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寧市
新疆縣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疆縣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寧市位於新疆西北部,是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犁河谷內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工業中心。清代為伊犁將軍駐地,後為寧遠縣(伊寧縣)轄區。1952年5月,以伊寧縣縣城的五個區設立伊寧市[7]。現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四師和武警新疆總隊機動第四支隊駐地。市人民政府駐新華西路。
伊寧市 哈薩克語:قۇلجا قالاسى 維吾爾語:غۇلجا شەھىرى | |
---|---|
縣級市 | |
傍晚的伊犁河畔 | |
坐標:43°54′29″N 81°16′29″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
設立 | 1952年5月23日[1] |
下級行政區 | |
政府 | |
• 市長 | 賽福丁·伊木熱木則[3] |
• 市委書記 | 李寧平[4] |
面積 | |
• 總計 | 644.01 平方公里(248.65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5] | |
• 常住 | 778,047人 |
• 密度 | 1,208人/平方公里(3,129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654,726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新疆時間(UTC+6) | |
郵政編碼 | 835000 |
電話區號 | 999 |
車輛號牌 | 新F |
行政區劃代碼 | 654002 |
網站 | 中國伊寧 |
唐朝時,為蟄失密城所在。後,地名為古麗扎。清代突厥語地名稱固勒扎(維吾爾語:غۇلجا,拉丁維文:Ghulja,哈薩克語:قۇلجا)。當代別名古麗斯坦(花城)[8]。
西元前三世紀(相當於秦代)時,伊犁河谷是塞迦(斯基泰)人與烏孫人活動的區域。前二世紀初,匈奴崛起,迫使大月氏西遷伊犁河谷,大月氏攻擊烏孫牧地,烏孫族大敗,昆莫難兜靡被殺害。匈奴冒頓單于收留烏孫餘部,孫兒軍臣單于於前113年左右指派難兜靡之子獵驕靡率領烏孫征討伊犁河、楚河流域的大月氏,烏孫軍大獲全勝,隨後獵驕靡在伊犁河谷建立了烏孫國。匈奴通過烏孫間接控制從伊犁河流域西抵伊朗高原的交通線[9][10]。雖然軍臣單于死後,烏孫國便「不肯復事匈奴」[11],但是很長時間內一直羈屬匈奴[9]。
《漢書·西域傳》記載:「烏孫國,大昆彌治赤谷城,去長安八千九百里。戶十二萬,口六十三萬,勝兵十八萬八千八百人……」認為烏孫在西域「最為疆國」。西元前110年,烏孫與西漢結盟,西漢利用烏孫牽制匈奴在天山以北的勢力。西元前58年,匈奴分裂,對西漢而言,烏孫失去盟友的價值,舉動開始受到西漢新組織西域都護府監視。加上烏孫在「狂王」泥靡死後發生繼承人問題,內部分裂後由大小昆彌分治,在二世紀中葉又遭到鮮卑首領檀石槐攻擊,國勢漸漸衰弱。
三世紀時,烏孫曾經向曹魏政權進貢[12]。西元318年,鮮卑拓跋部首領鬱律重創烏孫。五世紀初,蒙古高原的柔然與烏孫西北方的悅般聯手,烏孫被迫避居天山山中[13]。
西元439年,北魏統一華北,烏孫向其進貢[14]。早在437年之前,蒙古高原的柔然就曾經數次攻打烏孫國[15]。北魏希望挑戰柔然,曾經在437年派遣董琬、高明等人出使西域,途經烏孫,受到烏孫王的禮待。此後烏孫往蔥嶺遷徙,在漢文史籍上消失。
西元552年,古突厥首領土門擊潰柔然,在蒙古高原建立了突厥汗國,土門的弟弟室點密則在伊犁河流域建立西突厥汗國,成為第一代西突厥可汗,他的牙帳位在今伊犁特克斯河流域。西元657年,唐帝國(桃花石)派遣蘇定方西征,西突厥被滅國。伊犁等地歸入唐北庭大都護府管轄。當時伊犁的主要部族是突厥葛邏祿部。《新唐書》記有蟄失密城,為伊寧古稱。「蟄失蜜」即古波斯語yasmin,當時漢語翻譯為耶悉茗,即素馨花。因波斯語、阿拉伯語、突厥語中,yasmin為的素馨花和茉莉花的統稱。故「蟄失密城」在當代又翻譯為茉莉花城。蟄失密城之名日後演變為古麗扎城(花園城)、固勒扎城(盤羊城)[8]。
十世紀時,葛邏祿與回鶻聯合,建立了喀喇汗國,伊犁在此時開始伊斯蘭化。1124年,伊犁的葛邏祿部族臣服於東來的西遼(喀喇契丹)。1211年,伊犁河流域的葛邏祿部投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征服西域和中亞廣大地區後,在1224年建立察合台汗國,統治包括伊犁與吉爾吉斯斯坦在內的中亞地區。1346年,察合台汗國分裂,伊犁被歸給東察合台汗國(蒙兀兒斯坦),並在1418-1508年以「亦力把里」一名作為東察合台汗國國都。此時東察合台汗國的蒙古人已大部融合於伊斯蘭教信仰之中,史冊中稱之為蒙兀兒人(Mongol)。
