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道是泛指台湾近代以前所开发的通行道路。这些古道拥有着前人生活所留下的遗迹古物及历史印记,通常具有历史文化及学术研究之价值。自古以来,居民为生活之需或贸易之便,得必须穿梭于林间,翻越高山峻岭,以突破地形的障碍及距离的阻隔,即开辟了道路,连络起各地的交通。

台湾历史
台湾历史台湾历史年表
史前时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权及部落~1933
明郑时期
1661-1683
清治时期
1683-1895
日治时期
1895-1945
战后时期
1945 迄今
其他台湾系列

人口 - 族群 - 经济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军事 - 外交

台湾主题首页
台湾日治时期日本画家村上无罗所画的《八通关》,即八通关草原,八通关古道正通过该草原。

概要

台湾战后初期,除利用已有道路作为现代公路及产业道路的基础之外,对于古道的价值缺乏重视,并有意的破坏日本在台建设的痕迹,再加上延续日治强制移住原住民离开深山、管制人民入山、强取山林资源等政策,许多古道因渐少利用,及频仍天灾的摧残,随着时间而逐渐湮灭,到了1980年代以后,才开始有较多登山者及地理历史学者逐渐开始重视古道,开始实地探查研究古道的路线、历史和遗迹,也出现了较多的研究著作和介绍书籍出现,政府也开始整理各地古道,以作为推广观光行销及提倡运动健身的道路,使台湾古道得以被更多人认识。

随着这些古道逐渐被人发现并认识,才得知目前的台湾古道保存及运用状况。这其中是有被废弃或消失,也有是至今尚未被人发现或未被公开于世;相对于现在已被陆续发现到的台湾古道,被保存下来的有些是成为登山者所攀登山岳的健行路线,又或者被巡山员做为巡逻工作的路线,相较于特殊是台湾电力公司利用能高越岭古道做为输电线养护道路,以及还有国家公园或自然保留区会将园区内的古道纳入史迹保护区。

但是在1940年代至1980年代间,台湾先是遭逢政局更动,以及后来的两岸局势紧张,此期间台湾备受战争摧残,使各项经济发展是百废待举而急需建设,使得国民政府为因应当前的经济窘境,台湾古道正于此期间开始朝向现代化发展,以各地的古道为建设的基础,将山地的泥土道路、平地的碎石子道路陆续改建成为沥青混凝土之铺面等级现代化公路,即所谓“台湾公路的前身”。

直到1970年代间,台湾受到美国的影响,兴起了对生态保育及自然保护的重视。1980年代,国民政府正在实施十二项建设计划,因政策是预定将八通关古道辟成新中横公路,导致支持生态保育及自然保护的民间环保团体及学术界者群起反对,历经数余年抗争及政策六度调整,最后才于1991年停止兴建,八通关古道得以保留。

1995年,基于台26线来往台东垦丁之间车程有一小时,为免除驾驶人绕路、长途行车之不便,公路总局计划将在阿朗壹古道兴建台26线,以连接起旭海与安朔之间路段。自2001年通过环境影响评估后,民间环保团体及学术界者为保留住阿朗壹古道拥有台湾唯一保存着原始的海岸线,以及屏东县政府也忧于台26线旭海至安朔段兴建会使地景及生态受到破坏或消失,历经数余年抗争下,2012年1月18日被屏东县政府将旭海至观音鼻段划为自然保留区。

形成的历史背景

原住民的移动道路

台湾原住民自数千年以前即生活于台湾的平地和高山,其间因为各族的扩张与分枝散叶、新猎场或耕地的找寻以及各族之间的冲突等原因,在台湾各地迁徙移动,而到近代汉人移入之后,更常迫使原住民搬离原本的住所,这些移动使台湾山区险阻间,逐渐形成固定的移动路线,成为后来古道的基础。

各族之中,泰雅族早期从今南投县境内向东和北迁移,因而形成许多雪山山脉中央山脉北部的道路。邹族布农族早期由西部平原进入南投中部,并继续往东部、南部移动,形成南投境内、中央山脉中段,以及玉山山脉地区的路线。排湾族鲁凯族的活动范围都跨越中央山脉南段,形成南台湾主要的越岭路线。此外,赛夏族苗栗山区,阿美族卑南族海岸山脉的活动、平埔族在清代的大迁移,都形成了不少的道路。

早期汉人开垦的路线

在明末开始,因海禁日渐废驰,陆续有福建广东地区的汉人开始移入台湾,荷治时大员当局有计划的大量引入汉人垦民,及郑氏王朝清朝收入版图,移入开拓者日多,汉人移民早期由西部的嘉南平原开始拓殖,渐次向中部、北部和东部的宜兰发展。

