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

中國與印度於2020年發生的邊界衝突事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

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共和國之間於2020年起在邊境發生的軍事對峙與衝突事件。自2020年5月5日以來,中印兩國部隊據稱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多地進行侵略性行動、發生數起對峙和小衝突,並造成雙方人員傷亡。事發地位於西藏自治區阿里地區班公錯日喀則市乃堆拉山口。另外,阿克賽欽西部實際控制線附近也出現了對峙,其中雙方大多數參與對峙的士兵聚集在加勒萬河谷,中方反對印度在此地方修築公路[20]。儘管衝突不斷升溫,印度和中國均堅持可以通過外交途徑緩解局勢[21][22]

快速預覽 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 日期 ...
2020年中印邊境衝突
中印邊界問題印度-尼泊爾領土爭端的一部分
Thumb
克什米爾的地圖[註 1],紅色圓圈標出了衝突的大致位置:加勒萬河谷(上),溫泉檢查站(中)和班公錯(下)
日期2020年5月5日 (2020-05-05)-2021年2月11日 (2021-02-11)(9個月6天)[4]
地點
結果 兩國軍隊已脫離接觸
領土變更 印度損失300平方公里土地[5]
衝突方

 中國
支援

 印度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國 習近平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註 2]
中國 趙宗岐 上將
西部戰區司令員(-2020年12月))
中國 張旭東 上將
西部戰區司令員)
中國 王強 空軍中將
西部戰區空軍司令員)
中國 徐起零 中將
西部戰區陸軍司令員)[6]
中國 柳林 少將
南疆軍區司令員)[6][7]
中國 祁發寶 上校(負傷)
(邊防第363團團長)[8]
中國陳紅軍 少校
 邊防第363團機步營營長)[8][9]

拉姆·納特·科溫德
印度總統[註 3]

納倫德拉·莫迪
印度總理
 哈林達·辛格英語Harinder Singh (general) 中將
印度陸軍第14軍軍長)[7]
桑托什·巴布 上校 
比哈爾團英語Bihar Regiment第16營營長) [10]
維傑·拉納 上校
馬哈爾團第11營營長)(負傷)[11]
傷亡與損失
中國官方:
4人死亡
1人重傷[8]
印度官方
20人死亡[12][13][14][15]
76人受傷[16]
10人被俘[17][18](後有傳媒推測至少30人)[19]
各大媒體對傷亡的估計及報道有顯著差異,參見§ 雙方損傷§ 後續
關閉

根據印度的說法,中方沒有按照協議撤軍,並且讓數百名中國士兵伏擊了印度的巡邏隊。[23]中國軍方《解放軍報》發佈影片稱,衝突系因印軍越線搭設帳篷,有預謀[註 4]地潛藏、調動大量兵力伏擊以祁發寶上校為首的數名中方談判人員引起的。衝突發生後,中方派遣了以陳紅軍少校為首的增援部隊前往營救[24][25]。雙方隨即使用冷兵器展開了械鬥,造成人員傷亡[26][27][28][29]。這是自1967年以來中印之間首次爆發造成人員死亡的衝突。

隨後,經過三輪中印軍長級談判和其他外交談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印度國家安全顧問英語National Security Advisor (India)阿吉特·多瓦爾英語Ajit Doval通電話,就緩和兩國邊界事態達成積極共識,雙方一線部隊隨即脫離接觸[4]。在西線加勒萬河谷脫離接觸的過程中的緩衝區設置在實際控制線的印度一側[30]。然而,中國卻並未從已經深入印度聲稱的邊境18公里的班公錯後撤[31][32][33][34]。在雙方脫離接觸後的8月29日,雙方再次在班公錯南岸發生衝突。中印雙方均指責對方違反先前達成的共識[35][36][37]

2021年2月11日,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向印度議會表示,在兩國進行了多輪軍長級談判和外交談判之後,雙方達成協議同意雙方邊境一線部隊在喜馬拉雅山脈西部的班公錯地區開始組織脫離接觸[38]

背景

中印矛盾

Thumb
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領土爭端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印度的最大爭議是領土爭端,包括阿克賽欽地區藏南地區。雙方在1962年因為藏南問題發生邊境戰爭,雙方關係一度跌至低谷[39]。1988年,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訪華,雙方的關係暫時得到好轉[40]。2003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印,以承認錫金邦為印度領土,換取了印度正式承認西藏自治區是中國的領土[41]。但是雙方都宣稱對阿克賽欽地區和藏南擁有主權。

中印兩國分別於1993年9月7日、1996年11月29日和2005年4月11日簽訂《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的協定》、《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定》和《關於解決中印邊界問題政治指導原則的協定》。

在2014年9月訪問印度的行程中,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討論了中印邊境問題,且表達了這些問題需要被解決的迫切需求,也表明了邊境問題的澄清也將有利於未來的雙邊關係[42]。然而中印的上一次衝突則是2017年持續了73天的的洞朗事件。據南華早報轉述環球時報消息,自那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便不斷往青藏高原增兵,其中包括了解放軍的適應高原作戰的輕量化主戰坦克15式輕型坦克直20通用直升機、翼龍-II無人機和PCL-181車載155毫米加榴炮[43]。2020年5月乃堆拉山口衝突以後,擴建的阿里昆莎機場也發現了解放軍重型戰機殲-16殲-11的身影,該機場距離班公錯200公里[43][44]

