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般 (中古漢語 :*/jiuᴇt̚-pˠan/ < 東漢漢語 :*/jyat-pɑn/[ 1] )是北魏 時一個西域 國家,最初在龜茲 以北游牧[ 2] ,其後活動於烏孫 西北(大約在今日哈薩克斯坦 的七河地區 ),是北匈奴殘部的後裔[ 3] 。竇憲 打敗又西走的無名號北單于 ,悅般為這位北單于所帶領的部落中老弱者的後裔,而北單于本人則率領另一部逃入康居 [ 4] [ 5] 。周學鋒認為,根據《魏書·西域傳·悅般傳》的記載,悅般在西域活動的時間應該不長[ 6] 。有關悅般的記載始於北魏太武帝 太廷三年(437),董琬、高明出使西域,最後的記載在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448),前後大約12年。但其歷史卻可追溯到東漢時期。
Quick Facts 悅般, 歷史時期 ...
Close
悅般是在匈奴 解體之後出現的,受粟特 文化影響強烈[ 7] 。約480年代,悅般分裂為4支楚河流域 部落[ 8] :處月、處密、處木昆、處半。
處月後來和古突厥 合流,形成了西突厥汗國 沙陀部 [ 9] 。沙陀部首領李存勖 建立了後唐 ,同時沙陀部的殘餘可能投奔了現代蒙古 境內的蒙古語 族群塔塔兒部 ,形成韃靼人的汪古部 或「白韃靼」[ 10] [ 11] 。
處木昆部可能與基馬克汗國 有關。
尤里·阿列克謝耶維奇·祖耶夫 將「悅般」的原讀音構擬為*Örpen ~ Ürpen ,可以與鄂爾渾碑銘 中的地名Örpün對應[ 12] [ 13] 。Zuev還比較了*Örpen ~ Ürpen和7世紀位於額爾齊斯河 上游支流 的咽麫(中古漢語 *iet-mien < *ermen ~ örmen ?)。同時,Vladimir Tishin認為「咽麫」(< LMC *ʔjianˊ-mjianˋ < EMC *ʔɛnH -mjianH < *Emän )與處木昆部的咽城及額敏河 的名稱有關。[ 14]
Gumilyov進一步將悅般和「六州 粟特」(Altï Čub Soğdak)聯繫在一起[ 15] 。同時,Sergey Klyashtorny認為「六州 粟特」即是679年唐 以降突厥為基礎建立的粟特人為主的六胡州[ 16] :魯州、麗州、含(或舍)州、塞州、依州、契州[ 17] [ 18] 「原先是臣服於東突厥人的粟特人」[ 19] 。後來,闕特勤 碑文中提到,六州粟特成為了後突厥汗國 的敵人[ 20] ,701年被毗伽可汗 征服。六州也曾起義反唐,直到722年唐軍將其降服。[ 21]
據《魏書·悅般傳》,悅般人的語言習俗與突厥語族群 高車 相近。悅般人會剪頭髮,並在毛髮上塗上酥油,每天飯前都會洗澡。[ 22] [ 23]
柔然 和悅般
悅般 (Yueban)和匈尼特人 (Chionites)出現在公元 400 年的亞洲
155年到166年之間,匈奴 的前附庸——鮮卑 在檀石槐 的領導下聯合起來對北匈奴 進行了一系列戰爭,最終打敗並迫使他們西遷(93-約380),直到南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 24] [ 25]
這次戰敗終結了匈奴在內亞的強勢地位。檀石槐將匈奴從准葛爾盆地 驅逐出塔爾巴哈台山 ,將丁零 趕出薩彥嶺 。這次失敗使匈奴不再能從途經西域的絲綢之路 上獲得收入,迫使他們尋找新的附屬地。
悅般作為匈奴殘部[ 26] 利用鄰近的Uar人(與嚈噠 和/或入侵了東歐的「阿瓦爾人 」有關)併入侵了哲別 ,並建立了悅般。後來一些Uar人回到哲別,並與鮮卑靺鞨 部合作,在2世紀佔領了天山坡地,在一段時間內作為西鮮卑部落保持了獨立。[ 27]
七河流域也分佈着阿茲人 (分佈在碎葉城 和烏茲根 之間)和葛邏祿 踏實力部。他們有時被認為和Asii人[ a] [ 28] [ 29] 或吐火羅人有關[ 30] :他們是6個世紀前征服了巴克特里亞 的印歐人 ,後來建立了貴霜帝國 。據波斯史學家葛爾迪齊所說,Azi和Tuhsi,還有哈拉吉人 [ 31] 都是突騎施 的後裔[ 32] [ 33] 。喀喇汗國 語言學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 將Tuhsi描述為一個只講突厥語的人組成的王朝部落[ 34] 。這可能表明這些印歐人經歷了「突厥化 」,發生了語言替換 。Azi 也被認為說葉尼塞語系 語言,因為瓦西里·弗拉基米洛維奇·巴托爾德 注意到古突厥語 𐰔 Az 和說一種已經滅絕的科特語 方言的民族的內名Assan 之間的相似性。[ 35]
