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英国戏剧家、作家、文学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受洗日)—1616年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1]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卓越的文学家之一[2]。他流传下来的作品包括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叙事诗和其他诗歌。他的戏剧有各种主要语言的译本,且表演次数远远超过其他戏剧家的作品。[3]
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出生长大,18岁时与安妮·哈瑟维结婚,两人共生育了三个孩子:苏珊娜、双胞胎哈姆内特和朱迪思。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的20多年期间莎士比亚在伦敦开始了成功的职业生涯,他不仅是演员、剧作家,还是宫内大臣剧团的合伙人之一,后来改名为国王剧团。1613年左右,莎士比亚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3年后逝世。有关莎士比亚私人生活的记录流传下来很少,关于他的性取向、宗教信仰、以及他的著作是否出自他人之手都依然是谜。[4]
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接下来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并与其他剧作家合作。在他有生之年,他的很多作品就以多种版本出版,水准和准确性参差不齐。1623年,他所在剧团两位同事出版了《第一对开本》,除两部作品外,目前已经被认可的莎士比亚作品均收录其中。
莎士比亚在世时被尊为诗人和剧作家,但直到19世纪他的声望才达到今日的高度。并在20世纪盛名传至亚、非、拉丁美洲三大地区,使更多人了解其盛名。浪漫主义时期赞颂莎士比亚的才华,维多利亚时代像英雄一样地尊敬他,被萧伯纳称为莎士比亚崇拜。20世纪,他的作品常常被新学术运动改编并重新发现价值。他的作品直至今日依旧广受欢迎,在全球以不同文化和政治形式演出和诠释。
威廉·莎士比亚父亲叫约翰·莎士比亚,是一个殷实的手套商人和市参议员,祖籍斯尼特菲尔德,母亲玛丽·阿登则是一个富裕地主的女儿。[5]莎士比亚于1564年出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根据记录,莎士比亚是在当年4月26日受洗礼,一般认为他的生日是4月23日,圣乔治日。[6]这个日期是一位18世纪学者的失误,经证明只是为了制造噱头,因为莎士比亚于1616年的4月23日去世。[7]他在家里的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三,也是儿子中最年长的一个。[8]
尽管没有保存下来的出席记录,大部分传记作者认同莎士比亚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国王学校接受了教育,[9]这是一所成立于1553年的免费学校,[10]距离他家四分之一英里。伊丽莎白时代的初级中学水准参差不齐,但是整个英格兰的课程设置由法律规定,[11]并且学校提供拉丁语和古典文学的强化教育。[12] 18岁的时候,莎士比亚与26岁的安妮·哈瑟维结婚,伍斯特主教教区的宗教法院于1582年11月27日签发了结婚证书。次日两位哈瑟維的邻居担保婚姻没有任何障碍。[13]这对新人可能很匆忙地安排了仪式,因为伍斯特法官允许结婚预告只宣告了一次,而通常是三次。[14]这样的匆忙可能起因自哈瑟維当时已怀上了莎士比亚的孩子。结婚6个月后,女儿苏珊娜·莎士比亚降生,于1583年5月25日接受洗礼。[15]两年后,他的龙凤双胞胎儿子哈姆内特·莎士比亚和女儿朱迪思·莎士比亚在1585年2月2日受洗礼。[16]
在双胞胎出生后,关于莎士比亚的历史记录非常少,直到他在1592年代出现在伦敦的剧团中。由于这段时间的缺失,一些学者把1585年到1592年将莎士比亚称作“行踪成谜的岁月”(lost years)。[17]传记作者试图说明他这段时期的经历,描述了很多虚构的故事。[18] 18世纪的故事版本为莎士比亚成为伦敦的剧院合伙人从而开始他的戏剧生涯。[19]约翰·奥布里则将莎士比亚描述为一个乡村校长。[20]一些20世纪的学者提出莎士比亚可能被兰开夏郡的亚历山大·霍顿雇佣为校长,霍顿是一位信仰天主教的地主,在他的遗嘱中提到了某一位“威廉·莎士比亚”。[21]没有证据证实这些故事与他逝世后的一些谣传有什么不同。[22]
莎士比亚开始创作戏剧的具体时间不明,但在同时期的演出记录显示,到1592年为止,伦敦舞台已有他的几部剧作的表演。[23]剧作家罗伯特·格林写文章攻击他:
“ | ……那里有只拿咱们的羽毛美化自己的傲慢乌鸦,他的“表演者的外表里面裹着一颗老虎的心”,自以为有足够的能力象你们中间最优秀者一样善于衬垫出一行无韵诗;而且他是个什么都干的打杂工,自负地认为是全国唯一的“摇撼舞台者”。[24] | ” |
学者对这些评论的确切意思有不同意见,[25]不过大部分同意格林在取笑莎士比亚努力与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作家如克里斯托夫·马洛、托马斯·纳什及他自己相提并论,取得高于应有的地位。[26]“表演者的外表里面裹着一颗老虎的心”(Tiger's heart wrapped in a Player's hide)模仿了莎士比亚《亨利六世第三部》的台词“女人的外表里面裹着一颗老虎的心”(Oh, tiger's heart wrapped in a woman's hide)。而双关语“摇撼舞台者”(Shake-scene)则影射莎士比亚的名字“摇动长矛者”(Shakespeare)。[27]