導火線

引發衝突的導火線原因多種。中印兩國關於領土的爭鬥都趨向激烈。在衝突爆發前,印度方面興建了多條公路並計劃在2022年前完成66條邊線道路,此舉引發了中國方面的不滿和外交抗議[45][46]。而中方在這些邊境爭議地區也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工程[44][47]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泰勒·弗雷維爾表示,這是中國對印度在中印邊境上建造工事的回應,尤其是印度方面建造的達布克-什約克-DBO公路英語Darbuk–Shyok–DBO Road

而在2019年8月印度中央政府拆分查謨和克什米爾英語Revocation of the special status of Jammu and Kashmir,此舉被中國認為是對其領土主權和重要戰略合作夥伴巴基斯坦的挑釁。許多學者及評論也認為這是衝突的導火線之一。[48][49][50]

印度—尼泊爾矛盾

2020年5月起,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便爆發了大規模的反對印度在里普列克山口(毗鄰西藏阿里地區普蘭縣印度北阿坎德邦)修路的遊行示威,眾多示威者前往印度大使館抗議。[2]

6月12日,尼泊爾邊防武警擊斃了一名印度西塔馬爾希市的居民,並擊傷另外2名印度人,引起了印度方面的不滿。[51]隨即在13日尼泊爾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位於中印邊境里普列克山口等尼印爭議地區劃為尼泊爾的明確領土,引發印度的憤怒回應,而尼泊爾在里普列克山口的行動則被印方猜測為符合中國在附近地區的利益,因此尼泊爾的此次行為被印度陸軍參謀長曼諾傑·納拉瓦內英語Manoj Mukund Naravane認為是受到了中國的影響並以此維護中國在阿克賽欽的利益[2][1][52][3]。但截至17日,尼泊爾印度尚未爆發武裝衝突。

過程

Thumb
圖為班公錯。粉紅色線為實際控制線,紅色為印度聲稱的邊境線。兩線之間由中方西部戰區陸軍下屬班公湖水上中隊實際控制。圖中也可以看到由中方阿克賽欽實控的庫爾那克堡[註 5]西里傑普英語Sirijap[註 6]營地

5月中印乃堆拉山口肢體衝突

2020年5月2日,中國與印度軍隊爆發鬥毆事件。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印度都宣稱是對方侵入了自己本國的領土。5日和9日,中印兩國部隊於日土縣班公錯亞東縣南部的乃堆拉山口(中國亞東縣與印度錫金邦交界)發生對峙,後演變為肢體衝突,雙方共有11人受傷。19日,雙方談判破裂。對此,中印雙方皆調兵進入戰備地區[53][54]

2020年6月6日,印度第14軍司令哈林德·辛格中將率領的印度代表團,來到「實際控制線」東側的普爾楚邊防連(斯潘古爾邊防連)33.565°N 78.8°E / 33.565; 78.8邊境人員集合點,與中方談判代表解放軍南疆軍區司令員柳林少將展開高層軍事對話[7][55][56][57]

對峙期間,印度決定再派遣1.2萬工人前往當地完成印度基礎建設的開發[58][59]。搭載首批1,600名工人的列車於2020年6月14日離開賈坎德邦,前往烏達姆普爾協助印度邊境道路建設局的工程[60][61]。印度專家認為,對峙局面可能是中方率先回應拉達克的達布克-什約克-DBO公路英語Darbuk–Shyok–DBO Road基礎建設工程引發的[46]

6月15日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

Thumb
3km
2miles
none
卡拉卡什河
卡拉卡什河
Galwan Kangri peak
Galwan
Kangri
中方邊境據點
據稱的中方邊境據點
加勒萬河支流
加勒萬河支流
加勒萬河
加勒萬河
加勒萬河
加勒萬河
DS-DBO公路
DS-DBO公路
KM 120
印軍哨所
與什約克河合流
什約克河床
薩木崇嶺
薩木崇嶺
加勒萬河源頭
加勒萬河源頭
Thumb
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附近的加勒萬河[62]

械鬥

紐約時報報導,引發此輪衝突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印度在中印邊境正修建一條連結一斗拉特別奧里地前沿機場至加爾萬山谷山口的公路[63]

美國CNBC報導指,2020年6月15日晚的阿克賽欽地區加勒萬河的戰鬥是在桑托什·巴布上校指揮的比哈爾團第16營拆除了加勒萬河口附近中國邊防部隊第14號巡邏點的位置附近搭建的一個中國帳篷開始的。印度方面表示,「這座帳篷是在6月6日中印軍長級會談中商定拆除的,但其後中方拒絕拆除該帳篷[10]」。中國外交部則表示,「6月15日晚,印方一線邊防部隊公然打破雙方軍長級會晤達成的共識,在加勒萬河谷現地局勢已經趨緩情況下,再次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甚至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地交涉的官兵」[28]

