓝色新教诗人T.S.的讽刺”("A Satire on the True Blue Protestant Poet, T.S.",当中“T.S.”引用自另一名英国诗人托马斯·沙德维尔英语Thomas Shadwell的名字)。[43]第二代罗彻斯特伯爵约翰·威尔默特亦为英国在17世纪的讽刺诗大师。[44]在英国境外,曾有创作讽刺诗的诗人包括波兰伊格纳齐·克拉西茨基英语Ignacy Krasicki阿塞拜疆米尔扎·阿拉克巴尔·萨比尔英语Mirza Alakbar Sabir葡萄牙曼努埃尔·玛丽亚·巴博萨·杜博卡奇英语Manuel Maria Barbosa du Bocage及大韩民国的金起林英语Kim Kirim(以其诗作《天气图》尤为著名)。

挽歌

Thumb
托马斯·格雷是十八世纪后期“墓地派诗人”之一

挽歌是一首忧伤、忧郁或悲凉的诗歌,通常作为死者的挽歌或用于葬礼的歌曲。“挽歌”二字原为诗歌韵律的一种(挽歌韵律),常以描述关于丧事的诗作。另外,“挽歌”或可用以反映某些在作者眼中认为是古怪或神秘的事情。挽歌作为对死者、对更平凡的悲伤,甚或对神秘事物的一种反思,或可被视作抒情诗的一种形态。[45][46]

著名挽歌诗人包括普罗佩提乌斯霍赫·曼里奎扬·科哈诺夫斯基奇迪奥克·蒂奇本英语Chidiock Tichborne埃德蒙·斯宾塞本·琼生约翰·弥尔顿托马斯·格雷夏洛特·特纳·史密斯英语Charlotte Turner Smith威廉·卡伦·布莱恩特英语William Cullen Bryant珀西·比希·雪莱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叶夫根尼·阿布拉莫维奇·巴拉滕斯基丁尼生沃尔特·惠特曼安东尼奥·马查多胡安·拉蒙·希梅内斯威廉·巴特勒·叶芝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弗吉尼亚·吴尔夫

寓言诗

Thumb
伊格纳齐·克拉西茨基英语Ignacy Krasicki是寓言诗的代表人物之一

寓言是一种古代文类,通常(纵然不能说“总是”)以韵文形式呈现。它是一种包含拟人动物传说生物植物、无生命的物体,又或大自然的力量,并述说一个道理(一种“道德”)的简明故事。寓言诗在创作上会利用不同的韵律押韵规律。[47]

著名寓言诗诗人包括伊索毗湿奴·夏尔马斐德罗英语Phaedrus (faublist)玛丽·德·法兰西罗伯特·亨瑞森英语Robert Henryson卢布林·比耶纳特英语Biernat of Lublin让·德·拉封丹伊格纳齐·克拉西茨基英语Ignacy Krasicki费利克斯·玛丽亚·德·萨马尼戈英语Félix María de Samaniego托马斯·伊里亚特·奥罗佩萨英语Tomás de Iriarte y Oropesa伊万·克雷洛夫安布罗斯·比尔斯

戏剧诗

戏剧诗是由供演员念读或唱出的韵文写成的戏剧。在不同的文化中,戏剧诗会以不同的形式与形态出现。在诗歌中的古希腊悲剧可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纪,而此或对印度传统戏剧的发展带来影响[48],正如印度戏剧辗转对中国的变文诗歌戏剧(现今戏曲的前身)之发展带来影响。[49]东亚地区的诗歌戏剧亦包括日本的能剧。在波斯文学中,戏剧诗的例子包括尼扎米的两套著名戏剧作品—《莱拉和玛吉努》和《霍斯劳和席琳》、菲尔多西的悲剧作品如《罗斯塔姆和索赫拉布英语Sohrab》、鲁米的《玛斯纳维》、法赫鲁丁·阿斯阿德·古尔加尼英语Fakhruddin As'ad Gurgani的悲剧作品《维斯和拉敏英语Vis and Rāmin》,以及瓦希·巴夫奇英语Vahshi Bafqi的作品《法哈德英语Farhad》。20世纪的美国诗人将戏剧诗复兴,当中包括艾兹拉·庞德的《Sestina: Altaforte,》[50]T·S·艾略特的《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英语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51][52]