格林的抨击是关于莎士比亚剧院生涯的最早记录。传记作家认为他的生涯可能开始于1580年代中期到格林评论之前的任何时候。[28] 1594年开始,莎士比亚的戏剧只在宫内大臣剧团演出,这是一家由剧作家组建的剧团,莎士比亚是股东之一,后来成为伦敦最主要的剧团。[29] 1603年詹姆士一世授予剧团皇家标志,并改名为国王剧团。[30]
1599年,剧团一位合伙人在泰晤士河南岸建造了环球剧场。1608年,布莱克福莱尔斯剧场也被接管。莎士比亚的财产购买和投资记录表现剧团使他变得富有。[31] 1597年,他买入了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第二大房子;1605年,他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投资了教区什一税的一部分。[32]
1594年开始,莎士比亚的一些剧本以四开本出版。到1598年,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扉页。[33]莎士比亚仍继续在自己和别人的剧作里表演。1616年的本·琼森剧作集中演员表里有莎士比亚的名字,如1598年的《个性互异》和1603年的《西姜努斯》。[34]在他没有出现在琼森1605年《福尔蓬奈》的演员表中时,一些学者认为是他演员生涯接近完结的迹象。[35]然而,1623年的莎士比亚剧作合集《第一对开本》中他被列为所有剧作的主要演员之一,其中部分剧作在《福尔蓬奈》后第一次上演,虽然无法确认他扮演了那些角色。[36] 1610年,赫里福德的约翰·戴维斯写到他扮演君主类角色。[37] 1709年,罗认为莎士比亚扮演了哈姆雷特父亲的灵魂。[38]后来的传统观点认为他还饰演了《皆大欢喜》里的亚当(Adam)和《亨利五世》里的肖吕斯(Chorus),[39]然而很多学者怀疑这些资料的来源是否可靠。[40]
莎士比亚把一半时间用在伦敦,另一半用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1596年,莎士比亚住在泰晤士河的北岸圣海伦郊区。[41] 1599年,他搬到了河的南岸,同年剧团在那里建造了环球剧场。[42] 1604年,他再度搬到了河的北岸圣保罗座堂北面,从克里斯托夫·芒乔伊(Christopher Mountjoy)租房子住,芒乔伊是法国雨格诺派,制作女士假发和其他头饰。[43]
1606年到07年以后,莎士比亚创作的剧本较少,1613年之后没有新的作品问世。[44]他的最后三部剧作很有可能与约翰·弗莱切合作完成,[45]弗莱彻在莎士比亚之后成为国王剧团的主剧作家。[46]
罗是第一个根据传统认为莎士比亚在他逝世前几年退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的传记作家,[47]但是停止所有的工作在那个时代并不多见,[48]并且莎士比亚继续去伦敦。[47] 1612年,他被法庭传唤,作为芒乔伊女儿玛丽婚姻财产契约官司的证人。[49] 1613年3月,他购入了黑衣修士修道院的一个司阁室,[50]从1614年11月开始,他在伦敦和女婿约翰·霍尔(John Hall)一起待了几个星期。[51]
1616年4月23日,莎士比亚逝世,[52]留下了妻子和两个女儿。大女儿苏珊娜和内科医生约翰·霍尔于1607年结婚,[53]二女儿朱迪思在莎士比亚逝世前两个月嫁给了酒商托马斯·基内尔(Thomas Quiney)。[54]
在遗嘱中,莎士比亚将他大量地产的大部分留给了大女儿苏珊娜。[55]条款指定她将财产原封不动地传给“她的第一个儿子”。[56]基内尔一家有三个孩子,都在没有结婚前就去世了。[57]霍尔一家有一个孩子——伊丽莎白,她嫁了两次,但是1670年去世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孩子,莎士比亚的直系后代到此为止。[58]莎士比亚的遗嘱中提到他妻子安妮的地方很少,她很可能自动继承了他三分之一的财产。然而他特意提及一点,将“我第二好的床”留给她,这个遗赠物导致了很多猜想。[59]一些学者认为这个遗物是对安妮的一种侮辱,而另一些则相信这个第二好的床曾经是婚床,因此纪念意义重大。[60]
逝世两天后,莎士比亚被埋葬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圣三一教堂高坛。[61] 1623年之前的某个时候,一座纪念墓碑和他的半身肖像被竖立在北墙上,肖像雕刻了莎士比亚正在创作的样子。碑文中将他与希腊神话中的内斯特、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和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相提并论。[62]一块石板覆盖在他的墓碑上,目的是为了消除移动他的尸骨而带来的诅咒。
莎士比亚的创作生涯通常被分成四个阶段。[63]到1590年代中期之前,他主要创作喜剧,其风格受罗马和意大利影响,同时按照流行的编年史传统创作历史剧。他的第二个阶段开始于大约1595年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结束于1599年的悲剧《朱利叶斯·凯撒》。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他最著名的喜剧和历史剧。从大约1600年到大约1608年为他的“悲剧时期”,莎士比亚创作以悲剧为主。从大约1608年到1613年,他主要创作悲喜剧,被称为莎士比亚晚期传奇剧。
