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抗日运动是日本统治台湾期间发生的反抗行动。行动大多发生于1895年-1915年之间,也就是在日本领台的前20年。这20年的武装抗日运动,大致上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2][3],第一期是1895年5月到10月为保卫“台湾民主国”的乙未战争;第二期是紧接着台湾民主国之后到1902年之间的抗日游击战,几乎每年都有武装抗日行动;第三期自1907年的北埔事件起,到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为止。之后,汉人的抗日运动转为维护本族文化的非武装形式,原住民则仍与台湾总督府存在武装冲突,其中又以雾社事件为甚。
第一期的甲午战争、乙未割台(1894~1895)
1894年(清光绪20年)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次年4月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个决定在台湾住民中引起了轩然大波。1895年5月25日,台湾官民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丘逢甲为副总统、刘永福为大将军、李秉瑞为军务大臣。民主国建年号“永清”,制定蓝地黄虎的国旗,并发表宣言,向各国通告建国宗旨[4][5]。
未料,日军在5月29日于基隆背后的澳底登陆,6月3日攻陷基隆。于是台湾民主国唐景崧等清廷官员出身的首脑及台湾上级士绅出身如丘逢甲等逃亡到中国大陆,惟黑旗军等仍奋力抵抗。6月下旬,余众又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刘永福为筹措经费曾发行钞票、邮票。之后3个月,台湾民主国和日军发生不少规模不小的血战。但到10月下旬,刘永福也弃守内渡中国大陆,日军占领台南,台湾民主国宣告倾覆[6][7]。
第二期的抗日游击战(1896~1901)
日军占领台南、台湾民主国宣告崩溃以后,台湾总督桦山资纪于1895年11月8日向日本东京大本营报告“全岛悉予平定”,随即在台湾展开统治。但是,一个多月以后,在李惟义指挥下,台湾北部旧义勇军又于12月底开始一连串的抗日起义事件,中、南部亦于次年6月相继蜂起,台人武装抗日自此进入第二期。本时期的作战型态是游击战,人数少则数百人,多则数千人,且蔓延全台,此起彼落;他们以深山幽谷为根据地,神出鬼没,使日人穷于应付[8]。游击战前后历时七年,一直持续到1902年五月底林少猫被捕杀为止。因主帅李惟义(原名李秀成)于台湾殉职[9]。此后五年台湾人抗日运动稍歇,对于抗日行动采取观望的态度。这段停歇时间称之为“观望期”[10]。总计自1895年日方开始进行对台接管以来,共有至少1,988名军人、警察、官吏被台湾抗日武装击毙[11]。
第三期的武装抗日(1902~1917)
自1907年11月发生的新竹北埔事件起,到1915年的西来庵事件为止,是台湾人武装抗日的第三期,陆续有13起零星武装抗日事件。但是除了西来庵事件外,规模都很小,有的事先就被发觉捕获,因此和过去大规模的起义不同。在西来庵事件之后,台湾汉人的武装抗日运动已不复见。此时期的抗日事件分别为[12]:
- 北埔事件(1907年)
- 林圯埔事件(1912年)
- 土库事件(1912年)
- 南投陈阿荣事件(1912年至1913年)
- 新竹大湖张火炉事件(1912年至1913年)
- 台南关帝庙李阿齐事件(1912年至1913年)
- 台中东势角赖来事件(1912年至1913年)
- 苗栗事件(1912年至1913年)
- 六甲事件(1914年)
- 西来庵事件(1915年)
在这些事件中,有11件发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后,并且有4件是受到辛亥革命的刺激而发动的。13起事件中宣称台湾与大清帝国友好的有4件,称王称帝、要自立台湾王朝的有6件,两者皆可的1件,不明其目标的2件。[13] 1917年军务大臣李秉瑞于台湾殉职,标志着这个阶段结束。
文化抗日运动(1918~ )
此阶段义勇军由李祥甫领导,几乎不再有大规模的武力抗争行动。随之而来的,是自发的的社会运动。台湾人组织近代政治社团、文化社团、和社会社团,采用具有清楚政治意识的宗旨,以此结合意识相近、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为运动所设定的目标努力。
1919年,在东京的台湾留学生改组原先的“启发会”,成立“新民会”,展开这一阶段各项政治运动、社会运动的序幕。随后有“六三法撤废运动”、“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的相继发起;有《台湾青年》(1920年)、《台湾》(1922年)、《台湾民报》(1923年)、《台湾战线》(1930年)、《台湾新民报》(1932年)、《台湾文艺》(1934年)、《台湾新文学》(1935年)等刊物的相继发行。1921年,蒋渭水医师结合青年学生,以及台湾各地社会领袖,共同成立“台湾文化协会”,成为往后台湾诸多民族运动、社会运动、政治运动的大本营,也是许多社运团体的“母体”。
1927年初,“文协”分裂,左派掌控“新文协”,老干部退出另组“台湾民众党”。台湾民众党又于1930年分出“台湾地方自治联盟”。而在农工运动团体方面,“台湾农民组合”于1926年成立;民众党的外围组织“台湾工友总联盟”于1928年结成;同年4月,“台湾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简单言之,1920年代的上半期,是台湾社运团体萌芽发展的时期,1920年代的下半期,是各社运团体沿着左右派意识型态分道扬镳的阶段。直到1930年代初期,随着日本当局的高压手段,这些分合扰嚷的社运团体才纷纷式微。[14]