1514年,亦力把里汗速檀阿黑麻(Ahmad Alaq)之子薩亦德(Sultan Said Khan)在喀什噶爾建立葉爾羌汗國,伊犁也成為其勢力範圍。此時喀什噶爾的白山派與葉爾羌城的黑山派兩大和卓系統興起,彼此互鬥不已。1677年,瓦剌(衛拉特)蒙古崛起,獲得葉爾羌汗國的臣服。南進新疆的瓦剌四部中,準噶爾部以伊犁為根據地相繼控制阿爾泰、塔城等地,逐漸取得統治地位,建立準噶爾汗國。
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朝征服伊犁盆地的準噶爾部與喀什噶爾的白山派,決定以伊犁盆地作為控制新疆的主要根據地,於1760年設立伊犁辦事大臣,兩年後在伊犁設立了總統伊犁等處將軍,作為當時西域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統轄天山南北各路,並在伊犁河谷建立「九城」,在今哈薩克的伊犁河南岸特克斯河上游、恰倫河兩岸有厄魯特營,春賈有錫伯營和北岸扎爾肯特有索倫營到北天山沿線之間設有卡倫。伊寧市為當時的寧遠城,又稱老固勒扎(Old Ghulja)或塔蘭奇固勒扎(Taranchi Kulja)。1888-1914年間為寧遠縣。
1864年,在同治新疆回亂期間,新疆一些地區被新出現的哲德沙爾汗國(Yettishar)佔領,伊犁的東干族與塔蘭奇則成立了塔蘭奇蘇丹政權,整個伊犁河谷只有惠遠城由清軍控制,其他地方都被穆斯林叛軍佔領。穆斯林叛軍大肆屠殺寧遠城的滿族人,伊犁將軍明緒(Mingsioi)也連同家人殉死城中。1871年,俄羅斯帝國侵略伊犁,直到1880年才經由《伊犁條約》將霍爾果斯河以東地區還給中國清朝。
1884年(光緒十年)十月,新疆建省,伊犁將軍改為「伊犁駐防將軍」,民政功能移除,軍事方面也只管伊犁與塔城。軍府制(Amban)與伯克制(Baig)廢除,由道府州縣取代。
1914年2月1日,伊犁鎮守使改設鎮守使,由中央直轄改為新疆省管轄。寧遠縣因為與東北寧遠同名,改名為伊寧縣。[來源請求]
1944年9月,在蘇聯的支持下,伊犁、塔城、阿山發生「伊寧事變」(中共稱為三區革命),伊寧的維吾爾族人武裝蜂起,會同阿勒泰與塔城的哈薩克族人,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與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對立。1948年8月1日,阿合買提江·哈斯木在伊犁成立「新疆保衛和平民主同盟」[18],並通電支持中國共產黨。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0月1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新疆,20日進駐新疆省會迪化(今烏魯木齊)。
伊寧市地處伊犁河谷盆地中央。東連伊寧縣,西鄰霍城縣,南瀕伊犁河與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隔河相望,北依天山支脈科古爾琴山。地表水徑流主要有伊犁河、人民渠、北支幹渠、團結渠、北山溝及泉水等。伊犁河從本市南沿由東向西蜿蜒流過,在本市流程為35.3千米,在中國境內的流程150餘千米,集水面積5萬餘平方千米,年平均徑流量118.06億立方米。
伊寧市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氣溫10.5℃,1月最冷年均12℃,7月最熱年均22。8℃,年均降水量245.1毫米,無霜期190天,年均日照3080.8小時,具有發展特色農業的水土光熱資源優勢。冬季市區一般年份最低溫≤-30℃,海拔850~1500米的地帶屬內暖帶(逆溫層),其中以海拔900~1200米的淺山地帶最明顯,1月平均溫度較平原地區高4℃以上,一般在11月初形成,次年3月上旬結束。春季氣溫上升快,但不穩定,由於冷空氣的侵入頻繁,易使上升的溫度又急劇下降,倒春寒每兩年1次。夏季炎熱,平原地區極端最高溫度可達39℃~41℃,有穩定的炎熱期,最熱7月,平均溫度在22℃~23℃。秋季溫度下降快,由於北方冷空氣活動加強,於9月上旬出現寒潮和霜凍,農作物易受害。
伊寧市氣象數據(1971年至2000年)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1.8 (53.2) |
19.6 (67.3) |
27.6 (81.7) |
33.5 (92.3) |
36.0 (96.8) |
36.5 (97.7) |
39.2 (102.6) |
38.3 (100.9) |
37.3 (99.1) |
31.1 (88.0) |
22.6 (72.7) |
14.5 (58.1) |
39.2 (102.6) |
平均高溫 °C(°F) | −2.1 (28.2) |
0.2 (32.4) |
9.0 (48.2) |
20.4 (68.7) |
24.8 (76.6) |
28.5 (83.3) |
31.0 (87.8) |
30.4 (86.7) |
25.8 (78.4) |
18.0 (64.4) |
8.7 (47.7) |