英國《衛報》引述印度政府說法指,印度巡邏隊在一個他們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撤退的山區陡峭地段遭遇解放軍伏擊,印度政府指解放軍有預謀地攻擊印度軍隊[26]。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的報導引述印度高級官員說法指,15日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突擊隊手持鐵棒和用鐵絲網包裹的警棍追捕比哈爾團第16營的部隊,雙方在加勒萬河流域爆發了8個多小時的血腥肉搏戰。駐紮在14號巡邏點高山脊上的中國軍隊向印度陣地投擲了大量石塊。印軍使用攜帶的簡易武器以及石塊進行反擊[10]。印軍第16營營長桑托什·巴布上校被解放軍從狹窄的山脊上推下峽谷,墜崖而死[10]。印度政府指,雙方約600人在幾乎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用石塊、鐵棒和其他臨時武器戰鬥[26]。而根據《衛報》援引印度媒體的報導,很多士兵在衝突中因不熟悉地形失足墜落,是造成此次傷亡慘重的重要原因[64]

衝突發生後,印度外交部表示,是中方軍人試圖單方面改變現狀,若中方認真遵守高層的協議,事情本可以避免[需要較佳來源][65]。當天,隨着輿論發酵和局勢面臨升級,印度總理莫迪兩度與內務部長阿米特·沙阿英語Amit Shah、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會面討論[45]。而同樣是在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新聞發言人張水利大校發表聲明,稱「6月15日晚,在中印邊境加勒萬河谷地區,印軍違背承諾,再次越過實控線非法活動,蓄意發動挑釁攻擊,引發雙方激烈肢體衝突,造成人員傷亡」,並要求印方「嚴格約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侵權挑釁行動,與中方相向而行,回到對話會談解決分歧的正確軌道上來」[66]。6月17日,印度外長蘇傑生表示,爆發衝突是因為中方在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試圖樹立一個建築物。6月19日,印度總理莫迪表示,印度邊境未被入侵和佔領。我們20名戰士犧牲了。但那些挑釁者,我們的戰士教訓了他們[67]

雙方損傷

其後,印度首先發表官方佈告稱印方有1名上校軍官、2名士兵共3人死亡,且過程中只有石頭、棍棒等冷兵器[68],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一名進駐中印邊境的印度高級官員提供照片,顯示中國軍人在衝突中使用一種特殊的武器,看起來像是在金屬棒銲上許多鐵釘,增加殺傷力[69]。但該「狼牙棒」卻遭到了中國媒體觀察者網的否定,認為這只不過是印軍在拆除邊境鐵絲網時繳來的鋼筋立柱,不僅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揮舞不便,其上的鐵釘在遭遇擊打時會脫落,並不能增強殺傷力。[70]在印度當日時間晚上11點28分,印度軍方再度發表通告,稱印方死亡人數為20人(3人在衝突中直接死亡,17人受傷後死亡),數十人失蹤[71]。印度軍方表示,許多傷員在後方死亡是由於傷員長期暴露在零度以下的溫度下[10]。美國CNBC報導引述印度政府消息人士指,印軍至少還有24名士兵正在與危及生命的傷勢搏鬥,超過110人需要治療。一名印度軍官指,「死亡人數可能會上升[26]。」巴基斯坦Dispatch新聞台表示,印度軍隊至少47人死亡,110人重傷[72]。印度方面陣亡的最高級別軍官為比哈爾團16營營長桑托什·巴布上校[73]中國於6月18日晚上釋放了所有10名被俘虜的印度士兵,據《印度報》其中包括一名中校和三名少校,儘管印度官方早先宣稱「無人失蹤」[74][75][76][77][78]。6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據我所知,目前(6月19日)中方沒有扣押任何印方人員。」[79]同日,印度軍方對媒體透露「總共76名士兵受傷,其中58人將在1周內回到崗位。」[16]同日,陣亡的印度士兵下葬[80]

6月20日,印度警方逮捕了來自拉達克卡吉爾地區的印度國大黨議員扎基爾·侯賽因(Zakir Hussain),原因是該議員在與某人的通話中稱「至少200到250名印度士兵死亡」,「印度士兵望風而逃」等。印度警方指控其通話內容散佈謠言、危害地區安定、具有煽動性質[81]

衝突結束早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未公佈傷亡人數。蘋果日報引述推特上的環球時報記者王雯雯的推文稱中方有5人死亡、數十人受傷。王雯雯之後再次發帖引述該消息來源為推特@NewsLineIFE[82][83][84][85][86],隨後微博上有大量網民對此真實性表示懷疑,環球時報亦表示該報從未發佈解放軍傷亡人數數據,該報總編輯胡錫進表示,中方有人員傷亡,不過並未透露具體數字[87]。印度媒體ANI報道中國方面傷亡43人,此數據未於印度軍方發言中提及[45]。印媒《今日印度》則稱43人之說純屬謠傳[88]。印度《印度報》表示,「印度政府消息人士引述來自美國的信息源指」,解放軍有35人傷亡。[89]而《印度斯坦時報》引述一名在印度中央政府高層官員的話稱,解放軍部署在加勒萬河谷第14巡邏點附近的正副指揮官均在衝突中喪生[90]。6月21日,印度媒體Zee TV再次引用一個未指明的「來源」的數據,加碼解放軍到45-50人死亡,並抓捕了一名解放軍上校[91]。直到印度部長聯盟理事會成員印度前國防部長V. K. 辛格發表聲明,再次修改中方傷亡,「如果我們死了20個人,對方就死了超過我們的兩倍的人數。」但尚未有消息來源對此數據佐證,包括對此不予置評的印度軍方[92]。6月22日,據新德里電台援引多名消息人士稱,中國軍方在15日衝突後在加勒萬河谷與印度舉行軍事會談時證實在衝突中,有1名中國指揮官陣亡[93]。6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表示中方沒有死亡四十餘人,相關消息全是虛假信息[94]

