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

诸多宗教中描绘的一个让人遭受痛苦折磨的地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狱是一个地方状态,根据许多宗教,一个人在死后可能会因为他们的过错或违犯等而最终永久进入其中。[1] 在直接概念时间的宗教中,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地狱通常是永恒的。同样,在循环时间观念的宗教中,如佛教,地狱是转世之前的一个临时场所。简单的概念就是 以“光年”之久方可有离开的念想,基本上 没有任何一个宗教或民间信仰可以证实地球上的生物是已经经过轮回之行的,除了“上帝”/造物主。[2]

死后受苦信仰由来已久,但并非所有宗教都存在。在许多宗教中,死后的生活是一种梦幻般的状态,不一定伴随着惩罚等。例如,在古代芬兰人的信仰中,死人像阴暗的幽灵一样在 Tuonela (芬兰的冥界对应概念)里游荡。[3] 在一些古老的文化中,以死者生前所做的事来为其评价的观念逐渐发展起来;死者会因其生前被社会认定是好的行为,而在死后受表扬,反之则受惩罚。[4]

在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统的现代宗教中,地狱是人死后因恶行而受到永恒惩罚的地方。犹太教对地狱没有明确的概念。印度教和佛教关于暂时地狱的观念与人的重生净化有关,道教佛教影响也有地狱概念,还有泰山酆都两套系统。儒教神道教中没有地狱,但它出现在中国传统神话中。

地狱在艺术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描述。例如,但丁的《神曲》和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都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思想以及以地狱形象来讨论邪恶相关概念的文学作品。[5]

在宗教和民间传说中,地狱是来世中邪恶灵魂遭受惩罚性痛苦的地方,通常是透过酷刑,作为死后永恒的惩罚。宗教通常将地狱置于另一个维度或地球表面之下。其他来世目的地包括炼狱灵薄狱天堂乐园和冥界等。

其他信仰不将来世视为惩罚或奖励的地方,仅描述死者的居所、坟墓、位于地球表面以下的中立地点(如冥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希腊罗马和芬兰信仰概念中涵盖从活人之地进入冥界的入口。

根据许多宗教的观点,地狱是一个荒凉的、超凡脱俗的地方,惩罚在这个世界上犯下的被其所属信仰所禁止的行为。 根据信仰的不同,它被认为是死者的毁灭、净化或永恒诅咒的地方。 根据基督教的传统观念,它是恶人死后的折磨之地,居住着恶魔和魔鬼。 然而,在现代基督教教义中,这个想法已经以各种方式进行了修改,甚至被完全放弃。

各种文化中的地狱

华人民间信仰

华人宗教信仰中,相对于人世间,有鬼神所居的“幽冥”、“天界”、“仙境”一说。幽冥,又称阴间阴司黄泉幽都,主管人间生死寿夭,对生前善恶赏罚,为阴曹地府之所在[6]。其构造体系,源自古代中国掌管刑狱的司法官僚系统[7]

幽冥(古时凡非阳世即幽冥,甚至包括天神与山精水魅的居住地)的概念大于地府(阴间中亡魂居住的地方),地府的概念大于地狱(地府中犯罪亡魂被拷打的地方)。一般人死后,先到各县、州、府、都城隍处接受初审,再逐步移送地府。根据《太平经》,人在世间,“为善亦神自知之,恶亦神自知之”,行善之人,则其在阴曹的命簿“无恶之辞”,“天见善,使神随之,移其命籍,著长寿之曹”,不仅能长寿,而且还能让子孙得福,上善之人则能成神;行恶之人,死时则入恶曹地府判罪受罚,而以后还有改过自新的机会。

佛教从印度传入华夏后,道教受它影响又发展出18层地狱的概念。

佛教

佛教以地狱(捺落迦)为六道(或说五道)之一,认为人在命终后,个人会依生前所造的善与恶的业力,而投生六道轮回。作恶业者,投生于地狱或其它恶趣;作善业者,投生于天界;修诸梵行止观者,能导向涅槃脱离轮回[8]。在佛教的宇宙论中,地狱界为轮回流转中最痛苦、最低劣的生存界,可分为极为炎热、烧烫的火狱,以及极度冰冷的寒狱这两种类型。投生于地狱不是永恒的,地狱有情(众生)虽长时受苦,但亦会因为恶业报尽,而再次投生于他界[9]

大乘佛教菩萨圣者地藏菩萨,发愿于地狱之中(以威神愿力示现),救渡地狱众生[10]地藏菩萨生大悲心救拔六道众生,因地狱众生所受业报最为苦痛,故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悲切大愿[11]

八热地狱

八寒地狱

十八地狱

地狱的外围是铁围山,铁围山隔断了阳间与阴界,并且地狱的各个部分也是由铁围山隔断[来源请求]

