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动物园
全台湾面积最大的动物园,位于台北木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全台湾面积最大的动物园,位于台北木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市立动物园是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的一座公立动物园,隶属于台北市政府教育局。1914年创立于圆山地区,旧称“圆山动物园”,与台北市立儿童育乐中心(台北市立儿童新乐园旧址,今圆山遗址)相邻。1986年,因圆山原址无法扩建,而迁至木栅区(今文山区),因此成为台湾民众现在所熟悉的“木栅动物园”。
台北市立动物园 Taipei Zoo | |
---|---|
开幕日期 | 1986年10月31日 |
位置 | 中华民国(台湾) 台北市文山区新光路二段30号 |
地理坐标 | 24°59′42″N 121°35′3″E |
占地面积 | 165公顷(1.65平方公里) |
动物数量 | 2407 |
物种数量 | 354 |
每年游客人数 | 3,434,650人次(2019年)[1] |
所属协会 | 世界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
|
主要展览 | 室内馆6座、户外区8区 |
园长 | 暂缺 |
拥有者 |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 |
网站 | www |
台北市立动物园 | |||||||||||||||||||||||||||||
繁体字 | 臺北市立動物園 | ||||||||||||||||||||||||||||
---|---|---|---|---|---|---|---|---|---|---|---|---|---|---|---|---|---|---|---|---|---|---|---|---|---|---|---|---|---|
简化字 | 台北市立动物园 | ||||||||||||||||||||||||||||
| |||||||||||||||||||||||||||||
Muzha Zoo | |||||||||||||||||||||||||||||
繁体字 | 木柵動物園 | ||||||||||||||||||||||||||||
简化字 | 木栅动物园 | ||||||||||||||||||||||||||||
|
迁至木栅后,园区总面积原为182公顷,随后因捷运动物园站及北二高的开辟,移拨出部分土地,目前仍有165公顷之广,其中已开发使用区域近百公顷,是全台占地面积最大的动物园。园内包含8个户外展示区、6个室内展示馆、2个环境教育教学场所,2021年底有动物354种、2,407只(未计算昆虫、部分鱼类及农委会收容计划动物)。整个园区被自然次生林地所围绕,是一处结合自然景观形成具生态特色之休闲场所。全园最大的特色是展示环境的布置上采用“地理生态展示法”,依照动物原先的生存环境加以布置在新的环境内,使动物脱离铁笼的束缚,有自由的活动空间,并创造出与动物原生地最接近的生活环境,使动物不必去改变其生活习性,也让游客更能了解动物,是一座具有教育、研究、保护及娱乐功能的动物园。
园本部包含园长、副园长、秘书、研究员(2人)、视导、副研究员(3人)及驻警队员等共10人,下辖保育研究中心、研考室、资讯室、劳安督导小组及动物认养小组等5个任务编组,包含副研究员、辅导员、助理研究员(3人)、分析师、组员、护士、研究助理、助理设计师、办事员、约雇服务员、驻警队员及专业技工友(47人)共60人。