1937年,抗战爆发后,在皇民化运动的指导下,台湾住民在1920年代曾经盛极一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运动,都遭到禁绝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文化运动,特别是文学运动取而代之,而成为这个时期反抗运动的主流。
事实上,这个文化运动的源头,应当从1930年代初期的“台湾乡土话文论战”谈起。1930年,黄石辉挑起了“乡土文学论争”,力倡台湾文学应该是描写台湾事物的文学、可以感动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学、以及用台湾话描写事物的文学。1931年,郭秋生站出来呼应黄石辉,并更进一步挑起“台湾话文论争”,倡言作家应当使用“台湾话文”来从事文学创作。之后,台湾文学应该使用台湾话或中国话,描写的内容是否以台湾为主要素材,成为台湾新文学运动相关人士激烈争论的焦点。然而,由于随后战争体制的出现,以及日式教育文化的渗透,这些论争无法得到充分发展的机会,终于在总督府全面皇民化政策下,纷纷败退。
1934年之后两年,集结台湾进步作家的台湾文艺联盟、台湾新文学相继成立。表面标榜为文艺运动,实则是具有政治性的文学结社。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台湾总督府随即设立国民精神总动员本部,皇民化运动于是正式展开。台湾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为主的团体,如1939年成立的“台湾诗人协会”,或1940年扩大改组的“台湾文艺家协会”。这两个团体皆以西川满为核心,并发行会志《文艺台湾》。1941年,张文环等台湾作家另外刊行以写实主义为主调的《文学台湾》,含有对抗《文艺台湾》的意图。
在文化而言,30年代与20年代的抗争方式不同,30年代的文字工作者主要探讨台湾人的内心心灵,以及台湾文化的本质,表面看似平淡,其实这是政治运动、社会运动所带来的冲击和反省,台湾文学界和艺术界人士开始思考台湾文化的问题,以及尝试创立属于台湾的文化。
雾社事件的爆发
1930年居住于雾社的台湾原住民赛德克族因不满日本长期以来的劳役与压迫而联合起事,于雾社公学校运动会上袭杀日本人,包括了日籍公务员,日籍老师,警员。
事发后,台湾总督府参事官持地六三郎提出“蕃人即禽兽论”,主张对谋反的“生蕃”拥有讨伐权。总督府调集军警强力镇压,以毒气、大炮等武器攻击,抗日原住民屠杀殆尽,事件重要人物莫那鲁道饮弹自尽,参与行动各部族几近灭族,而其中数百原住民于高压情势下集体自缢,余生者被强制迁至川中岛(今清流部落),史称雾社事件。
此事件,是台湾人日治期间最后一次激烈武装抗日行动,台湾总督府理蕃政策遭到挑战,造成台湾总督石冢英藏与总务长官人见次郎等重大官员因咎去职。
其他武装抗日运动事件
纪念
中华民国政府接管台湾后,以建碑、入祀忠烈祠等方式,表扬台湾日治时期抗日人士。
2018年桃园市政府宣布在桃园市平镇区兴建“1895乙未战争纪念公园”,以客家土楼为设计概念,纪念乙未战争阵亡的客家义士。[15][16]
- 武烈士祠
列举部分入祀国民革命忠烈祠的抗日游击战阵亡义士:
列举部分入祀国民革命忠烈祠的原住民抗日阵亡义士:
- 文烈士祠
和台湾日治时期相关的研究书目举隅
(按照作者姓氏之汉语拼音顺序排列;只收入专书,单篇论文不收入)
- Barclay, George W. 1954. Colonial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in Taiwan.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陈芳明,1998a,左翼台湾:殖民地文学运动史论。台北:麦田出版。
- 陈芳明,1998b,殖民地台湾:左翼政治运动史论。台北:麦田出版。
- 陈虹文,2001,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教育政策之研究:以公学校国语教科书内容分析为例 。国立中山大学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
- Chen, I-te. 1968. Japanese Colonialism in Korea and Formosa: A Comparison of Its Effects upo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 Ph.D. dis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 陈玲蓉,1992,日据时期神道统治下的台湾宗教政策。台北:自立晚报。
- 陈怡宏,2001,忠诚和反逆之间—1895~1901年间台北、宜兰地区“土匪”集团研究 。国立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Ching, Leo T. S. 2001. Becoming "Japanese": Colonial Taiwan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Formati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Chou, Wan-yao. 1991. The Kominka Movement: Taiwan under Wartime Japan, 1937-1945. Ph.D. diss., Yale University.