早期由于陆上交通不便,台湾各地区间尚主要依赖水路运输,但随着人数渐多,西部各地较大量的开发,陆上的交通也日形重要,当时汉人的往来通路,成为北宜间的古道、以及西部平原丘陵的古道的基础,但因清代时有禁入番界的禁令,因此汉人的足迹较少进入广大的山区。

晚清的“开山抚番”

清代前期和中期,政府的管理和汉人移民未及于山区,且有入山禁令,禁止汉人越过“番界”开垦,后经牡丹社事件的刺激,才决定对山区加以拓垦统治,沈葆祯因日军出兵,以钦差大臣的身份派军来台,在解决事件之后,即推行开山抚番的政策,决定将山区及台湾东部纳入统治。

1874–1875年,沈葆祯同时发动了北中南三路的军事行动,往后山越岭开辟第一批的三条开山道路,北路军由福建陆路提督罗大春,修筑由苏澳奇莱(今花莲港一带),为今苏花公路前身。中路军由提督吴光亮由林圯埔(今南投竹山)筑至璞石阁(今花莲玉里),即今所称八通关古道。南路军由台防同知袁闻坼,修筑自赤山(今屏东万峦乡境内)至卑南(今台东市附近),又称为赤山卑南道。在北、南二路军开山的沿途遭遇当地原住民社群激烈的抵抗下,在一年之内即在台修路共859里,其形置为平路宽一丈,山涧道路宽六尺,沿途设防工事。随后1882年南路又另修筑射寮(屏东枋寮一带)至卑南的道路。

后因清法战争法军攻击基隆、淡水,清朝考虑设立行省,1885年(光绪11年)台湾建省,首任巡抚刘铭传进一步延续开山抚番政策,1885年开通乌来至宜兰道路(今北宜公路),1886年,开嘉义至卑南,1887年,由集集到水尾(今花莲瑞穗)道路(又称集集水尾道路,今称关门古道),使台湾东西之间的交通往来更加便利。

日本时代的警备道路

台湾在1895年日清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为了有效控制山区的住民,初期仍延续清代抚番的政策,随后即升级成理蕃政策,在1910年设立了蕃务署,其后除对于不服统治的原住民加以讨伐之外,并在山区大量设立驻在所(警察机关),驻在所之间则大量修筑警备道路以方便联络,其中多延袭原住民迁程路线及清代所开的路,并进一步开拓,沿途并修筑防御工事,在1914年至1928年,共修了十四条山区警备道路。包括:内太鲁阁道路(即合欢越岭道,今台八线中横公路东段与雾社支线)、能高越岭道(今台14线原计划线)、八通关越岭道石鹿道路(今霞喀罗古道)、埤亚南越道路(今台七甲线中横宜兰支线,及力行产业道路)、巴福越岭道大甲溪道路(今台八线中横公路西段)、北坑溪道路角板山三星道路(今台七线北横公路)、苏花道路(今台九线苏花公路)、内本鹿越道浸水营道路(今县道198线及浸水营古道)、台东屏东道路(知本越道路,今台24线)、关山越道路(今台20线南横公路)等。除了这些大的警备道路之外,有1913–1929年陆陆续续一段一段兴建衔接的中之线警备道(又称中之线道路、郡大溪警备道),此外又进一步修筑规模较小的理蕃道路,其宽度大约仅容纳一人通行。这些日本时代修筑的山道成为现今遗留古道最多的一部分。

种类

按保存状况区分

台湾的古道依目前(2006年)的保存状况可分为三大类:

  1. 成为公路或产业道路:清代或日本时代留下来的古道,在战后交通发展的情形下,许多成为建筑公路或产业道路(尤其是林道)的基础,道路的修筑,使原有的古道的原貌消失,大多仅仅剩下其中小部分与公路不重叠的路段才得以保留下来,如北宜古道发展成为北宜公路的基础、合欢越岭古道成为中部横贯公路支线等等。
  2. 成为登山步道或观光景点:一些在山区未成为公路的古道,经人探查之后,重新整建,使之成为登山健行的山路或步道,因而吸引大量游客来参访,如八通关古道草岭古道鱼路古道鸣凤山古道等。
  3. 未成为公路,但因为原住民聚落强制移住远离深山,常久未有人使用且未经过整建开发而湮灭不彰,其中大多已不见其名,其中少数如马里科湾古道中之线警备道等因开始有登山队查访逐渐开始受到注目。