柔然 在五世紀上半葉入主漠北,繼而攻打西域諸國。位於柔然西面的悅般曾經與柔然結好[ 36] ,並可能合作逐走烏孫[ 37] 。烏孫西遷後,兩國瓜分烏孫的土地,悅般遷入烏孫故土,位於烏孫西北[ 38] 。後來柔然與悅般反目,屢次交戰,時間在柔然大檀 可汗(414-429)在位期間。
北魏太武帝希望聯合悅般夾擊柔然,太廷 三年(437)董琬、高明出使西域期間可能曾經會晤悅般王[ 39] 。太平真君 九年(448),悅般遺使北魏求援,希望東西合擊柔然。若悅般從西邊施壓,柔然便會失去周旋的餘地。柔然處可汗吐賀真 (444-464)因此喪失了鄯善 、焉耆 ,其後的反攻卻成功奪回焉耆 ,繼而滅高昌 沮渠氏政權,以十分忠於柔然的闞伯周 為高昌王,高昌成了柔然的傀儡政權。柔然沒有停止侵擾悅般,悅般隨後西遷歐洲 [ 39] ,估計是被柔然迫走[ 2] 。
487年,鐵勒 從柔然中分裂出來,並在5世紀末襲擊了悅般。悅般很快分裂為4支部落,分別是處月、處密、處木昆、處半[ 40] 。後來嚈噠 征服了鐵勒(495-496),柔然又在530年代打敗了鐵勒[ 41] 。最終在551年,突厥作為柔然的附庸再次平定了鐵勒的反叛。[ 42]
這4支部落是突厥汗國 的主要組成部分[ 27] 。在突厥汗國解體後,處木昆變為咄陸 部,處半分為西突厥汗國 「十箭」之一的咄陸部和弩失畢 部[ 43] [ 44] 。後來處月部和古突厥 後裔混合為巴里坤湖 以西的南準噶爾 地區的沙陀部。[ 8]
一名8世紀藏族地理學家提到了阿爾泰以南的處木混人是Ibilkur 人,並將他們與曲律-屈出律(Külüg-Külchur)相聯繫。他們是唯一一個在8世紀中葉還保持獨立的楚河部落,夾在葛邏祿 和突騎施中間。其領地位於塔爾巴哈台山 西側[ 45] 。漢語文獻將*Külüg čor ([屈]律啜)領導的處木昆列為十箭咄陸 五姓中的一個[ 46] [ 47] [ 48] [ 49] 。
列夫·古米廖夫 基於對悅般歷史的重建,駁斥了當時流行的柔然與「阿瓦爾人 」或「偽阿瓦爾人」(入侵東歐前先襲擊了薩比爾人)相同說,因為柔然要想襲擊薩比爾人,必須先經過悅般。[ 50]
以下為《魏書·西域傳·悅般傳》的記載:
悅般國,
在烏孫西北 ,去代一萬九百三十里。其先,
匈奴北單于之部落 也。為
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 ,
北單于度金微山 ,
西走康居 ,
其羸弱不能去者 ,
住龜茲北 。地方數千里,眾可二十餘萬。涼州人猶謂之"單于王"。其風俗言語與高車同,而其人清潔於胡。俗剪髮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日三澡漱,然後飲食。其國南界有火山,山傍石皆焦溶,流地數十里乃凝堅,人取為藥,即石流黃也。
與蠕蠕結好,其王嘗將數千人入蠕蠕國,欲與大檀相見。入其界百餘里,見其部人不浣衣,不絆髮,不洗手,婦人舌舐器物,王謂其從臣曰:「汝曹誑我入此狗國中!」乃馳還。大檀遣騎追之不及,自是相仇讎,數相征討。真君九年,遣使朝獻。並送幻人,稱能割人喉脈令斷,擊人頭令骨陷,皆血出或數升或盈斗,以草藥內其口中,令嚼咽之,須臾血止,養瘡一月復常,又無痕瘢。世祖疑其虛,乃取死罪囚試之,皆驗。云中國諸名山皆有此草,乃使人受其術而厚遇之。又言其國有大術者,蠕蠕來抄掠,術人能作霖雨狂風大雪及行潦,蠕蠕凍死漂亡者十二三。是歲再遣使朝貢,求與官軍東西齊契討蠕蠕。世祖嘉其意,命中外諸軍戒嚴,以淮南王他為前鋒,襲蠕蠕。仍詔有司以其鼓舞之節施於樂府。自後每使貢獻。
— 魏收 , 魏書·卷一百二·西域傳·悅般傳
《悅般傳》的「匈奴北單于之部落」指出悅般人祖先為北匈奴部落的後裔。
《悅般傳》的「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說明事件發生於公元89年、91年竇憲在稽洛山、金微山兩次擊敗北匈奴的一系列戰爭。[ 5]
《悅般傳》的「北單于度金微山」指出北匈奴戰敗後,西遷的路線曾越過阿爾泰山(即金微山或金山)。[ 5]
《悅般傳》的「西走康居」指出北匈奴越過阿爾泰山後,一路西遷至蔥嶺以西的康居,但《後漢書》的《袁安傳》與《南匈奴傳》則記載北匈奴戰敗後一路西遷至烏孫。[ 51]
《悅般傳》的「住龜茲北」與「在烏孫西北」前後矛盾,齊思和認為「住龜茲北」的龜茲為烏孫之誤;余太山則認為悅般人祖先在東漢時期的居住地在龜茲以北,後來才遷至烏孫西北。[ 5]
《悅般傳》的「羸弱不能去者」中的羸弱劉學銚解釋為「老弱或不願西遷」的部落。[ 4]