最早的流传下来的莎士比亚作品是《理查三世》和《亨利六世》三部曲,创作于1590年代早期,当时历史剧风靡一时。然而,莎士比亚的作品很难确定创作时期,[64]原文的分析研究表明《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错误的喜剧》、《驯悍记》和《维洛那二绅士》可能也是莎士比亚早期作品。[65]他的第一部历史剧,从拉斐尔·霍林斯赫德1587年版本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编年史》中汲取很多素材,[66]将腐败统治的破坏性结果戏剧化,并被解释为都铎王朝起源的证明。[67]它们的构成受其他伊丽莎白时期剧作家的作品影响,尤其是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夫·马洛,还受到中世纪戏剧的传统和塞内卡剧作的影响。[68]《错误的喜剧》也是基于传统故事,但是没有找到《驯悍记》的来源,尽管这部作品的名称和另一个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剧本名字一样。[69]如同《维洛那二绅士》中两位好朋友赞同强奸一样,[70]《驯悍记》的故事中男子培养女子的独立精神有时候使现代的评论家和导演陷入困惑。[71]
莎士比亚早期古典和意大利风格的喜剧,包含了紧凑的情节和精确的喜剧顺序,在1590时代中期后转向他成功的浪漫喜剧风格。[72]《仲夏夜之梦》是浪漫、仙女魔力、不过分夸张滑稽的综合。[73]他的下一部戏剧,同样浪漫的《威尼斯商人》,描绘了报复心重的放高利贷的犹太商人夏洛克,反映了伊丽莎白时期观念,但是现代的观众可能会感受到种族主义观点。[74]《无事生非》的风趣和俏皮、[75]《皆大欢喜》中迷人的乡村风光、《第十二夜》生动的狂欢者构成了莎士比亚经典的喜剧系列。[76]在几乎完全是用诗体写成的欢快的《理查二世》之后,1590年代后期莎士比亚将散文喜剧引入到历史剧《亨利四世第一部》、第二部和《亨利五世》中。他笔下的角色变得更复杂和细腻,他可以自如地在幽默和严肃的场景间切换,诗歌和散文中跳跃,来完成他叙述性的各种成熟作品。[77]这段时期的创作开始和结束于两个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部著名的浪漫悲剧,描绘了性欲躁动的青春期、爱情和死亡;[78]《朱利叶斯·凯撒》基于1579年托马斯·诺斯改编的罗马时代的希腊作家普鲁塔克作品《传记集》(Parallel Lives),创造了一种戏剧的新形式。[79]莎士比亚的研究学者詹姆斯·夏皮罗认为,在《朱利叶斯·凯撒》中,各种政治、人物、本性、事件的线索,甚至莎士比亚自己创作过程时的想法,交织在一起互相渗透。[80]
大约1600年到1608年期间是莎士比亚的“悲剧时期”,尽管这段时期他还创作了一些“问题剧”(Problem plays)如《一报还一报》、《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终成眷属》。[81]很多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伟大的悲剧作品代表了他的艺术高峰。第一位英雄当属哈姆雷特王子,可能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角色中被谈论最多的一个,尤其是那段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82]和内向的哈姆雷特不同(其致命的错误是犹豫不决),接下来的悲剧英雄们奥赛罗和李尔王,失败的原因是做决定时犯下轻率的错误。[83]莎士比亚悲剧的情节通常结合了这类致命的错误和缺点,破坏了原有的计划并毁灭了英雄和英雄的爱人们。[84]在《奥赛罗》中,坏蛋埃古挑起了奥赛罗的性妒忌,导致他杀死了深爱他的无辜的妻子。[85]在《李尔王》中,老国王放弃了他的权利,从而犯下了悲剧性的错误,导致他女儿的被害以及格洛思特公爵遭受酷刑并失明。剧评家弗兰克·克莫德认为,“剧本既没有表现良好的人物,也没有使观众从酷刑中解脱出来。”[86]《麦克白》是莎士比亚最短最紧凑的悲剧,[87]无法控制的野心刺激着麦克白和他的太太麦克白夫人,谋杀了正直的国王,并篡夺了王位,直到他们的罪行反过来毁灭了他们自己。[88]在这个剧本中,莎士比亚在悲剧的架构中加入了超自然的元素。他最后的主要悲剧《安东尼与克丽奥佩托拉》和《科利奥兰纳斯》,包括了部分莎士比亚最好的诗作,被诗人和评论家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认为是莎士比亚最成功的悲剧。[89]
在他最后的创作时期,莎士比亚转向传奇剧,又称为悲喜剧。这期间主要有三部戏剧作品:《辛白林》、《冬天的故事》和《暴风雨》,还有与别人合作的《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这四部作品与悲剧相比没有那么阴郁,和1590年代的喜剧相比更严肃一些,最后以对潜在的悲剧错误的和解与宽恕结束。[90]一些评论家注意到了语气的变化,将它作为莎士比亚更祥和的人生观的证据,但是这可能仅仅反映了当时戏剧流行风格而已。[91]莎士比亚还与他人合作了另外两部作品《亨利八世》和《两个贵族亲戚》,极有可能是与约翰·弗莱切共同完成。[92]