动物园园长的称呼,经历过数次变动。在日治圆山时期,直到1940年动物园内才出现第一位专职园长。在此之前,动物园的现场负责人,是在园里服务的动物养育主任,民间称之为“主任”。战后动物园园长的称呼,战后初期称“园长”,1953年改为“管理员”,1957年再改称“主任”,1970年才改为“园长”,迁往木栅之后仍沿用“园长”,以迄于今。[4]
任别 | 姓名 | 就职时间 | 卸任时间 |
---|---|---|---|
1 | 大江常四郎主任 | ||
2 | 佐藤矶吉主任 | 1921年上任 | |
3 | 亩田政三主任 | 1925年上任 | |
4 | 末永玄吉主任 | 1928年上任 | |
5 | 胜浦辉主任 | 1931年上任 | |
6 | 胜浦辉主任 丰田正雄主任 |
1933年起共同担任主任 | |
7 | 胜浦辉主任 | 1938年上任 | |
8 | 赤松稔园长 | 1940年 | 1944年 |
9 | 田宫良策园长 |
任别 | 姓名 | 就职时间 | 卸任时间 | 备注 |
---|---|---|---|---|
1 | 倪江海园长 | |||
2 | 王承通园长 | 1947年上任 | 市府社会教育课课长兼任 | |
3 | 谢呈奇园长 | 1948年上任 | ||
4 | 卓将铨园长 | 1950年上任 | ||
5 | 吴焜钰管理员 | 1953年4月 | 1955年3月 | |
6 | 李宗富管理员 | 1955年3月 | 1957年8月 | |
7 | 蔡清枝主任 | 1957年8月 | 1970年4月 | |
8 | 曾光伟园长 | 1970年4月 | 1973年6月 | |
9 | 王光平园长 | 1973年6月 | 1986年10月 |
任别 | 姓名 | 就职时间 | 卸任时间 | 备注 |
---|---|---|---|---|
1 | 王光平园长 | 1986年10月 | 1992年12月 | 任内病逝 |
2 | 陈宝忠园长 | 1992年12月 | 1993年9月 | 副园长代理 |
3 | 朱锡五园长 | 1993年9月 | 1998年2月 | |
4 | 杨胜雄园长 | 1998年2月 | 2002年9月 | |
5 | 陈宝忠园长 | 2002年9月 | 2008年4月1日 | |
6 | 叶杰生园长 | 2008年4月2日 | 2011年9月2日 | 原为市府参事兼代,其后专任 |
7 | 金仕谦园长 | 2011年9月16日 | 2020年2月29日 | |
8 | 刘世芬园长 | 2020年4月16日 | 2023年1月16日 | |
9 | 谌亦聪园长 | 2023年3月27日 | 2024年10月1日 | |
台湾战后时期初期,动物园刚从战火中走出,动物种类及数量稀少,但战火并未严重损及动物栏舍,因此战后的建物大多沿袭过去的规模。1940年代后期开始以动物表演、动物展览会等活动吸引游客。1950年代开始扩建并大量引进新动物,新增兽栏园区,面积约5.8公顷。
引进鸟类19种71只、哺乳类10种24只、两栖爬虫类14种24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1种2只、哺乳类11种18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3种3只、哺乳类8种14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3种5只、哺乳类11种25只、爬虫类3种4只、两栖类3种17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4种13只、哺乳类15种33只、爬虫类10种28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7种10只、哺乳类9种15只、爬虫类3种7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17种57只、哺乳类5种18只、爬虫类6种18只。