8月,一張網傳的照片顯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疆軍區為69316部隊(69316部隊為新疆軍區直屬邊防363團天文點邊防連,距離加勒萬河谷僅數公里)的陳祥榕立起墓碑,墓碑上寫着其人「二〇二〇年六月在對印邊防鬥爭中犧牲」,並被追記一等功[95]

2021年2月10日,俄羅斯通訊社塔斯新聞社的一篇英文報道說,在2020年5月和6月的中印軍隊衝突中,至少有20名印度軍人和45名中國軍人陣亡[96]。塔斯社並未給出中方陣亡數字的來源,但是最早在2020年6月21日的報道中,塔斯社已經開始援引印度軍方消息源[97],稱中方有大約45人傷亡,並在之後的報道中多次重複該消息源和數字[98][99][100]

2021年2月19日,在中印雙方第九輪軍長級會談達成脫離接觸的共識並實施撤離後,《解放軍報》公開了在中印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中的中方軍人死傷信息:團長祁發寶身先士卒,身負重傷;營長陳紅軍、戰士陳祥榕突入重圍營救,奮力反擊,英勇犧牲;戰士肖思遠,突圍後義無反顧返回營救戰友,戰鬥至生命最後一刻;戰士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拼力救助被衝散的戰友脫險,自己卻淹沒在冰河之中。總計4人陣亡,1人重傷[8]。不過網名為「辣筆小球」的前《經濟觀察報》記者仇子明新浪微博上認為中方隱瞞真實死亡數字並諷刺詆毀最大級別的團長存活而下屬陣亡,引發網民的眾怒。仇子明的微博賬號被指因歪曲事實、詆毀貶損衛國戍邊官兵而被新浪微博管理員禁言一年;當晚20時,微博管理員再發通告,表示賬號「辣筆小球」與該賬號使用人持有的另一個賬號「球夜行」依據法律法規要求予以關閉。當晚其本人也被南京公安機關逮捕並認罪[101][102][103]。北京同樣有一男子在微信群被指涉嫌侮辱中方陣亡士兵而被刑拘[104],四川綿陽亦有一名男子在微博發表侮辱中方陣亡士兵的言論,其後主動到公安機關自首。警方已對其處以行政拘留7天的處罰,賬號亦被封禁[105][106]。截至2021年2月22日晚,共有7名網民因發表詆毀戍邊英雄言論,被公安機關刑事拘留或拘留。另外,警方指控居於中國國外的另兩人詆毀戍邊解放軍,並要求他們回國,兩人分別為SOHO中國創辦人潘石屹之子潘瑞[107]、19歲旅居境外的重慶籍男子王靖渝[108],後者被公安機關列為逃犯[109]

2021年2月19日晚,《軍事報道》節目公開了加勒萬河谷衝突現場影片,影片顯示解放軍的祁發寶團長在衝突開始時位於陣型最前面,成為印軍重點攻擊目標,頭部遭重傷。[110][111][112] [113]

2021年10月9日,中國社交平台流出兩張於加勒萬河谷衝突時拍下的照片,引發關注。其中一張是全副武裝的解放軍列隊警戒,一大群印軍垂頭喪氣且帶有傷痕在中間行走,人數至少在30人以上。而由發佈的照片所見,解放軍俘虜印軍的人數遠遠不止印度軍方所稱的10人[114]

後續

對於中印衝突,中國媒體採用冷處理手段,鮮少報道最初5月份發生的衝突以及加勒萬河谷事件。從5月5日到6月6日的會議,即小衝突和邊境對峙的首個月,中國官媒《中國日報》、《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未就事件發表社論或評論文章[115],僅《環球時報》中文版在16版報道了事件[116]。國營電視台中國中央電視台僅在社交媒體上發佈了軍方的聲明[117],未有進一步報道,而該電視台的晚間新聞節目《新聞聯播》未報道加勒萬事件[116]。而《環球時報》發表的大量社論闡釋了中方不公佈死亡人數的原因[116][115]。據悉,中方鮮少報道衝突事件,是因為「印度在中國的優先事項清單中的位置較低」[118]。相反,印度的主流報紙幾乎都在頭版及其他版面報道事件[119]。一般來說,印度媒體不對中國的事情進行深入報道。印度只有兩家媒體在中國有派駐記者,而中國在印度的記者非常多[118]

更多資訊 Global Times ...
關閉

英語:Several thousand soldiers with a Chinese PLA Air Force airborne brigade took just a few hours to maneuver from Central China’s Hubei Province to northwestern, high-altitude region amid China-India border tensions.


