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潮州民系,也稱潮汕民系、潮州人、潮汕人或潮人,是漢族民系之一,指潮州市、汕頭市、揭陽市與豐順縣以及周邊地區以潮州話為母語或有潮州認同感的漢族人[1]。
潮州人主要分佈在原潮州府的潮州市(湘橋區、楓溪區、潮安區、饒平縣)、汕頭市(潮陽區、潮南區、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濠江區、南澳縣)、揭陽市(榕城區、揭東縣、揭西縣、惠來縣、普寧市(縣級市))。國內潮州人約一千五百萬,海外潮州人約一千五百萬。
梅州市下轄的大埔縣、豐順縣等地舊屬潮州府,至今豐順南部的𨻧隍鎮、湯南鎮仍通行潮州話,居民多數有潮州人的認同。大埔縣居民主要為客家人,於1949年以前出生的大埔人不少也有潮州認同感,諸如碧野、鄒文懷等人,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大埔人則已多向梅縣地區靠攏。因此,潮州八屬(或稱潮州八邑)一般指潮安、潮陽、揭陽、饒平、澄海、惠來、普寧、豐順。
潮汕地區在行政上屬於廣東省,不過潮汕地區的潮州話使用者以及其海外移民後裔仍然認同自身是潮州人,學術界常將其歸為閩南民系的分支。
香港至少有70萬名潮州人,後裔多數用「家己儂」(潮州白話字:Ka-kī-nâng;潮拼:ga1 gi7 nang5)來表示自己人的意思,讀音亦與閩南語泉漳話頗為相似。潮州人在香港集中於九龍城、秀茂坪及大角咀等地區,這些地區亦是香港目前僅存舉辦盂蘭勝會的地方。
臺灣的潮州民系移民之初,不少居住地點鄰近客庄或位於客庄的,與客家人合作,因此會講客家話與潮州話,認同客家風俗,由於其所使用的潮州話被較強勢的客家話融合,因而自我認同轉為客家民系。此外,也有部分潮州移民轉而認同閩南泉漳民系,因其所使用的潮州話,與同屬古代閩南民系的泉州人、漳州人所使用之泉漳話有親緣關係,而且在台灣日治時期,被總督府歸類為「福建種族」,所以不少至台灣定居的潮州人後裔亦徹底融入閩南裔臺灣人之中,但在潮州人帶來的飲食及信仰方面未必。
旅居海外的潮州華裔基本遍佈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包括: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越南、柬埔寨,以及北美的加拿大、歐洲的法國,還有大洋洲的澳大利亞等等。其中,人口最為密集的地方當屬泰國曼谷的唐人街,不僅全區通行潮州話,還藉此影響了泰語的不少詞彙。
截止至1994年,海外潮州人口在泰國約有500萬人,馬來西亞和印尼各約有80萬人,新加坡約有50萬人,越南約30萬人,柬埔寨約20萬人,老撾約10萬人,美國約30萬人,加拿大約10萬人,法國約15萬人,澳大利亞約10萬人[註 1]。
泰國人稱呼華裔潮州人以「鄭小」(泰語:แต้จิ๋ว),指為鄭昭的人民。
1914年泰國國王拉瑪六世署名Asavabahu將境內的以潮州人為主的華人對比猶太人,認為他們人數少,而生性多狡詐,善於經商,在泰國熱衷斂財,且難以同化,猶如猶太人之危害美國,這些言論對以後泰國持續一段時間的排華運動產生了影響[註 2]。但泰國沒有爆發過大規模的排華運動。而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排華運動卻是明顯帶着血淚,如印尼的黑色五月暴動。台灣歌手侯德健有一首歌叫《潮州人》,講述的是華裔潮州人在越南的「排華運動」中所遭受的苦難。
潮州地區以榕江為界限南北分出兩種人文性格不同的區域,分別是廣東文風發達的潮澄饒和揭豐,以及教育相對落後的潮普惠。