按地形区分

  1. 越岭古道:目前保留的古道中大多数属于此类,道路穿越阻挡交通山脉中较低平的鞍部,以联系山脉两侧之间的交通。台湾各个山脉的越岭古道可详见下段的介绍。
  2. 溪谷道路:延山间溪谷兴建的的道路,如马里科湾古道、大甲溪道路、中之线警备道等等,此外,许多越岭古道中的不少路段也属此类。
  3. 平地道路:早期台湾的道路中不少是在平原丘陵地区,但因平地长期的开发以及现代交通的发达,这类古道大多已经不存,例如由台北新庄桃园中坜新竹龟仑岭古道,即为穿过台地及丘陵地形的古道。往来台南和嘉义地区的铁线桥古道亦属此类。
  4. 沿海道路:沿海兴建的道路,以由苏澳到花莲的苏花道路为代表(又称临海路,为今日苏花公路前身)

各地区古道简介

就目前仍保留或部分保古道中较著名的,依其地区和交通作用加以分类简介。

横断中央山脉

中央山脉是台湾的骨干山脉,成为台湾东西交通的很大阻碍,早期原住民即经由山脉中的各个隘口,穿越中央山脉,形成许多古道的基础,晚清开山抚番同时开辟了第一批三条穿越中央山脉的道路,其后又陆续开辟数条开山道路,日治时又进一步建立如能高越岭等警备道路,其中不少成为台湾后来三条横贯公路的基础。

沿中央山脉由北至南主要的古道包括:

Thumb
立于锥麓古道上的故花莲港厅巡查班长持馆代五郎殉职碑

大屯火山群及周围地区

大屯火山群南为台北市的士林北投、东临金山万里、西为三芝淡水、北为石门,来往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大屯山区发展出许多古道,大致上以整个山区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大多是在清代和日本时代所遗留的,古道的主要作用十分多样化。

由大屯山区北方开始依顺时针排列,主要古道有:

  • 半岭古道:起自金包里三界坛圣德宫,终至石门妙济寺。自古即为凯达格兰族交通及活动范围。汉人于康熙、乾隆年间移垦后,成为当地茶类高经济作物(包括铁观音、乌龙茶、包种茶及红茶等)的运输要道,并接通“金包里茶区”与“石门茶区”,本区茶叶透过古道外销至中国及欧、日等地。古道中点称为“半岭街仔”,分三岔路接往竹子山古道鱼路古道,另一分支则接往西势湖及小坑、坪林(石门)等地。
  • 竹子山古道:半岭古道的分支,北由石门乡至竹子山,以采为主要功能。
  • 挑硫古道:由阳金公路至大油坑,为开采硫磺而开辟的古道。
  • 鱼路古道:又称作金包里大路,由士林擎天岗金山,以运渔货为主要功能,目前除部分路段成为阳金公路,其他路段成为天母古道绢丝瀑布古道等等。
  • 鹿窟坪古道:由万里鹿窟坪至磺嘴山鞍部的翠翠谷。
  • 富士古道:又称作富士坪古道,由万里富士坪至石梯岭,以牧为要主的功能。
  • 大屯溪古道:由三芝北新庄经小观音山大屯山鞍部,为早期三芝居民运木炭往台北的交通要道。

台北宜兰地区

宜兰地区(旧称噶玛兰)在清乾隆晚年间,由吴沙等人开始移入后,汉人在当地逐渐发展,嘉庆年间且设立了噶玛兰厅加以管理,当时更早开发的台北盆地(属淡水厅)与兰阳平原之间的交通往来日渐频繁,而台北宜兰之间的雪山山脉北段的主棱和支脉,即为淡兰之间古道的主要阻隔。

顺雪山山脉由东北至西南排列有:

横断雪山山脉南段及其支脉

雪山山脉及其插天山以降的西线支脉由东北而西南成为桃、竹、苗境内的主的山脉,该地区的古道主要为泰雅族迁移的道路,部分在日本时代进一步开发成为警备道路。较著名的古道有:

  • 巴福越岭古道(或称福巴越岭道):由到台北乌来福山到桃园复兴区巴陵,因拉拉山神木的开发而成为热门登山路线。
  • 角板山三星警备道,由桃园复兴到宜兰大同乡,大部分成为今天北横公路
  • 司马库斯古道:由新竹尖石乡的司马库斯部落到宜兰大同乡栖兰附近,高山湖泊鸳鸯湖为中途重要景点。
  • 霞喀罗古道:又称作石鹿古道,最早为泰维族人往来的通道,由新竹县尖石乡五峰乡,穿越雪山山脉支脉的霞喀罗大山
  • 出云稍来警备线,为日本时代所建道路,北起苗栗泰安乡,至台中和平区白冷,穿越雪山山脉尾棱,联络大安溪大甲溪二河谷。
  • 北坑溪古道:北起新竹五峰乡观雾附近,南至泰安乡梅园与出云稍来警备线相连,穿越雪山支棱,为日本时代为镇压泰维族喀霞罗部而开的路线。