在中印邊境緊張的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空降旅的幾千名士兵僅用了幾個小時就從中國中部的湖北省機動到西北的高海拔地區。

2020-06-07[120]

然而6月6日雙方指揮官會面前夕,中印雙邊的媒體都涉及了信息戰,其中中方媒體稱軍方在邊境演習,目的是震懾印度人[121]。同時,抖音屏蔽了相關的影片,新浪微博微信刪除了印方的聲明[122][123][124]。加勒萬衝突後,《紐約時報》和《衛報》等國際媒體指出兩國的領導人都有民族主義者的特徵,須警惕擴張主義式民族主義抬頭。而英國廣播公司翌日頭條報道加勒萬衝突[125]彭博新聞社認為「印度正在放棄長久以來不結盟的歷史」[126]

6月19日,根據中國軍網報道,中國人民解放軍西藏軍區的一個旅在海拔4,700多米的高地組織了一次協同演習。而印度則從該國中部和南部調派戰鬥機前往中印邊境附近的位於列城斯利那加的空軍基地,幻影2000戰鬥機隊也來到了拉達克地區附近的基地[127]

6月20日,印度總理莫迪表示,其已授權印度軍隊採取必要的反擊措施[128],包括允許前線部隊向中方開槍。而根據中國和印度在1996年《關於在中印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軍事領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協議》第6條第1項規定,雙方同意「任何一方不得在實際控制線己方一側兩公里範圍內鳴槍、破壞生態環境、使用危險化學品、實施爆炸作業、使用槍枝或爆炸品打獵。這一禁止措施不適用於輕武器射擊場內的日常射擊訓練」[129]

6月20日,印度與中國再次互相指責對方違反雙方交界的實際邊界線[130]

6月22日,印中舉行了11個小時的軍長級會議[131]。雙方達成軍隊脫離接觸以避免衝突或衝突升級的協議[132]

6月25日,《印度時報》稱,根據商業衛星圖像和地面報告顯示,解放軍在6月15日的衝突中被印度軍隊摧毀的觀察哨的位置上建立了一更大的營地,並設置了炮位。同時報道還指,解放軍在加勒萬河谷北部的達普桑突出區(Depsang Bulge area)部署了大量軍隊和重型武器[133]。作為回應,印度也不斷增派部隊和武器前往中印邊境[134]

6月30日,中印兩軍舉行了第三輪軍長級會談[135]。在此輪會談中,印度再次強調要求中方撤走包括班公錯加勒萬河谷和達普桑盆地在內所有關鍵地區的所有軍事力量並恢復2020年4月時的狀態,而中國則要求印度減少相關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136]

7月3日,印度總理莫迪視察拉達克地區,表示「不會停止建造道路橋樑」[137]

試圖脫離接觸

7月5日晚,經過三輪中印軍長級談判和其他外交談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外交部長王毅印度國家安全顧問多瓦爾通電話,就緩和兩國邊界事態達成積極共識,雙方一線部隊隨即開始脫離接觸[4]。在脫離接觸的過程中的緩衝區設置在實際控制線的印度一側,協議規定印方不能跨過什約克河(位於印度實際控制區),而中方不跨過實際控制線[30][138]。而在協議達成那天早些時候,中國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在節目《今日關注》中,首次公佈了多張印度越線挑釁中方的證據。其中顯示印方在中方實控線一側進行包括行車道路、便橋等基礎設施的修建,還試圖在相關地區設置哨所[27]

對此,幾名國防分析家指出,該協議並未恢復2020年4月之前的狀態。地緣政治專家Brahma Chellaney在他的《印度斯坦時報》專欄中指出:「印度尋求全面恢復原狀的想法似乎很遙遠」[139]。Challaney進一步寫道,這正是基於中國著名的的「前進10英里後退6英里」戰略導致4英里的增長,並因此實際上導致了中國領土的增加[139]。此外,許多報導指出,中國人不願脫離在達普桑盆地班公錯的第4指瓶頸處的「Y」型交界處,在那裏,中國人在印度所宣稱的領土內前進了18公里,並建造了包括三個雷達站在內的大量軍事設施,這也是重返戰前狀態的重要阻礙[31][32][140][33][34]

7月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證實,中印兩國邊防部隊已在加勒萬河谷等地區脫離一線接觸[141]。然而,中國並未從班公錯後撤[31][32][33][34]

爭端再起

8月29、30日,印度特別邊境部隊(Special Frontier Force)奪占制高點桌頂(英語:Table Top[註 7]、Mukhpari Peak[註 8]熱欽山口[註 9],在穿越邊境雷區時,有人因踩到地雷身亡,聽到爆炸聲的普爾楚邊防連緊急出動從秋迪儉革拉山口(英語:Quidijiankela Pass[註 10]的哨所分兩路出發,經黑頂(5684.6高地,英語:Black Top[註 11]前往Bump(5524.5高地)[註 12]與Helmet[註 13]再度與印軍對峙。 [來源請求][142][143]

8月31日,印度國防部發表聲明,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違反共識,8月29、30日夜間在東部拉達克地區採取「挑釁的軍事行動」 [35]。同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部戰區發表回應,指出印度在班公錯南岸、熱欽山口附近再次非法越線占控,公然挑釁,造成邊境局勢緊張[36][37]

