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蓑鸠(英语:Caloenas nicobarica)[2][3][4][5][6][7],又称为绿蓑鸽、尼柯巴鸠,为分布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印度沿岸、马来群岛、所罗门群岛、帕劳上的鸠鸽科鸟类。为蓑鸠属下唯一的现存种,已灭绝的近亲包括渡渡鸟以及罗德里格斯渡渡鸟。
描述
绿蓑鸠为大型鸠鸽,体长可达 40 cm(16英寸),头部及上颈部为灰色,身体为青铜绿色,尾部短,呈白色,暗色喙上蜡膜有疖,粗壮的腿为暗红色,虹膜为黑色[8]。
雌鸟体型略小于雄鸟,身体下部偏褐色。亚成鸟尾部为黑色,缺乏彩虹色的羽毛。在各分布地区的绿蓑鸠族群几乎没有外型差异,仅有帕劳亚种 C. n. pelewensis 拥有较短的颈部蓑羽[8]。
行为与生态
绿蓑鸠的繁殖分布包括印度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缅甸的丹老群岛、泰国西南方离岛、马来西亚半岛地区、南柬埔寨、越南、以及位于苏门答腊、菲律宾与所罗门群岛之间的诸多小岛。在帕劳,绿蓑鸠具有特有亚种 C. n. pelewensis[8]。
绿蓑鸠在岛屿及岛屿间成群飞行,晚上多半会在离岸缺乏掠食者的小岛上休憩,白天则飞往食物较丰富的岛屿觅食,包括有人类栖居的地区。主要的食物来源包括种子、水果及嫩芽,也会聚集到有种植谷物的区域;绿蓑鸠也会透过胃石来协助消化这些食物。绿蓑鸠的飞行模式与其他鸠鸽类似,不过群体飞行时多半呈多列或一路纵队。绿蓑鸠显眼的白色尾羽在飞行时可以发挥类似尾灯的效果,让其他绿蓑鸠在凌晨或黄昏的时刻依然能够追寻其他个体。绿蓑鸠的亚成鸟与幼鸟个体缺乏白色尾羽,对于成年的绿蓑鸠来说,这样的特征可以协助牠们将这些未成年个体从潜在的繁殖对象、繁殖竞争者、鸟群的领头排除[8]。
绿蓑鸠会大群聚集在离岛上的密林中繁殖,并利用树枝在树上筑巢。雌鸟会在巢中产下 1~2 枚椭圆形、略带蓝色的卵[8]。
2017 年,部分绿蓑鸠个体在西澳大利亚州金伯利地区被目击,并在靠近布鲁姆的单臂角地区捕捉到亚成鸟个体。这是第一次记录到绿蓑鸠在澳洲大陆出没[9]。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