思辨诗

Thumb
爱伦·坡有时会被视为“思辨诗之父”

思辨诗(又称“奇妙诗”,当中古怪诗或恐怖诗是其中一个主要子分类)是一种处理“超越现实”主题的诗歌体裁,而这些主题可以来自科幻小说中的外推,又或恐布小说英语Horror fiction中的怪异及可怕主题。这些诗作定期刊载于现代科幻小说作品及恐怖小说杂志中。有时候,爱伦·坡会被视为“思辨诗之父”[53],皆因他在思辨诗体裁的贡献中,其中之一就是其在1848年的随笔(基于该作品的推测性质,他将之称作一则“散文诗”)《尤里卡:散文诗英语Eureka: A Prose Poem》中,包含其对宇宙大爆炸起源之推测,而这推测比乔治·勒梅特还要早四分之三个世纪。[54][55]

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结合散文与诗歌元素的混合体裁,或可能与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极短篇小说”)难以分辨。在现代读者角度而言,纵然部分早期散文例子或会解读成“诗歌”,“散文诗”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始于19世纪的法国,而当时尝试过这类诗歌的诗人包括阿洛伊修斯·贝尔特朗英语Aloysius Bertrand夏尔·波德莱尔阿蒂尔·兰波马拉美[56]尤自1980年代后期,散文诗逐渐受到读者欢迎,在《The Prose Poem: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57]、《Contemporary Haibun Online》[58]及《Haibun Today》[59]等全本式期刊中亦致力于该体裁及相关混合体。在20世纪,撰写散文诗的拉丁美洲诗人英语Latin American poetry包括奥克塔维奥·帕斯亚历杭德拉·皮萨尼克英语Alejandra Pizarnik

轻诗

Thumb
路易斯·卡罗既是儿童文学作家,亦是轻诗派著名诗人之一

轻诗是一种用作幽默的诗歌。轻诗之所以称作“轻”是因为这些诗歌通常简短、主题既可为轻浮亦可为严肃,而且经常包含文字游戏的元素,如双关语、冒险的押韵及重度的头韵。虽然少数自由诗人在传统诗体以外的轻诗上不缺出色作品,于英语世界的轻诗至少违反若干正式常规。轻诗的主要形态包括五行打油诗英语Limerick (poetry)克莱里休诗双扬抑抑格英语Double dactyl

虽然轻诗有时候会被贬称为打油诗,又或被称是随意写的诗歌,幽默在轻诗中往往以微妙或颠覆性的方式带出严肃的观点。而不少知名的“严肃派”诗人于轻诗创作上亦有超常发挥。著名轻诗诗人包括路易斯·卡罗奥格登·拿殊英语Ogden NashX·J·肯尼迪英语X. J. Kennedy威拉德·R·艾斯英语Willard R. Espy谢尔·希尔弗斯坦温蒂·科普英语Wendy Cope

满贯诗

满贯诗是一种诗歌体裁,源于1986年,马克·史密斯英语Marc Smith伊利诺伊州芝加哥举办首届诗歌大满贯。[60][61]诗歌大满贯中的演绎者在听众面前以情绪化的方式,就个人、社会或其他方面大声评论,而比赛着重文字游戏之美、语调和其抑扬变化。而满贯诗在特定的“诗歌大满贯英语Poetry slam”比赛中,通常均具竞争性。[62]

现代诗争论

传统诗歌对诗的形式非常看重,形式的运用与发展基本是为了体现诗歌的美感、利于吟诵、和使内容更深刻。但现代诗歌多对格式要求有所放松,一般至少还保留着分行与押韵,或只剩分行。有些分行的“诗歌”,去掉分行后可能仅仅就是篇散文。完全不顾格式的诗歌,实际上已很难认定为诗歌,当然,这牵扯到诗歌的定义及其定义的发展。

相关条目

延伸阅读

[]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理学汇编·文学典·诗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注释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