9月

9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莫斯科與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舉行了會晤[144]

9月7日,印軍在班公錯南岸的神炮山地域(位於Mukhpari Peak和熱欽山口之間) 朝中國邊防部隊巡邏人員鳴槍[145],中方軍隊也朝天鳴槍[146]。這是自1975年以來,中印邊境首度傳出槍聲[147]

9月8日,印方釋放的影片顯示當日雙方在Mukhpari Peak和熱欽山口區域展開群架打鬥,並再次出現如關刀、魚叉和木棍等冷兵器,還互扯紅布條警告標語[148]

9月10日,中印兩國外長王毅蘇傑生莫斯科舉行雙邊會談,會後雙方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雙方士兵應該繼續談話、快速地結束對峙、保持適當距離和緩解緊張關係[149],並達成以下5點共識:

  1. 兩國外長同意雙方應遵循兩國領導人達成的關於發展中印關係的一系列重要共識,包括不讓兩國分歧上升為爭端。
  2. 兩國外長認為,邊境地區當前形勢不符合雙方利益,兩國邊防部隊應該繼續對話,儘快脫離接觸,保持必要距離,緩和現地事態。
  3. 兩國外長認為,雙方應恪守現有邊境事務協議和規定,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避免採取任何可能使事態升級的行動。
  4. 雙方同意繼續透過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機制保持溝通,繼續開展中印邊境事務磋商與協調工作機制磋商。
  5. 兩國外長同意,隨着局勢緩和,雙方應加快完成新的建立互信措施,維護和增強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150]

9月12日,印度表示被中方俘虜的5名年輕人已被釋放。印方先前聲稱有5名印度人在中印邊境失蹤。《環球時報》稱他們「假扮獵人」越界刺探中國情況[151]

9月21日,中印兩國在舉行第六輪軍長級會談後,雙方同意停止向前線地區增加兵力[152]

10月

10月12日,印度在中印爭議領土印度實際控制區開通44座橋樑[153]

10月19日,中國解放軍西部戰區發言人發表談話,稱中方1名應牧民請求幫助尋找氂牛的士兵在中印邊境地區迷路走失[154][155]

10月21日,印度方面表示已將扣留的中國士兵交還中方[156]

11月

根據《彭博社》引述印度官員說法,印度失去了250平方公里的德普桑平原以及50平方公里的班公湖地區的控制權,但中印雙方官方皆未此做出評論。 [157][158][159]

11月6日,中印兩軍在楚舒勒舉行第八輪軍長級會談[160]

脫離接觸

2021年2月

2021年2月10日晚,中國國防部發佈聲明:根據中印雙方第九輪軍長級會談達成的共識[161],中印兩軍位於班公湖南、北岸一線部隊於2月10日同步有計劃組織脫離接觸。2月11日起,是次衝突撤退行動開始,預計得到雙方確認後方能正式結束。2月19日,中國中央軍委公佈了在衝突事件中的解放軍傷亡人數確切數字,並決定授予一批受襲並陣亡的人員烈士資格,包含祁發寶(上校)「衛國戍邊英雄團長」榮譽稱號,追授陳紅軍(少校)「衛國戍邊英雄」榮譽稱號,給陳祥榕(列兵)、肖思遠(下士)、王焯冉下士)三位陣亡解放軍士兵追記一等功。[162]有關該衝突的影片資料也在該日公佈。[163]2月20日,中印兩軍在莫爾多/楚舒勒會晤點中方一側舉行第十輪軍長級會談[164]。2月21日,印度和中國表示,兩國軍隊已經從喜馬拉雅山西部一個湖泊地區撤軍[165]

衝突再起

2021年7月

解放軍藏族民兵及一部分藏族平民在中控典角村中國國旗並拉起橫幅,抗議印控拉達克地區藏民慶祝第十四世達賴喇嘛的生日[166]

2021年8月

超過100名解放軍士兵和55匹軍馬越過北阿坎德邦巴拉霍蒂(中國地名為烏熱英語Barahoti)邊境,停留時間約3小時。由於當地為非軍事區,解放軍的出現引發當地人的注意,回報附近印軍邊境巡邏部隊。但解放軍在巡邏隊抵達前即先行撤離,但撤退前損壞包括橋樑在內的部份基礎設施,為中印邊界情勢再添緊張氣氛[167]。對此,北阿坎德邦首席部長普什卡爾·辛格·達米(Pushkar Singh Dhami)表示,邦政府並未「掌握這樣的信息」[168],直接否認接報事件,印藏邊境警察部隊則拒絕置評[169]

2021年10月

印度軍隊在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的中印實控線攔截200名中國解放軍士兵,並對峙數小時,兩軍指揮官協商後雙方結束對峙[170]。對此,印度News 18電視台引述印方高層官員報道,約20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兵從西藏進入阿魯納恰爾邦達旺鎮,試圖破壞無人防守的碉堡。其中,一些中國士兵被印方拘留,現已獲釋[171]。但據中國解放軍消息人士透露,9月28日,中國邊防部隊按計劃對中印邊境中方一側東章地區進行例行性巡邏,中途遭遇印方無理阻攔,中方官兵堅決予以反制,在完成巡邏任務後返回,表示印媒最近關於中國士兵「越線」被扣的炒作子虛烏有,與事實不符[172]