引进鸟类10种36只、哺乳类7种14只、爬虫类及两栖类共5种51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6种10只、哺乳类5种12只、爬虫类5种16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20种49只、哺乳类14种36只、 爬虫类8种38只、两栖4种28只、鱼类1种27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4种12只、哺乳类7种12只、爬虫类2种17只、两栖3种9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8种27只、哺乳类18种39只、爬虫类9种50只、两栖1种4只,共计引入36种120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6种15只、哺乳类9种19只、爬虫类2种13只、两栖3种15只,共计引入20种62只,重要成果如下:
引进鸟类3种6只、哺乳类8种30只、爬虫类1种4只、两栖1种5只,共计引入13种45只,重要成果如下:
2004年11月开幕,是由原本的可爱动物区改建而成,针对中、小学生的的自然教学而设,以埤塘、水田等湿地与郊野生态造景为主。由“田野生态展示区”、“本土农村生态展示区”、“农庄动物展示区”、“埤塘生态展示区”、“动物行为学院”、所组成,点出人类与动物间的密切关系,提供学童、家长与老师一处共同体验与学习的空间。
展示物种有常见之农场动物如羊驼、兰屿猪、家驴、迷你马及中国鹅、白萝蔓鹅、家鸡等家禽;另展示各种中小型哺乳动物,有狐獴、普通狨、绒鼠、北美浣熊、长鼻浣熊以及原展示于夜行馆的蜜熊等,原非洲区之狐猴群也有一小部分展示于此。
展示台湾的原生动物与栖息环境,展场模拟动物原生栖地的生态环境。知名动物有台湾梅花鹿、台湾黑熊、山羌、台湾野猪、欧亚水獭、台湾长鬃山羊等,以高比例的台湾特有种与亚洲种著称,其中不乏几近绝迹的珍贵品种,如云豹(展示样本非台湾原生种)、蓝腹鹇、台湾穿山甲等。
保育廊道
展示小型保育类动物的长廊隧道展场
亚洲热带雨林区于1998年落成,模拟东南亚热带雨林的生态景观,依展示动线规划成河口生态、密林生态及林缘生态三大展示区,是台湾首座兼具雨林景观与活体动物的生态展示场。展示亚洲象、犀鸟、马来貘、马来长吻鳄、红毛猩猩、白掌长臂猿、马来虎等。
中南美洲热带雨林区于2018年完工,以仿自然环境之绿篱及水道贯穿全区,人工岛间以无围栏设计打造混养环境。展示马来长吻鳄、三线潮龟、大食蚁兽、小食蚁兽、水豚、三种蜘蛛猴及多种中南美洲灵长类等。 热带雨林馆即穿山甲馆座落于两个半区的中间。
现阶段展示于热带雨林区的动物: (此处列表未包含于热带雨林馆展示的动物)
展示澳洲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动物,本区栽种许多澳洲特有的桉树,展示仅分布在澳洲的无尾熊及体型名列世界第二和第三的走禽:鸸鹋、南方食火鸡。灰袋鼠更是本区最具特色的代表。
模拟非洲草原的生态环境,展示以中大型动物为主,大多数采混群展示,以邻近水塘的树荫与灌丛来模拟东非莽原动物聚集的情境。本区展示动物中有数种列名于华盛顿公约,受国际贸易管制的濒危珍稀物种,有非洲草原象、非洲狮、查普曼斑马、河马、网纹长颈鹿、南方白犀牛、黑猩猩、西部低地金刚猩猩等。其中河马已另外兴建“河马浴场”展示,另外位于热带雨林的侏儒河马也展示于此[51]。