目前尚未确定莎士比亚早期的剧作是为哪家剧团创作的。1594年出版的《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的扉页上显示这部作品曾被3个不同的剧团演出过。[93]在1592年到1593年黑死病肆虐后,莎士比亚的剧作由他自己所在的剧团公司在“剧场”(The Theatre)和泰晤士河北岸的“幕帷剧院”(Curtain Theatre)表演。[94]伦敦人蜂拥到那里观看《亨利四世》的第一部分。[95]当剧团和剧院的地主发生争议后,他们拆除了原来的剧院,用木料建造环球剧场,这是第一个由演员为演员建造的剧场,位于泰晤士河南岸。[96]环球剧场于1599年秋天开放,《朱利叶斯·凯撒》是第一部上演的剧作。大部分莎士比亚1599年之后的成功作品是为环球剧场创作的,包括《哈姆雷特》、《麦克白》、《奥赛罗》和《李尔王》。[97]
1603年,当宫内大臣剧团改名为国王剧团后,剧团和新国王詹姆士一世建立了特殊的关系。尽管表演记录并不完整,从1604年11月1日到1605年10月31日之间国王剧团在宫廷中共表演了莎士比亚的7部戏剧,其中《威尼斯商人》表演了两次。[98] 1608年之后,他们冬天在室内的黑衣修士剧院演出,夏天在环球剧场演出。[99]室内剧场充满詹姆士一世时代的风格,装饰得非常华丽,使莎士比亚可以引入更精美的舞台设备。例如,在《辛白林》中,“朱庇特在雷电中骑鹰下降,掷出霹雳一响;众鬼魂跪伏。”[100]
莎士比亚所在剧团的演员包括著名的理查德·伯比奇、威廉·肯普、亨利·康德尔和约翰·赫明斯。伯比奇出演了很多部莎士比亚剧本首演时的主角,包括《理查三世》、《哈姆雷特》、《奥赛罗》和《李尔王》。[101]受观众欢迎的喜剧演员威廉·肯普在《罗密欧和朱丽叶》中扮演仆人彼得,在《无事生非》中扮演多贝里,他还扮演了其他角色。[102] 16世纪末期,他被罗伯特·阿明取代,后者饰演了《皆大欢喜》和《李尔王》里的弄臣角色。[103] 1613年,作家亨利·沃顿认为《亨利八世》“描述了很多非常壮观的仪式场景”。[104]然而6月29日,该剧在环球剧场上演的时候,大炮点燃了屋顶,剧场被焚毁,这是莎士比亚戏剧时代罕见的被准确记录的事件。[104]
1623年,莎士比亚在国王剧团的两个好朋友约翰·赫明斯和亨利·康德尔,出版了莎士比亚剧作合集《第一对开本》。该书一共包含36部莎士比亚作品,其中18部为首次出版。[105]其中很多作品之前已经以四开本的形式出版。[106]没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认可这些版本,正如《第一对开本》中描述的那样为“剽窃和鬼祟的复制品”。[107]英国传记作家艾尔弗雷德·波拉德称其中的一部分为“糟糕的四开本”(bad quarto),因为它们是被改编、改写或篡改的文字,很多地方根据记忆重新写成。[108]因此同一个剧本有多个版本,并且互不相同。这些差异可能来源于复制或印刷错误、演员或观众的笔记、以及莎士比亚自己的草稿。[109]另外有些情形,如《哈姆雷特》、《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和《奥赛罗》,莎士比亚在四开本和对开本中间修订了文字。《李尔王》的对开本和1608年出版的四开本差别很大,以至于牛津莎士比亚出版社将两个版本都出版,因为它们不能没有歧义地合并成一个版本。[110]
1593年到1594年,由于剧院因为瘟疫而关闭,莎士比亚出版了两首性爱主题的叙事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和《鲁克丽丝失贞记》,他将它们献给南安普敦伯爵,亨利·赖奥思利。在《维纳斯和阿多尼斯》中,无辜的阿多尼斯拒绝了维纳斯的性要求,而《鲁克丽丝失贞记》中,贞洁的妻子鲁克丽丝被好色的塔昆强暴。[111]受奥维德的《变形记》影响,[112]诗表现了起源于欲望的罪行和道德的困惑。[113]这两首诗都很受欢迎,在莎士比亚在世时重印多次。第三首叙事诗为《爱人的怨诉》,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悔恨被一个求婚者诱奸,收录在1609年出版的《十四行诗》第一版中。大部分学者现在接受《爱人的怨诉》为莎士比亚创作的观点。评论家认为这首诗优秀的品质被沉重的结果所损伤。[114]《凤凰和斑鸠》哀悼传说的不死鸟和爱人忠诚的斑鸠之死。1599年,两首早期的14行诗作品第138和作品第144收录在《热情的朝圣者》中,此书印有莎士比亚的名字,但是没有得到他的许可。[115]
1609年,莎士比亚发表了《十四行诗》,这是他最后一部出版的非戏剧类著作。学者无法确认154首十四行诗每一首的完成时间,但是有证据表明莎士比亚在整个创作生涯中为一位私人读者创作了这些十四行诗。[116]更早的时候,两首未经许可的十四行诗出现在1599年出版的《热情的朝圣者》。英国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曾在1598年提到“在亲密朋友当中流传的甜美的十四行诗”。[117]少数分析家认为出版的合集是根据莎士比亚有意设置的顺序。[118]看起来他计划了两个相对的系列:一个是关于一位已婚皮肤黝黑女子的不可控制的欲望;另一个是关于一位白皙的年轻男子纯洁的爱。如今仍不清楚是否这些人物代表了真实的人,也不清楚是否诗中的“我”代表了莎士比亚自己,尽管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认为在这些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敞开了他的心”。[119] 1609年的版本是献给一位“W.H.先生”,献词称他为这些诗的“唯一的促成者”(the only begetter)。献词究竟是莎士比亚自己写的还是出版商托马斯·索普所加目前仍是一个谜,索普的名字缩写出现在题献页的末尾。尽管有大量学术研究,谁是“W.H.先生”先生也依旧不为人知,甚至连莎士比亚是否授权出版该书也不清楚。[120]评论家赞美《十四行诗》是爱、性欲、生殖、死亡和时间的本性的深刻思索。[121]