雖然漢語文獻中描述了一些宗教儀式和魔法的表現,但沒有任何記載涉及悅般的宗教。關於悅般人的敘述提到了巫師,他們能引起霜凍和暴雨。在與柔然的戰爭中,處半的巫師對他們發動了一場暴風雪,使柔然人被凍傷,不得不撤退。後來,關於阿瓦爾人 巫師在與法蘭克人 的戰爭中,和乃蠻 與成吉思汗 的戰爭中,都有類似的傳說。[ 52]
信仰摩尼教 的熾俟 部後裔沙陀部後來建立了後唐 (923-936)。沙陀部有着佔主導地位的龍崇拜。後唐的建立者李克用 也來自龍部。編年史甚至指出,沙陀人會在雷山龍門「循北人之俗」祈禱拜祭[ 53] 。後唐一度成為了佛教 和道教 的保護者,那時建成的寺廟有很多後來被拆除了。[ 54]
《魏書》、《北史 》載有少量悅般的資料,之後悅般再沒有出現在任何史籍上。國內外學者對悅般的起源看法不一[ 6] 。
中國社會科學院 學者余太山 在著作《嚈噠史研究》指出悅般可能屬於北匈奴 其中一個部落。
日本 學者松田壽男在《古代天山 歷史地理學研究》提出悅般應是嚈噠 人。
中國 學者周學鋒認為悅般是被嚈噠 滅國後四處流徙的貴霜 人[ 6] 。並假設他們操阿爾泰語系 突厥語 [ 6] 。
悅般被認為與黑汗王朝 中的樣磨 有關,另一說他們是阿瓦爾人 祖先。西方漢學家莊延齡 分析悅般及阿瓦爾 的族名,認為兩者有所聯繫[ 55] 。哈薩克人認為大玉茲 中的阿勒班是悅般後代。
處月常被認為後來演變成了熾俟部(Čigil)[ 56] [ 57] [ 58] ,是一支中古突厥語 部落,喀喇汗國 語言學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 將其描述為「反對魯姆人 」的部落[ 59] 。Atwood (2010)則對此表示懷疑,指出處月在語音上與西部裕固語 中的Chunghyl「骨頭」相近[ 60] 。
處密可能可以對應Čömül ,是另一支反對羅姆人、說中古突厥語 的部落,他們還有自己的土語。(阿拉伯語 رَطَانَة raṭāna )[ 59] [ 61] 。
古米廖夫認為,處木昆可能組成了基馬克汗國 (743-1050)的一部分[ 62] [ 63] 。Gardizi(?-1061)列出了基馬克汗國 的七部:Imi、基馬克 、韃靼人 、伯顏都兒 、欽察 、Lanikaz和Ajlad人。後來,處木昆和欽察 可能都參與了庫曼人 的形成。[ 64]
Czegéldy (apud Golden 1992:53) 將Tuhsi與中世紀東伊朗語族群奄蔡 的一部Duhs-As相比較。
Schuessler, Axel. 2007. An 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Old Chinese .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 586, 155
余太山等. 余太山 , 編. 西域通史 1.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
《魏書·西域傳·悅般傳》:「悅般國,在烏孫西北,去代一萬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單于之部落也。」
王彥輝,北匈奴西遷歐洲的歷史考察,東北師大學報1989年第3期。
周學鋒, 悅般源流考, 伊犁師范學院學報. 2004年2期, 8-10頁.
C. P. Atwood, Encyclopedia of Mongolia and the Mongol Empire , p.424
Ozkan Izgi, "The ancient cultures of Central Asia and the relations with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Turks, Ankara, 2002, p. 98, ISBN 975-6782-56-0
Paulillo, Mauricio. "White Tatars: The Problem of the Öngũt conversion to Jingjiao and the Uighur Connection" in From the Oxus River to the Chinese Shores: Studies on East Syriac Christianity in China and Central Asia (orientalia - patristica - oecumenica) Ed. Tang, Winkler. (2013) pp. 237-252