本区主要展示栖息于温带草原和森林中的动物,包括蒙古野马、棕熊、亚洲黑熊、山狮、欧亚大山猫、加拿大河狸、小爪水獭(非温带动物)、中华小猫熊等。另外蒙古野马、美洲野牛都是早已在野外销声匿迹的大型动物。原有大卫神父鹿,现已死亡,原展场目前用来展示成年马来长吻鳄(非温带动物)。
现在养阿拉斯加棕熊、北美灰狼、红耳龟、中华小猫熊、亚洲黑熊、山狮、欧亚大山猫、加拿大河狸、蒙古野马;以及原产热带亚洲而非非温带地区的小爪水獭、马来长吻鳄。
位于动物园东南方,占地约4公顷,包括鸟类形态区、雉类与珍禽区、鹤园、鹦鹉房、生态鸟园及水禽区,展示鸟类约140种。知名动物有黄鱼鸮、褐林鸮、青鸾、巴拉望孔雀雉、大宝冠鸟、越南鹇、灰颈冠鹤、绿蓑鸠、紫蕉鹃、蓝凤冠鸠等。
2009年1月26日开幕,是由新光集团赞助兴建;馆内主要展示从中国大陆来的两只四川大猫熊:团团(公、2004年9月1日生,2022年11月19日殁)及圆圆(母、2004年8月30日生),有室内展场与户外山水造景展场,使台湾成为世界上继中国大陆外第5个有猫熊的地区。除此之外,有广大空间贩售动物园及猫熊相关商品,部分空间亦介绍猫熊整体概况等,提供学童、家长与老师一处共同体验与学习的空间。在开放初期深受台湾民众的注意,天天挤爆成为最多人参观的展馆,媒体亦争相报导,连捷运站及动物园大门口都要显示当天还有多少剩余名额,假日名额为19200人次,非假日为14400人次。现在状况好转,参观民众可以有比较舒适的参观环境。2013年7月6日,雌性猫熊圆圆产下圆仔,2014年1月6日正式见客,2020年6月28日再产下圆宝,参观人数也因此随之暴增。
前身为“夜行动物馆”,在原场馆于2012年9月8日封馆拆除后,新馆于2018年完工并于2019年7月9日开幕,由叶世宗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监造[52],外型以台湾穿山甲作为发想进行设计,借由高层空间融合水域、及树基、树干到树冠层的沉浸式复合生态系展示,辅以倒木、树藤、落叶等自然材质布置,营造与特定热带雨林一隅相似的生态场景,并推动共生种的混群教育展示。
为游客参观的主要动线,串连起热带雨林馆楼高24米的展示空间以及其他小展区。从树基、树干到树冠层的混群教育展示营造出热带雨林的生态场景。
热带雨林新馆中设置了一条长廊隧道,模仿夜行性动物在黄昏至夜晚出没活动的昏暗环境,展示白天休息、夜晚活动的夜行性小型灵长类动物。除了原夜行动物馆的灵长类动物,2019年7月与马达加斯加动植物保育群及日本动物园暨水族馆协会合作从上野动物园借殖的雌性指猴Hira也在此展出,为亚洲第二个参与指猴域外保育的国家。
饲养黄带、迷彩、金色及钴蓝等四种箭毒蛙,在工作站内,不仅以透明玻璃橱窗呈现箭毒蛙成蛙的饲养展示箱,还细分出繁殖区、孵化区、蝌蚪区及幼蛙区。借由呈现照顾箭毒蛙的日常,同时向大众展现动物园在箭毒蛙繁殖工作上的成果。
馆内核心区域的亚马逊河生态水域-象鱼池及中南美慈鲷池。生态池容积达500吨且超过2米深,呈现亚马逊生态系辽阔、壮丽的大河氛围透过水底隧道或是从步道上方等不同视角都能欣赏到超过15种鱼儿悠游其中。主要展示南美亚马逊河流域的原生鱼种,另外也展示了中美州的慈鲷科鱼种及濒危物种穗须原鲤。 展示物种:象鱼、红银板、银带、帝王𫚉、穗须原鲤、大鳞脂鲤、慈鲷。
利用栈板、木箱和透明亚克力等素材,堆叠出多面向的台面与展示柜,陈列野外调查工作琳琅满目的器材,另外在大片玻璃前,罩着仿赏鸟墙设计的迷彩网,模拟野外进行鸟类观察工作的环境。