2022年12月

印度軍人與解放軍士兵在藏南地區(阿魯納恰爾邦)達旺地區的 Thang La(pass) (27°46′41″N 92°1′18″E) 爆發衝突,印度方面稱有6名印度軍人受傷,約300名解放軍士兵參與事件[173]。其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龍紹華大校就事件發表談話,表示事發當天解放軍邊防部隊於中印邊境東段東章地區實控線中方一側組織例行巡邏,遭到「印軍非法越線攔阻」,目前已脫離接觸[174]

局勢緩和

2024年

2024年10月21日,印度外交部表示已與中國就兩軍在中印邊境爭議地區執行巡邏安排達成協議,次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也表示中印雙方已就邊境問題達成解決方案[175]。10月30日,印度國防部表示,雙方的軍隊都已經從喜馬拉雅山東段爭議地區的兩個對峙地點撤走[176]

中印邊境的軍事部署

更多資訊 南疆軍區在中印邊境西段設置的邊防連(哨所), 名稱 ...
關閉
更多資訊 印度軍隊在拉達克爭議邊境附近的基地、邊防營房 ...
關閉

回應

外交回應

印度外交部長哈什·瓦爾丹·什林格拉於中印兩軍5月5日到6日在班公錯首次爆發衝突後,約見了中國駐印度大使孫衛東[177],印度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英語Ajit Doval據報之後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辦公室主任楊潔篪進行會談[177]。在5月28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印度外交事務部發言人阿努拉格·斯里瓦斯塔瓦堅持印中兩國有足夠的雙邊機制循外交途徑解決邊境衝突[178][21]。然而部分時事評論員認為雙方簽訂的五項邊境協定有「嚴重缺陷」[179]

邊境軍事人員會議點於5月到6月舉行了多輪軍方會談,首場會談在陸軍上校之間舉行,第二場為旅長級別會談,最後三場為少將/軍長級別會談,會議持續到6月2日[56][180]。然而上述的會談並未達成目的。部分印方人員認為,印度仍不清楚中國的需求:「當一個人想推延會議的進程,就會提出荒謬的要求……他們提出了我們明顯不會讓步的問題」[56]。2020年6月6日,中印軍雙方中將在楚舒勒-馬耳多舉行會談[56][57]。印方代表為駐紮在列城的第十四軍軍長哈林德·辛格(Harinder Singh),中方代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南疆軍區司令員柳林[181][57]。與印度會談前,中國媒體《環球時報》重申[182]

 印度

6月15日加勒萬河谷的衝突爆發後,印度民眾發起了抵制中國貨的示威活動[183]。此外,多地民眾焚燒中國國旗及習近平的畫像表示抗議,另有多個團體申請舉行示威活動。《環球時報》認為,印度允許反華團體煽動輿論,使自己置於險境[184][185]

6月17日,總理莫迪就加勒萬衝突發表全國演講,就死亡的印度士兵向中國強硬喊話[186][187]

6月17日,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發表講話,對「在加勒萬河谷死去的20名士兵」表示「深深地痛苦且不安」,但並未提及中國或其傷亡情況。[188][189]

6月20日,印度媒體報導稱,總理莫迪稱中國軍隊在加勒萬河谷衝突中並沒有越界[29],印度的領土一寸都沒被侵犯的表態,被視為他正在為衝突而高漲的民族主義滅火。

6月25日,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表示,此次衝突是中國自2020年5月初以來,在中印邊境地帶大量屯兵並在印控區域建造了軍事建築,並阻礙印度巡防,因此印度也不得不開始屯兵。同時這名發言人承認印度和中國繼續在加勒萬河谷保持大量部署狀態,但與此同時雙方進行着軍方人員和外交人員的溝通,嘗試解決危機[190]

 中國

2020年6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中印邊界衝突事件責任完全不在中方

6月16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6月15日的衝突是印方部隊違反雙方共識,對中方人員進行挑釁和攻擊,中方已就此向印方提出強烈抗議和嚴重交涉[87]

6月17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與印度外交部長蘇傑生通電話,王毅表示,6月15日晚的衝突,是印方部隊打破雙方共識,跨越實控線蓄意挑釁,造成人員傷亡。中方再次向印方表示強烈抗議,並要求印方嚴懲肇事責任人,嚴格管束一線部隊,立即停止一切挑釁性舉動,雙方應共同維護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蘇傑生表示印方願通過對話和平解決邊境地區爭端,緩和邊境地區緊張局勢[191]

6月19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應詢介紹加勒萬河谷衝突事件的來龍去脈,並表示加勒萬河谷的嚴重事態責任完全在印方,雙方正通過外交和軍事渠道就緩和局勢保持溝通,中方重視中印關係,希望印方同中方相向而行,共同維護兩國關係長遠發展大局[192]

6月23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表示中方沒有死亡四十餘人,相關消息全是虛假信息。[193]

6月24日,國防部新聞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吳謙在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對加勒萬河谷地區擁有主權,中印邊境衝突責任完全在印方[194]

