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揭陽市

中國廣東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揭阳市map
Remove ads

揭陽市,簡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部。揭陽之名,可以追溯至秦軍在揭嶺的南方設立戍所(軍營),因為戍所位處揭嶺之陽(南方),所以將當地稱為揭陽。[2][3] 市境東接汕頭市潮州市,北連梅州市,西鄰汕尾市,南臨南海。地處韓江三角洲西部,粵東沿海丘陵與榕江沖積平原區,地勢西高東低,低山、谷地與平原相間,分布不均,西北、西南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為榕江和濱海平原區。西北部為蓮花山脈,中南部為大南山小北山榕江橫貫市境中北部並流經市區,中部為練江,南部為龍江,均自西向東流入南海。市人民政府駐榕城區臨江北路555號。

快速預覽 揭陽市 揭, 國家 ...
Remove ads
快速預覽 漢語名稱, 繁體字 ...

揭陽是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廣東省第二大深水河榕江南北兩河環繞揭陽市區,有着「魚米之鄉」、「浮水葫蘆」、「水上蓮花」之美稱。全國著名僑鄉,有華僑320多萬人,遍居世界各地,還有歸僑、僑眷180萬人[4],亦是海峽西岸經濟區成員城市。

Remove ads

歷史

古代

揭陽歷史悠久,至少5,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已有先民聚居[5][6],見諸史載已有2200餘年,得名於古五嶺之一的揭陽嶺,春秋戰國時屬百越地[7]。潮州的先民屬古閩越族[6]秦始皇平越後,於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設立揭陽戍守區,隸屬南海郡[7]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制揭陽縣,管轄今潮汕梅州和閩南的龍溪、漳浦等地方。東晉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陽縣拆為海陽潮陽海寧綏安4縣。以後幾經復廢,至宋紹興十年(1140年),又設立揭陽縣。

近現代

民國初,揭陽縣隸屬於潮循道。1934年屬廣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後改稱第八行政督察區,1948年改稱潮安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揭陽縣先後隸屬潮汕專區、粵東行政區、汕頭專區、汕頭市。

1965年7月,揭陽縣析出河婆、良田、坪上、龍潭、灰寨、鳳江、東園、五經富、京溪園、錢坑、金和、塔頭公社和棉湖鎮,陸豐縣劃出上砂公社和五雲公社,設置揭西縣。

1983年7月設立梅州市(梅州地區)之前,揭陽縣北部客家方言區的湯坑、八鄉、豐良、潘田8個公社劃入豐順縣。西部客家方言區13公社成立為揭西縣。至此揭陽縣一縣分拆為三縣。

1991年12月7日,撤銷揭陽縣設立地級揭陽市,析揭陽縣榕城等地為榕城區,其餘地方置揭東縣。市人民政府駐榕城區沿江路。

1992年8月25日,設立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1994年5月9日,榕城區劃分為榕城區、東山區和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

2012年12月17日,揭東縣的地都鎮、砲台鎮、登崗鎮劃歸榕城區管轄。撤銷揭東縣,設立揭陽市揭東區,將榕城區的磐東街道劃歸揭東區管轄。

2013年2月,析揭東區設立揭陽市藍城區。2016年12月,撤銷藍城區[8]

截至2022年末,轄榕城區、揭東區2區,代管揭西縣、惠來縣普寧市

地理

揭陽市地處廣東省東部,東鄰汕頭潮州,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北回歸線從北部穿過。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大陸海岸線長136.9公里,沿海島嶼30多個。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 最高峰李望嶂海拔1222米,位於揭西北部和梅州五華交界處,東經115°51',北緯23°40',為蓮花山脈東段支脈大北山主峰,東北方向與鴻圖嶂相望。

氣候

揭陽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21.4攝氏度,平均降水量1723毫米。夏秋間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時因季風活動反常或寒潮侵襲,會出現冬春乾旱或早春低溫陰雨天氣。

更多資訊 揭陽市氣象數據(1981年至2010年), 月份 ...
Remove ads

政治

現任領導

更多資訊 機構, 中國共產黨 揭陽市委員會 ...

歷任領導

Remove ads

行政區劃

揭陽市下轄2個市轄區、2個,代管1個縣級市

另外,揭陽市設立了以下具有部分縣級權限的行政單位:揭陽產業轉移工業園(原藍城區)、揭陽空港經濟區(原揭陽經濟開發試驗區)、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普寧華僑管理區大南山華僑管理區

更多資訊 揭陽市行政區劃圖, 區劃代碼[13] ...