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122]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一些评论家的观点认为,《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中庄重的演说词,经常阻碍了情节;《维洛那二绅士》的台词被评论为做作不自然。[123]
很快莎士比亚从传统风格转向他自己的特点。《理查三世》开幕时的独白开创了中世纪戏剧中的邪恶角色。同时,理查生动的充满自我意识的独白延续到莎士比亚成熟期剧作中的自言自语。[124]没有单独一个剧本标志着从传统风格到自由风格的转换,莎士比亚的整个写作生涯中综合了这两种风格,《罗密欧与朱丽叶》可能是这种混合风格最好的诠释。[125]到1590年代中期创作《罗密欧和朱丽叶》、《理查二世》和《仲夏夜之梦》时期,莎士比亚开始用更自然的文字写作。他渐渐将他的隐喻和象征转为剧情发展的需要。
莎士比亚惯用的诗的形式是无韵诗,同时结合抑扬格五音步。实际上,这意味着他的诗通常是不押韵的,每行有10个音节,在朗读时每第二个音节为重音。他早期作品的无韵诗和后期作品有很大区别。诗句经常很优美,但是句子倾向于开始、停顿、并结束在行尾,这样有可能导致枯燥。[126]当莎士比亚精通传统的无韵诗后,他开始打断和改变规律。这项技巧在《朱利叶斯·凯撒》和《哈姆雷特》等剧本的诗文中释放出新的力量和灵活性。例如,在《哈姆雷特》第五场第二幕中,莎士比亚用它来表现哈姆雷特思维的混乱:[127]
原文 | 中译 |
---|---|
Sir, in my heart there was a kind of fighting That would not let me sleep. Methought I lay Worse than the mutines in the bilboes. Rashly— And prais'd be rashness for it—let us know Our indiscretion sometimes serves us well... |
先生,那夜,我因胸中纳闷,无法入睡, 折腾得比那铐了脚镣的叛变水手还更难过; 那时,我就冲动的—— 好在有那一时之念, 因为有时我们在无意中所做的事能够圆满… |
《哈姆雷特》之后,莎士比亚的文风变化更多,尤其是后期悲剧中更富有感情的段落。英国文学评论家安德鲁·塞西尔·布拉德利将这种风格描述为“更紧凑、明快、富有变化,并且在结构上比较不规则,往往错综复杂或者省略”。[128]在他创作生涯后期,莎士比亚采用了很多技巧来达到这些效果,其中包括跨行连续、不规则停顿和结束、以及句子结构和长度极度变化。[129]在《麦克白》中,语言从一个不相关的隐喻或直喻转换到另一个,如第一场第七幕中:
原文 | 中译 |
---|---|
was the hope drunk Wherein you dressed yourself? |
难道你把自己沉浸在里面的那种希望, 只是醉后的妄想吗? |
pity, like a naked new-born babe Striding the blast, or heaven's cherubim, hors'd Upon the sightless couriers of the air... |
“怜悯”像一个赤身裸体在狂风中飘游的婴儿, 又像一个御气而行的信使…… |
完整地理解个中的意思是对听众的挑战。[129]后期的传奇剧,情节及时而出人意料地变换,创造了一种末期的诗风,其特点是长短句互相综合、分句排列在一起、主语和宾语倒转、词语省略,产生了自然的效果。[130]
莎士比亚诗文的特征和剧院实际效果有关。[131]象那个时代所有的剧作家一样,莎士比亚将弗朗西斯克·彼特拉克和拉斐尔·霍林斯赫德等创作的故事戏剧化。[132]他改编了每一个情节来创造出几个观众注意的中心,同时向观众展示尽可能多的故事片段。设计的特点保证了莎士比亚的剧作能够被翻译成其他语言、剪裁、宽松地诠释,而不会丢失核心剧情。[133]当莎士比亚的技巧提高后,他赋予角色更清晰和更富有变化的动机以及说话时独一无二的风格。然而,后期的作品中他保留了前期风格的特点。在后期的传奇剧中,他故意转回到更虚假的风格,这种风格着重了剧院的效果。[134]
莎士比亚的著作对后来的戏剧和文学有持久的影响。实际上,他扩展了戏剧人物刻画、情节叙述、语言表达和文学体裁多个方面。[135]例如,直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传奇剧还没有被视作悲剧值得创作的主题。[136]独白以前主要用于人物或场景的切换信息,但是莎士比亚用来探究人物的思想。[137]他的作品对后来的诗歌影响重大。浪漫主义诗人试图振兴莎士比亚的诗剧,不过收效甚微。评论家乔治·斯泰纳认为从柯尔律治到丁尼生所有英国的诗剧为“莎士比亚作品主题的微小变化”。[138]
莎士比亚影响了托马斯·哈代[139]、威廉·福克纳[140]和查尔斯·狄更斯等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中有25部引用莎士比亚的作品。[141]美国小说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独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莎士比亚:他的著作《白鲸记》里的亚哈船长是一个经典的悲剧英雄,含有李尔王的影子。[142]学者们鉴定出2万首音乐和莎士比亚的作品相关。其中包括朱塞佩·威尔第的两部歌剧——《奥泰罗》和《法斯塔夫》,这两部作品和原著相比毫不逊色。[143]莎士比亚对很多画家也有影响,包括浪漫主义和前拉斐尔派。[144]威廉·布莱克的好友,瑞士浪漫主义艺术家约翰·亨利希·菲斯利,甚至将《麦克白》翻译成德语。[145]精神分析学家齐格蒙德·佛洛依德在他的人性理论中引用了莎士比亚作品的心理分析,尤其是哈姆雷特。[146]