Zuev, Yu. A., Rannie tyurki: ocherki istorii i ideologii , Dajk-Press, Almaty, 2004, p. 27, 68-70 (in Russian)
Gumilyov, L. Millenium around the Caspian Sea Ch. 49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Litres, 2014. in Russian
Klyashtorny S. G. Ancient Turkic runic monuments as a source on the history of Central Asia Moscow, 1964. p. 78-80, 93-94
Pulleyblank, E.G. "A Sogdian Colony in Inner Mongolia" T'oung Pao , 2nd Series, Vol. 41, Livr. 4/5 (1952), p. 326-327
《新唐書·地理志》:「調露元年,於靈、夏南境以降突厥置魯州、麗州、含州、塞州、依州、契州,以唐人為刺史,謂之六胡州。」
Namba Walter, M. "The Sogdians and Buddhism". Sino-Platonic Paper 174 (2006). p. 16
《魏書·悅般傳》:「其風俗言語與高車同,而其人清潔於胡。俗剪髮齊眉,以醍醐塗之,昱昱然光澤,日三澡漱,然後飲食。」
Yablonsky, L. T. Stock-Breeders of the Ancient Khorezm. Bulletin of Russian Humanities Foundation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Archaeology). 1999,. Iss. 1–2: 198.
E.A.Tsvetsinskaya "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evolution in the Amudarya Prisarykamysh delta, 2001
《魏書·悅般傳》:「為漢車騎將軍竇憲所逐,北單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 者住龜茲北。」
Golden, Peter B.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urkic Peoples (1992). p. 53, 142
Kubarev, G.V. "A Runic Inscription at Kalbak-Tash II, Central Altai, with Reference to the Location of the Az Tribe" in Archaeology,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of Eurasia 44/4 (2016). p. 97-98 of 92–101
Pylypchuk, Ya. "Turks and Muslims: From Confrontation to Conversion to Islam (End of VII century - Beginning of XI Century)" in UDK 94 (4): 95 (4). In Ukrainian
Zuev, Yu.A. (2002) Early Turks: Sketches of history and ideology Daik Press, Almaty. p. 153 (in Russian)
Zuev, Yu. Early Türks: Sketches of history and ideology. Almaty: Daik-Press. 2002: 152–153. (in Russian)
Barthold, Wilhelm. Zwölf Vorlesungen über die Geschichte der Türken Mittelasiens [Twelve Lectures on the History of the Turks of Central Asia]. Deutsche Gesellschaft für Islamkunde. Berlin: Arthur Collignon. 1935: 37. OCLC 2221089 .