9月29日,有記者就印方在中印邊界地區修建公路一事向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提問,汪文斌表示,中方不承認印度設立的拉達克聯邦屬地,也反對印度在邊境爭議地區開展以軍事爭控為目的的基礎設施建設[195]

國際反應

國際組織

  •  歐盟:6月15日發生加爾萬(Galwan)衝突之後,歐洲聯盟發言人維珍妮·巴圖·亨里克森(Virginie Battu-Henriksson)呼籲雙方嘗試降溫局勢及和平解決[196]
  •  聯合國:在加爾萬衝突之後,聯合國呼籲雙方降溫局勢並和平解決[196]

 美國

國際社會上,時任美國總統當勞·特朗普於2020年5月27日提出美國可以為中國和印度斡旋,但遭到中印兩國拒絕,其中中國媒體《環球時報》警告印度不要與美國為伍[197][198][199]

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也在一檔播客節目中表達了關切:「獨裁政權做出了各種行動,產生了真正的影響」[201]美國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艾略特·恩格爾也對局勢表示關切,補充道:「中國再一次表明它願意欺負鄰國」[202]

 澳洲

澳大利亞表示中印衝突應該通過外交層面解決[203][204][205]

 巴基斯坦

6月14日,巴基斯坦外交部長沙阿·邁赫穆德·庫雷希指責印度肆意挑起與鄰國的爭端,呼籲印度應着眼於自身的國內問題[206]

 俄羅斯

6月2日,印度外交部長與俄羅斯駐印度大使尼古拉·庫戴舍夫(Nikolay R. Kudashev)交流了關於此次衝突的一些問題[207]

俄羅斯的倡議下,6月22日,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三方將舉行線上會談[208]。該會談原定於3月舉行,但因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取消[208]。會上三方還將討論地區合作與安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阿富汗和國際南北運輸走廊計劃[177][209]

12月18日,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公開批評印度被西方國家操縱加入「反華遊戲」之中,充當西方國家堅定的「排頭兵」。

 法國

6月29日,法國國防部長弗洛朗斯·帕爾麗向印度國防部長拉傑納特·辛格致信,對6月15日在印中軍事衝突中喪生的20名印度士兵表示深切哀悼。此外,帕利還表示印度是法國在該地區的戰略夥伴,並重申法國同印度的「深切團結」[210]

經濟回應

5月的小規模衝突爆發後,印度知名教育學者索南·旺楚克英語Sonam Wangchuk (engineer)呼籲民眾「動用錢包的力量」抵制中國貨[211],受到主流媒體和社會名流支持[211][212]。加勒萬衝突爆發後,抵制中國貨的聲音達到極點[183][213]。印度海關開始對從中國進口的每項貨物進行檢查[214],迫使聯邦快遞敦豪暫停中國寄往印度的快遞[215]印度鐵路取消與一家中國企業的合約,印度通信和信息技術部英語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ia)要求印度國營電信公司不在升級工程中使用中國公司的產品[216]。孟買政府取消與唯一中標的中國公司的單軌條路合同,轉而尋求其他印度科技公司合作[217]。多家中國承建商和公司受到審查。印度德里酒店餐飲業東主協會(Delhi Hotel and Restaurant Owners Association)表示,協會內3,000間酒店旅館都會拒絕接待來自中國的旅客[218]。6月29日起印度政府宣佈禁止民眾使用59個中國手機app,其中包括TikTok微信SHAREitUC瀏覽器以及新浪微博[219]。印度總理莫迪也關閉其新浪微博賬號[220]印度電力部英語Ministry of Power (India)則從7月3日開始要求印度企業必須得到政府許可才能從中國進口電力設備和部件[221]。7月23日,印度政府宣佈來自接壤國的企業要向主管部門登記後才能投標政府項目,此舉被德國之聲認為是針對中國[222]。9月2日,印度信息技術部宣佈禁止118個中國手機應用程式在印度使用[223]。11月24日,印度禁用了43款中國手機應用,印度累計禁止170多款中國應用[224]。另據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宣佈,印度將在2021年6月永久禁止包括TikTok、百度、Wechat和UC瀏覽器等在內的59款中國手機應用程式[225]。此外亦有聲音呼籲禁止中國進入印度的戰略市場[226]民族覺醒論英語Swadeshi Jagaran Manch表示,如果印度政府認真考慮讓國家踏上自給自足的道路,中國企業就不會涉足德里–密拉特地區快速交通系統英語Delhi–Meerut Regional Rapid Transit System等工程[227][228]

不過,多位印度政府官員表示邊境局勢升溫不會衝擊兩國的貿易[229]。就在抵制中國貨的呼聲愈發高漲的時候,多位工業分析師警告抵制行動會給印度造成反效果,給貿易夥伴傳遞錯誤的信息,而且不管從兩國層面還是全球層面來看,印度貿易的力量相對較小,對中國的影響有限[230][231][232][233]。2021年2月,印度商工部公佈數據,印度與中國2020年貿易總額達到777億美元,中國超越美國重新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234]。雖然新德里試圖遏制與北京的貿易,但無法改變印度繼續嚴重依賴中國重型機械、電信設備和家用電器的局面[235]

註釋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