人口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577,814人[17]。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5,884,347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306,533人,下降5.21%,年平均增長率為-0.53%。其中,男性人口為2,852,630人,佔總人口的51.14%;女性人口為2,725,184人,佔總人口的48.8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4.68。0-14歲的人口為1,424,146人,佔總人口的25.53%;15-59歲的人口為3,255,037人,佔總人口的58.36%;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98,631人,佔總人口的16.11%,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30,554人,佔總人口的11.3%。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825,237人,佔總人口的50.6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752,577人,佔總人口的49.35%。

民族

漢族人口佔總人口的99.99%以上,另有極少數的回、滿、苗、壯、黎、傣、京等少數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537,113人,佔99.2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40,701人,佔0.7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339,557人,下降5.78%,佔總人口比例下降0.6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33,024人,增長430.17%,佔總人口比例增加0.6個百分點。

語言

地方語言主要是閩南語潮州話,也有部分客家話揭西話)。其中潮州話分布在大部分縣區,而客家話(揭西話)則主要分布在揭西縣大部分地區,揭東區西北部,普寧市的南陽山區,惠來縣的小部分地區。

交通

Thumb
廣梅汕鐵路揭陽南站

鐵路

廣梅汕鐵路揭陽南站廈深鐵路葵潭站普寧站梅汕鐵路揭陽站揭陽機場站汕汕鐵路惠來站揭惠鐵路(在建)、粵東城際鐵路(在建)

航空

揭陽潮汕國際機場

公路

橋樑

老北河大橋、梅東大橋、榕華大橋、南河大橋、揭陽大橋進賢門大橋

公共交通

截止至2018年末,揭陽市區公交路線有22條:1環、2環、3環、1路、2路、3路、4路、5路、6路、7路、8路、9路、10路、11路、12路、17路、18路、19路、新能源一號線、新能源二號線、新能源三號線、高鐵快線

經濟

2023年,揭陽市地區生產總值為2445.03億元,在廣東省地級市中排名為13名。民營企業比較發達,主要有五金、玉石加工、服裝等行業。

教育

總體而言,揭陽教育水平較為落後。目前,揭陽暫無本地本科院校,且中學教育水平及升學率相較省內其他城市尤其是珠三角各市有較大差距。

截至2022年,揭陽有各類學校2917所,其中普通高等院校3所、高中68所、初中233所、小學1207所。[18]

更多資訊 指標名稱, 計量 單位 ...

高等教育

揭陽市有三所市教育局直屬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廣東工業大學揭陽校區:公辦本科。位於惠來縣

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公辦專科。位於榕城區

潮汕職業技術學院:民辦專科。位於普寧市

另有武漢理工大學揭陽校區於2018年開始籌建,但迄今無進一步消息。[19]

高級中等教育

更多資訊 隸屬, 學校 ...

文化

工藝品

潮繡、抽紗、揭陽木履、揭陽剪紙、河婆葵笠、棉湖剪刀、錢坑木雕、惠來貝雕、長美缽仔。

特產美食

長美小米、豆仁糖、腸粉、牛肉粿條、粿汁青橄欖、埔田筍、奎地烏葉荔枝、鄒堂青皮梨、華清竹筍、獅頭油甘、普寧潮州柑、普寧竹蔗、高埔青梅、惠來菠蘿、普寧橄欖、永華茗茶。 潮州功夫茶、揭陽乒乓果、揭陽醬油、新享菜脯、地都冬菜、東園鹹菜、炮台南糖、錢坑湯餃、錢坑手工面、棉湖瓜丁、河婆菜糕、五經富薑糖、揭西擂茶、普寧線面、普寧油炸豆乾、普寧豆醬、榕湖牌味精、榕江味精、蚝烙、紅心胳皮蕉、珍珠糯米糰、紅燜豬腳、靖海鮑魚。

會館中心

揭陽市文化中心:文化中心主要由文化廣場、廣電中心、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青少年活動中心、揭陽劇院等項目組成,形成以文化廣場為中心的圍合式布局。

公共傳媒

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揭陽廣播電視台於2004年3月23日正式掛牌成立。

根據《關於印發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揭陽廣播電視台機構編制方案的通知》(揭市機編[2005]57號),揭陽廣播電視台是揭陽市委宣傳部直接領導下的正處級事業單位和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的成員單位。廣播、電視自辦節目分別使用 「揭陽人民廣播電台」和「揭陽電視台」 呼號。 到2009年度,擁有固定資產8000多萬元,電視發射塔一座,光纖傳輸網450多公里,廣播電視平均人口覆蓋率為97%。廣播電台的綜合廣播頻率FM103.9MHz,農業交通廣播頻率FM106.5MHz;電視台發射頻率為 535.25 MHz(21頻道),發射功率10千瓦;有線廣播電視網絡帶寬750兆赫茲,共傳輸125套節目(其中數字125套、模擬44套) 。 [20]

在報業方面,揭陽日報社發行中共揭陽市委機關報《揭陽日報》。

旅遊

揭陽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揭陽學宮紫峰山紫峰寺紫陌山進賢門三山國王祖廟錢坑石靈寺雙峰寺西湖公園桑浦山黃岐山風景區風門古徑景區桂竹園動物園等。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醫療

友好城市

國外

國內

城市榮譽

  • 中國五金基地市(揭陽市)
  • 中國竹筍之鄉(揭東縣)
  • 中國青欖之鄉(普寧市)
  • 中國荔枝之鄉(惠來縣)
  • 中國青梅之鄉(普寧市)
  • 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縣(揭西縣)
  • 中國能源工業大縣(惠來縣)
  • 中國蕉柑之鄉(普寧市)
  • 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普寧市)
  • 中國中藥名城(普寧市)
  • 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榕城區潮州音樂,普寧市英歌舞
  • 亞洲玉都(揭陽市)

名人

註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