在莎士比亚时期,英语语法和拼写没有现在标准化,他对语言的运用影响了现代英语。[147]塞缪尔·约翰逊在《约翰逊字典》中引用莎士比亚之处比任何其他作家都多,该字典是这个领域第一本专著。[148]短语如“with bated breath”(意为“屏息地”,出自《威尼斯商人》)和“a foregone conclusion”(意为“预料中的结局”,出自《奥赛罗》)如今已经应用到日常英语中。[149]
莎士比亚在世时从未达到推崇的地位,但是他得到了应有的赞扬。[150] 1598年,作家弗朗西斯·米尔斯将他从一群英国作家选出来,认为他在喜剧和悲剧两方面均是“最佳的”。[151]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希腊神话剧的作者们将他与杰弗里·乔叟和埃德蒙·斯宾塞相提并论。[152]尽管同时代的本·琼森在评论苏格兰诗人威廉·德拉蒙德时提到“莎士比亚缺少艺术”,[153]然而在《第一对开本》中的献诗中,琼森毫不吝啬对莎士比亚的赞美,称他为“时代的灵魂”,并说:[154]
原文 | 中译 |
---|---|
Triumph, my Britain, thou hast one to show To whom all scenes of Europe homage owe. 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
非凡的成就啊,我的不列颠, 你有一个值得夸耀的臣民,全欧洲的舞台都应向他表示尊敬。 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是属于所有的时代! |
从1660年英国君主复辟到17世纪末期,古典主义风靡一时。因而,当时的评论家大部分认为莎士比亚的成就比不如约翰·弗莱切和本·琼森。[155]例如托马斯·赖默批评莎士比亚将悲剧和喜剧混合在一起。然而,诗人和评论家德莱顿却对莎士比亚评价很高,在谈论本·琼森的时候说,“我赞赏他,但是我喜欢莎士比亚。”[156]几十年来,赖默的观点占了上风,但是到了18世纪,评论家开始以莎士比亚自己的风格来评论他,赞颂他的天分。一系列莎士比亚著作的学术评注版本,包括1765年塞缪尔·约翰逊版本和1790年埃德蒙·马隆版本,使他的声誉进一步提升。[157]到了1800年,他已经被冠以“民族诗人”。[158] 18世纪和19世纪,他的声望也在全球范围传播。拥护他的作家包括伏尔泰、歌德、司汤达和维克多·雨果。[159]
在浪漫主义时期,莎士比亚被诗人及文评家柯尔律治称颂,评论家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将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成德文版,富有德国浪漫主义精神。[160] 19世纪,对莎士比亚才华赞赏的评论往往近似于奉承。[161]苏格兰散文家托马斯·卡莱尔1840年在论及英国国王日益式微之后,写道:“这里我要说,有一个英国的国王,是任何议会不能把他赶下台的,他就是莎士比亚国王!难道他不是在我们所有人之上,以君王般的尊严,像一面最高贵、最文雅、并且最坚定的旗帜一样熠熠发光?他是那么无坚可摧,并且从任何一个角度讲都拥有无人可及的价值。”[162]维多利亚时代大规模地上演了他的戏剧。[163]剧作家和评论家萧伯纳嘲笑莎士比亚崇拜为“bardolatry”——“bardolatry”一词由“bard”(吟游诗人)和“idolatry”(盲目崇拜)合成,莎士比亚通常被称为吟游诗人,该词意味着对莎士比亚的过分崇拜。萧伯纳认为易卜生新兴的自然主义戏剧的出现使莎士比亚风格过时了。[164]
20世纪初期的艺术现代主义运动并没有摈弃莎士比亚,而是将他的作品列入先锋派。德国表现派和莫斯科未来主义者将他的剧本搬上舞台。马克思主义剧作家和导演贝尔托·布莱希特在莎士比亚影响下设计了一座史诗剧场(Epic theater)。诗人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反对萧伯纳的观点,认为莎士比亚的原始性事实上使他真正的现代。[165]艾略特和G·威尔逊爵士以及新批评主义的一些学者,倡导了一项更深入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运动。1950年代,新评论浪潮取代了现代主义,为莎士比亚后现代主义研究铺平道路。[166]到了80年代,莎士比亚研究是结构主义、女权主义、非洲美洲研究和酷儿研究等研究对象。[167]
莎士比亚逝世大约230年后,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的原作者的质疑声逐渐开始浮现出来[168]。提出的有可能的作者包括弗兰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夫·马洛和爱德华·德·维尔。[169]虽然所有这些候选人被学术圈普遍否认,然而大众对这个主题的兴趣一直延续到21世纪[170]。