1.3 (34.3) |
16.3 (61.4) |
日均氣溫 °C(°F) | −8.8 (16.2) |
−6.2 (20.8) |
2.8 (37.0) |
12.7 (54.9) |
17.2 (63.0) |
20.9 (69.6) |
23.1 (73.6) |
22.0 (71.6) |
17.1 (62.8) |
9.5 (49.1) |
2.1 (35.8) |
−4.6 (23.7) |
9.0 (48.2) |
平均低溫 °C(°F) | −15.0 (5.0) |
−12.2 (10.0) |
−2.5 (27.5) |
5.8 (42.4) |
10.2 (50.4) |
14.0 (57.2) |
15.8 (60.4) |
14.1 (57.4) |
9.3 (48.7) |
2.9 (37.2) |
−2.8 (27.0) |
−9.5 (14.9) |
2.5 (36.5) |
歷史最低溫 °C(°F) | −40.4 (−40.7) |
−34.7 (−30.5) |
−23.8 (−10.8) |
−8.6 (16.5) |
−2.3 (27.9) |
3.4 (38.1) |
6.9 (44.4) |
2.8 (37.0) |
−2.8 (27.0) |
−11.7 (10.9) |
−37.2 (−35.0) |
−37.2 (−35.0) |
−40.4 (−40.7)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17.9 (0.70) |
19.1 (0.75) |
20.2 (0.80) |
28.0 (1.10) |
27.2 (1.07) |
28.5 (1.12) |
20.2 (0.80) |
14.2 (0.56) |
14.6 (0.57) |
26.1 (1.03) |
27.8 (1.09) |
25.0 (0.98) |
268.8 (10.57)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8.1 | 7.6 | 8.1 | 7.6 | 8.6 | 9.1 | 8.1 | 6.2 | 4.4 | 6.7 | 7.4 | 8.3 | 90.2 |
平均相對濕度(%) | 78 | 78 | 70 | 55 | 58 | 59 | 56 | 54 | 57 | 66 | 74 | 78 | 65 |
月均日照時數 | 159.7 | 170.9 | 213.8 | 252.2 | 291.5 | 299.6 | 327.4 | 316.0 | 274.8 | 213.8 | 168.6 | 145.7 | 2,834 |
可照百分比 | 56 | 58 | 58 | 63 | 64 | 65 | 70 | 73 | 73 | 68 | 58 | 53 | 64 |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局 |
薩依布依街道、墩買里街道、伊犁河路街道、喀贊其街道、都來提巴格街道、瓊科瑞克街道、艾蘭木巴格街道、解放路街道、巴彥岱鎮、潘津鎮、英也爾鎮、達達木圖鎮、漢賓鄉、塔什科瑞克鄉、喀爾墩鄉、托格拉克鄉、克伯克圩孜鄉和伊寧邊境經濟合作區。
2020年末,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市常住人口為778047人。[20]
伊寧目前所屬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管轄了新疆西北部的伊犁、塔城地區、阿勒泰地區等三地區,是中國唯一的副省級自治州。伊寧是其直屬的縣市之一,並為首府所在地。伊寧歷史上一直是多民族混居的地方。現在全市人口中維吾爾族、漢族、回族、哈薩克族較多,另有錫伯族、蒙古族、烏茲別克族、俄羅斯族等,民族風情濃郁,其中維吾爾、回、哈薩克等民族的人口有人信伊斯蘭教。生活在伊寧的錫伯族,系清乾隆年間從中國東北西遷而來。
伊寧地處伊犁河谷中部的綠洲內,全境地勢平緩,年平均氣溫8.4℃,降水量262毫米。城區內綠樹成蔭,綠化率達40%以上,有「塞外江南」之稱。溫和濕潤的氣候和充裕的水資源使這裏很適合發展農業。這裏主要種植小麥、亞麻、甜菜、煙草等作物,以及蘋果、西瓜、甜瓜等各類瓜果。境內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工業有採礦、紡織、食品、皮革、建材等。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起,通過臨近的霍爾果斯口岸,伊寧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各國的貿易增長較快。
清朝伊犁將軍最初駐伊寧,並從這裏統治整個新疆地區。後築伊犁九城,其中惠遠城(位於今霍城)為將軍駐地,而寧遠城即今伊寧市為商民聚集之所。城內外古蹟較多,有伊犁將軍府、陝西大寺(回族大寺)、拜都拉大寺、火龍洞等許多名勝和宗教建築。
2010年9月,伊寧市所有中小學校實行民漢合校。[2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