大溪地区

清代以降,大溪是淡水河最内陆港口,成为邻近山区农产转运到淡水河系的集中地点,樟脑的开采使得往复兴乡山区的交通更加频繁。较著名的古道有:

4条航运古道

  • 斋明寺古道:桃园市大溪区河西地区三大古道之一,联络斋明寺大汉溪河滨及大溪河东老城区的古道,早期河东善士到斋明寺拜拜一定要经过的路。
  • 蟠龙崎古道:桃园市大溪区河西地区三大古道之一,联络河西崎顶地区到大汉溪河滨及大溪河东老城区的古道。
  • 御成路古道:桃园市大溪区河西地区三大古道之一,联络河西员树林地区到大汉溪河滨及大溪河东老城区的古道。
  • 码头石板古道:位在桃园市大溪区和平老街西侧,联络大溪河东老城区到大汉溪渡船码头的古道,坡道稍缓是早期工人搬运货物到市中心的重要通道。

3条联络道

  • 月眉古道:位在桃园市大溪区和平老街38号和40号之间,联络大溪河东老城区到月眉地区的古道,由大溪早年大户李腾芳家族出资兴建,后来省道台3线兴建部分路段已地下化穿越省道。
  • 尾寮崎古道:又称田心子古道,出入口位在位在桃园市大溪区中华路121巷及美山路41号附近,联络大溪河东老城区到美华尾寮地区的古道
  • 小角仔古道:位在桃园市大溪区复兴路与美山路口,联络大溪河东老城区到美华崁顶地区的古道。

4条越岭古道

  • 白石山古道( 又名打铁寮古道 ):打铁寮古道原名更兴古道,位于大溪三层附近,是昔日大溪与复兴巴陵之间往来的联络道路。[1]
  • 金面山登山古道:联络桃园市大溪区新北市三峡区五寮山区的古道
  • 百吉林荫步道:位于大溪慈湖旁,是早期百吉隧道未开辟前的旧省道,可以通到后慈湖。
  • 大艽芎古道:位于大溪头寮地区,是联络大溪与湳仔沟、百吉、阿姆坪之间的古道。

苗栗丘陵地区

苗栗西半部地区山势由南而北并排,虽山势不高,但各溪谷和海岸之间的来往受到阻隔,也因此在各山脉间形成许多往来的道路。其中较著名的有:

南投地区

南投除东面倚中央山脉之外,中部有许多山脉丘陵纵横,浊水溪巫溪的上游流贯其间,形成许多大小盆地谷地,各盆地之间以及与西部县市间逐渐形成各种道路,现因县内现代公路的开发,大多早期古道已不存,仅剩下少数山区片断。

  • 水沙连古道:分南北两路,北路起南投草屯,南路起于集集,两路最后都到埔里,支线甚多,现大多成为台21线以及台14线(中潭公路)。仅少数路段保留成为登山路线。水沙连为南投中部地区地区的古称,该山道为早期邵族布农族所踩踏出的山径。
  • 八幡崎越岭古道:由台中东势到南投埔里,为清中叶汉人移入埔里盆地一带的道路,现大多为后现今的台21线取代,只剩下小部分山路保留。
  • 埤亚南警备线:由仁爱乡惠荪林场一带至雾社,为日本时代为统治当地泰雅族人所筑道路。
  • 中之线警备道:1913–1929年陆陆续续一段一段兴建衔接的警备道路,又称中之线道路、郡大溪警备道,为连接南侧八通关越岭道观高与北侧关门古道的南北向联络道,位在郡大溪谷内,经过郡大、峦大、丹大等布农族三大社群。

横越海岸山脉

海岸山脉虽然高度最高只有一千余米,宽度仅十余公里至二十余公里,但绵延于东部花东海岸和花东纵谷之间,仍成为交通的阻碍,早期住在当地的阿美族人及卑南族人沿着其中的河谷来往,形成一条条通路,其后晚清吴光亮开辟山道穿越中央山脉至花东纵谷后,也曾进一步开辟贯通海岸山脉的道路。(即安通越岭古道)

海岸山脉由北至南主要的古道包括:

  • 矶崎越岭步道:由花莲丰滨矶崎,到光复乡东富村,为阿美族人来往要道。
  • 奇美古道:由花莲丰滨的大港口至瑞穗乡,为沿秀姑峦溪下游峡谷形成的古道。
  • 安通越岭古道:由台东长滨至花莲玉里,从原住民时代到日本时代一直是重要来往孔道,现成为观光景点之一。

注释

参考书目

相关网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