莎士比亚信奉英国国教,但他对宗教的私人观点一直是争论的话题。莎士比亚的遗嘱使用的是新教徒的格式。一些学者认为莎士比亚家庭成员信仰罗马天主教,那时在英国罗马天主教是违法的[171],莎士比亚的母亲玛丽·阿登无疑来自一个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家庭。最有力的证据可能是约翰·莎士比亚签署了一份信仰罗马天主教的声明,该声明于1757年在亨利街的旧房子的屋顶椽架上被发现。这份文件现在已经遗失了,然而学者对其真实性意见不一[172]。 1591年,当局报告约翰因“恐惧面对自己的罪恶”而不参加英国国教会的宗教活动,这也是当时罗马天主教徒常用的借口[173]。 1606年,莎士比亚的女儿苏珊娜的名字被列在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未能参加复活节宗教活动的名单中[173]。学者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同时发现支持和反对天主教义的证据,但是事实不可能证明两者都正确[174]。
关于莎士比亚性取向的详细资料目前所知甚少。18岁的时候,他娶了26岁已经怀孕的安妮·哈瑟維。1583年5月26日。三个孩子中的老大苏珊娜在婚后6个月出生。然而,几个世纪以来,读者指出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是他爱上一个年轻男子的证据。另一些读同一段诗歌的人则认为这是深厚友谊的一种表达而不是性伴侣[175]。同时,十四行诗中作品127到作品152,共计26首称为“Dark Lady”的诗是写给一位已婚女子,被作为异性恋者的证据[176]。
莎士比亚的作品包括1623年出版的《第一对开本》中的36部戏剧,以喜剧、悲剧和历史剧分类列在下文中。[177]归于莎士比亚名下的作品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他写的,其中有一部分显示出合作的痕迹,也是当时普遍的一个现象。[178]有两部作品并没有包含在《第一对开本》中,为《两位贵族亲戚》和《泰尔亲王佩力克尔斯》,现在学者认为莎士比亚是这两部作品的主要贡献者,被列入他作品名单。[179]《第一对开本》中没有收录诗。
19世纪后期,爱德华·道登将后期四部喜剧分类为莎士比亚“传奇剧”,这个术语被经常引用,尽管很多学者认为应该称作“悲喜剧”[180]。这些作品和《两位贵族亲戚》在下表中加以星号(*)注明。1896年,弗雷德里克·博厄斯创造了术语“问题剧”(problem plays)来形容四部作品——《一报还一报》、《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终成眷属》和《哈姆雷特》[181]。“戏剧的主题单一,而气氛很难严格地称作喜剧或悲剧”,他写道“因此我们借用一个当今剧院的方便短语,将它们统称为莎士比亚问题剧。”[182]。该术语引起大量争论,有时应用到其他剧本中,如今依旧在使用,尽管通常把《哈姆雷特》归类为悲剧。[183]其他问题剧在下表中加以井号(#)注明。
莎士比亚与他人合作的剧本在下表中加以匕首号(†)注明。
1856年英国传道师慕维廉(William Muirhead)在中国翻译托马斯·米尔纳(Thomas Milner)《大英国志》(The History of England),书中的Shakespere被翻译成“舌克斯毕”[184]。1902年梁启超率先使用“莎士比亚”这个译名[185]。1903年出版的《澥外奇谭》是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开始[186],这本书翻译了英国杰出的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和他的姐姐玛丽兰姆(Charles and Mary Lamb)改编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的十篇故事,《澥外奇谭》在“叙例”中这样谈:“是书原系诗体。经英儒兰卜行以散文,定名曰Tales From Shakespere兹选译其最佳者十章。名以今名。”。
1904年林纾与魏易出版了《吟边燕语》,书上写“原著者英国莎士比亚、翻译者闽县林纾仁和魏易、发行者商务印书馆”。《吟边燕语》中的大多数故事翻译自兰姆姐弟(Charles and Mary Lamb)的《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历史剧翻译自奎勒-库奇(A. T. Quiller-Couch)的《莎士比亚历史剧故事集》(Historical Tales from Shakespeare)。林纾在《吟边燕语》序中说“夜中余闲,巍君偶举莎士比笔记一二则,余就灯起草,积二十日书成。”其中《威尼斯商人》被译成《肉券》,《哈姆雷特》被译为《鬼诏》。郭沫若说林纾翻译的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集《吟边燕语》“也使我感到无上的兴趣,他无形之间给了我很大的影响。”[187]林纾与陈家麟还合译四种莎士比亚历史剧本事:《亨利第四纪》、《雷差得纪》(《查理二世》)、《亨利第六遗事》、《凯撒遗事》等作品。
1921年,田汉翻译了《哈姆莱特》,是第一本莎士比亚全剧以戏剧形式译成中文的,1924年又翻译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朱生豪从1935年开始,翻译了三十一个剧本又半篇的未完之作,到1944病逝为止。梁实秋则从1936年到1969年之间,出版了当时所知的全部莎翁作品。方平亦主编有诗体译本《新莎士比亚全集》。
主要的中文译本是散文译法,诗体译本也是散文诗译法,或者是韵体诗,这些都不符合莎士比亚原著的无韵格律诗体。孙大雨早于1935年已运用音组结构来翻译《黎琊王》(即《李尔王》),但因抗日战争之故,至1948年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是首部以音组结构译成的无韵格律诗体莎剧译作,出色体现了莎剧原著的轻重格五音步无韵诗体;不过,他以同样译法只完成了八部莎剧译作。