《魏書·西域傳·悅般傳》:「與蠕蠕結好,其王嘗將數千人入蠕蠕國,欲與大檀相見」
薛宗正, 柔然汗國的興亡──兼論丁零、鐵勒系族群的西遷與崛起, 西域研究. 1995年3期, 37-46頁.
《魏書·西域傳·悅般傳》:「悅般國,在烏孫西北,去代一萬九百三十里」
余太山, 南北朝與西域關係述考, 西北民族研究. 1996年1期, 1-32頁.
Golden, Peter B.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 Otto Harrassowitz, Wiesbaden. p. 79
Duan, "Dingling, Gaoju and Tiele", p. 346–347
《舊唐書 ·突厥列傳》:「鐵勒、龜茲及西域諸胡國, 皆歸附之。其人雜有都陸及弩失畢、歌邏祿、處月、處密、伊吾等諸種。風俗大抵 與突厥同,唯言語微差。」
《通典 ·邊防·突厥下》:「又分十箭為左右廂,一箱各置五箭。其左廂號為五咄陸部落,置五大啜,一啜管一箭;右廂號為五弩矢畢,置五大俟斤,一俟斤管一箭。其後或稱一箭為一部落,大箭頭為大首領。五咄陸部落居碎葉以東,五弩矢畢部落居於碎葉以西,自是都號為十姓部落。」
Bacot J. "Reconnaissance en Haute Asie Seplentrionale par cinq envoyes ouigours au VIII siecle" // JA, Vol. 254, No 2,. 1956, p.147, in Gumilev L.N., "Ancient Türks" , Moscow, 'Science', 1967, Ch.27 http://gumilevica.kulichki.net/OT/ot27.htm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In Russian)
《通典 ·邊防·突厥下》:「其咄陸有五啜:一曰處木昆律啜;二曰胡祿屋闕啜,賀魯以女妻之;三曰攝舍提暾啜;四曰突騎施賀羅施啜;五曰鼠泥施處半啜。」
《舊唐書·突厥列傳》:「……統攝咄陸、弩失畢十姓。其咄陸有五啜:一曰處木昆律啜……」
單于震懾,屏氣蒙氈,遁走於烏孫之地,而漠北空矣。《後漢書·卷四十五·袁安傳》 時,竇憲復出屯武威。明年,北單于為耿夔所破,遁走烏孫,塞北地空,餘部不知所屬。《後漢書·卷九十九·南匈奴傳》
Yu. Zuev, "Early Türks: Sketches of history and ideology" , Almaty, Daik-Press, 2002, p. 145, ISBN 9985-4-4152-9
Ozkan Izgi, "The ancient cultures of Central Asia and the relations with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The Turks, Ankara, 2002, p. 100
朱學淵, 嚈噠、高車興吐火羅斯坦諸族, 西北民族研究. 2000年1期, 173-191頁.
Golden, P.B. (199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the Turkic Peoples in Turcologica (9). p. 199
Zuev, "Early Turks: Essays of history and ideology", Almaty, Daik-Press, 2002, p. 145, 250
Lee, J.Y. (2018) "Some remarks on the Turkicisation of the Mongols in post-Mongol Central Asia and the Qipchaq Steppe" in Acta Orientalia 71(2). p. 129 of 121-144
Maħmūd al-Kaśğari. "Dīwān Luğāt al-Turk". Edited & translated by Robert Dankoff in collaboration with James Kelly. In Sources of Oriental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Part I. (1982). p. 82-83
Atwood, Christopher P. (2010). "The Notion of Tribe in Medieval China: Ouyang Xiu and the Shatup Dynastic Myth". Miscellanea Asiatica: p. 602, n. 27 of 593–621.
Bailey, H. W. "Turks in Khotanese Texts", in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No. 1 (Jan., 1939), pp. 87
Gumilev L.N. Ancient Turks , Moscow, 'Science', 1967, Ch. 27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in Russian)
Gumilyov, L. (2009) Searches for an Imaginary Kingdom: The Legend of the Kingdom of Prester John ch. 14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in English; translated by R.E.F. Sm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