据《十八泥犁经》有十八地狱,但非一层层的十八层,而是地底八火狱和天际十寒狱,以生前所犯恶行轻重,来决定受苦时间长短。每一地狱,又比前一地狱增苦二十倍和增寿一倍,全是刀兵杀伤、大火大热、大寒大冻、大坑大谷等恶劣环境。

佛教之地狱说是与其轮回观念有关,以便形象地解析“孽”与“果报”,以导人向善[12]

印度教

印度教的前身婆罗门教传说第一个死去的人叫做阎摩(Yama),后来演化为印度教的阴间的主宰阎罗王。其后思想被佛教所吸收,成为二十诸天之一。《玄应音义》中称阎罗王兄妹,阎摩与阎蜜(Yami),兄管男、妹管女鬼。印度教只认为地狱是灵魂投胎转世的一个阶段。

犹太教

早期的犹太人不相信有天堂和地狱,这并非早期犹太教的教义。据古波斯宗教的学者研究,“在巴比伦之囚以前,犹太人并不相信有天堂和地狱。……旧约几乎没有提到过天堂和地狱。”此观念是受琐罗亚斯德教影响而产生的。

圣经里的一些描写和表像:

《申命记》29:23 写着“遍地都是硫磺、盐和火烧、没有耕种、没有出产、连草都不生长。”

《申命记》32:24“你要被火吞灭”

《犹大书》7 “在永火里受刑罚”

《诗篇》11:6“有烈火、硫磺、热风”

《以赛亚书》14:11“阴间,下铺的是虫、上盖的是蛆。”

《以赛亚书》38:18“下到阴间的人 不能盼望你的真理。”

《以赛亚书》5:14“故此、阴间扩张了,开了无限量的口…尊贵人要降为卑”

《以赛亚书》57:9“自卑自贱 直到阴间”

《以西结书》32:24“与下坑的人一同担当羞辱”

基督教

Thumb
欧洲基督教中世纪的地狱插图

按照基督教《圣经》希腊文原文和意义分别是:

  • 矶汉那(Geenna),指欣嫩谷,是过去位于耶路撒冷城墙外的一个谷地,当时的以色列人在此焚烧罪犯尸体(如果人犯罪严重就不配复活,因此犹太人认为不知悔改的人不配进入墓地安葬,只能扔到这个谷自然腐烂或者被焚烧)及生活垃圾。当时的人们还在垃圾上撒上硫磺以帮助燃烧,因此这个地方总是烟雾缭绕。
  • 海地司(Hades),指死人的地方。
  • 塔塔鲁斯(Tartaroo),描述撒但及其反叛天使堕落的动词,意思是“扔到tartar里去”。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各派别基本都完全接受地狱的概念,不像基督教那样,各教派对地狱各执一词。

耆那教

耆那教认为地狱是由恶魔掌权,罪人会受到折磨的,直到一生的积恶全都清除为止。

古埃及宗教

阿努比斯将死者的心脏玛阿特羽毛放在天秤上。要是心脏比羽毛重,代表该人罪孽深重。阿努比斯便会将他交给阿米特吞下,永远不得安息。

古希腊宗教

Thumb
坦塔洛斯薛西弗斯伊克西翁地狱的情形。

地狱(或音译为塔耳塔罗斯)不认为是直接属于冥界的一部分,祂是被描述位于由天界至尘世到冥界以降的遥远下方之处。[13]此处相当黑暗无光,是个无穷的折磨空间;古希腊关于地狱是如同潮湿且阴郁愁苦的坑洞,周围有青铜的墙垣围绕着,并且在远处还有三层黑夜所笼罩。那里主要是以在尘世间违犯宗教上与道德上罪愆的极恶之人必须在此因他们在生前的所做所为接受惩治,尤其是亵渎神明的罪人必到地狱受惩。

根据诗人赫西俄德的描述,一个青铜砧从天空落至地面需要九天九夜的时间,因此连一个客体从地面到地狱也是相同的时间量。

文学作品

Thumb
但丁《神曲·地狱》中的插图,地狱入口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诗人但丁在《神曲》·《地狱》中详尽描写地狱的情况。但丁描述的地狱是一个大漏斗,中心在耶路撒冷,从上到下逐渐缩小,越向下所控制的灵魂罪恶越深重;地心是魔王撒但掌握漏斗顶端。

影视作品

地狱 (1979年电影)日语地獄 (1979年の映画),1979年日本奇幻电影,由日本女演员原田美枝子领衔主演。

旅游景点

  • 中国重庆丰都县以自古以来的鬼文化和鬼城而闻名。
  • 柬埔寨吴哥窟南翼回廊有一浮雕壁画《阎摩的审判/天堂与地狱》,描述的是天堂和地狱的景况。吴哥寺内的三层方形回廊,分别象征着人间、地狱、天堂。
  • 新加坡虎豹别墅,有一处以地狱为主题的博物馆。2021年完成加装空调设备后,转为需要付费参观的博物馆。

参考来源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