榕江以北的潮州人,潮澄饒,即潮安、澄海、饒平,基本為潮州三陽舊海陽縣的屬地;揭豐,即揭陽、豐順,基本為潮州三陽舊揭陽縣的屬地。此地「耕土文化」的影響顯著一些,語言也相對細膩婉轉[註 3],性格較為溫潤保守。此地相對而言多出文人,如潮澄饒的四大文化名人,即漢學大師饒宗頤(潮安),陳平原(潮安),張競生(饒平),秦牧(澄海)。另外還有詹安泰(饒平)、趙汀陽(汕頭)、蔡瀾(潮州府城)、梅益(潮安縣)、楊邨人(潮安縣)等名家數不勝數。揭豐人文教育第二,曾習經(揭陽縣)、洪子誠(揭陽縣)、陳春聲(原揭陽縣,現屬揭西縣)等都來自揭豐。
榕江以南的潮州人,潮普惠,即潮陽、普寧、惠來,此地「海洋文化」的影響顯著一些,商業氣息濃厚,居民多不擅文墨,語言及性格相對粗鄙[註 4],存在人文教育落後的問題,是所謂的「人縣」[註 5],外出求生最多,對比北岸保護完好的韓江,南岸污染嚴重,如練江被人為毒死,還要引北岸的韓江水。此地相對而言多出實用人才,如巨賈大商人,新聞媒體裏所謂的潮商,大部分都是來自潮普惠。
潮汕人稱除夕為「年夜」或「大年廿九/三十」。這一天要祭祖,並撕下舊對聯,貼上新春聯和門神。祭拜的紙錢不能全部燒完,要留兩疊放着,象徵着給故去長輩(先人)的壓歲錢。
正月初一一早會祭拜天公(玉皇大帝),再來是祖先和各種神明,將除夕留給先祖,神明壓歲的紙錢在燒化掉,春節的文娛活動有英歌舞、營大鑼鼓、擎大標、布馬舞、舞龍、獅、鯉魚等。
元宵節當天每家每戶門楣上都要插上榕葉、竹枝,以保平安;慶元宵的活動有:營老爺(遊神繞境)、賞花燈、添燈、猜燈謎、拋錢擲彌勒佛等。
清明節要掃墓、壓墓紙(過春紙),舉行祭禮;並食用蒸朴籽粿和食潤餅。
潮汕民間把七夕這一天稱為「公婆母生」,潮汕人這一天有「拜公婆」的習俗。潮汕民間認為,公婆神(潮陽稱床腳婆,揭陽稱公婆母)是兒童的保護神,凡家中有15歲以下的小孩的人家都要在家中祭拜公婆神。並舉行出花園(成人禮)的儀式。
七月半中元,潮汕民間在自家門口擺上祭品、錢紙,祭畢燒錢紙、撒白米於地上,焚香禱祝,並把香插在房前屋後的地上。
冬節要祭祀神明和祖先,上墳掃墓壓冬紙(過冬紙),食用甜糯米圓,表示大團圓。
潮劇(潮州戲)形成於明朝,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劇種之一,屬元明南戲的一支,時稱為潮腔、潮調、泉潮雅調,為明代南戲五大聲腔之一。流行於廣東潮汕地區和閩南等地。
潮州音樂是潮州人的傳統民間器樂,演奏樂器包含弦類樂器、管類樂器和鼓板樂器;潮州英歌起源於明代中期,一種糅合南派武術、戲劇等地方藝術為一體的中國民間廣場舞蹈。
潮汕的傳統工藝有潮繡、陶瓷、木雕和花燈。
潮州民系的建築特點鮮明,美學價值極高,為粵東的傳統民居建築,更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組成得一部分。潮地農村至今保留着唐宋世家聚族而居的傳統,其民居規模巨大,以宗祠家廟為中心,相連形成外部封閉而內部敞開的建築群體,發展出諸如「下山虎」、「百鳳朝陽 」、 「四點金」 、 「五間過」 、「駟馬拖車」 、 「百鳥朝凰」 等多樣的建築形式。民居建築大多以形像生動的名字來命名。代表性的潮州民居群落如汕頭澄海的陳慈黌故居和東里寨等。
潮州人的傳統民間信仰非常豐富。除了三山國王等潮州普遍信仰的神祇外,還有眾多的地方神祇,包括大峰祖師、風雨聖者、珍珠娘娘、媽祖、保生大帝、雙忠公、韓文公、真君大帝、玄天上帝、神農大帝、註生娘娘、司命灶君、公婆母等等。每年新春到元宵期間都有「營老爺」(遊神繞境)的活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