分类 | 中文译名 | 英文原名 | 备注 |
喜剧 | 《终成眷属》 | All's Well That Ends Well | 又译:皆大欢喜# |
《皆大欢喜》 | As You Like It | 又译:如愿# | |
《错中错》 | The Comedy of Errors | 又译:错中错喜剧、错误的喜剧 | |
《爱的徒劳》 | Love's Labour's Lost | ||
《一报还一报》 | Measure for Measure | 又译:恶有恶报、请君入瓮、量罪记、将心比心# | |
《威尼斯商人》 | The Merchant of Venice | ||
《温莎的风流妇人》 | The Merry Wives of Windsor | 又译: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 |
《仲夏夜之梦》 |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 ||
《无事生非》 | Much Ado About Nothing | 又译:捕风捉影、无事自扰 | |
《泰尔亲王佩利克尔斯》 | Pericles, Prince of Tyre | 又译:沉珠记*†[注 1] | |
《驯悍记》 |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 ||
《暴风雨》 | The Tempest | * | |
《第十二夜》 | Twelfth Night or What You Will | 又译:随你喜欢 | |
《维洛那二绅士》 | 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 | ||
《两位贵族亲戚》 | The Two Noble Kinsmen | 又译:两贵亲*†[注 2] | |
《冬天的故事》 | The Winter's Tale | ||
历史剧 | 《约翰王》 | King John | |
《理查二世》 | Richard II | ||
《亨利四世 (第一部)》 | Henry IV, part 1 | ||
《亨利四世 (第二部)》 | Henry IV, part 2 | ||
《亨利五世》 | Henry V | ||
《亨利六世 (第一部)》 | Henry VI, part 1 | †[注 3] | |
《亨利六世 (第二部)》 | Henry VI, part 2 | ||
《亨利六世 (第三部)》 | Henry VI, part 3 | ||
《理查三世》 | Richard III | ||
《亨利八世》 | Henry VIII | †[注 4] | |
悲剧 | 《科利奥兰纳斯》 | Coriolanus | |
《泰特斯·安特洛尼克斯》 | Titus Andronicus | 又译:血海歼仇记 †[注 5] | |
《雅典的泰门》 | Timon of Athens | 又译:黄金梦†[注 6] | |
《凯撒大帝》 | Julius Caesar | ||
《麦克白》 | Macbeth | †[注 7] | |
《哈姆雷特》 | Hamlet | 又译:王子复仇记 | |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 | Troilus and Cressida | ||
《李尔王》 | King Lear | ||
《奥赛罗》 | Othello | ||
《安东尼与克丽奥佩托拉》 | Antony and Cleopatra | 又译:埃及艳后 | |
《辛白林》 | Cymbeline | 又译:还壁记* | |
《罗密欧与茱丽叶》 | Romeo and Juliet | ||
诗 | 《十四行诗》 | The Sonnets | |
《维纳斯和阿多尼斯》 | Venus and Adonis | ||
《鲁克丽丝失贞记》 | The Rape of Lucrece | 又译:露克丽丝遭强暴记 | |
《热情的朝圣者》 | The Passionate Pilgrim | 又译:激情飘泊者[注 8] | |
《凤凰和斑鸠》 | The Phoenix and the Turtle | ||
《爱人的怨诉》 | A Lover's Complaint | 又译:情女怨 | |
失传 作品 |
《爱得其所》 | Love’s Labour’s Won | |
《卡登尼欧》 | Cardenio | †[注 9] | |
其他疑 为莎士 比亚的 作品 |
《法弗舍姆的阿尔丁》 | Arden of Faversham | |
《梅林的诞生》 | The Birth of Merlin | ||
《洛克林》 | Locrine | ||
《伦敦浪子》 | The London Prodigal | ||
《清教徒》 | The Puritan | ||
《第二少女的悲剧》 | The Second Maiden's Tragedy | ||
《约翰·奥德卡瑟爵士》 | Sir John Oldcastle | ||
《克伦威尔勋爵托马斯》 | Thomas Lord Cromwell | ||
《约克夏的悲剧》 | A Yorkshire Tragedy | ||
《爱德华三世》 | Edward III | ||
《托马斯·莫尔爵士》 | Sir Thomas More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