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腊八节,又称腊八,源自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因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月初八庆祝而得名。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和避邪。在中国,有腊八节喝粥的习俗。
汉地相传这一天是佛成道日,是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大菩提树下成佛并创立佛教的日子,也称“法宝节”,为佛教徒盛大节日之一。道教《八道秘言》亦提及这天为五腊日中的“侯王腊”,需修斋并祭祀先祖[1][2]。
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3]”秦汉腊用戌日[4]。《说文‧肉部》:“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周家台秦简《秦二世元年视日》木牍:“以十二月戊戌嘉平[5],月不尽四日。”
在古代经典《礼记》中,有“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意思就是:腊月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举行盛大的庆典是为了向祖先回报一年的收获;因为腊祭在十二月(丑月)举行,这样沿袭下来就把处在冬末春初、新旧之际的农历十二月称“腊月”。
周礼中的蜡祭的对象有八:先啬、司啬、农、邮表、虎(猫)、坊、水庸、昆虫。前三者,一般认为是农神或者发展了农业而有功的先民;邮表、坊、水庸代表农业基础设施;老虎捕食野猪,猫捕食老鼠,昆虫是希望他们不要成灾。由多种杂粮混合熬制的腊八粥,就是这种农业祭的传承。水庸祭祀演变为各地的城隍文化。
祭祀的其中一个主要目的是避邪逐疫,而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仍有留存。[6]至于“腊”的意思,有不同的说法:
公元1世纪佛教传入中国后,大约在萧梁时期,中国佛教将此定为纪念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各寺院在这一天都要诵经礼佛,煮粥祀佛,即腊八粥。清代,雍和宫的腊八盛典极为隆重。雍和宫内有一口直径为2米,深1.5米的古铜大锅,重约4吨,专用熬腊八粥。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乾柴运到雍和宫。
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鼓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同时装罐密封,用快马送往承德行宫和全国各地。直到天亮以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
据史料记载,每一锅粥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50公斤,干柴5000公斤[来源请求],共熬6锅。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及皇宫,第三锅给王公贵族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大臣和封在各省的大吏,第五锅分给雍和宫的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
道教上章书《赤松子章历》记载五腊日:正月一日天腊(春节),五月五日地腊(端午节),七月七日道德腊(七夕),十月一日民岁腊(寒衣节),以及十二月八日侯王腊(腊日),为五帝校定生人延益的良日。
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主要是在中国江南、北方、西北一带广大地区有此习俗。
泡腊八蒜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腊八蒜指在腊八这天用醋泡蒜。到春节前后,在醋中浸泡了二十几天的蒜瓣会呈现青绿或碧绿色,具体颜色可能因蒜的品种、醋的品种和放置环境的不同而稍有差异。泡腊八蒜的醋被称为腊八醋,到蒜瓣发绿的时候,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春节前后,北方多有吃饺子的习俗,而就着腊八蒜、蘸着腊八醋吃,则是春节前后的一项独特的风俗。除了就饺子吃,也有用腊八蒜来拌凉菜的。
腊八豆腐是皖菜民间传统菜之一。腊八节前夕之间,晒制豆腐。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过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 二十六,炖猪肉,
二十七,宰年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除夕的饺子年年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