馆内设计分为湿地、热带雨林、温带森林和沙漠四大类,以不同的生态系展示各种两栖爬虫活体动物。除了模拟栖息地之外,馆内还规划了“演化”、“形态与构造”、“栖息环境”、“行为”、“生活史”、“多样性”、“两爬与人”、“保育”、“小心毒蛇”等主题的图文教育及标本解说,并重视本土物种的典藏,推出一系列以台湾为主题的特展。其中更与各方单位合作,进行本土物种复育,如台北赤蛙、竖琴蛙、翡翠树蛙、食蛇龟、柴棺龟、赤腹游蛇等本土濒危两栖爬行动物。
1999年8月,由澳洲黄金海岸库伦宾保护区引进两只公无尾熊,命名为哈雷和派翠克。
2001年9月,母无尾熊丽琪和夏娃,来到动物园。
2003年10月,丽琪为动物园新添了一只无尾熊宝宝,命名为Q比(公)。
2004年,无尾熊哈雷诊断出患有鼻癌(侵犯上颚骨、鼻中膈及鼻腔的软骨及骨混合瘤),经兽医建议于同年11月1日上午安乐死。
2004年10月,又引进一对无尾熊,分别是珍珠和Matty(公)。
2011年,4只无尾熊Flynn、Empress、Tiwi与Coral来台,三只母无尾熊(Flynn为公无尾熊)陆续生下宝宝,Empress的宝宝取名Emily,Tiwi的宝宝取名Nicole,Coral的宝宝则取名为咖啡派。
2016年10月10日,傍晚17:59,元老级无尾熊派翠克于高龄19岁离世。
位于温带动物区,展示国王企鹅和黑脚企鹅,有量身订制的房间和水池,以及完整的企鹅生态图文解说。2001年9月,由园方培育出第一只小企鹅,由民众投票命名为黑麻糬,黑麻糬于2018年10月9日离世。[54]
2005年4月24日开幕。共有两层楼,一楼包括网室生态区、食草栽培温室、昆虫未来馆、昆虫特展室;二楼则有序幕展示室、多媒体教室、台湾昆虫区、夜行昆虫区、温室区。
展示物种-台湾昆虫区:兰屿筒胸竹节虫、大圆斑球背象鼻虫、津田氏竹节虫、长角大锹形虫
展示物种-温室区:家蚕、皇蛾、大凤蝶、黑凤蝶、翠凤蝶、巴黎翠凤蝶、无尾白纹凤蝶、绿斑凤蝶、达摩凤蝶、柑橘凤蝶、黑点大白斑蝶、琉球青斑蝶、黑脉桦斑蝶、桦斑蝶、石墙蝶、枯叶蝶。
展示物种-水生昆虫区:黄缘萤、长翅水螳螂、橙斑大龙虱、大红娘华、大负子虫
展示物种-网室区:巨棘竹节虫、绿椒竹节虫、扁竹节虫、秋叶䗛、台湾骚斯、宽腹斧螳、扁锹形虫、高砂锯锹形虫
昆虫馆中的蚂蚁原有大头家蚁、高雄巨山蚁,2020年因台湾兴起“养蚁热潮”,设置了新的蚂蚁教育展示区,并添加了臭巨山蚁、双脊皱家蚁、坚硬双针家蚁、高山锯针蚁及大林长脚家蚁。[55]
虫虫探索谷:为一天然的溪谷,适于观察自然生态。
台北市立动物园旁,2023年由光禹集团创立台北数位海洋生态娱乐开发公司得标,打造海琉馆、海洋生态主题酒店、商业区,预计2033年正式营运。
位于红鹤区正后方,定期举办各种特展与教育推广活动,并配合中小学的校外教学提供教学资讯。林旺标本置放本中心B1。
位于沙漠动物区入口处,2004年7月18日开幕,共有两层楼,是经济部能源局委托工研院执行台北市立动物园“建筑节能计划”的成果。以《三只小猪》童话故事做为背景,探讨三只小猪如何利用各种建材和发电方式,让住屋达到冬暖夏凉、节省能源的目的。为了将这些观念深植在小朋友心中,节能屋中设计了许多游戏式的设备,例如太阳能发电、人力发电脚踏车等,二楼则有图书区,主要介绍各式建材与奈米涂料的运用。
2002年引进,作为园区内接驳用,可缩短游客行走时间。行驶路线为列车总站至鸟园车站,2007年新增鸟园车站至猫空缆车动物园南站,每辆三节车厢,可扩充至四节,可载人数约70人[56]。由于列车总站每逢假日均大排长龙,因此许多游客选择先步行游园后,再前往鸟园车站搭乘,以避免久候之苦。
游客列车开放时间:
总站9点首班车发车至鸟园站,16点30分末班车。
鸟园站17点末班车往总站,16点40分末班车往动物园南站。
动物园南站首班车9点发车至鸟园站,16点末班车。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