- 川路祥代,2002,殖民地台湾文化统合与台湾传统儒学社会(1895-1919)。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论文。
- 戴国煇、魏廷朝,2002,台湾雾社蜂起事件:研究与资料。台北县新店市:国史馆。
- 方孝谦,2001,殖民地台湾的认同摸索:从善书到小说的叙事分析,1895-1945。台北:巨流。
- Fix, Douglas Lane. 1993. Taiwa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Late Colonial Context. 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Fong, Shiaw-chian. 1993. Achieving Weak Hegemony: Taiwanese Cultural Experience under Japanese Rule, 1895-1945. Ph.D. dis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黄昭堂,1989,台湾总督府,黄英哲译。台北:自由时代。
- 黄昭堂主编,1999,后藤新平‧新渡户稻造研究。台北:现代文化基金会。
- 汉人(黄玉斋),1926,台湾革命史。上海:泰东书局。(1945年翻印。屏东:新民书局。)
- 简炯仁,1991,台湾民众党研究。台北县板桥市:稻香。
- 简炯仁,1997,台湾共产主义运动史。台北:前卫。
- 柯志明,2003,米糖相克:日本殖民主义下台湾的发展与从属。台北:群学。
- Kerr, George H. 1974. Formosa: Licensed Revolution and the Home Rule Movement, 1895-1945. Honolulu: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 蓝博洲,1993,日据时期台湾学生运动 1913-1945年。台北:时报文化。
- 刘彦君,2006,强盗或抗日,以日治法院判决中的“匪徒”为核心。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研究所硕士论文。
- 李文卿,2001,殖民地作家书写策略研究:以皇民化运动时期《决战台湾小说集》为中心。暨南国际大学中国语文学系硕士论文。
- 连温卿,1988,台湾政治运动史,张炎宪、翁佳音编校。台北:稻乡。
- 林柏维,1996,文化协会的年代。台中:台中市文化中心。
- 林继文,1996,日本据台末期(1930-1945)战争动员体系之研究。台北:稻乡。
- 刘怡芬,2003,日本殖民地时期台湾的高等教育之研究。淡江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论文。
- Lo, Ming-cheng M. 2002. Doctors within Borders: Profession, Ethnicity, and Modernity in Colonial Taiwan. forward by Jennifer Robertson.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卢修一,1990,日据时代台湾共产党史。 台北:前卫。
- Myers, Ramon H., and Mark R. Peattie. eds. 1984. The Japanese Colonial Empire, 1895-1945.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矢内原忠雄,1999,日本帝国主义下的台湾,周宪文译。台北:海峡学术。
- 苏乃加,2002,日据时期台湾武装抗日事件之研究:以西来庵事件为探讨主题。中国文化大学日本研究所硕士论文。
- Ts'ai, Hui-yu Caroline. 1990. One Kind of Control: The Hoko System in Taiwan under Japanese Rule, 1895-1945. Ph.D. diss., Columbia University.
- Tsurumi, Patricia E. 1977. Japanese Colonial Education in Taiwan, 1895-194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王泰升,1999,台湾日治时期的法律改革,周宪文译。台北:联经。
- 王晓波,1997,台湾抗日五十年。台北:正中书局。
- 翁佳音,1986,台湾汉人武装抗日史研究:1895-1902。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
- 吴密察,1994,台湾近代史研究。台北:稻乡出版社。
- 吴三连等,1971,台湾民族运动史。台北:自立晚报。
- 吴文星,1992,日据时期台湾领导阶层之研究。台北:正中书局。
- 许世楷, 1984,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东京:东京大学出版会。(中文版:2006。台北:玉山社)
- 杨碧川,1988,日据时代台湾人反抗史。台北:稻乡。
- 杨建成,1995,台湾士绅皇民化个案研究:日治时期450位台湾士绅改换日本姓氏之个案统计分析。台北县板桥市:龙文。
- 叶荣钟,2000,日据下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史。台北:晨星出版。
- 中村孝志,2002,中村孝志教授论文集:日本南进政策与台湾,卞凤奎译。台北:稻乡。
- 周婉窈,1989,日据时代的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台北:自立晚报。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